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的經銷商老周,最近不太開心。
上星期,一位從沒騎過電動車的年輕人,跑過來買了一臺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因為疫情的原因,他覺得騎電動車更好。
但是騎走不到半個小時,小夥子怒氣衝衝地殺了回來,質問老周為什麼騎起來車就滴滴響。
老周哭笑不得,趕緊解釋這是國標車的限速報警功能,速度超過15km/h就會有提示聲。而面對這樣的怒氣、做出這樣的解釋,已經成了老周過去一年多的家常便飯。
一轉眼,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已經正式實施一年有餘。這一年,電動車行業經歷了一輪洗牌,產業初步升級,很多城市都為電動車放開了路權,新國標的部分技術標準,也漸漸在行業內外引起了討論。
經銷商老周的限速器之惑,只是其一,另一個是腳蹬子。
一年多來,很多消費者反映:「我買電動車就是為了不用再蹬自行車,為什麼要加個腳蹬子?」經銷商們只能不厭其煩地解釋,這是標準要求的。
其實,腳蹬子帶來的問題已經顯現。
首當其衝的,是電動自行車騎行過程中意外摔倒時,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腳踏,很容易對駕駛者腿部和腳部造成二次傷害。
其次,很多小品牌國標車為了控制成本,其鏈條傳統系統是在普通自行車鏈條簡單升級而來,沒有經過防鏽、加固工藝。
這就導致了不少車款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即使用電力騎行時,腳踏也會因為鏽蝕,和後輪一起轉,不僅可能會打到車主自己的腿,更有可能在狹窄的非機動車道上對行人或其他電動車造成影響。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經銷商在問,限速報警和腳蹬子?真的有必要嗎?
誠然,限速器在保障路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降低了非機動車道的電動車交通事故率。但很多公路自行車速度都能超過20km/h,難道他們也要報警嗎?
再者,如同上文消費者質疑的,腳蹬子是不是電動自行車用戶的剛需?如果把它去掉,會不會影響消費者騎車、經銷商賣車呢?答案我們心裡都清楚。
不過,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江蘇、浙江、廣東等電動車大省,已經在新國標一周年之際開始了全面調研,收集行業反饋和民間意見,重新考察電動車管理規範。
我們相信,對廣大老百姓生活有用處的基本需求,一定會實現;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如雜牌車),一定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