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河村曾經是石樓縣有名的貧困村。如今,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增強了,村民依靠產業脫貧了,村容村貌整潔了,泊河村不但順利摘掉貧困村的帽子,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旅遊示範村。
村幹部王愛平拆了自家的大門
「以前村裡開個會,也沒合適地方。現在好了,只要喇叭一響,村會議室還要加凳子才坐得下,村裡有啥難事,黨員幹部都以身作則,積極帶頭解決。」村監委會主任王三鎖說。
一個村子想脫貧、想發展,取決於這個村的「火車頭」。在團中央派駐泊河村第一書記連李生的引領下,分析查找到「病因」後,決定在村黨組織建設上下功夫。
先是投資40餘萬元,利用空置校舍改建標準村級組織活動陣地,使黨員幹部活動有了新家園;接著把「三會一課」制度落到實處,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組織召開黨員生活會,提升幹部的基層治理能力。大家心裡有話擺到桌面上,坦誠相見,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幹部的心齊了、勁足了,覺悟也高了。
駐村第一書記連李生對記者說:「說件事情,也許你不信,為了改變村容村貌,村幹部帶頭把自家的大門都拆了。」
在泊河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中,修建村中道路需要拆除部分村民的大門和院牆,可是從誰家開始拆呢?
「要求別人的,幹部要先做到。」村委會副主任王愛平不顧家人反對,自己動手拆除了擋路的圍牆和大門。而黨支部副書記王愛英也把自家圍牆拆掉,為村主幹道讓出2.5米,使原本狹窄的鄉間土路,成了可以通過小汽車的水泥路。在泊河村黨員幹部的引領下,全體村民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各項工作得到順利推進。
「作為一名黨員,有機會為泊河村的建設出一份力,我感到無比榮幸。」王愛英說,幾年前村裡除了一兩條稍微寬敞的路外,其他路都是羊腸小道,村裡的衛生也管理不到位。現在道路寬了,街燈亮了,村容美了,環境也有專人維護了。
貧困戶任志平貸到5萬元款
「戴上貧困戶的『帽子』,覺得一點也不『光榮』,心裡很不是滋味。」貧困戶任志平對記者這樣說。他自強不息,靠養羊脫貧,並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2014年,任志平看到同村的寧瑞軍通過養羊增加了收入脫了貧,這讓他也萌生了養羊的念頭。他通過學習養殖技術也開始加入到養羊的隊伍中,在黨的政策幫扶下,吃苦耐勞的任志平,2018年靠養羊摘掉了窮帽。
脫貧後的任志平,開始琢磨如何帶領更多的鄉親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可他手頭並不寬裕,沒錢怎麼辦?
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了解到任志平的想法後,主動上門給他講解國家對貧困戶小額扶貧貼息貸款政策,並幫他跑手續貸到了5萬元款。任志平用這筆貸款成立了偉勝養羊專業合作社,並吸納10戶貧困戶入股,帶動貧困戶年增收2000元,合作社年利潤達到6萬元。
任志平高興地說:「貧困戶能貸到款,國家的幫扶政策真給力。」
泊河村的養羊產業搞得不錯,其他產業也百花齊放,沒有落下步子。團中央駐村工作隊圍繞制定的「精準微扶、五小工程」產業發展計劃,因戶施策,實施大大小小項目96個,在種植、養殖等方面加大對貧困戶的扶持力度。還籌資46萬元,修築攔水壩和引水設施,將村裡的200畝旱地改為水澆地,夯實了農業產業發展後勁。
「這些年,我們村一年一個臺階,環境越來越美,收入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村民王林平笑容滿面地說。
山村裡建起了「水上樂園」
泊河村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村。山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龍紋觥,1959年出土於泊河村,是青銅器中的孤品,相傳是姜太公送給其嶽父的盛酒器,這些歷史傳說為這個小山村增添了許多文化色彩。
泊河村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藉助美麗的田園風光,發揮距離縣城近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施貧困村提升改造工程,新植成林苗木3000餘株,將6.5公裡的通村主幹道全面硬化,安裝了300盞100kW的高標準太陽能路燈,通過電商銷售30餘萬元土特產……泊河村依託全域旅遊精品線路打造鄉村新貌,迅速成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示範村中的先行者。
2019年8月,團中央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引進旅遊企業,借著「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東風,建起了「眾悅水上遊樂園」,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今年5月1日,「眾悅水上遊樂園」開始試運營,當月吸引石樓、交口、柳林、隰縣、永和等地遊客超過1.8萬人次,收入近30萬元。泊河村黨支部書記王計平掰著指頭說,該項目每年上交村集體18萬元,解決貧困戶就業崗位25個。
一連串數字的背後,正是泊河村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奔小康的結果。如今,泊河村一改以前貧窮落後的面貌,村集體收入也從2017年的3.5萬元上升至2019年的51萬元,今年的收入預計可突破100萬元,全村222戶741人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快車道」。
石樓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