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楊笠的一句「你們男人還有底線嗎」,又讓「性別對立」與「女性獨立」成為熱點話題。
事實上,在長遠的古代,中國女性並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想實現與男性「人人平等」、「同工同酬」,那是非常困難的。「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才是她們生活的常態。然而,也有不少的女性,勇於衝突男權社會的藩籬,成為女性獨立的先驅。
以花木蘭為代表的女英雄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綿,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這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以花木蘭為代表的巾幗英雄們,是古代衝擊男權社會藩籬的典型人物。花木蘭「替父從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女性不但不比男性差,有些方面還比男人做得好。
除了花木蘭,歷史上還出現了許多值得大書一筆的女英雄,比如商代的婦好,既是帝後,又是開疆拓土地的一方女統帥;唐朝的娘子軍,大統領就是李淵的女兒,李世民的胞姐平陽公主,為建立大唐做出了突出貢獻;宋朝的楊門女將,個個都是不弱於乃夫的女英雄,為抵禦遼國和西夏的侵略披荊斬棘;南宋的抗金英雄梁紅玉,至今仍然有「擊鼓破金兵」的故事流傳。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制度下,這些女英雄們衝破了家庭和社會的禁錮,做出了令男人刮目相看的事跡,為最終實現女性獨立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巾幗英雄裡,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女英雄秦良玉。秦良玉是正史所載實實在在的巾幗英雄,曾參加抗擊清軍、抗擊張獻忠之亂等戰鬥,被明王朝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南明王朝追諡她為「忠貞侯」,崇禎皇帝曾為她做了四首詩表揚她。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當然,還有比秦良玉更加成為女性驕傲的女英雄,那就是成為一代帝王的武則天。在男權社會裡實現完全獨立且登上權力的最頂峰,武則天實是女人中的極品。
以黃媛介為代表的自食其力者
古代的大多數女性,不能成為花木蘭、秦良玉、武則天那樣的女英雄,她們生活在「男尊女卑」的世界裡,主要靠嫁的男人過日子。嫁到富人家,就「夫貴妻榮」;嫁到窮人家,就跟著吃糠咽菜。有些嫁到窮人家的女人,不甘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毅然走出家庭,和男人一樣闖社會過日子,雖然遭受了不少男人和女人的白眼,但最終靠她們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她們自己相對獨立的生活。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司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卓文君本來是大家閨秀,因與司馬相如自由戀愛,家裡不同意,私奔了。從這方面說,卓文君是勇敢追求個人婚姻幸福的先驅。古代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卓文君這麼做,是一個很大膽的決定。結果司馬相如雖然文章寫得好,但養家過日子是外行,卓文君沒辦法,只好與丈夫一起「創業」。夫妻倆以何為生呢?開酒店賣酒。這就是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典故。
還有一位與卓文君命運差不多的奇女子,她的名字叫黃媛介。黃媛介是明末清初人,和秦良玉生活在同一時代,嫁了個夫君叫楊世功。楊世功是一位讀書人,但在戰亂年代「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夫妻生活很清苦。為了生活,兩位才子和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一樣,做起了小買賣。楊世功販賣畚箕,黃媛介擺攤賣字畫。黃媛介的字畫是自己寫的,自己畫的,又有做詩的才華,在西子湖畔,竟然也成為一道風景。「著書不費居山事,沽酒恆消賣畫錢;貧況不堪門外見,依依槐柳綠遮天。」,黃媛介以此詩自嘲,實現了「財務獨立」。
潘金蓮是追求婚姻幸福的悲劇代表
卓文君與黃媛介,依靠自己的雙手,日子過得還算不錯。這是因為她們找到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好夫君。在外日子固然過得清苦,但回家後,還能與愛人說說悄悄話,情致上來,對幾首情詩,也能帶來愉悅的感受。也正是因為有愛情的動力,才讓她們突破了臉面,拋頭露面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她們的選擇,爭得了丈夫的同意。
但並不是每個女人都有她們這麼幸運的。大多數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的女人,在出嫁前根本對丈夫沒有了解,出嫁後命運是很不幸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潘金蓮本是一個大地主家的婢女,她不甘於給大地主做小,結果被主家強行嫁給了相貌醜陋的武大郎。潘金蓮是很看不上武大郎的,但在那個時代,她又沒有辦法離婚改嫁,這是悲劇產生的社會基礎。對於一個青春少女來說,追求婚姻幸福是天性,開始她看上了小叔子武二郎,但武二郎基於傳統理念,不可能接受這份感情。在遭到武二拒絕後,潘金蓮又遇到了西門慶,在他的花言巧語下不幸成為其「小三」,結果姦情被發現,最終發展到毒死親夫,自己被武二郎殺死報仇的悲劇。
在古代社會,不只潘金蓮一個這樣的悲劇。潘金蓮只是無數想實現婚姻自主、經濟獨立的代表。但這條路在她們來說太難了,經濟不獨立、社會不容許的情況下,想實現婚姻獨立,只能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們不能將潘金蓮僅僅看作是《水滸傳》中的一個淫婦形象,往深層次想想,她何嘗不是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呢?只是社會制度不允許罷了。
風塵女,靠賣藝實現的悲摧獨立
除了嫁人一條路,古代想突破自己,實現「經濟獨立」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做一個賣藝或賣身的風塵女子。出賣色相是中國一門古老的職業,古代的女人雖然沒有做生意的自由,但青樓女子顯然是個例外,中國流傳下來許多風塵女子的故事,比如紅拂女、魚玄機、杜秋娘、李師師、陳圓圓、薛濤、馬湘蘭、柳如是、董小宛、蘇小小、梁紅玉、李香君、賽金花等,她們各有其不同的境遇,依靠賣藝或賣色在社會立足,有的還遭遇意料不到的收穫。
然而風塵女子雖然可以通過出賣色相得到「經濟上的相對獨立」,擁有一筆錢,但她們最好的歸宿,還是「從良」,回歸夫唱婦隨的生活。她們所謂的經濟獨立,實際上是社會所迫的結果,並不是她們自我選擇的自由。紅拂女找到了李靖,這是最好的結果,但更多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遭遇到李甲那樣的負心郎。在男權社會裡,女人想實現人格獨立,只是她們心中的「夢想」,離現實還有很大距離。
最有志氣的女子獨立,在蒲松齡他老人家創作的《聊齋》裡,阿繡、喬女、俠女、竇氏、庚娘、顏氏、黃英、趙小二等,栩栩如生。但這只是蒲松齡創作的鬼怪人物,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找到真實的。真正實現女性獨立,是從推翻滿清開始的辛亥革命開始的,鑑湖女俠秋瑾有詩說:「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成為女權運動的前驅者,而毛主席稱讚的「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