四大菩薩及其道場,大家耳熟能詳。每個菩薩的願力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度化不同的眾生。文殊菩薩作為釋迦摩尼佛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是眾菩薩之首。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世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如來」。為了方便教化,利益眾生,乘願再來,故示現菩薩身。一方面來此娑婆世界協助釋迦摩尼佛弘法利生,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摩尼佛的左右脅侍稱為華嚴三聖;另一方面與道場在浙江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道場在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道場在峨眉山的普賢菩薩等共同普度眾生。因為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因此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其最高峰——葉鬥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地區的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臺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頂平緩,猶如壘土之臺而得名。五座臺頂上,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化身,又稱五方文殊。釋迦摩尼佛說:「東方有國,名曰震旦。其土有山,號曰清涼。」這個佛說的震旦國,就是指中國,這個清涼山就是五臺山。佛在近三千年前就說了這個山。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當年虛雲和尚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歷經三年到達五臺山,期間因為身體和自然條件的原因,感召文殊菩薩化身「文吉」前來救他。
五臺山又叫做清涼世界,清涼世界就是沒有煩惱得到智慧了,因為有了清淨心才得清涼,因此稱為清涼世界。在五臺山可以滅除貪、嗔、痴、淫等欲望,因此得到清涼。沒有欲望的煩惱就生起般若智慧了。夢參老和尚說:「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繞著黛螺頂繞清涼。」要是我們業障消了,功德圓滿了,就能看見聽到一萬菩薩在說法了。所以學佛的修行人因緣成熟了,就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去五臺山聽聞佛法。五臺山是凡聖同居的地方,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其加持力不可思議,我們學佛人平常應當作如是想,這樣才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
文殊菩薩是過去七佛之師,他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的利劍能斷除一切煩惱)、坐騎是大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文殊菩薩右手持劍,左手拿蓮花上之般若經典,象徵摧毀愚痴,生出像是浩瀚如經卷的般若智慧。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無量眾生因之得脫生死,亦有無量眾生因之得成正果。自古以來諸菩薩善巧方便,慈悲度化眾生,文殊菩薩亦是如此,有好多度化眾生的真實事跡。南北朝後魏時代,文殊菩薩曾經化成一貧窮女人去五臺山靈鷲寺去度化僧眾,並且說偈曰:「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大眾見到文殊菩薩聖像,跪下求平等法門,文殊菩薩開示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文殊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發了十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也像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一樣,具有不可思議的願力。
一、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
二、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狂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若有眾生常殺生命,賣肉取財。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對報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若有眾生,廣造諸惡,墮於地獄,無有出期,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汙泥佛法 ,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地獄,從地獄出輪迴六趣,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變化,當以救之,令得出離,願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減得入菩提,諸佛聖果。
文殊菩薩的大願,是沒有任何條件地救度眾生,以不請之友的方式深入眾生的心識之體。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簡稱,佛經記載,文殊菩薩過去世中不但是七佛的老師還是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修行者證得佛果,故被稱為「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因此視為智慧的化身。佛經中還說:「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佛經還說:「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菩薩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有苦菩薩亦苦;眾生有希望菩薩也有希望。菩薩憐憫我們,我們要生起菩提之心來對應菩薩的菩提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菩薩的救贖,把我們的手伸出來,讓菩薩把我們從苦海中拉出去,這是目前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