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一首小詩」,力學小學組團參加「師說新語」,看老師...

2020-12-20 教育信息速報

由江蘇省教育廳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2020師說新語」大型融媒體活動自啟動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反響熱烈,吸引了全省各地老師的踴躍參與。南京市力學小學一批青年教師組團參賽,他們雖教授不同學科的老師,但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兒童研究,跟學生互為夥伴的他們是如何巧解「神獸」成長中的難題的呢?

校長說——

李琳:「教師和學生互為夥伴,共同成長」

李琳

「兒童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發展的夥伴,在力學,教師和學生互為夥伴,共同成長、彼此成就。」南京市力學小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李琳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致力於兒童成長課程研發和實施,「和孩子一起研究,與兒童共同成長」這種教育理念已經深入老師們的課堂,也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

李琳認為,兒童是活潑的、繽紛的,是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兒童研究應該作為教師的第一專業,這也是除了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自我發展這三條常規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外,學校探索出的一條獨特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路徑。

「小孩為什麼被稱為『神獸』?其實他們是非常靈動的,充滿靈性的,老師們要從兒童身上發現問題,打開腦洞,破解兒童成長的難題,從而不斷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李琳說,看了老師們的參加師說新語的投稿文章,很驚喜,不同學科的老師積極地運用自己的方法,甚至是用「童話式」的方案去解決教育問題。

「師說新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能夠聽到大眾老師的聲音,特別是不少年輕新銳老師說出了一番教育的新道理。」李琳表示,作為校長,也從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穫。

老師說——

秦祥濤 (語文老師)

「每個孩子都是一首小詩」

秦祥濤

本碩皆畢業於南師大文學院的秦祥濤,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有6年,文科「科班出身」的他一直保持著寫文作詩的習慣。受微信欄目「為你讀詩」的啟發,他開設了個人公眾號「文魚之聲」,鼓勵孩子們讀詩寫詩,並將孩子們創作的優秀詩歌發表在上面,想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詩歌對於孩子成長的效果令他喜出望外。班裡有個孩子自控能力較差,上課總分心,秦祥濤多次與孩子溝通,卻收效甚淺。但自從開展讀詩活動後,孩子卻格外上心,經常大聲朗讀詩歌,偶爾也會自己寫寫小詩。對此,秦祥濤為他單獨建立了一個文件夾以收集孩子媽媽每天發來的音頻,在細細聆聽之餘,也會及時給予點評和鼓勵。漸漸的,這個孩子在課堂上大聲朗讀、積極舉手的習慣就養成了。「老師每天對我都很好」,孩子的留言令秦祥濤深受感動,「這句話讓我很知足,說明他內心中有了波瀾,能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與關愛。」

「對於成績較好的孩子,讀詩作詩是一種提升寫作能力的方式,而對於成績相對不是很好的孩子,也是一個可以激勵他們、幫助他們打開自我的『良方』。」秦祥濤認為,孩子本身就是詩人,孩子的童言童語天然就是詩歌,孩童豐富的想像力和充沛的情感與詩歌的內核本就存在著一定契合與呼應的關係。「也許他們的遣詞造句不會很專業,但我每次只要稍加調整句子的長短、詞語等,就是一首很美妙的詩歌。」

給孩子們讀詩讀故事也轉變了他的教育方式,以前管理班級光靠「獅吼功」,後來他學會蹲下身子去認識兒童。談及自己的教育理念,秦祥濤分享道,「我想讓孩子們的童年簡單一點,快樂一點,可能他們將來依然會身處於書山題海中,但我希望他們能留有一段率真淳樸的兒時回憶。未來,詩歌朗讀和創作我仍會堅持下去。」

劉聰 (數學老師)

「好老師要做一名細緻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劉聰

1990年出生的劉聰是一名數學老師,教齡已有8年。平日裡的劉聰喜歡把與孩子相關的一些好玩事兒寫進隨筆裡,這樣日後翻看時,就相當於又重溫了一遍孩子成長中的酸甜苦辣,著實是一件趣事。而對於教書育人,劉聰也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在一節認識線段的課堂上,劉聰要求孩子們拉直各自從家帶來的短毛線,但一個孩子不僅帶來了一根超長毛線,還在課堂上引發了喧譁。「我起初有些生氣,但看見這個孩子很努力的在拉直毛線,我就靈機一動,順勢轉變了教學策略」。劉聰於是將孩子請上講臺,與孩子一同合力將超長毛線斜向拉直,感受線段方向。還邀請其他孩子用剪刀將超長毛線剪成幾段,一起發掘線段的特徵……於是,原本的一根被看作「不速之客」的超長毛線,也在劉聰的靈機一動中,「一線多用」,巧妙融入了課堂。

劉聰認為,孩子原生態的思維是模糊的、感性的、原創的,關鍵在於老師是否能成為一個細緻的觀察者和引導者。「你看懂孩子的想法了,也就能有效引導了」。

當孩子從低年級升入高年級,師生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一定微妙的轉變。「孩子變化很大,想法多了,不太肯聽話了,所以經常會有火大上頭的時候」。對此,劉聰表示,學會「冷處理」很必要。「冷處理不等於放棄溝通,而是先平緩情緒,保持冷靜。之後,雙方再從各自角度把事情梳理一遍。否則帶著情緒溝通問題,很容易『話趕話』,甚至無意間言辭傷人」。同時,劉聰很坦誠,認為教師處理事情也難免會有不妥之處,所以要保持時刻自省的思維習慣,以求真誠、坦蕩地面對每個孩子。「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思考,喚醒童心,鼓舞精神,我與孩子們互相學習,相伴成長。」

孔靜 (語文老師)

「教師,也是成長中的『大兒童』」

孔靜

今年26歲的孔靜是一名語文青年教師。任教第四年,同時兼任班主任一職。工作後,她就開始寫教育隨筆,用文字記錄班級生活的點滴和課堂中靈動的瞬間,也會寫下自己的教學困惑和反思,從而啟迪她專業發展的教學靈感。

「在力學小學,教師也是成長中的大兒童,和兒童一起研究,與兒童共同成長。在兒童研究中,我們會用自己精心設計的兒童研究小項目引領每節課堂,將課堂的中心還給孩子,將課堂的權利賦予兒童,這也是將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模式貫穿始終。」 孔靜說,作為語文老師,她一直堅持將兒童研究這種新穎的教學理念,貫穿於班級文化建設和語文課堂重構的始終。

入職第一年的「寒假作業」主題是「我最喜愛的迪士尼動畫人物」。在孩子們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孔靜作為孩子研究同行的夥伴,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研究規劃,共同完成了這份兒童研究作業。「兒童研究的能量,超乎成人的想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才真正領會了學校要求教師『指導』的意義,這是一種支持與解放,在兒童遇見困難時,以平等協商的姿態幫助兒童解決研究過程的問題。」孔靜說道。

「我選擇帶領孩子在兒童研究的旅程中活潑潑地生長,眼中有光,臉上有笑,讓彼此的生命澄澈美好。」孔靜認為,為人師,要做孩子親密赤誠的好夥伴,做家長攜手共進的合伙人,做學校擁抱夢想的青年教師。「我願用純真簡單的語文課堂帶給孩子詩和遠方,童年不同樣,和兒童一起研究,點亮孩子別樣的成長旅途。」

參加師說新語也讓她有一番新的感悟,她說,師說新語的「新」,不僅僅局限於教育心得表達的「新」形式,更是讓她這樣的青年教師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過程,用嶄新的視角,挖掘教學中點滴日常帶給自己的成長。

實習生 鄧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贇

校對 丁皓宇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這所中學的老師們組團參加「師說新語」
    在王佔錦看來,正因如此,修鍊師德這件事才格外地重要:「我們一定要儘可能地讓農家娃得到與外界接軌的機會,讓他們得到和城市學生同樣的優質教育,努力把學校辦成鄉村孩子成長的搖籃。」王佔錦介紹,該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是43.5歲,參加這次活動的教師平均年齡是34.7歲,覆蓋了各個學科。「師說新語活動對於我們的教師而言,是一次鍛鍊,也是一個反思自己教育過程的平臺。
  • 本期師說新語,看來自淮安的這所年輕...
    「年輕」是淮安生態文旅區沁春路小學最大的特色之一:學校建校才四年,所有學科老師的平均年齡在27歲。年輕的學校年輕的老師,會迸發怎樣的思想火花和教育理念呢?由江蘇省教育廳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2020師說新語」大型融媒體活動自啟動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反響熱烈,吸引了全省各地老師的踴躍參與。
  • 快速入門量子力學,看這個就夠了
    劇中,謝耳朵曾對倫納德說:「量子力學讓我滿心歡喜。」(Quantum physics makes me happy.)如果不懂量子力學,恐怕連美劇都看不懂。01.現在我們所說的「量子力學」,翻譯自英文「quantum mechanics」,日本學者則將其譯為「量子物理」。中文裡的「子」意味著小,比如我們說孩子、桌子、椅子.曹則賢老師用漁民捕魚的例子為我們解釋說:「比如漁民去打魚,現在漁民打魚會用雷達,雷達探測到遠處有黑糊糊一團東西,漁民憑經驗會覺得這是個魚群。
  • 一首關於畢業與離別的英文小詩
    今天發布一首英文小詩。這首詩是小湯圓學校的老師根據原作稍加修改,讓孩子們在畢業典禮上朗誦的。我覺得很適合讀給孩子們聽,所以拿來分享。希望大家也喜歡。本周是幼兒園生活的最後一周,讀英文的時候小湯圓就已經有些低落了,中文版她讀了兩次都哭了不願意繼續,於是我替她來讀。
  • 《師說》原文及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 師說|數次拜讀韓愈的《師說》有感,今日寫下我的某些老師
    ——出自《師說》 ,作者:(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懂的,誰能無惑?如果惑而不從師,則諸惑無解,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老師。
  • 姜雨琦|詩歌讓我的世界更有趣——《孩子選孩子的詩》感言(13)
    非常感謝張明宇老師和張心馨姐姐。值此機會,我還想感謝那些在我寫詩路上給予我幫助的老師們,如張口老師、何超鋒老師、閆超華老師、鴻羽爸爸、迷迭香老師等多位老師把我的詩推薦到一些報刊雜誌,我的詩還有幸得到了聰善老師和金波老師的點評。
  • 為什麼中小學老師「地位」不如公務員?鄭板橋一首詩,揭示原因
    上述詩句是來自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整首詩描寫了他在當七品縣令之前一段教書生涯,那時候的教書先生是「私塾先生」,就是到一戶東家只教這一戶人家的孩子,寄人籬下,無話語權,地位非常卑微。其實鄭板橋這首詩也揭示了,為什麼現在中小學老師地位如此低,甚至有人用農民工的工資來跟老師做對比。
  • 致遠外小萌娃把秋天變成一本「詩畫集」
    晨報訊(通訊員 李筱靜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穎 攝影報導)11月10日中午,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圖書館秋意盎然,一幅幅繽紛秋色的畫作,一盤盤圓圓滾滾的橘子,二年級孩子們的集體創作《我們的秋果小詩》正式亮相。
  • 深圳市福田區天健小學:「大藝術」教育,讓每個孩子暢享藝術之美...
    可能是一段旋律,然而比音準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顆熱愛歌唱的心;可能是一首小詩,然而相比文採,擁有發現美的眼睛更為可貴……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領導在對外講話時這樣描述未來的學校美育:應該要教會學生美育的基本知識,教會他們去欣賞和體驗美、欣賞和體驗藝術作品;同時要教會他們專項的、專門的藝術特長。
  • 中國唯一的文盲皇帝,隨手寫下的一首詩,卻雄視古今無人超越
    說到最喜歡寫詩的皇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乾隆,乾隆活了85歲,寫了43000首詩。他自詡十全老人,一個人就要和整個盛唐相比肩。結果都是寫濫竽充數的作品,一首都沒有流傳下來。唯一進小學課本的《飛雪》據說都是紀曉嵐幫他填的。
  • 講好身邊的教育故事,下城區「新銳師說」宣講團進校園
    這些故事永遠不缺傾聽者,缺的是發現者和講述人,如今終於有了——12月26日上午,「守護教育的『綠水青山』,講好身邊的教育故事——下城區『新銳師說』宣講團進校園暨青年教師『微黨課』」,在杭州觀成武林小學舉行。活動現場,「新銳師說」宣講團首批成員名單正式出爐,成員們還開展了首場宣講。
  • 「歡樂頌」每個女孩都是一首詩,哪一首是你?
    生活雖然一地雞毛,但仍要高歌歡進;成長固然一路荊棘,但什麼都不能阻擋勇往直前的心。性格背景迥異的五位女生,是不同的詩、不同的歌,那麼,你是哪一首?▼▼▼樊勝美,外企公司資深HR,精於人情世故。貧寒家庭的重男輕女,造成她性格裡好強虛榮的一面;但她也是善良的,是仗義的,能夠在朋友有難時挺身而出。
  • 教師節重溫《師說》:一代文宗韓愈,為何也概嘆老師不好當?
    唐朝的老師也不好當,師者斯文掃地,韓愈憤而著《師說》。教師節重溫《師說》:一代文宗韓愈,為何也概嘆老師不好當?今天是第三十五教師節,靜下心來,寫了篇關於教育與教師的短文,以此祝願老師祈福教育。——謹以為記。
  • 後疫情時代下「成長的煩惱」|人小「心大」,每個孩子都是「陽光」
    例如,從二到五年級,每個班級都有一位同學擔任心理小輔導員,通過自願報名選拔,心理老師每個月會定期和所有的小輔導員進行溝通,進行一些簡單培訓。這些孩子能夠彌補老師可能忽略的「心靈角落」,及時發現身邊同學的情緒問題,並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排解。「如果通過小輔導員的幫助,同學情緒平穩了,那麼就到此為止。如果發現同學反覆出現情緒問題,那麼就可以向班主任、向心理老師反饋。」
  • 讀了這些詩,你也會相信——孩子天生就是個小詩人
    你有多久沒有讀詩了?還記得上次讀詩歌是什麼時候嗎?細細品讀著《孩子們的詩》書中的每一首詩,腦海裡迴蕩著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話——每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孩子們的詩》書中詩的作者,都是6-12歲的孩子,來自不同地區,他們都是熊亮藝術課的學生。
  • 白居易這首冷門詩,意義深遠,是最應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一首詩
    在我們經常哼唱的由詩通過作曲而來的一首歌中,也同樣表達了一種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問。可以說,在古代的時候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思想已經在很多文人墨客、士農工商的先進人士生根發芽了。
  • 孩子即興作詩也能走紅,老師評語:絕詩!但小心你爸爸看後會揍你
    文|西紅柿媽媽有的小孩子,聰明又調皮,連寫詩都這麼「給力」,即興作詩都能走紅!老師看完哭笑不得,不知道該怎麼評價,才對得起「聰明娃」的傑作了。(1)題目要求:寫一首關於爸爸和媽媽的詩學生作業:啊!我的媽媽美如鮮花,我的爸爸醜如泥巴。為何媽媽愛爸爸,因為花離不開泥巴!老師評語:絕詩!
  • 台州:讓每個孩子學有所長、快樂成長
    翁老師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成長:「現在的孩子,有許多都是自我感覺很良好的,有的甚至有點唯我獨尊的個性。上了觀星課以後,他們看到宇宙裡有那麼多的星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學會了謙虛。此外,因為社團人數有限,很多感興趣的同學沒有機會加入。在社團上課的同學,下課後就化身『小老師』教班裡其他同學怎麼觀星,這在無形中激發了其他孩子對天文的熱愛,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
  • 一年級學生寫的作業,每個字都很工整,老師看了很滿意
    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字寫得越漂亮,這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一般就越強。在我們的思維定式中,一年級的學生才剛開始學習寫字,一年級學生所寫的字,寫得再漂亮估計也不過如此。不過,接下去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些一年級學生所寫的作業,他們所寫的每個字、每個筆畫都很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