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Zeilsheim的舊貨市場裡,一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買他的舊貨,因為都是些家常物,看的人不多。年輕人慵懶的坐在那裡,半睡半醒。我經過那裡,看到一箱子裡放著大概幾百張明信片,就隨便翻看。年輕人斜著眼睛看我一眼,要嗎?全部,便宜。。。
那是幾百張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明信片,從非洲的坦尚尼亞到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從美國的芝加哥到秘魯的利馬,可以說涵蓋大半個世界。這些明信片的收寄處,都是德國愛莎芬堡的HEINZ家。
年輕人跟我說,這些明信片,是他的祖父當年積攢下的,但他的祖父在上世紀80年代就去世了,而他,則是九零後,他連他祖父都沒見過,當然也就沒有記憶。甚至他的父母都對這些明信片沒印象,在那個年代,他的父母還太小。
這些明信片,是年輕人在收拾房屋地窖時發現的,他完全拿這些明信片沒有辦法,只能和其他舊貨一起,拿到跳蚤市場上賣賣看。
舉手之勞
我試著辨認老頭當年留下的這些文字,能看出他當年旅遊時的興奮勁兒,可以看出,他真是非常用心的來積攢這些明信片的,估計當他老了,走不動了,拿出這些明信片來,一張張的翻看,那滿滿的成就感真是不可言表。
他當然沒想到,在幾十年後,他的孫子會把這些東西買掉---全部,便宜。
下面的明信片,是反映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的香港的,照片中是當時的香港商業中心區。
背後的文字我大體辨認了一下。
親愛的Heinz一家,經過一段溫馨的飛行,我終於到達了。這四周的旅行,可要好好度過。。。看到我做標記的地方了嗎,那裡叫太子大廈(prince buildung),裡面有辦公室,商場,真的好豪華!這裡真的太不一樣啦。。。
太子大廈,建造於1965年,是當時世界上頂級的購物商場之一,所以連德國人看到後也被震撼到。注意這張明信片的拍攝年代,應該在太子大廈剛剛建造完畢不久。照片的左側,是當年的香港滙豐銀行總部,當然現在此總部已經搬遷。在此照片的右邊,那個水池,現在的香港依然是這樣。
明信片背後的郵戳,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的。最上面為hongkong兩字,中間圓圈內有三行,分別印有具體時間,日月,年。具體到這個郵戳,就是6-PM(下午六點),26 OCT(10月26日),1969。即此明信片為1969年10月26日下午6點發出。
該明信片採用1968年發行,描繪香港市花洋紫荊的65cent郵票,這個郵票很有標誌性。
在1997年前,香港的絕大部分通用郵票都是以英國君主為圖案。而在1968年發行、描繪香港市花洋紫荊和香港盾徽的郵票是極少數的例外。那些年其實一直有聲音要求通用郵票設計多元化、不應一味展示元首肖像,這個洋紫荊的郵票就是首次的破格。而65cent是當年空郵往歐洲的印刷品的郵政價格。
洋紫荊 (Bauhinia x blakeana) 在1965年成為香港市花,1968年,殖民地政府首次把該花印在郵票上。而至於1993年後出現的以洋紫荊花為背景的香港硬幣,以及1997年之後的紫荊花香港區旗,那都是後話中的後話了。
本人開的德國小店,購買些東西是對俺最大的支持,會員同志們除享遞進折扣外,保健品,化妝品,國畫類尚有特殊活動(滿五百減八十,滿一千減二百,滿兩千減五百),感謝您的惠顧!
小店可長按下面二維碼進入,本微店由本人負責,商品均為德國直郵,感謝您的惠顧。如有疑問可直接與在職客服或微信mrpengliu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