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2期
編者按: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戰,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宣告歷史性解決,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從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區貴州遵義花茂村……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村莊,青年們發展得怎樣?回到山西靈丘、石樓的年輕人又在怎樣創業?脫貧攻堅中的青年貢獻度幾何?那些立志鄉村振興的青年們,正在如何展開他們的幸福讀本?從即日起,《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及系列報導,我們且行且聽且看。
「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系列報導①
山西石樓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
@文/《中國青年》記者 陳敏
從前石樓為什麼窮?
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交通不便,資源缺乏。當地人介紹石樓農業是「天雨農業、不穩農業、脆弱農業、風險農業」,有句順口溜:「山山和尚頭,坡坡雞爪溝,種地難見苗,十畝一擔挑。」
如今從呂梁乘車到石樓,依舊要穿越百餘公裡,進入縣道,黃土高坡連綿不斷,綠植點綴。幾年來,石樓縣萬眾一心,奮力攻堅拔寨,曾經送快遞都進不來的地方,現在多了風光。
在團中央駐石樓扶貧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的激勵和幫助下,曾經的記者張雲越挫越勇推出「一碗粥道」,「90後」陳濤熬過低谷建起「石樓微商城」,駐村第一書記連李生描繪羅村鎮泊河村新貌,使之成為山西最美村落……
山西呂梁市石樓縣羅村鎮泊河村新貌
要帶鄉親們共同致富,這樣的火苗從沒在年輕人心裡熄滅過,縱然黃土高坡風烈地旱,只會讓那已經萌芽的種子,日益強壯。
石樓青年:小切口,大縱深,堅韌前行
闊別10年,2017年辭職創業,張雲面對石樓縣裴溝鄉的肅殺冬天,依舊雄心勃勃。
工作隊隊員劉湧跟記者轉述道:「創業之初,張雲騎著摩託車進山下河,深入調查,尋找創業項目。塬高路長,坡陡溝深,不知摔了多少跟頭,車修了七八次,幾近報廢,才瞄準了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以帶動百姓增收。」
但不久,合伙人撤資,工人紛紛辭職,產品連包裝盒都買不起。張雲回憶自己和兩位同事去吃早飯,吃完竟然誰都掏不出10元錢:「真的,兜比臉還乾淨!光有情懷是不夠的,跨界後所有的坑都踩。但不能後悔,怎麼撐著?就是兩個字:堅韌。」
轉折來自2018年11月1日。到崗三個月的工作隊找到了張雲,隊長孟利與其促膝長談,立足於本地紅棗、小米等純天然資源,共建產業脫貧新項目。
2019年年初,山西青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推出「一碗粥道」品牌。工作隊不僅給予了技術和資金支持,同時推薦張雲亮相知名綜藝「天天向上」,並開創了直播、扶貧超市等多種銷售渠道。
「孟書記帶著工作隊這種實打實的大力支持,讓我們進入快車道,去年營業額達600餘萬,今天『一碗粥道』已經進入3.0版本,繼續提高雜糧的產業附加值,不斷完善品牌建設。」
張雲指著記者面前的展示臺,介紹「紅豆抹茶粉」「藜麥香蕉粉」等新推出的網紅產品,並親自衝泡,房間裡立刻溢滿純濃的豆果香。他堅持低溫烘焙,原料天然,因為不忘孟利的叮囑:「哪怕只有一條生產線,也不能放鬆品質要求。」
一碗粥裡有「大道」,在張雲眼裡,每一份訂單無關個人前程,而關係到200多口貧困鄉親的生計和飯碗,幸運的是,他能與工作隊攜手並進,助力鄉村振興。
創業者張雲在挫敗中思考,在思考中前進
談到石樓年輕人的發展,孟利告知《中國青年》記者:「要發掘、打造石樓自己的品牌,實現自我價值。培養領頭人的過程,也是儲備人才和技術的過程。返鄉青年是被改良過的種子,對本地的營商環境和辦事效率等,依然會水土不服,我們就需要給予更多包容和支持,讓他們長成鄉村振興的參天大樹。」
工作隊:要消除貧窮,首先認知貧窮
「90後」陳濤並不認為創業是件死裡逃生的事情,他認為有能力有想法,就必有用武之地。
畢業後,陳濤在北京做網際網路開發,自覺在大城市渺小如塵,2016年返鄉發展。他拿出父母給的、自己攢的共計60萬,開發並運營本地的便民論壇,雖逐漸積累幾萬粉絲,但難招廣告。父母讓他考公務員,他不肯,「這個失敗會成為我一生的汙點」。
陳濤迅速轉身,白天跑市場,晚上寫代碼,2017年搭建出「石樓微商城」微信公號,2018年他正在發展的岔路口,得以與工作隊結識。
「孟書記說石樓的產品好,但一盤散沙。『沁州黃』小米已是全國品牌,一斤17元,而我們一麻袋小米,才5元。受益於孟書記的啟發和激勵,我和張雲都在開闊思路,整合資源。」
如今,陳濤收購本地義牒鎮小米,又推出「太公山泉」,進行品牌加工。除了在微商城銷售,工作隊也幫助其積累客戶,去年營收達400萬。
石樓青年創業者陳濤
問及孟利在脫貧攻堅這幾年的最大感受,他談到,消除貧窮,第一步是正確認知貧窮。
「有的地方沃野千裡,這裡是溝坡縱橫。石樓縣67%的土地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這種坡地需退耕還林。很多人說農民看的是眼前利益,這是農村問題中的一個客觀現實,但我們不能偏頗地用否定思維去看待。當我們從產業升級的角度,讓農民成為合作社的一員,改變農民和土地的產業及利益結構關係,很多問題可能也迎刃而解。當農民眼前有保障,未來有前景,他們就有信心慢慢轉變傳統思維。」
方法總比困難多。
孟利介紹,石樓有27萬畝的棗樹,有些得了棗瘋病,不結果只長葉而且傳染性極強,就轉而做成棗木家具和把玩小件,工作隊正在對接本地加工廠;石樓向陽的黃土,純淨無汙染,炒制加工之後或可做土療產品等,相當於遍地黃金。
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孟利十分看重年輕人:「這一代種地的農民,其子女大多外出務工,不再選擇種地。這時就更需要年輕的領頭人,也是為什麼我們想推出『一碗粥道』『一枚好蛋』『知足養生包』等等產品。要讓石樓小山村打造的項目,也在領域內具備領先者的氣質,成為品牌。」
當下的石樓生態和生計共謀,創業和就業並舉,易地搬遷和危房改造同建。雖值初冬,一派欣欣向榮。
這片英雄的黃土地激勵我前行
站在石樓縣羅村鎮泊河村村口,不曾想乾旱缺水的高原溝壑地帶,居然出現一大汪碧藍的水,被遊艇、水車環擁,仿佛步入桃源之夢。
而引進社會資金做好泊河天然泉水、建設「水上樂園」,只是泊河村實現盈利的一個小目標。
起初村裡不相信,這窮鄉僻壤會有人來?但2020年五一節,水上樂園營收近20萬,隨後試營業始終人流不斷,遠近的人都來此處打卡。
團中央派駐泊河村第一書記連李生帶著記者在村裡轉轉,遇到誰都是一口叫出姓名。對話時他不喜高談闊論,講的全是問題和辦法。
一位隨行的年輕人告訴記者,2018年7月連書記剛來,全村建檔貧困戶還有93戶277人,走村入戶他還穿白襯衫,後來就換成一身深綠工服,因為晴天黃土撲面,雨天泥濘難行,白衣太不經髒。家家戶戶習慣垃圾隨便一倒,都用簡易旱廁,氣味難聞。
如今的道路寬敞平整,路旁花海起伏,改廁方案持續推進,汙水處理設施正籌備施工,連指示路牌都很用心,一處一景,心曠神怡。其實2018年底,泊河村已經高質量脫貧,並率先啟動鄉村振興進程,陸續成為石樓縣鄉村振興重點示範村、呂梁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示範村,並在2020年全面開啟爭創山西省級示範村和全省AAA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進程。
這是怎麼做到的?
解決問題,先解決思想改變觀念。連李生進村不久就發起大討論,村莊要不要發展?怎麼做?每個人都發言,達成共識。家園清潔行動正是實施舉措之一。黨員帶頭,動員村民清理房前屋後垃圾,拆除違規佔道院牆;他再請來浙江大學專家團隊,結合實情,制定整村規劃,拓寬道路,栽種綠植。花都種了幾十種,才優勝劣汰地定下來。村莊的便民服務中心為老人送貨上門,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享有關懷金……「是希望讓每一位村民有觸動、有收穫。」
穩定後求發展,連李生集中力量和資源,精準培育「小產業」,他激勵泊河村裡的年輕人,結合團中央宣傳優勢,以泊河村為直播基點,推出特色產業和旅遊資源。村民王林平正培育盆栽蘋果,參加直播帶貨活動;而年輕人慧指打造當地小米品牌「泊河情」,樹立電商標杆;貧困戶任志平靠養羊脫貧,並帶領村民致富,成為全村的榜樣。
連李生(中)和同事在研究推進泊河村家園清潔行動和美麗鄉村建設
連李生笑道:「從前渙散、貧窮的村子,變成了走在鄉村振興前列的排頭兵。泊河村的變化是新時代廣大農村發生歷史性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這片英雄的黃土地正在加速醒來,也必將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更多故事
「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青春綻放駱駝灣
潭頭村:這批年輕人,為我們撐住了
守護馬鞍山村的那方碧綠
蔣家坪:「活起來」的村莊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李志國 劉朱嬰
編輯: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