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8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有兩年之久,目前豆瓣評分8.2。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早在五年之前就已經殺青,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公映而已。而在上映之初它的片名原本是阿拉伯數字1和3",組合起來就是B",但由於過審方面的原因改成了大寫漢字。而它表達的意思也淺顯而直接——面對愛暴力,最後你只能剩下一句髒話。
如你所想,《狗十三》中狗就是這部電影的引題,電影本身所講的就是一個養狗丟狗找狗的故事,但是故事延伸之外卻是反映的家庭教育的弊端。
看完《狗十三》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想再去看第二遍,因為觀影過程實在是過於痛苦,你總能在影片中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些支零破碎的片段,而那些片段恰好是曾經發生的事實。
一、
和趙薇的《致青春》不同,《狗十三》雖然打著青春片的幌子,但它沒有把少女時代的感情作為電影的主旋律。在這部影片中,儘管也有學校,也有社會,但最終它向我們呈現的卻是一個帶著牙套的、單薄的、憤怒的、而又無法抵抗的妥協於家庭的少女。家庭教育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內核。
電影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做李玩(張雪迎飾),一個很隨性的名字,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而她的爸爸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不知道女孩喜歡什麼,也不想和女兒進行溝通,甚至連女兒老師的名字都不知道。
李玩喜歡物理,想參加物理興趣小組,但是他的父親卻私自更改了她的選擇。
李玩生氣了奪門而出,父親拿著一把錢安慰她說「等你長大才知道都為你好。」
二、
有一天放學,李玩發現家裡多了一隻金毛,原來是父親買給她的,買狗的原因是因為她的父親和繼母又生了一個男孩。
李玩本不想要父親的饋贈,但是狗狗是無辜的,李玩還是選擇了接受並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李玩和愛因斯坦的感情日益深厚。
可是在愛因斯坦融入李玩的生活時,爺爺賣菜時不小心把狗弄丟了。
故事的主線和主要矛盾從此開始,而李玩也從這裡去掉了錮著她的牙套。
丟失了愛因斯坦的李玩,瘋了似的出門找狗,甚至還在第二天貼了尋狗啟示。
一家人面對李玩手足無措,後來繼母想了個辦法:重新買了只金毛,騙李玩說這就是愛因斯坦。李玩一再抗拒,拼命解釋這不是愛因斯坦。她拒絕承認大人的謊言,「我不是非要一隻狗」,她其實只想要一個道歉。
可大人呢,他們不在乎這是不是李玩的愛因斯坦,他們只想找個臺階,相安無事。
李玩又跑出門去找狗,一家人放心不下出去找李玩,爺爺被絕望心急的孫女推到扭了腳,奶奶急著找孫女也差點走丟。
後來父親找到了正在喝酒的李玩,一巴掌把啤酒瓶拍碎在了門上,李玩的手被玻璃碎片扎得鮮血淋漓。回到家後爸爸質問李玩到底想幹嘛,李玩想逃回自己的臥室,又被拽回來按著脖子繼續教育。
最後,李玩給爺爺奶奶道歉之後,去浴室大哭並給自己洗了一個澡,而這洗去的正是李玩過去的青澀。
洗完澡後,李玩被爸爸拉著坐在腿上,爸爸向她道歉並對她說「爸打你這都是因為愛你。」
之前李玩被打的時候我沒哭,但看到這段我咧著嘴哭了。因為太真實了!
以家人之名,我能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以愛之名,但真的也會傷害到你。
三、
在父女談心之後,李玩默認了新的愛因斯坦的存在,並且把巨大的精力放到了學習上。
皇天不負苦心人,李玩拿到了英語全年級第一名。她的父親也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帶李玩去看科普類的電影。但是到了影院才發現,上映的時間是下個星期。
於是爸爸向她保證以後一定會帶她來看。隨後鏡頭一轉,爸爸帶李玩去了溜冰場指著那個黑衣服的小孩說「那就是你弟。」而李玩聽到之後有短暫的愣神,不過她還是選擇沒有任何反抗的接受。
隨後,李玩和父親弟弟來到了一個大飯店,而在飯店裡,親戚朋友全都坐在了這裡,原來今天是後媽兒子的生日。家人們在明亮處歡愉,李玩在黯淡裡鼓掌。
大人的世界就是如此的虛偽,充滿了謊言和自私,但是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成熟。而李玩終究在一系列事件中完成了父親想要的成長與懂事,變成了他們眼中的成熟。
之前的父親因為李玩喝酒打了她一頓,而到了交際的飯桌上,卻主動要求李玩喝紅酒陪笑。
明明知道愛因斯坦對李玩非常重要,但後媽的小兒子被狗咬了,繼母仍大吼著要把狗送去火鍋店。
所以,當李玩獲得了物理競賽省第一保送高中後,有位叔叔給她夾了一塊這裡的招牌菜紅燒狗肉,即便她痛恨、反感,她依然選擇了「謝謝叔叔」,並且大口的吃下了那塊狗肉。
其實在這裡,有人說父親完全可以找個理由糊弄不讓她吃就完了。在我看來,雖然這場慶功宴是因為李玩保送高中,但李玩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家長的功利之心。
而李玩吃下狗肉也是自己向過去做最後的告別,詮釋什麼叫「長大」,也讓這則圍繞狗的主線故事通過這場諷刺完成了閉環。
四、
影片的最後,李玩遇到了之前丟失的愛因斯坦,但她並沒有選擇討回自己的狗,反而慶幸愛因斯坦沒有認出自己。
可是在這一切之後,她只能選擇一個無人的角落放聲大哭。
影片中所有人都不是壞人,就連父親也不是,甚至我可以說父親是愛李玩的,但是他不懂愛,他所認為的愛來自他的父親,也就是李玩的爺爺。
而父親在爺爺面前是怎樣的呢?畢恭畢敬,不敢有不同的意見,這就是父親對他的愛。所以他也把自己體會到的愛給了李玩。
從小父母都會說我們是為了你好,你要懂事!我們能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是這種愛未免太過沉重。
其實就像影片中的李玩一樣,在愛因斯坦丟失後,能得到一個擁抱,能得到一句道歉,甚至是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我陪你去找,她就會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意。
可是誰又會在意一條狗,誰會在意一個未成年小孩的心呢?
其實很多中國家庭都有這個問題,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小孩溝通,幾千年下來的父父子子關係就如牢房一般隔絕了家長與孩子的聯繫,就算家長自己不對,依然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去壓制,去逼迫。就像狗13中的李玩一樣,她在分手後說的一句話我特別有感觸「這樣的事還多著呢」。當孩子都已經認命看開了的時候,不得不說這是很多中國家庭的悲哀。
人們常戲稱,說自己的青春被狗吃了,但影片中的青春把狗吃了才讓人覺得更加可怕。
當我們磨去稜角、抹去性格、抹去尊嚴,只剩下了一副長大的軀殼,還得逼迫著向這個世界說一聲「謝謝你」,除了罵一句髒話,我們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