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是河南省漯河市的主導和支柱產業。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營業收入約佔河南省的1/6、全國的1/60,產品涵蓋18個大類、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年產銷肉製品680萬噸,日產休閒麵製品3500噸,其中麻辣麵製品、火腿腸、冷鮮肉單品的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漯河市是全國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河南省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和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全國主食產業化工程示範市、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市。
2019年以來,河南省漯河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著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要求,出臺《堅持「三鏈同構」著力打造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的工作部署》,把「三鏈同構」細化為47項具體工作,形成有目標、可操作、能落地、可考核的路線圖、任務書、責任狀,全力打造國內領先優勢凸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食品名城。2020年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對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對河南省漯河市堅持「三鏈同構」推動食品產業向縱深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予以通報表揚。該市主要典型做法如下:
一、堅持集群發展,著力延伸產業鏈
(一)謀增量,大力招引新項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帶隊赴山東、上海、北京等地開展招商活動,拜訪青島康大集團、江蘇微康生物、北京正大集團等知名食品企業,促成青島歡動寵物食品項目、正大現代食品全產業鏈項目等一批大項目成功籤約;親親食品二期、江蘇金羚羊食品「自嗨鍋」生產等15個食品工業項目實現集中開工;總投資50億元的偉光匯通·漯河食品文化小鎮(漯灣古鎮)正式奠基、漯河怡亞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26個項目入駐市大數據產業園;市政府與江南大學籤署「1+N」《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江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漯河分中心。新冠疫情期間,市屬部門仍保持「招商熱情不減、客商聯絡不停、項目線索不斷」,截至11月底全市新籤約食品及相關產業鏈項目78個,投資總額279.3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66個,佔年度目標任務25個的264%;超10億元項目12個。
(二)提質量,著力培育龍頭企業。44家食品企業納入「十百千」億級培育工程,前11個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4%;中大恆源成為河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源隆生物、銘誠油脂等15家企業入選全省後備庫;出臺《2020年全市工業擴量提質轉型升級行動方案》,調整優化十百千億級企業名單,調整發展目標和優化發展措施。28家食品企業進入「小升規」培育工程後備庫,加速食品企業提檔升級。雙匯發展「211」倍增工程、漯河捲菸廠「123」倍增工程穩步實施,雙匯發展中國總部大廈項目正式破土動工,肉製品二車間生產線技改等7個項目進展順利,前11個月雙匯發展營業收入、利潤、利稅均實現兩位數增長,2000億市值目標提前3年實現;漯河捲菸廠易地技改項目一標段主體結構年內封頂,二標段裝機施工作業已完成,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104.2%,前11個月實現利潤7.1億元,同比增長42.4%。南街村、中大恆源等12家實施倍增工程的縣區食品企業營業收入增速11.1%,中大恆源入選河南省首批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重點企業和省定重點上市後備企業名單。
(三)擴存量,推進食品企業「三大改造」。漯河市財政每年拿出1億元進行專項獎補,2020年共實施食品企業「三大改造」重點項目102個,其中續建項目61個、新建項目41個,年度計劃投資145.9億元,較上年增長28.4%,通過制定項目臺帳、逐月統計分析、跟蹤解決問題、督查項目實效,前11個月完成投資148.1億元,佔年度投資的101.5%,超額完成任務。其中宏全食品怡寶水生產、中鹽舞陽鹽化蒸發製鹽技改等66個項目建成投產;微康生物、華莉園食品等19個投資項目入選河南省重點項目;金大地化工、可口可樂獲評「河南省智能工廠」;中糧面業、南街村集團等企業成為「河南省智能車間」;平平食品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賈湖酒業成為省級綠色工廠。與中國信通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食品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全面啟動,中國(漯河)食品雲正式上線,食品行業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體系逐步完善,數位化轉型速度加快。
(四)強鏈條,實施「六個打通」。一是打通食品產業和裝備製造產業。漯河市經開區智能食品裝備專業園區一期5.3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已竣工,邁達隆、恆豐、匯博、裕銘源等4家食品機械企業及1家食品機械展示交易運營公司已入駐;檢驗檢測專業園區成功發行3億元專項債券。臨潁縣河南(廣東)智能裝備產業園積極招引豫商,廣東東莞正名精工、力生智能、力星雷射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入駐,東莞中捷數控科技、上海發那科機器人等10個項目近期擬籤約,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80億元。二是打通食品產業與造紙產業。佔地2.3平方公裡的臨潁食品飲料包裝專業園區已招引臺灣宏全食品包裝、福貞包裝、南街村包裝、永柯包裝等龍頭企業入駐,形成PET瓶、彩印包裝、軟塑包裝、瓦楞紙板製造和植物蛋白飲料、涼茶飲品、功能飲料、純淨水代工等完善的產業鏈條,年產各類飲料包裝45億隻、佔全國市場的1/10,園區年營業收入有望突破3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食品飲料包裝產業基地。三是打通食品產業和醫藥產業。郾城區生物醫藥專業園區產業規劃方案已完成,微康生物益生菌項目3個車間年初達產,年產值3億元,二期1000噸菌粉項目已確定建設,正在對接上海光明、山東暢益等下遊企業,微康微生態產業園、食品微生物研究院等項目正在積極謀劃。四是打通食品產業與鹽化工產業。舞陽縣醫藥化工專業園區建設初步方案已完成,總投資56億元的60萬噸食品級、醫用級、注射級小蘇打項目全面開工。五是打通食品產業與物流產業。大力支持雙匯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冷鏈物流行業標準制定,前11個月全市冷鏈物流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5億元,6家企業入選全國冷鏈百強企業;7個重點物流建設項目進展順利,臨潁辣椒冷鏈物流園8萬噸冷庫已建成,全市A級物流企業達到24家。六是打通食品產業與動物飼料產業。總投資10億元的寵物食品科技產業園在召陵區正式動工;在建的美國嘉吉20萬噸預混料項目利用玉米提取澱粉和果糖後的副產品加工飼料母料,形成玉米深加工全產業鏈。
(五)優服務,破解瓶頸制約。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服務企業周例會制度,形成「四項機制」(問題收集工作機制、溝通對接研究機制、相互協調補充機制、督查反饋機制)、做到「四個深入」(深入企業收集問題、深入項目工地對接、深入一線現場辦公、深入一線抓好落實)、建立「三大臺帳」(問題總臺帳、問題推進臺帳、不動產問題解決專項臺帳),以周為工作節點研究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今年以來,各級政府共召開服務企業周例會101次(市級30次),解決涉及食品企業用工、資金、防疫物資保障、運輸等問題181個,協調資金6.6億元,受到企業的一致好評。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在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礎上,全力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微康生物、恆瑞澱粉、耐可達彩印等3家食品企業入選《河南省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名單》,促成市食品工業協會、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密切產銷對接。
二、堅持高端發展,著力提升價值鏈
(一)強化創新引領。一是加快研發平臺建設。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中心全覆蓋工程,全市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達到84家,食品企業每年研發新產品300個以上;全市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休閒食品協同創新中心和河南省休閒食品工程技術中心建成運營。二是推動產學研協作。深化與中科院、江南大學等優勢食品研發院校的合作,支持食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平臺;全市食品行業已擁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10個、博士後工作站4個、院士工作站2個;正在與河南工大共建食品機械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基地;與江南大學謀劃建設以科創基地、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為主體的食品科創產業園。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在住房保障、科研經費、生活補貼等方面給予優厚政策,吸引高層次食品技術人才落戶;全方位支持漯河食品職業學院各項建設。
(二)強化質量提升。一是設立市長標準獎。對主導或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的企業和組織,由市財政給予獎補;在農業領域主導制定了20多項省級標準、309項地方標準,在食品產業領域制定了88項生產加工標準,參與了近百個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二是深化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戰略合作。編制《漯河市標準化戰略發展規劃(2019-2025)》、《食品安全標準化專項行動方案》等1+N體系,建設食品標準化科研孵化基地、食品產業標準化技術聯盟。三是建設覆蓋全市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在肉菜商品流通領域建立信息查詢追溯平臺,銷售出去的肉類可以追溯到養殖場,蔬菜可以追溯到批發調撥,形成質量安全追溯鏈條。雙匯、衛龍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食品工業「三品」成果展;舞陽縣、經開區被命名為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區),郾城區、源匯區、召陵區、示範區被命名為省食品安全達標縣(區),臨潁縣、舞陽縣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四是培育檢驗檢測產業。整合全市國家級、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328個涉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站點),與武漢大學共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力爭檢驗檢測產業成為我市食品產業鏈重要一環。
(三)強化品牌培育。實施「漯河製造」品牌戰略,食品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名牌產品4個,河南省著名商標64個、名牌產品27個;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全市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達到151個、綠色食品35個、有機農產品1個,各縣區「三品一標」平均佔比居全省第二;「臨潁大蒜」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舞陽麻雞」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鹽舞陽鹽化有限公司一次性通過省專家組現場核查,獲得全省首張食鹽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魔芋即食食品》等三項團體標準通過專家評審並於10月1日正式實施;全市60%的規模以上食品企業成功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三、堅持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供應鏈
(一)提升源頭供應質量。圍繞「四優四化」和訂單化種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河南全省率先出臺《漯河市高標準農田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2.2萬畝,全部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居全省第一;夏糧總產量110.6萬噸,平均單產504.3公斤,秸稈綜合利用率98%,居全省第三。5月15日,成功舉辦河南省高速公路服務區貧困地區品牌農產品消費扶貧交流觀摩活動暨啟動儀式,共設立7個農產品展區、150餘種產品參展。市農機推廣服務中心喜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實現零的突破;市農科院「甘薯莖線蟲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等2個項目榮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市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8.8%、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94.8%,超額完成市定目標;制訂《2020年雙匯產業化提升工程獎補細則》,積極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生豬出欄增速高於河南全省平均水平近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四位。
(二)促進三次產業融合。一是推動小麥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出臺《漯河市支持小麥產業化聯合體建設推進「三鏈同構」若干措施》,支持南街村集團、舞蓮麵粉等7個優質小麥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壯大;以金囤種業為核心,組建涵蓋良種培育、玉米種植、農業科技服務、倉儲、玉米深加工、食品生產等領域61家企業的漯河市玉米產業化聯合體,著力形成新品種選育推廣—專業合作社種植—中糧、雪健等麵粉企業加工—衛龍、旺旺等麵製品企業生產的全鏈條訂單化生產。二是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優質農產品供應體系。圍繞「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建成河南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0個,數量居河南省第一方陣;新評定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8家,推薦平平食品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三是推動食品產業與文化旅遊產業結合。引進北京偉光匯通投資50億元,建設佔地1500畝的漯河食品文化小鎮(漯灣古鎮),豐富食品工業內涵,小鎮融合「吃、住、行、遊、購、娛、商、養、學、閒、奇、情」12大功能,致力打造河南文旅創新示範標杆。
(三)提高供給效率。一是搭建會展平臺。第十八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685家企業參展,邀請到採購商16125家,60個投資項目集中簽約,線上線下成交和意向採購額達439.7億元,逆勢增長3.7%。二是壯大食品電商。實施「網際網路+食品」行動,大力扶持「網上廚房」等新型零售業態。雙匯與京東生鮮聯手推出「筷樂億家」電商平臺,雙匯電商項目成功入駐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中國(漯河)電子商務產業園,產業園已累計入駐電商企業276家,帶動實體企業2000多家;「電商網紅」衛龍食品成為繼雙匯發展後漯河市第二個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工業企業。三是打造豫中南現代物流核心區。著力發展冷鏈物流、快遞物流、電商物流,全市物流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有望突破20億元;5月上旬河南省首家總容量4000噸的雙匯發展公用型保稅倉庫正式對外提供冷鏈倉儲服務。目前全市冷藏車擁有量佔河南省1/4,冷庫總庫容64萬立方米,冷鏈運輸企業347家,年農產品和食品物流貨運量200多萬噸,全國有影響力的冷鏈物流基地雛形初顯。
下一步,河南省漯河市將堅持「一個遵循」,即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指示精神,以「形成兩大鏈條、搭建三大平臺、完善四大體系、建設五大基地」為目標,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食品產業從生產導向向需求導向、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型,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確保食品工業在河南省的領先地位,讓漯河味道香飄全國,致力打造國內領先優勢凸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食品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