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省教育廳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2020師說新語」大型融媒體活動自啟動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反響熱烈,吸引了全省各地老師的踴躍參與。南京市力學小學一批青年教師組團參賽,他們雖教授不同學科的老師,但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兒童研究,跟學生互為夥伴的他們是如何巧解「神獸」成長中的難題的呢?
校長說——
李琳:「教師和學生互為夥伴,共同成長」
李琳
「兒童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發展的夥伴,在力學,教師和學生互為夥伴,共同成長、彼此成就。」南京市力學小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李琳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致力於兒童成長課程研發和實施,「和孩子一起研究,與兒童共同成長」這種教育理念已經深入老師們的課堂,也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
李琳認為,兒童是活潑的、繽紛的,是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兒童研究應該作為教師的第一專業,這也是除了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自我發展這三條常規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外,學校探索出的一條獨特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路徑。
「小孩為什麼被稱為『神獸』?其實他們是非常靈動的,充滿靈性的,老師們要從兒童身上發現問題,打開腦洞,破解兒童成長的難題,從而不斷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李琳說,看了老師們的參加師說新語的投稿文章,很驚喜,不同學科的老師積極地運用自己的方法,甚至是用「童話式」的方案去解決教育問題。
「師說新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能夠聽到大眾老師的聲音,特別是不少年輕新銳老師說出了一番教育的新道理。」李琳表示,作為校長,也從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穫。
老師說——
秦祥濤 (語文老師)
「每個孩子都是一首小詩」
秦祥濤
本碩皆畢業於南師大文學院的秦祥濤,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有6年,文科「科班出身」的他一直保持著寫文作詩的習慣。受微信欄目「為你讀詩」的啟發,他開設了個人公眾號「文魚之聲」,鼓勵孩子們讀詩寫詩,並將孩子們創作的優秀詩歌發表在上面,想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詩歌對於孩子成長的效果令他喜出望外。班裡有個孩子自控能力較差,上課總分心,秦祥濤多次與孩子溝通,卻收效甚淺。但自從開展讀詩活動後,孩子卻格外上心,經常大聲朗讀詩歌,偶爾也會自己寫寫小詩。對此,秦祥濤為他單獨建立了一個文件夾以收集孩子媽媽每天發來的音頻,在細細聆聽之餘,也會及時給予點評和鼓勵。漸漸的,這個孩子在課堂上大聲朗讀、積極舉手的習慣就養成了。「老師每天對我都很好」,孩子的留言令秦祥濤深受感動,「這句話讓我很知足,說明他內心中有了波瀾,能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與關愛。」
「對於成績較好的孩子,讀詩作詩是一種提升寫作能力的方式,而對於成績相對不是很好的孩子,也是一個可以激勵他們、幫助他們打開自我的『良方』。」秦祥濤認為,孩子本身就是詩人,孩子的童言童語天然就是詩歌,孩童豐富的想像力和充沛的情感與詩歌的內核本就存在著一定契合與呼應的關係。「也許他們的遣詞造句不會很專業,但我每次只要稍加調整句子的長短、詞語等,就是一首很美妙的詩歌。」
給孩子們讀詩讀故事也轉變了他的教育方式,以前管理班級光靠「獅吼功」,後來他學會蹲下身子去認識兒童。談及自己的教育理念,秦祥濤分享道,「我想讓孩子們的童年簡單一點,快樂一點,可能他們將來依然會身處於書山題海中,但我希望他們能留有一段率真淳樸的兒時回憶。未來,詩歌朗讀和創作我仍會堅持下去。」
劉聰 (數學老師)
「好老師要做一名細緻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劉聰
1990年出生的劉聰是一名數學老師,教齡已有8年。平日裡的劉聰喜歡把與孩子相關的一些好玩事兒寫進隨筆裡,這樣日後翻看時,就相當於又重溫了一遍孩子成長中的酸甜苦辣,著實是一件趣事。而對於教書育人,劉聰也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在一節認識線段的課堂上,劉聰要求孩子們拉直各自從家帶來的短毛線,但一個孩子不僅帶來了一根超長毛線,還在課堂上引發了喧譁。「我起初有些生氣,但看見這個孩子很努力的在拉直毛線,我就靈機一動,順勢轉變了教學策略」。劉聰於是將孩子請上講臺,與孩子一同合力將超長毛線斜向拉直,感受線段方向。還邀請其他孩子用剪刀將超長毛線剪成幾段,一起發掘線段的特徵……於是,原本的一根被看作「不速之客」的超長毛線,也在劉聰的靈機一動中,「一線多用」,巧妙融入了課堂。
劉聰認為,孩子原生態的思維是模糊的、感性的、原創的,關鍵在於老師是否能成為一個細緻的觀察者和引導者。「你看懂孩子的想法了,也就能有效引導了」。
當孩子從低年級升入高年級,師生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一定微妙的轉變。「孩子變化很大,想法多了,不太肯聽話了,所以經常會有火大上頭的時候」。對此,劉聰表示,學會「冷處理」很必要。「冷處理不等於放棄溝通,而是先平緩情緒,保持冷靜。之後,雙方再從各自角度把事情梳理一遍。否則帶著情緒溝通問題,很容易『話趕話』,甚至無意間言辭傷人」。同時,劉聰很坦誠,認為教師處理事情也難免會有不妥之處,所以要保持時刻自省的思維習慣,以求真誠、坦蕩地面對每個孩子。「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思考,喚醒童心,鼓舞精神,我與孩子們互相學習,相伴成長。」
孔靜 (語文老師)
「教師,也是成長中的『大兒童』」
孔靜
今年26歲的孔靜是一名語文青年教師。任教第四年,同時兼任班主任一職。工作後,她就開始寫教育隨筆,用文字記錄班級生活的點滴和課堂中靈動的瞬間,也會寫下自己的教學困惑和反思,從而啟迪她專業發展的教學靈感。
「在力學小學,教師也是成長中的大兒童,和兒童一起研究,與兒童共同成長。在兒童研究中,我們會用自己精心設計的兒童研究小項目引領每節課堂,將課堂的中心還給孩子,將課堂的權利賦予兒童,這也是將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模式貫穿始終。」 孔靜說,作為語文老師,她一直堅持將兒童研究這種新穎的教學理念,貫穿於班級文化建設和語文課堂重構的始終。
入職第一年的「寒假作業」主題是「我最喜愛的迪士尼動畫人物」。在孩子們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孔靜作為孩子研究同行的夥伴,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研究規劃,共同完成了這份兒童研究作業。「兒童研究的能量,超乎成人的想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才真正領會了學校要求教師『指導』的意義,這是一種支持與解放,在兒童遇見困難時,以平等協商的姿態幫助兒童解決研究過程的問題。」孔靜說道。
「我選擇帶領孩子在兒童研究的旅程中活潑潑地生長,眼中有光,臉上有笑,讓彼此的生命澄澈美好。」孔靜認為,為人師,要做孩子親密赤誠的好夥伴,做家長攜手共進的合伙人,做學校擁抱夢想的青年教師。「我願用純真簡單的語文課堂帶給孩子詩和遠方,童年不同樣,和兒童一起研究,點亮孩子別樣的成長旅途。」
參加師說新語也讓她有一番新的感悟,她說,師說新語的「新」,不僅僅局限於教育心得表達的「新」形式,更是讓她這樣的青年教師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過程,用嶄新的視角,挖掘教學中點滴日常帶給自己的成長。
實習生 鄧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贇
校對 丁皓宇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