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湖因蘇黎世而得名,但沿湖並非只有蘇黎世一座城市。利馬特河由蘇黎世湖流出,一路向北,最終匯入萊茵河。蘇黎世也是在利馬特河畔而形成於兩千多年前。
河的右岸,兩座高高的塔樓,是蘇黎世城市的地標,蘇黎世大教堂。
左岸是蘇黎世的發源地,林登霍夫以及蘇黎世老城區的蘇黎世聖母教堂和聖彼得教堂。
蘇黎世位於蘇黎世湖的最北端,狹長的蘇黎世湖長約40公裡,最寬處3公裡,蘇黎世是沿湖的最大城市。我也只是沿著湖東岸簡單走了走。
湖水很清
湖邊一個大花鐘
冬天遊湖的船可能會比夏季少些。
遊船碼頭的售票處。
遊船的時刻表,去往不同的地點,短程一個半小時,最遠的要四個小時。
湖邊的共享單車。
蘇黎世湖的湖水通過林特河(19世紀人工改造的運河)來自瓦倫湖,瓦倫湖水則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及融雪,瓦倫湖的東端距離列支敦斯登不到20公裡。瑞士這個國家不大,但這樣的湖很多。
湖邊的這座建築是蘇黎世歌劇院,前面有個很大的廣場。
蘇黎世歌劇院,建成於1891年。之前這裡有一座1834年建的歌劇院,毀於1890年的大火。德國著名作曲家華格納,在蘇黎世避難時(1849-55)就經常在那座歌劇院舉辦演出活動。華格納不僅是音樂天才,也喜歡攙和鬧革命,修新天鵝堡的那位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是他的忠實粉絲和保護人。
歌劇院的設計師是奧地利著名的建築師費爾納和赫爾墨(Fellner & Helmer),這兩位建築師和他們的工作室主要服務於奧匈帝國,他們的作品在歐洲多達兩百多個,大半位於維也納,其餘分布在德國、瑞士和東歐多國。
這座新巴洛克風格的歌劇院,距今也有一百多年了。
蘇黎世歌劇院(Opernhaus Zürich)的售票處,因為這裡的演出(交響樂、芭蕾舞和歌劇)水平很高,所以經常一票難求。
歌劇院下方有個巨大的停車場。
因為後面行程將要靠租車,所以關注了一下瑞士的停車費,Std是小時,CHF是瑞士法郎。這個停車場的24小時封頂停車費將近人民幣300元,在歐洲也算貴的了。
停車場自助繳費機
修建這個停車場時,曾有些考古發現,為此還停工了幾個月。
所以停車場也成了一個考古展覽館。
不同的斷層對應著不同年代的蘇黎世歷史。
一些考古發現。
從歌劇院繼續向南走。
一家四星級酒店,看建築外觀也有百年。
沿湖的步道,旁邊是沿湖公路,如果有時間的話,開車沿湖轉一圈應該景色不錯。
一個赤道日晷
湖邊的一些建築,搞不懂是什麼。
蘇黎世湖邊的很多地方,為建築設計師們提供了展示的空間。
湖對岸的城市,居住環境令人羨慕。
這棟房子有點像城堡
其實是個別墅,叫做埃格利別墅,現在好像是個舞蹈學校了。瑞士有位著名的藝術家(畫家、攝影家、作曲家),叫做彼得.施維爾的曾在這裡居住過20年。
其實我們來這裡的主要動機,是想看看湖邊的柯布西耶中心(Centre Le Corbusier或Pavillon Le Corbusier),也叫海蒂.韋伯博物館(Museum heidi weber)。
可惜運氣不好,柯布西耶中心維修,被包圍的嚴嚴實實。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出生於瑞士,後加入法國籍,世界級的建築大師,上一版瑞士十元紙幣上用的就是他的頭像,不過這版紙幣已經不再發行了,刻意收集還能找到幾張。
柯布西耶的作品非常多,他在7個國家的17個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蘇黎世湖邊的這個,是他生前最後一個作品,所以比較有意義。
1960年,瑞士藝術品收藏家海蒂.韋伯請求柯布西耶為他的收藏品設計一個博物館。1962年,設計方案定稿,1964年開始施工。這件柯布西耶人生最後一件作品顛覆了他之前慣用的清水混凝土傳統,而是大量使用了鋼架和玻璃,以及大量的預製構件在現場組裝,也為日後這種新型建築結構的創新,開闢了一條新路。博物館也被視為一個整體設計藝術品。1967年,建築完工時,設計師已經去世兩年了,柯布並沒有親眼看到他的這件不同以往的作品完成。
現在博物館已經屬於蘇黎世市所擁有了,經常舉行一些展覽。現在的維修大概要到2019年春季結束。看不到實物,只能看看牆上的照片了。Pavillon的叫法是出於外觀結構。
這是東京上野的國立西洋美術館,柯布西耶1954年的設計(59年竣工),也是他在亞洲的唯一作品。關於柯布西耶,等到了裡昂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再稍作介紹。
離柯布西耶中心不遠,還有個中國花園。不過也沒有開放。
這個中國花園,是由昆明市政府出人,蘇黎世出資修建的,以感謝蘇黎世對昆明飲用水和排水系統治理所提供的技術幫助。
花園門票4CHF。
附近的遊樂場
湖邊一條狗一直衝著水裡叫。
原來是它的球掉水裡了,夠一直依依不捨,最後被主人強行拉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