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璽髮簪引發考據熱 影視劇可成傳統文化百科講堂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簪子應該是橫著插還是豎著插?易烊千璽插對了嗎?」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這幾天引發不少觀眾的熱議,原因是易烊千璽飾演的靖安司主官李必的簪子佩戴方式很特別:之前很多古裝劇中,髮簪都是橫著插在發冠上的,但李必頭上的簪子卻是縱向的,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劇組搞錯了。劇中的許多細節也引起熱議:抱拳拱手的方式變成握著大拇指?唐朝已經有了「三勒漿」?觀眾由此形成「考據熱」,解答問題的考據文章被頂成「熱帖」。

  影視劇是普及度最高的大眾文化消費,優秀的古裝題材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抵達當下的載體。有評論認為,「考據熱」折射的是影視消費對「文化流量」的渴望。一方面,對文化細節的「深度還原」增加了影視劇的觀賞維度;另一方面,面對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願望和解讀期待,相關的學者不應缺位,讓熱點流量真正成為有質量的文化流量。

  一隻簪子引發的考據熱,成為觀眾對傳統文化追捧的註腳

  《長安十二時辰》上線一周,迅速衝上豆瓣8.7的高分。劇中對大唐盛世的描摹成為追劇觀眾津津樂道的熱點,而一些對唐代細節的還原,不僅引發觀眾的考據熱情,還讓盛唐文化成為彈幕和網絡帖子追捧的對象。

  其實,易烊千璽這種垂直佩戴簪子的方式叫子午簪,正是道教的特色。根據資料顯示,道簪有橫直之分,橫為卯酉簪,直為子午簪,橫簪見於明清之後,縱簪則自兩晉南北朝至唐宋均較為常見。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子午簪為冠巾道士或童身出家道士佩戴。「上法三光,如彼蓮花,處世無染,圓通無礙。」唐代張萬福撰寫的《三洞法服科戒文》裡就有關於道冠形式和佩戴方法的一些說明。

  劇中李必的原型是唐朝政治家、道家學者李泌。他在道教世家長大,官至宰相以後避政修道,隱居山林,完全有資格這麼戴發冠。去年《長安十二時辰》發布預告片時,就有學者指出劇中芙蓉冠的參考形制大約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畢沅墓玉冠,一位南博工作者發微博表示,館藏玉冠當時的陳列方式是錯誤的,並呼籲有關人員快些「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考據,恰恰增加了電視劇的欣賞維度。通過對劇中人物的服裝、道具的品評,《長安十二時辰》引發了不少觀眾對盛唐文化的熱情。「不良帥」身著的「圓領袍」「翹頭六合靴」、女主角聞染常穿的「半臂齊胸裙」等,來自古畫和史冊中的原型;旅賁軍的輕甲、右驍衛軍的甲冑、侍衛胸口的十字披掛,以及唐刀、短橫刀、弓弩等,根據文物或典籍精細復原;劇中女子梳著雲朵髻、雙環望仙髻、螺髻、墮馬髻及倭墮髻,還原了唐代《髻鬟品》的記載;女性人物妝容「花鈿、斜紅」,則與元稹《恨妝成》「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對應……

  當劇中的新名詞走進網絡熱帖的名詞解釋,或者成為彈幕的評價內容,一隻簪子引發的考據熱,成為觀眾對傳統文化追捧的最好註腳。

  一食一飲皆學問,影視劇可以成為傳統文化的百科講堂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唐朝長安,千載悠悠的文化積澱與跌宕起伏的劇情交織,給了傳統文化符號最廣闊的展示空間。劇集把禮儀、服飾、飲食等歷史知識「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其中,讓觀眾不知不覺中體會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種說法,相比架空歷史的玄幻題材,有歷史依據的古裝題材可以憑藉高度還原的場景、服飾、言辭、行止等創造出「擬真環境」,令觀眾對劇情人物更加信服;反之,觀眾就會頻頻「出戲」。這樣的嘗試,以及由此引發的議論熱潮都不是第一次。

  電視劇《漢武大帝》就曾求教專業學者,為劇本、道具、服裝把關,甚至還有專門的顧問負責軍事,力爭還原漢代文化。有意思的是,播出後有不少觀眾質疑其中的女性用胭脂化妝,而櫻桃小口的處理「看著很有日本風格」。該劇歷史顧問通過媒體回應,漢唐以前以女人小口為審美標準。故宮館藏唐朝名家周眆畫的仕女圖,正是眉點墨漆如柳葉,口點丹紅如櫻桃。同時,漢代已有胭脂,在《漢書》中記載,霍去病攻佔匈奴西域的焉之山後,匈奴人悲唱:「失我焉之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正因此山產胭脂。

  一場因影視劇而起的爭論,反而成了傳統文化傳播普及的機會。熱播劇集將傳統文化或雅致風韻或煙火氣息,分解到劇中呈現,親近又不失溫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新鮮的叉手禮,就豐富了人們對禮儀之邦的認知。南宋人陳元靚所著《事林廣記》中,對叉手禮有著清晰的記載。叉手禮應將雙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使行。在《韓熙載夜宴圖》和《女孝經圖》兩幅畫中也都有叉手禮的圖形描述。

  不過,觀眾自發的「考據」有時未必準確。面對因興趣而了解新知的渴望,不少觀眾更希望聽到學者的解答,如此一來,一部影視劇或許就不僅僅只有娛樂把玩的維度,更可以真正成為傳遞傳統文化的百科。記者 宣晶

相關焦點

  • 【小知識】中國傳統文化——髮簪、髮釵、步搖
    今天我們一塊來認識一下它們,同時在看看它們之間有哪些不同~【小知識】中國傳統文化——髮簪、髮釵、步搖編輯:靈魄骨 如上圖所示,就是髮簪,髮簪通常是一股。3、步搖如果在髮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剪紙、串珠、做髮簪……廈門這群年輕人迷上傳統手工藝
    他們用靈巧的雙手,製作中國結、剪紙、摺紙、古風髮簪……在豐富休閒生活的同時,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將臥室改成活動室 不定期舉辦免費教學活動上周六下午,一場公益講堂在「AMY工藝社」位於翔安美地雅登的活動室開展。「工藝社成立於2018年,目前有成員18人。」
  • 韓國知名大V涉嫌「碰瓷」,頭戴中式髮簪卻自稱是韓國文化
    日前,這位韓國美妝博主穿著韓服頭戴中式髮簪聲稱要宣傳韓國文化,這也讓網友們感到一頭霧水,pony頭上的髮簪明明就起源於中國,為何到了她的嘴裡就成了韓國的傳統飾物?而這也不是韓國藝人及網友們第一次因為傳統服飾等問題引發爭議了,此前許凱就曾被碰瓷。
  • 傳統文化公益講堂弦歌不輟,張其成詳講《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
    這是深圳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講堂第23講,在後疫情時代,這場關涉如何養生、如何管理自己身體和工作的演講,尤其受到廣大深圳市民的關注。主持本次活動的深圳市文化和健康發展促進會副會長、中航健康時尚集團董事長王嵐表示:「經歷過此次新冠疫情,相信大家對工作、生活和個人健康有非常多的思考,我們應該學會用大智慧把企業經營好,把個人身體管理好,讓心靈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這其實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
  • 新《鹿鼎記》上映引發不小爭議,「沒文化」是影視劇的大悲哀
    近日,新《鹿鼎記》上映引發不小爭議。戲服如塑料漁網、妝容尊卑不分、演技尬出天際等槽點,讓其僅收穫2.6分的評分。而劇集當中,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的操作,亦讓不少網友質疑起導演和編劇的文化水平。難怪有老藝術家痛心疾首,直言「編劇在今天,是沒有文化的代名詞。」亂象頻仍,何以至此?需要看到,中國的影視劇一開始並不是這樣。迎著改革開放春風,以央視版「四大名著」為代表的一大批歷史劇登上熒幕。演員、導演、編劇和顧問團隊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意,融入創作的匠心,盡一切努力以原著為先,力求真實可信。
  • 美妝博主Pony新年視頻翻車,戴中式髮簪宣傳韓國文化,引網友不滿
    可近日,正值國內元旦之際,樸惠敏卻又搞出了「抄襲」一事。【Pony戴中國髮簪宣傳韓國文化,被網友吐槽】2021年1月1日,被稱為「韓國美妝女王」的Pony在國外某社交平臺發布一段視頻。在視頻中,她穿著韓服宣傳韓國文化。
  • 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戲曲與電視劇、綜藝搭檔,能否真正點燃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面對網生代,傳統戲曲還有多少路要走?本周,正在熱播的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下文簡稱《鬢邊》)迎來大結局。這部以京劇為背景的網劇引發了年輕觀眾對於戲曲的關注和熱愛。另一檔網絡綜藝《瑜你臺上見》也同步開播,京劇名角王珮瑜以脫口秀的形式宣傳京劇文化。
  • 「沒文化」是影視劇的大悲哀
    近日,新《鹿鼎記》上映引發不小爭議。戲服如塑料漁網、妝容尊卑不分、演技尬出天際等槽點,讓其僅收穫2.6分的評分。而劇集當中,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的操作,亦讓不少網友質疑起導演和編劇的文化水平。事實上,在當下影視劇中,奇葩錯誤俯拾皆是,「鰲府」這樣的紕漏實在算不得什麼,以至於有人調侃,「沒給你寫成『鱉府』已經不錯了。」
  • 東方審美主創:姑蘇藍氏呈現的中國服飾傳統文化
    劇中五大世家都有其代表的色彩和文化,箇中細節非常有講究,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姑蘇藍氏是一種較為中和的呈現,讓該劇成為眾多古裝劇中千篇一律的東方審美的主創和清流之一,最為明顯的就是素色的服裝配飾,藍氏家族的著裝顏色以藍、白色為主,包括抹額、腰封、鞋靴等,處處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匠心精神,令人驚嘆。
  • 為什麼要設計翡翠髮簪,你知道髮簪的意義嗎?
    珠玉琳琅,環佩叮噹,古時女子的髮簪,總是風情萬種,充滿古香古色的美感,讓女人不經意間,被其精緻婉約的氣質所折服。簪子不僅充滿了東方古典神韻,最重要的是,對於一些頭皮敏感,扎發容易傷害髮根的朋友來說,用髮簪會更舒適。現代人也能用回髮簪,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讓人慾罷不能。
  •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髮飾、髮簪輕搖、鳳冠?
    首先我們得了解古代女子的頭飾文化,據說古時候的女子除了較為注重身材樣貌之外,還會特別重視頭髮上的飾品,如文獻《戰國策》描述過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此話已深度刻畫出古代女人愛美之心。還有這麼一些故事,相傳漢朝的漢武帝初次會見美女衛子夫的時候,瞬間被她那柔順烏黑的長髮給深深吸引住,於是就情不自禁的把衛子夫納為妃子收入後宮,可見那時的女人憑藉頭髮能被封成妃。
  • 外專外語在川音:日式髮簪製作活動
    昨晚,外專外語在川音新都校區舉行了「日式髮簪製作」的活動,美女日語老師們穿上日本和服來到活動現場,親自指導同學們製作髮簪。從現場的圖片看上去,同學們對於製作日式髮簪具有很高的熱情啊~~~那麼大家又知道日本傳統髮式的演變和髮簪的歷史嗎?
  • 作客傳統文化公益講堂,姚峰以歌講黨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夏和順/文 嚴秉珂/圖△著名音樂人姚峰作客深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講堂9月12日,深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講堂別開生面,著名音樂人姚峰在深圳戲院演講「我以我歌講黨課」。姚峰用十多首歌曲回顧了自己的創作歷程,邊演講邊歌唱,或播放演唱錄音,充滿激情,寓教於樂。
  • 愛奇藝《鬢邊不是海棠紅》VIP會員收官 影視作品積極弘揚傳統文化
    作為一部藉助影視作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製作精良,將戲曲、京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融入到影視表達之中,成為了繼《延禧攻略》火爆全球之後的又一部優質作品。在該劇播出過程中,超過150家的海外媒體對京劇傳統文化的影視化展現和傳播進行了報導和轉載,使得《鬢邊不是海棠紅》成為一部成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典範。
  • 集美文藝講堂開講「臺灣文化第一人」
    品讀連橫詩詞 刻出愛國之心集美文藝講堂開講「臺灣文化第一人」舉辦連雅棠詩詞篆刻展9月5日,集美文藝講堂第89期舉行,活動邀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廈門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連橫書畫院院長連明生,雅棠文化創始人、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和福建省連橫書畫院董事長連明富主講雅棠文化。
  • 看《錦衣之下》等古裝劇的公子佳人,來了解古代髮簪的發展史
    簪身與步搖而其中之首——髮簪,是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古代首飾文化發展的物件。(1)髮簪最早出現在何時?髮簪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期,距今大概6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當時的髮簪是用獸骨做的,也就是骨簪,因為工藝問題,原始社會的首飾主要以磨製為主,對骨頭、石頭、貝殼進行打磨,做成裝飾品。
  • 韓國泡菜之爭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負面作用
    【 事件梳理回顧 】前幾天李子柒的視頻上了熱搜,可這次與往常不同,上熱搜的原因竟然是視頻中出現了做泡菜的過程,直接被韓國網友開懟?這一標準的誕生不僅引發韓國網友不滿,更引起韓國有關部門的注意,在之前的一次外交發布會上,華春瑩就曾被韓國記者問及此事。不僅僅是泡菜,近些年中韓網友,在有關文化方面,可沒少在網上撕過,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這些「舊仇新怨」。
  • 華流席捲韓國,可韓國百科上中國明星的照片、是認真的嗎?
    華流席捲韓國,可韓國百科上中國明星的照片、是認真的嗎? 2000年以後韓流不斷的衝擊著中國的文化市場,韓國拍攝的影視劇作品確實比較優秀,畢竟這是一個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比較早,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了,造星系統相當成熟,我們國內的娛樂圈發展的比較緩慢,不過近些年來也有了後來居上的趨勢。
  • 5G速度助力「孔學堂.天翼文化講堂」 嚴奇巖教授從竹枝詞講述清代...
    ……4月3日下午,「孔學堂.天翼文化講堂」第一期在貴州電信金陽樞紐樓正式開講,貴州師範大學教授 嚴奇巖以「竹枝詞與清代貴州飲食文化」為主題,與貴州電信300餘名員工,以及參與5G網絡直播的眾多 網友一起,線上線下共同分享了清代貴州飲食文化。講座幽默接地氣線上線下頻互動民以食為天。
  • 明代妃子的髮簪與道佛教結合?在寂寞空庭體現了怎樣的精神寄託?
    引言我們看古裝劇,經常被女子的華麗頭飾深深吸引,漢服愛好者在逛街遊玩時也會用髮簪好好裝飾自己的髮髻。但是,在明代,髮簪不只是為了美觀,還與道佛信仰有關。易烊千璽飾演的道士李必小小的髮簪,凝聚的不只是工匠的巧妙技藝,更凝聚了古代人民的美好願景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