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菩薩是七佛之師,佛經裡提到了他的道場

2020-12-24 尚思修善學佛

四大菩薩及其道場,大家耳熟能詳。每個菩薩的願力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度化不同的眾生。文殊菩薩作為釋迦摩尼佛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是眾菩薩之首。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世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如來」。為了方便教化,利益眾生,乘願再來,故示現菩薩身。一方面來此娑婆世界協助釋迦摩尼佛弘法利生,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摩尼佛的左右脅侍稱為華嚴三聖;另一方面與道場在浙江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道場在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道場在峨眉山的普賢菩薩等共同普度眾生。因為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因此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其最高峰——葉鬥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地區的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臺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頂平緩,猶如壘土之臺而得名。五座臺頂上,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化身,又稱五方文殊。釋迦摩尼佛說:「東方有國,名曰震旦。其土有山,號曰清涼。」這個佛說的震旦國,就是指中國,這個清涼山就是五臺山。佛在近三千年前就說了這個山。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當年虛雲和尚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歷經三年到達五臺山,期間因為身體和自然條件的原因,感召文殊菩薩化身「文吉」前來救他。

清涼世界五臺山

五臺山又叫做清涼世界,清涼世界就是沒有煩惱得到智慧了,因為有了清淨心才得清涼,因此稱為清涼世界。在五臺山可以滅除貪、嗔、痴、淫等欲望,因此得到清涼。沒有欲望的煩惱就生起般若智慧了。夢參老和尚說:「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繞著黛螺頂繞清涼。」要是我們業障消了,功德圓滿了,就能看見聽到一萬菩薩在說法了。所以學佛的修行人因緣成熟了,就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去五臺山聽聞佛法。五臺山是凡聖同居的地方,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其加持力不可思議,我們學佛人平常應當作如是想,這樣才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

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

文殊菩薩是過去七佛之師,他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的利劍能斷除一切煩惱)、坐騎是大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文殊菩薩右手持劍,左手拿蓮花上之般若經典,象徵摧毀愚痴,生出像是浩瀚如經卷的般若智慧。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無量眾生因之得脫生死,亦有無量眾生因之得成正果。自古以來諸菩薩善巧方便,慈悲度化眾生,文殊菩薩亦是如此,有好多度化眾生的真實事跡。南北朝後魏時代,文殊菩薩曾經化成一貧窮女人去五臺山靈鷲寺去度化僧眾,並且說偈曰:「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大眾見到文殊菩薩聖像,跪下求平等法門,文殊菩薩開示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發了十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也像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一樣,具有不可思議的願力。

一、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

二、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狂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華嚴三聖釋迦摩尼佛 文殊 普賢

五、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若有眾生常殺生命,賣肉取財。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對報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若有眾生,廣造諸惡,墮於地獄,無有出期,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手持智慧之劍的文殊菩薩

九、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汙泥佛法 ,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地獄,從地獄出輪迴六趣,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變化,當以救之,令得出離,願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減得入菩提,諸佛聖果。

南無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

文殊菩薩的大願,是沒有任何條件地救度眾生,以不請之友的方式深入眾生的心識之體。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簡稱,佛經記載,文殊菩薩過去世中不但是七佛的老師還是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修行者證得佛果,故被稱為「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因此視為智慧的化身。佛經中還說:「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佛經還說:「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菩薩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有苦菩薩亦苦;眾生有希望菩薩也有希望。菩薩憐憫我們,我們要生起菩提之心來對應菩薩的菩提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菩薩的救贖,把我們的手伸出來,讓菩薩把我們從苦海中拉出去,這是目前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他的未來佛號是什麼、佛土又有什麼特點呢?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那麼他的未來佛號是什麼、其所成就佛土又有什麼特點呢?根據佛經所記,文殊菩薩未來的佛號是:「普現如來」;所成就佛土是:「離垢心世界」。文殊師利明眼所睹十方佛土,所見過是塵數之國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成佛之時所號云何?』佛言:『名曰普現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號曰普現者何?其佛功德普現十方無限國土,其有得見普現如來,若睹光明,皆當得前逮成無上正真之道,於今,若佛滅度之後,得聞將來普現佛名亦當得決,然後成無上正真之道,除入滅志、得道跡者。』
  • 佛教四大菩薩及道場
    在漢傳佛教有四大菩薩之說。四大菩薩根據佛經的排名為: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諸佛菩薩的大智、大悲、大行、大願。四大菩薩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而且不僅僅限於漢地,在廣大藏區,四大菩薩同樣極受尊崇。
  • 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從道教手裡搶來的,與《封神演義》無關
    今日農曆四月初四,在佛教徒及民間的信仰中是文殊菩薩的佛誕日。提到文殊菩薩就不得不提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五臺山」,此地也正是傳說中文殊菩薩的道場。但在道教的經籍中,此地原為道教所佔據,被稱為「紫府山」,並建有「紫府廟」。那麼為何這裡後來變成了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呢?
  • 菩薩道場佛學旅遊探尋:高於四大菩薩道場的彌勒佛道場具體在哪?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也就是說彌勒佛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彌勒,即彌勒菩薩,也稱彌勒尊佛,藏語謂「強巴」。燃燈古佛、如來佛、彌勒佛各自代表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
  • 拜文殊菩薩只是為了孩子學業?這其實是極大的偏見和謗佛
    這對於剛剛開始接觸佛法甚至說是「佛教」的師兄們來說也正常,但對我們這些學佛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也有了一些基礎,希望能得到更多更真實的利益的人就不夠了,這一篇我們就來仔細的聊聊文殊菩薩。看完之後您就會明白他為何被稱為七佛之師,諸菩薩之母了,換句話說,這哪裡是大菩薩,根本就是佛的老師啊。
  • 五臺山之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的化身,主司智慧,法相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
  • 如何得到諸佛菩薩的灌頂授記加持?
    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此就後位而釋之。表制集一曰:「灌謂灌持,明諸佛護念,頂謂頭頂,表大行尊高。」秘藏記鈔七曰:「以水灌頂,是五種中甘露灌頂也。自餘四種無灑水義,雖無灑水名灌頂,其故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
  • 佛教文化:佛教何時傳入五臺山,為何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據《清涼山志》等多種古籍記載,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劉莊夢見一頭頂發著光的金人,待他正要向金人發問時,那金人卻悠然升空,向西飛去。第二天,他把夢境告訴了大臣們,最後與大家議論的結果是「西方有神稱為佛,且佛有佛經,金人往西飛去,可能就是佛」。漢明帝派大臣蔡愔、秦景等人赴西域拜佛求經。
  • 文殊道場五臺山,加持力到底有多大?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藏傳,漢傳,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聖地。 當年虛雲長老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臺山,耗時三年,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後來親自感應的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來救他。而且夢見他母親因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
  • 燃燈佛、過去七佛(四佛)、四方佛和四面佛,這些概念不能混淆了
    燃燈佛、過去七佛(四佛)、四方佛和四面佛,這些概念不能混淆了文/舒放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以及四方佛等概念,都和佛家的時空概念有關。過去佛,我們最熟悉的是燃燈古佛。這是縱三世佛裡的過去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是彌勒佛(現在的彌勒菩薩)。
  • 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假期人特別多,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假期人特別多,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好多人都是來給孩子求學業、聰慧等。初一、十五人也特別多,香火最旺的該數五爺廟了,好多人都是凌晨三四點鐘都在門外排隊,要燒頭柱香!
  • 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徵,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訶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的佛經嗎?怎樣的才能稱為佛經呢?
    文/羅長新經常看見有人這樣說:《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寫的佛經。這種說法,在網際網路上搜一下有一大批。做為中國人,確實讓人有一種民族自豪感。那天因為一個朋友問起《壇經》,又提到這個話題,我也很想談一談,那麼《六祖壇經》到底是不是佛經呢?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被譽為「智慧之山」,象徵平安順利,吉祥如意,又因佛菩薩有求必應,故自古至今,五臺山一直是廣大信眾朝山拜佛、平安祈福、許願還願的首選之地,一年到頭香火旺盛,往來香客絡繹不絕。但要說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地方,卻不是殊像寺,而是五爺廟,其中奧妙何在?得機緣巧合,恰逢五爺誕辰,與友人一起五臺山去祈福,有幸得見盛況,從中略知其中一二,現行文與諸公分享。
  • 憶念佛恩,一起以香花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成道、涅槃雖不是同一天,但都在5月份,並且都是月圓之時。後世,南傳佛教中便將每年5月的月圓之日,定名為「衛塞節」,在此日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向釋迦牟尼佛虔誠禮敬!
  • 《楞嚴經》解釋:佛七儀軌念誦全文
    佛七儀規(採自靈巖山寺課本)修淨土宗者,往往集眾限期念佛,或一七日,或多七日,以收剋期例之效;是謂佛七道場。七期中,或每日規定幾枝香,或換班晝夜不斷。規定幾枝香之佛七,須視時地環境而定。茲將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佛七儀規,照錄於後,建佛七者可以仿行。
  •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十大願
    四川峨眉山景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在6世紀的時候,峨眉山就成為了佛教的中心,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很多佛寺,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100多座。在峨眉山中,有巨型普賢銅佛像,這個佛像可以說是峨眉山中最重要的文物,它的藝術價值是極高的,在國內外都享有很大的盛譽。 峨眉山稱為「佛門聖地」,可不是虛名的。
  • 佛教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文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文殊師利的意思便為妙吉祥。據佛經講,文殊原是舍衛國婆羅門貴族中的一位公子,追隨釋迦摩尼佛修行,功德圓滿後修成了菩薩身,後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教化、普度眾生。
  • 佛教四大名山,是如何成為四大菩薩道場的?這裡面大有原因
    這四大名山都在我們的國土內,山西忻州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浙江舟山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四川眉山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安徽池州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那麼這四座山又是如何成為四大菩薩道場的呢?這其中的因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 恭迎彌勒菩薩聖誕 ~ 願大家生歡喜心,與佛結歡喜緣
    十地自在降閻浮,證得十力大位時,願受妙法甘露味,圓滿佛行盡無餘。從此命終承願力,即得上生兜率天,忻慶奉事慈氏尊,速得成受菩提記。」(雖此經末言:『此經漢藏未見及番本亦無,但卻提到西國諸賢多有批註,且列為恆常功課,與《華嚴行願品》、《三十五佛行願品》合稱為三種大懺願。』然,後學所見,此發願王偈與《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一之「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的內容大致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