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夫人》女權運動中的女性鏡像

2020-10-09 月桂枝葉
女性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而不是特權

本劇是基於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期間的《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政治鬥爭和爭論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本文的重點會放在女性群像分析上,畢竟難得有影視作品如此全面地將那些對女權運動支持的、反對的,還有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的各樣女性,生動立體又真實地在熒幕前展現。行文會儘量保持客觀,也歡迎討論。

背景介紹

學界普遍認為,自美國女性政治覺醒掀起女權主義運動之日起,美國歷史上共出現了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其時段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女權主義浪潮大體一致。具體而言,第一次浪潮始於19世紀40年代末,終於20世紀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於20世紀60年代,止於20世紀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初,持續至今。

在分析人物群像前,我先簡單普及下和時代背景相關的幾個關鍵詞。

1. 《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 Equal rights Amendment ,簡稱ERA)劇集發展的核心圍繞著ERA開展。20年代第一次女權運動後女性得到了投票權,但是就如同多麗絲.斯蒂文指出:「合眾國沒有一個州的男女是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的…已婚婦女被認為從屬於並處於丈夫的控制之下,未婚婦女則處於家庭男性成員的控制之下。」為了在法律上的到性別平等,ERA出現了,女權運動者們希望將性別平等寫入憲法。

法案很短,只有三句話:

第一款 在法律之下權利平等,美國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於性別關係予以否定或限制

第二款 國會有權採取適當的立法以實施本條的規定

第三款 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兩年後發生效力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詳圖(cr:某網友)

2. 全國婦女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簡稱NOW)

NOW於1966年6月30日,在華盛頓特區成立,劇中女權運動核心成員多數屬於NOW的創始團隊。該組織的六個核心訴求包括:為女性爭取生育自由、經濟正義、憲法平等,反對種族主義、反對家庭暴力,支持同性戀權利。1972年ERA在國會兩黨的通過也是NOW的成果。時至今日,NOW 在美國50個州擁有550個分會。她們不僅關注女性權利,也關注公民權利、LGBT 權利及其他平等權利。

3. 新左派和新右派

」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如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運動、性解放運動,學生自由言論運動等等,動搖著美國社會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標準。青年是「新左派」的主體,他們對社會的批評及這些運動的發展,促使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改變歷史的法律,如民權法案、戰爭授權法案等。七十年代開始,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所領導的保守黨打壓下,新左派由盛轉衰。

「新右派」在六十年代開始醞釀,七八十年崛起,是從共和黨保守派中分化出來的一股極端保守勢力,他們將佔人口多數的中等收入階層認定為美國傳統文化的真正代表和保守事業的「天然選民」,特別強調家庭和宗教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責任是促進個人和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恢復家庭和宗教的價值,就不能消滅貧困,也即無法使美國再次強大(聯繫川普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此外,他們還反對自由墮胎、輕率離婚、同性戀等一切可能引起家庭破裂的行為。

劇中主角Phyllis Schlafly領導的,以家庭主婦組成的反女權組織的」鷹論壇",通過在州議會作證、舉行集會、聚眾請願、遊說議員和威脅本案支持者等方式,使ERA失效,就是新右派的代表作之一。

反對ERA的女性

為何女性會反對為女性平權的法案?這和媳婦婆婆矛盾有點相似 — 為何受盡壓迫的媳婦也可能成為惡毒婆婆,讓另一個女性再次經歷自己曾經經歷的痛苦?主演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現實生活中是絕對的女權主義者,當談到為何會接受這個著名的反女權角色時,她說」是為了探究,我們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聯繫現在美國的強大的保守派勢力以及2016年為川普投票的過半女性群體)。

Phyllis Schlafly

生於1924,畢業於華盛頓大學(主修政治關係),52歲回校主修憲法獲得法律學位。同時她是有6個孩子的「家庭主婦」,丈夫年長她15歲,是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律學院的富有律師。Schlafly於1964年出版暢銷書《選擇而非附和》登上政治舞臺,幫助Barry Goldwater(新右派政黨代表人物)保住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1972年她開始組織領導STOP(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 ERA運動,並創立了鷹論壇。這時ERA已經被28個州通過。但到1982年的截止日期,ERA僅獲得36個州的通過,未達38個州的生效門檻,歷時10年的ERA法案,最終被否決了,直至今日,性別平等依舊未被美國憲法承認。

雖然Schlafly是保守黨,是父權社會的支持者,但她本人對女性話題並不感興趣。作為一個已有20年國防政策經驗的核武器專家,她的目標是進白宮,在內閣擁有一席之地,獲得影響力,進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所長。

但是去華盛頓參加SALT(限制戰略武器會談)時,她發現在專業領域沒人聽她的聲音,其他男性只是將她當「秘書」,直到她開始談起非專業領域的「女性話題」。她反對ERA並不是因為自己對ERA及其反感,而是看重了這個行為能夠成為她入政界的跳板,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最快捷最有效地達到獲取權利的方式。作為女性,她自身所經歷的性別歧視並不比其他女性少,也許正是因為看透了,在她所能預見的將來,父權社會是不會有根本性動搖和改變,支持ERA對她而言無任何好處,但是反對ERA卻能讓她獲得「重視」。

在STOP ERA活動期間,Schlafly收集到了4萬多份郵寄名單,也就是4萬多張選票。這份名單幫助裡根在1981年當選第40任美國總統。不過Schlafly並沒有得到裡根團隊曾經承諾的內閣職位,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

家庭主婦

這是一個人群基數龐大,但沒有社會存在感的群體。在二戰期間,男性上了戰場,女性不得不擔負起養家職責,紛紛踏入職場。當時美國媒體將二戰期間的女性塑造成了「鑽工羅西」那樣的女英雄形象,事實也證明女性能完全勝任原本屬於男性的工作。

二戰結束後,媒體將追捧的「鑽石羅西」換成了「快樂的家庭主婦」。50年代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是丈夫在外工作掙錢養家,妻子為全職主婦。這一時代的標記是生育率居高不下,推崇居家相夫教子,反對女性工作,大肆渲染母親的角色。「美國女性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一群人」成洗腦神句,一遍一遍在電視廣播中播放著。

但是浩浩蕩蕩的女權運動來了。獨立自信、走出家門、走入社會、去工作..... 這些口號挑戰著家庭主婦們的固有認知。這些從小到大身邊的女性,無論是長輩還是朋友,都是「快樂的家庭主婦」,這些從出生開始就知道自己一生該怎麼過的女性突然有了自我身份認同危機,因為有一群同一性別的人告訴她們:「你們錯了。」

在這兒補充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認知失調理論(cr: MBA智庫百科)

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

Schlafly極為聰明地利用了家庭主婦認知失調的心理,以粗暴有效的強有力的聲音告訴她們:「是那些女權者們錯了,她們想要奪取我們身為妻子和母親的特權!」她告訴家庭主婦們:不要再為成為驕傲的家庭主婦而愧疚,為想在家陪孩子而不是在辦公室上班而愧疚,為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而愧疚。那些「可悲的單身女權者」是因為找不到願意娶她們的男人,而將ERA作為解決她們個人問題的工具,ERA給家庭婦女帶來的只有威脅和傷害。

這個聰明的女人,通過詭辯、話術、演講和個人魅力,將這些被邊緣化的家庭主婦進行心理建設重塑,讓她們將那份恐懼變為堅信 —— 「女權運動「是讓」家庭主婦「受苦受難的行為,平等權利修正法案(ERA) 將會摧毀家庭以及婦女在社會中受保護的狀況。婦女解放運動是對作為妻子和母親的美國婦女的公然攻擊,是對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公然攻擊。會導致公共廁所不再分男女,監獄和學校不再有男女之別,女兒會被送上戰場等等。但實際上,ERA只是訴求在法律上男女得到相同程度的保護,例如同工同酬。另一方面,Schlafly給予了家庭主婦參與社會生活的途徑,並給予了她們能為自己利益爭取的權利感。這也是為什麼Bella說,她們已經被Schlafly培養成了上班一族。

Schlafly出現前,家庭主婦的社會存在感僅是深夜脫口秀節目裡的笑料;Schlafly出現後,她們成了一股社會無法忽視的力量。所以在家庭主婦那兒,Schlafly是救世主,是聖女貞德般的存在,是當之無愧的唯一領導者。

支持ERA的女性

「幾十年來,女性經常發現:為了社會、經濟、政治的每一個進步,自己不得不退兩步,但不同於先輩的是,她們不願在沉默中忍受,因為她們知道沉默的代價往往過高。」

從這部劇中能夠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女權運動的複雜性矛盾性和艱巨性。「女性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無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還是21世紀今天的中國,不分地域年代,讓所有女性從意識層面去接受,都是一件極難的事。因為反抗的是存在了上千年的父權社會,質疑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道德規則」「理所當然的範式」。

Betty Friedan

生於1921,她是一位先驅者,被稱為美國「現代婦女解放運動之母」。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奧秘》一書,揭開了第二波女權運動的新篇章,在女權支持者中擁有極大人氣和號召力。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全國婦女組織(NOW)、全國墮胎權利行動聯盟(NARAL)的創立都離不開她。同時她也是NOW 的第一任主席。

「女人應該能夠毫不羞愧地自問,『我是誰,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她如果想在丈夫孩子之外擁有屬於自己的目標,不應覺得自私或神經不正常」

Gloria Steinem

生於1934,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明星級女權主義者、記者和活動家,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的創始人之一,合作創辦了《紐約》和《女士》(Ms.)雜誌。基於自身經歷,尤其關注女性墮胎權利,也即」生殖自由「,支持女性擁有支配自己身體的權利。

「沒有這個權利,我們就不會真正實現平等」

你們也許想像不到,女性的避孕自由都是這些前輩們流血爭取過來的。然而避孕、墮胎、生育時間以及是否生育的選擇權,直至今日也未完全實現。

說一句題外話:「不平等」的生育責任在今天依舊是女性在職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主因之一。曾經的「生育是女性永遠的歸宿,母親是女人的真正成就」的說法在今天也許會受到批判;但無可否認的是,大眾依舊會將女性不生孩子當成「原罪」,依舊會認為生育和母親是女性的責任和義務。

Bella Abzug

生於1920,綽號「Battling Bella」,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是最先接觸法律的女性群體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反戰人士、眾議員和婦女運動領袖,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的創辦人之一。

她精通政治謀略,主持了值得寫入歷史的1977年的休斯敦全國婦女大會,並領導了卡特總統的全國婦女諮詢委員會。她性格強勢,脾氣硬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政治家,懂得權術,知道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善於在妥協和談判中為女性爭取權利。

Brenda Feigen

生於1944,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律學院,女權主義律師、活動家和電影經紀人。Brenda與Gloria共同創立了婦女行動聯盟,還幫助Gloria創辦了Ms.雜誌。1972年,與Ruth Bader Ginsburg(如今的最高法院大法官RBG)共同領導新成立的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婦女權利項目(WRP)。

她與丈夫Marc Fasteau相識於哈佛法學院,這對夫妻非常「前衛」,兩人以Feigen-Fasteau的合姓結婚,曾因哈佛俱樂部圖書館牆上掛著「女士不得入內」的牌子,將哈佛俱樂部告上了法庭,指控俱樂部性別歧視,勝訴。劇中Schlafly夫妻和Brenda夫妻的辯論極為精彩,強烈推薦!

Shirley Chrisholm

生於1937,1968年成為第一位當選為國會議員的黑人女性。1972年,她發起了一場開創性的民主黨總統競選,成為第一位黑人和第一位競選大黨提名的女性。「收買不了,控制不了」是當是政界對她的形容。

她終其一生致力於打破和改變政治上」女性從事政治生活缺乏理性,應該把她們限制在支持男性權利機構的範圍內」的傳統女性觀。也許其他懂權術的女權主義者會妥協去換取某些權利,但是她不會。即使在她身上有女性和黑人兩個弱勢群體的標籤;即使收到死亡威脅成日常,也決不妥協一絲一毫。

Jill Ruckelsaus

生於1937,是一位進步主義的共和黨人,有三個孩子(劇中五個),丈夫是律師並從政。她曾擔任尼克森總統的女性權利顧問,同時也是美國民權委員會和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的成員。雖然立場相異,但她和Schlafly是最像的。兩人的家庭結構相似,有家庭主婦的身份同時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兩人都擅長通過各種手段遊走於男權系統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因是同類,她一眼看穿Phyllis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女性話題而是蘇聯和核戰略;反對ERA的真正目的是利用這次女性平權戰爭來集合一份名單,看哪些女性會支持像裡根一樣的保守派總統候選人,並利用這份名單成為白宮的極右派候選人,擴大其權利基礎。

失敗的原因探究

1. 精英階層的優越感

從上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女權主義團隊都是「牛人」,是女性中的「精英階層」,是一個小型精英團體。她們也有著精英階層所固有的思維和不自覺流露出的優越感,認為家庭主婦是「腐朽落後的,是被「革命」落下的群體。這兒舉個例子:在麵包活動後Schalfly曾被兩位女律師輕蔑地嘲諷「沒有法律學位」,Brenda更是在辯論中直接說:「不懂法律就回家烤麵包去吧。」語氣中透露的都是對「烤麵包」者的輕蔑和不屑,家庭主婦被她們一概劃為了維護父系社會的無腦者。

但是現實中,家庭主婦是沒有謀生能力的,她們對現狀的改變有一份「害怕和恐懼」。

有些家庭主婦也害怕了,心底也有不安,她們在這場「革命」中不知該處於什麼位置,不知何去何從。在為「不會出庭作證的秘書」辯護時,Gloria曾對Bella說「她們害怕了,你能怪她們嗎?" 但這份同理心並未給予家庭主婦。在當時家庭主婦佔據女性多數人口比例的情況下,她們沒有去團結本該團結的同一性別女性,而是不自覺將其當成「對手」,的確是錯誤,也是份遺憾。

需要強調,這並不是ERA失敗的根本原因。正如86歲的Gloria在看完本劇後說的:「女性內部會有利益衝突,訴求衝突,但是她們沒有能力成為這個性別群體最大的敵人。」

2. 權利(黨派)之爭

家庭主婦能站上歷史舞臺,Schlafly是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基數龐大的家庭主婦擁有可以改變政黨選舉的大量選票。Alice提及過,在Schalfly出現前,她壓根就沒想過要去投票,因為她丈夫說投票是浪費時間。這些被浪費的選票才是男性當權者所在意以及Schalfly被重視的原因。

當然他們也在意女權者的選票。在男性壟斷的政治領域,女權者明白這是她們僅有的籌碼。在這個領域,女性為了奪取一隅站立,付出的代價超乎想像。

以Gloria & Bella 被McGovern團隊背叛為例:當權男性不想知道非法墮胎的作坊裡「女人們在廚房桌子上被開膛破肚」,因為聽上去令人反胃。那些對女性來說生死存亡的政治掙扎,可以搭上性命來爭取的一點支配自己的權利,在男性政客的眼裡是可以用來出爾反爾戲耍無關緊要的笑話。

政治領域是權利池,只有實現了政治緯度的性別平等,我們才有資格說出,這個社會真正達到了性別平等。新聞每次出現「第一個女總理、女總統、女國防部部長,這些冠上「女」字在前的破例的職權職位歸屬都在訴說著歷史積累的不平等,也提醒著我們半個世紀前「女性代表半數的人口,我們應該擁有國會半數的席位」的訴求,還很遠很遠。

尾聲

「我們沒有鬧事,但要是我們只是在家裡哭泣,就沒有人會注意到我們,所以我只有採取行動自救」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香蕉姐飾演的Alice。這是一個虛擬角色,但正是她的變化讓我明白了女權教育的意義。

知道」女權「二字並不代表就理解背後的含義。就像Alice閱讀了《女性的奧秘》,將所有平權法案材料整理給Phillis是為了反女權。她無法理解那些文字,因為那個「叛逆」的世界與她的認知是錯位的,所以會本能去反抗。直到休斯頓婦女大會,她親身踏入那個「魔幻世界」,才開始懷疑自己也許錯了,Phillis給她們灌輸的觀點也許有失偏頗;才知道,不依附Phillis,她也可以獨立思考,從自身獲得力量。

卡倫.霍尼曾說過:(我們的)整個文明是男性的文明。國家、法律、道德、宗教、科學都是男人的創造發明。假如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有的存在、思維、以及行為與這些男性的標準有多麼的一致,我們就可以看到讓一個男人,還有一個女人,真正擺脫這一思維模式有多難了。

所以「無論這場革命要堅持多久,我們已無回頭路」;所以女孩們,如果有人以「為你好「為由,勸你將躁動的心穩下來,記得「敢拚敢闖,有欲望有野心」是你的權利!

正如Shirley所說 :「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來保護」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女性才是女權運動中最大的敵人嗎?|《美國夫人》人物篇
    但極少、幾乎沒有一部影視劇是從歷史出發,通過聚焦某一經典事件過程來一窺當時女性的處境。最近由流媒體Hulu推出的迷你劇集《美國夫人(Mrs. America)》,影片每集以一個女性人物視角,圍繞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權運動展開,其中涉及到婚姻、單身、離異、種族歧視等問題,從女性視角出發講述了她們的生活、困境和掙扎。
  • 《美國夫人》:比女權更女權的反女權icon
    自由派民主黨代表希拉蕊一貫都是支持女權運動,還曾公開宣稱不會選擇「待在家裡烤餅乾」或只是單純地「站在丈夫身邊」;這個言論激怒了眾多家庭主婦和保守分子,而這些人正是《美國夫人》主角Phyllis Schlafly當年的主力盤。
  • 美國夫人 | 身為女性的她又為何走上反女權?
    這不,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帶著自己的新劇《美國夫人》來啦!hulu三集連播,newnew快馬加鞭翻譯的三集大家有沒有看?(順便說一下,因為搞這部劇,本周的劇單延期到明天哦~)不了解美國歷史和政治的小可愛們是不是感覺看起來有點雲裡霧裡?好多術語都不太懂?怎麼走在平權一線大魔王凱特還演了個反女權的人物?
  • 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有些女性會反女權?
    America)其實是部群像劇——前三集裡,第一集聚焦反女權的施拉夫利,第二集落在支持女權的格洛麗亞,第三集則關於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謝麗·奇澤姆。施拉夫利夫人的歷史「功績」,便是在1970年代建立「反ERA」(反《平等權利修正案》)組織,讓當時風起雲湧的美國女性平權運動陷入低谷。事實上,《美國夫人》(Mrs. America)這個劇名就已經點出了,施拉夫利夫人是當時的勝利方,因為使用的女性抬頭是「Mrs.」(夫人),而不是「Ms.」(女士)或「Miss」(小姐)。
  • 《美國夫人》:從高歌猛進到折戟的10年,女權的至暗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Phyllis所領導的這次反ERA運動,徹底改變了70年代女權運動的走向,標誌著上世紀6、70年代女權運動由盛轉衰。至此,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走向沒落,保守派重振政壇,傳統家庭價值觀重新回潮,美國由此進入了保守主義的黃金年代——裡根時代。
  • 《美國夫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反女權抗爭
    一個號稱反女權,實則身體力行踐行女權主義的女人,領導一群家庭主婦,阻止倡導女性權益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 Amendment,以下簡稱ERA)寫入美國憲法的故事。用上面這句聽上去不可思議甚至魔幻的話,就能簡單概括《美國夫人》的劇情。
  • 《美國夫人》反女權?不 它是女權主義的新敘事風格
    《美國夫人》聽起來非常的極端,很不合時宜。但實際上,它非但不反女權,反倒比那些主流女性劇還要深刻,即便女主是一位反女權鬥士。儘管包裹著「反女權」的皮囊,《美國夫人》更像是展現一位女性政客的政治權力角逐,Schlafly的言論姿態更像反對派的照妖鏡。
  • 《美國夫人》她用反女權踐行女權
    「反女權鬥士」,自由派精英口中的「右翼瘋子」,就是下面這位:《美國夫人》(Mrs.America)當時的美國,第二波女性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平權修正法」(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已通過國會參議兩院,接下來推動這項法案在各州的批准(法定需要38個州),成為女權運動落地的一項重要任務。
  • 《美國夫人》女性權利or女性權力
    女性權利or女性權力 最近看了一部美劇《Mrs.America》,中文名翻譯的是《美國夫人》。這部劇主要根據《平權法案》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這部劇主要從美國平權運動的多位標誌性人物的視角展開,講述美國推進《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視劇的第一集時,我以為這應該是女人們為了獲取女性的權利,與男性進行了一場權利的鬥爭。
  • 《美國夫人》:"我反對女權"
    幾個月前一部叫《美國夫人》的美劇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它以「反派」視角來展現了一段有關美國六七十年代女權運動的歷史。凱特布蘭切特扮演本片的女主角——當時女性運動中最大的反對者——Phyllis Schlafly。
  • 《美國夫人》,一部反女權美劇
    《美國夫人》是大魔王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首部美劇,基於真實歷史事件,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平權運動。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引領這場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 影想 | 女權與反女權的距離有多遠?——高分美劇《美國夫人》
    《美國夫人》是流媒體平臺Hulu推出的年度歷史劇,也是「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野心勃勃想要衝擊美劇最高獎項「艾美獎」的實力之作。她曾在美國知名訪談節目Ellen Show上說過,如果要用自己的奧斯卡獎換什麼的話,那一定是艾美獎。這也是她第一次主演美劇。令人驚訝的是,她所飾演的角色Phyllis Schlafly是和好萊塢提倡的女權價值觀相左的一名「反女權主義者」。
  • TA,打開女權的非正確方式|平等權利修正案|美國夫人|格洛麗亞|...
    這便是女性在倡導平權時的基本要求。可如今,不見平等,更多是一種戾氣。而今天,我們就要聊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這便是講述美國歷史上女性平權運動的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說這是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
  • 《美國夫人》上世紀的美國家庭婦女,才是最堅定的「反女權」鬥士
    女權與反女權近一百年的纏鬥,到底是在爭什麼? 或許這部《美國夫人》,能夠給我們答案。 在《平等權利修正案》幾乎就要全國通過時,一位反女權領袖的出現,直接導致這次女權運動的失敗。01 女權鬥士時間回到1970年,美國女性的處境十分尷尬。 在高速發展的資本社會,中產階級女性被包裝成精緻的洋娃娃。
  • 「反女權」的《美國夫人》,比當代「女拳」更有價值
    編者按:在一眾標榜政治正確的女性題材影視作品裡,《美國夫人》無疑是一個異端。它從一個「反女權分子」的視角切入,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保守派女性活動家菲莉絲·施拉夫利領導的反平權運動的始末。她從根本上動搖了70年代女權主義的中堅力量,徹底改變了女權運動的走向,其所代表的女性政治力量也在美國政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美國夫人》與《平等權利修正案》:女權主義為何舉步維艱?為何女性會為難女性?這是很多女性問題引發爭議後令人頗為不解的地方。如果說女權主義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為女性謀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那麼又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言論出現在女性群體內部?日前正在熱播的迷你劇《美國夫人》或許可為以上問題提供部分解答。
  • 《美國夫人》關於女權
    《美國夫人》說清了關於女權的比較深刻的三個事實:1、男女矛盾的解決不能落在男女問題上。保守派的領導人,是一個絕對女權主義者,認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專業是研究飛彈,目的是進內閣當國防部長,讓美國重新在軍事上獲得優勢。反對era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這個議題可以利用一下,而反對era成功(延緩議題通過)成功的原因,是政客在選擇需要獲得哪一方的支持。
  • 《美國夫人》女權的爭取
    有關上世紀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主要講歷史最著名的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Shirley Chisholm(第一位當選國會議員的黑人女性),還有Betty Friedan,《女性的奧秘》的作者。對立人物:保守派活動家Phyllis Schlafly菲利斯·施拉夫利,領導反平權法案。
  • 《美國夫人》街頭運動,最後都將魂歸何處?
    他感謝了施拉夫利夫人對他的支持,特別是那份郵寄名單。但他話鋒一轉,說他現在已經成為女權主義者的眼中釘,再也不能與反女權的團體或個人有太直接的關係了。話說的很明白了 --- 施拉夫利因為高調反對ERA,是美國民間反女權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為了避免與「反女權運動」過多交涉,裡根決定放棄施拉夫利這顆棋子,不再邀她加盟內閣。這就是中國人十分熟悉的「鳥盡弓藏」。
  • 思想界|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美國夫人》與《平等權利修正案》:女權主義為何舉步維艱?為何女性會為難女性?這是很多女性問題引發爭議後令人頗為不解的地方。如果說女權主義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為女性謀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那麼又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言論出現在女性群體內部?日前正在熱播的迷你劇《美國夫人》或許可為以上問題提供部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