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食人怪、劍斬噴火龍……這些都是11世紀的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中,英雄貝奧武夫(Beowulf)被世人傳頌的壯舉。
然而,正是這些事跡,讓我們對他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
「這是一個崇尚以暴制暴的區區武夫」。
他的名字確實呈現的是一個武夫的形象。中文譯名比較直接,就帶「武夫」這兩個字(還有一個版本叫「貝奧武甫」)。
而英文名字呢,也有差不多的味道。Beowulf這個標準的日耳曼名字,拆開來看就是bee-wolf,「蜜蜂狼」。
「蜜蜂狼」什麼意思呢?在那時的文化中,狼有「狩獵者」的意思。所以「蜜蜂狼」就是蜜蜂的狩獵者。而「狩獵」蜜蜂、採集蜂蜜的動物,就是熊。
所以Beowulf這個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熊」。(此處並無貶義)
而熊靠什麼出名呢?力氣大。
人如其名,這個主人公最大的特點就是:力氣特別大。
(圖源:BBC - Britt Martin)
-1-
正所謂大力出奇蹟。
在這篇3000多行的史詩裡,貝奧武夫的蠻力幫他做了三件英雄壯舉。
故事是這樣的:
海的那邊,一個丹麥的戰鬥部族(叫做Gar-Dena,也就是Spear-Danes),大興土木,建了一座大殿。結果一個吃人的怪物格林代爾(Grendel)破門而入,開始濫殺部族的戰士。怪物禍害這個部落十二年,終於等到貝奧武夫。這位英雄來了之後,聽說怪物刀槍不入,決意要親自肉搏。怪物來臨時,貝奧武夫和它角力,用超人的蠻力掰下了它的一隻手臂,怪物落荒而逃,鬱鬱而終。後來格林代爾的母親來到大殿,為喪子復仇,殺死了丹麥王最親愛的一位戰士Aschere。
復仇的車輪繼續滾動,貝奧武夫立刻出徵,去怪物的水下洞穴,討伐格林代爾的母親。普通的劍傷及不了它,貝奧武夫用洞穴裡得到的巨劍,才殺死了這個怪物。禍患被根除,貝奧武夫得到了豐厚的珠寶賞賜,回到了故鄉。
貝奧武夫後來被推上了本部族(Geats)的王位。在他老年時,一個族人偷了一頭噴火龍看守的寶藏(是不是很熟悉?),巨龍不斷襲擊部落,民不聊生。
貝奧武夫又親自去討伐飛龍,雖忍過了烈焰的考驗,卻被利齒咬傷,用最後的力氣砍中了它的腹部,和它同歸於盡。與他一同戰鬥的年輕戰士Wiglaf(名如其人,是戰鬥的倖存者)繼承了他的王國。
(圖為英國Sutton Hoo船葬遺址文物中,盎格魯-薩克遜人在盔甲上刻的圖案,描繪了那個時代冷兵器戰場的殘酷。[1])
-2-
我們知道的《貝奧武夫》出自於上圖這個11世紀手抄本,全詩用古英語寫成。
這首詩因為是說唱文學,作成的年代估計更加久遠,學者們認為,它可能作於5-11世紀這個期間。也就是中世紀早期的時候。
那個年代的歷史文化是什麼樣呢?
中世紀早期的英國,剛剛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就又被盎格魯-薩克遜人所佔領。盎格魯-薩克遜人,其實是北歐的部族,他們大批從北歐遷徙到英國,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
因為這段歷史,不僅古英語長得像北歐的語言,古英語文學如《貝奧武夫》也和北歐文學一脈相承。《貝奧武夫》講的是丹麥那邊的部落的故事,也就不奇怪了。
-3-
高中時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我覺得特別暴力,北歐戰鬥民族果然民風彪悍。
但是自己讀了古英語原文,發現這個故事的主題完全不是這樣。
昨天又在翻原文,翻到這一段:
"oð þæt hīe forlǣddan tō þām lind-plegan
"swǣse gesīðas ond hyra sylfra feorh.
"Þonne cwið æt bēore, sē þe bēah gesyhð,
"eald æsc-wiga, sē þe eall geman
"gār-cwealm gumena (him bið grim sefa),
"onginneð geōmor-mōd geongne cempan
"þurh hreðra gehygd higes cunnian,
"wīg-bealu weccean and þæt word ācwyð:
"'Meaht þū, mīn wine, mēce gecnāwan,
"'þone þin fæder tō gefeohte bær
"'under here-grīman hindeman sīðe,
"'dȳre īren, þǣr hyne Dene slōgon,
"'wēoldon wæl-stōwe, syððan wiðer-gyld læg,
"'æfter hæleða hryre, hwate Scyldungas?
"'Nu hēr þāra banena byre nāt-hwylces,
"'frætwum hrēmig on flet gǣð,
"'morðres gylpeð and þone māððum byreð,
"'þone þe þū mid rihte rǣdan sceoldest!'"
"Manað swā and myndgað mǣla gehwylce
"sārum wordum... [2]
英文版(自譯):
On him shone heirlooms of old,
Hard and ring-orgamented treasure of Heathobards,
As long as they might wield the weapons,
Until they had lead to destruction in the shield-play
The life of dear companions and themselves.
Then he who sees the ring quoth at the feast,
Old spear-warrior, he who remembers all,
Spear-murder of men (in him is a bitter mind),
He begins, sad-spirited to the young warriors
Through heart’s thought to tempt the mind,
To awaken war-horror, and says these words:
"Can you, my friend, perceive the sword
That your father bore to war
Under the war-mask in the final journey,
Dear iron, where the Dane slew him.
(They) controlled the battlefield, since Withergyld lay dead,
After the fall of the heroes, the bold Scyldings.
Now here each of those killers' sons
Stride in the hall, proud of the treasure,
Boasting of the murder, and bearing the treasures
Which you should by right possess.」
So (he) admonishes and reminds each time
With these painful words.
中文版(自譯):
在他身上閃爍著很多古老的傳家飾物,
堅硬而鑲嵌著寶物,希託巴人的寶藏,
在他們尚能使用武器的每一刻閃爍著,
直到他們在盾擊的遊戲(指戰爭)中毀滅
摯友們和自己生命的那一天。
那位在宴席上看見戒指的人,
那位老戰士,他銘記著一切,
長槍殺戮的場景——他的心裡充滿苦悶——
他就滿心悲痛地用心中所想,
去煽動年輕的戰士們的心靈,
在他們心中喚醒戰爭的恐怖,並說:
「我的朋友,你能看到那把劍嗎?
那是你父親帶去戰鬥的劍,
他頭戴鐵盔,在最後一戰中一直帶著
那珍貴的鐵器,丹麥人在那裡殺死了他。
他們控制了戰場,那群殘暴的丹麥人,
因為威瑟吉爾德死了,因為英雄們已經倒下。
現在在這裡,每個兇手的兒子
在大殿裡信步行走,展示著他們的寶藏,
吹噓著殺戮的罪行;他們攜帶的寶物,
本是你所應有。」
就這樣,他每次都用這些凌厲的話,
警告著,提醒著。
-4-
《貝奧武夫》雖然主線清晰,之間卻會穿插一些過去和未來的插曲,這段就是其中之一。
講這個故事的人,是貝奧武夫自己。在滿載珍寶歸家之後,他會見部族的國王,向他複述戰鬥的經過,以及他在丹麥人那裡的所見所聞。有趣的是,這位英雄居然對戰鬥的經過一筆帶過,卻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他對丹麥人未來的隱憂。
這一段裡,他說起丹麥王Hrothgar的一項外交策略(這事在上文裡沒有提及):為了和仇家希託巴部落(Heothobards)冰釋前嫌,他把自己的女兒Freawaru嫁到了他們家。這種政治性通婚,是當時部落間流行的做法,我們中國的昭君出塞差不多也是這種操作。
然而貝奧武夫極其看不慣這種做法。他說,新娘帶去的珠寶都是從希託巴部落掠奪過去的,很多都是他們在死去的父親的遺物。帶著那些東西,一定會激起這個部落的人的仇恨心理,復仇的循環還會繼續。必然有一天,婚姻會破裂,流血衝突會再起。
(Sutton Hoo出土的飾物,故事裡挑起血案的珠寶,應該是這一種東西吧。)
學者們提出,貝奧武夫反對女性被用作政治工具,這一點很可貴。在當時仇殺四起、聯姻遍地的社會背景下,他也算是一股清流了。(這種為了消除仇恨的聯姻還有個名詞,叫做freoþuwebbe(peace-weaving),「編織和平」。)[3]
我認為貝奧武夫的重點倒不是這個,他用非常冷靜的方式,一針見血地挑出了復仇這件事的本質。
在以暴制暴的循環中,用愛去抵消仇恨,何其困難!
-5-
復仇的暴力,是一個循環。比如說,格林代爾殺了人類,人類向格林代爾復仇,格林代爾之母再向人類復仇,人類再復仇……
追溯回去,格林代爾第一次殺人,本身也是帶有復仇性質的殺戮。
詩人告訴我們,格林代爾是被詛咒的該隱的後代。該隱是誰?是聖經裡世界上第一個殺人犯,他殺死了自己的兄弟亞伯。按照這首詩的說法,上帝為了「報答」該隱的罪孽,把他驅逐了到人跡罕至的地方。為了報復上帝,該隱的子孫變成了作惡人間的妖怪,格林代爾就是其中之一。[4]
這樣說,我們可以把《貝奧武夫》裡的復仇,一直追溯到世界開始的第一樁血案!
如此漫長的循環,甚至上帝也參與到其中,可想而知,復仇之輪的慣性,哪能是輕易可以阻擋的?
(原創漫畫:暴力只會滋生更多的暴力,只要復仇的夢魘還附在身後,怒火還會燃燒,鮮血還會流淌。)
-6-
但是你會想,最終復仇的循環還是停止了,在貝奧武夫殺格林代爾之母的時候,帳就算清了。
但是,這是以一方的滅族為結局的。
殺了格林代爾全家,丹麥人才能鬆一口氣。要想全人類都鬆一口氣,必須要根絕所有怪物,也就是把該隱的後代斬盡殺絕。
殘酷嗎?
看一看16-17世紀復仇題材的悲劇,從鼻祖《西班牙的悲劇》,到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哪個最後不是屍橫遍野,只留一兩個傳人下來。
冤冤相報何時了,在復仇這場無盡的遊戲裡,每一方都是輸家。
我們中國用誅九族的方式,把復仇的循環扼殺在搖籃中,想來也不是毫無道理。
(貝奧武夫為了出一口惡氣,在其母洞穴裡砍下已死格林代爾的頭顱。此圖過分突出了陽剛之美,暴力的本質卻遭到掩蓋。圖源:John Henry Frederick Bacon,1910)
-7-
《貝奧武夫》對復仇的描寫中,其中最核心的一個主題是對暴力的反思。
上文的節選中,貝奧武夫講述了兩個世仇的家族通婚後,仇恨如何再次燃起。他的描寫中,有一點格外突出:
暴力雖然作用於外物,卻總是由心而生。
本來已經撲滅了的仇恨之火,一旦重燃,那一定是在心裡重燃。
古英語是一個很奇妙的語言,很多概念有一籮筐同義詞。[5] 僅在這段節選裡,「內心」這個東西,就出現了n種不同的說法:
sefa就是一個,him bið grim sefa-- in him is a grim mind-- 他心裡充滿苦悶。
mōd又是一個,geōmor-mōd-- sad-minded-- 就是心裡悲傷。
hreðre 又是一個,hreðra gehygd -- 就是心裡所想。
hige又是一個,higes cunnian -- 就是刺痛、挑起心中的情感。
我把所有的「心」詞都翻譯出來,就是:
那位在宴席上看見戒指的人,
那位老戰士,他銘記著一切,
長槍殺戮的場景——他的心裡充滿苦悶——
他就滿心悲痛地用心中所想,
去煽動年輕的戰士們的心靈,
在他們心中喚醒戰爭的恐怖。
雖然這個事情的起因可以歸結為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貝奧武夫提醒我們,仇恨的起源,歸根結底是在人心裡。
記憶挑起負面情緒,情緒通過語言來傳播,在更多的人心裡挑起一樣負面的情緒。
這個「挑起」的詞是cunnian,我翻譯成「煽動」,這裡它確實有很強的挑逗、激將感。(cunnian本義是知悉,也有探索的意思,比如貝奧武夫去「探索」怪物巢穴的深水。故事裡的老人也在「探索」年輕人情感的深水,以此煽動他們,不是嗎?)
貝奧武夫知道,在促成暴力這件事上,煽動性的語言有多麼神奇的效力。
睹物思人,心生仇恨,這是個人經歷。但是加上感性語言的助力,仇恨就撒播到更多人心中,從而變成了一種集體體驗。
暴力的衝動,往往因此而起。
(格林代爾之母的水下洞穴,象徵著人類心中最原始的恐懼。圖源:Marc Gabbana)
-8-
貝奧武夫雖然身為戰士,卻深知對武力過分依賴的危害。
有句話說,會遊泳的人,最容易淹死。
最能打仗的人,也最容易戰死。
貝奧武夫之死,很多人歸結為愚蠢或不自量力:一副血肉之軀,裝備也不防火,懟什麼火龍?還有更要命的一點,他明明帶去了十二個同伴,為什麼最後要拋棄他們,自己硬上?這不符合邏輯啊?
這些問題,託爾金(對,就是寫魔戒那位)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
因為火龍是超自然、超越人類的力量,所以畢生追逐力量的貝奧武夫,要獻身於它。
人類的戰爭,復仇,在《貝奧武夫》裡都只是背景,這首史詩真正要歌頌的是人類與超自然力量的殊死鬥爭。
託爾金認為,《貝奧武夫》是一個悲劇英雄主義的作品。在這個超自然的世界裡,英雄的武力,註定要被更加龐大的、不可望其項背的力量所擊敗。而貝奧武夫自己選擇迎難而上,不顧生死,就是有了這樣的覺悟。順應命運戰死沙場,這也是英雄最好的歸宿。[6]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這也更加深刻地說明了,不論是行使暴力的復仇者,還是尚武的英雄,一旦走上這條以暴制暴的道路,都是註定悲劇收場的。
一旦拿起劍,就要準備被劍所殺。
一旦舉起拳,就要準備被拳所斃。
這是貝奧武夫告訴我們的,不論目的為何,暴力帶來的只有毀滅。區別不過是:
或在人間無謂的爭鬥中輕如鴻毛地死去,或在挑戰神性力量的過程中重於泰山地謝幕。
(貝奧武夫生命中的最後一戰。圖源:J. R. Skelton, 1908)
參考資料:
[1] 船葬是古斯堪地那維亞人的殉葬傳統,在《貝奧武夫》前100行有詳盡的描述。最著名的船葬遺址叫做Sutton Hoo,更多文物請參照:
http://www.teachinghistory100.org/objects/a_bigger_picture/sutton_hoo_helmet
[2] 古英語原文出自Harrison & Sharp版本:
http://www.gutenberg.org/ebooks/9701
[3] Shari Horner, 「Voices from the Margins: Women and Textural Enclosure in Beowulf,」 in The Postmodern Beowulf, pp. 468-500.
[4] 關於怪物與該隱的關係,請見《貝奧武夫》105-115行:
siððan him scyppend forscrifen hæfde
In Caines cynne þone cwealm gewræc,
ēce drihten, þæs þe hē Ābel slōg
ne gefeah hē þǣre fǣhðe, ac hē hine feor forwræc,
metod for þȳ māne man-cynne fram.
他(格林代爾)作為該隱的子孫,
遭到了造物主的放逐。永恆的上帝
為亞伯的謀殺而報了仇;
他沒有從這起衝突中得到任何好處,因為造物主
為了懲罰罪行,把他放逐到了遠離人類的地方。(自譯)
[5] 託爾金對古英語這一特點做了詳盡的描述。J. R. R. Tolkien, 「Foreword,」 in Beowulf and the Finnesburg Fragment , a translation into modern English prose by John R. Clark Hall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58), pp. ix-xliii.
[6] J. R. R. Tolkien, 「Beowulf: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in An Anthology of Beowulf Criticism, ed. by Lewis E. Nichols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63), pp. 52-103.
【關於我】
「不懂文學的實驗狗不是好畫師」。
秉承著這樣的精神,積極放飛自我,HKU本科雙主修文學和分子生物,多倫多大學英語文學碩士,現攻讀生物碩士中。熱愛英語,熱愛語源學,熱愛電繪,熱愛作曲,以及,熱愛worldbuilding。畢生追求是,用最嚴謹的治學態度,開最浩蕩的腦洞。
【知識共享】
個人project:自己翻譯的《貝奧武夫》全文,古英語 - 現代英語左右對照。可惜連結被微信牆了,請複製出來在其他瀏覽器中觀看:
https://judithayan.wixsite.com/beowulf/
【趣味塗鴉學單詞】
備考GRE、想提高詞彙量、以及單純熱愛英文的童鞋看過來~
我的原創塗鴉GRE詞卡在微博更新中~ 趣味漫畫 + 聯想記憶法 + 吐槽八卦,背單詞從沒有這麼好玩過!
長按二維碼,或輕戳「閱讀原文」關注我的微博:Ema_ranth,我們一起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