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夫人 | 身為女性的她又為何走上反女權?

2021-03-02 NEW字幕組

這不,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帶著自己的新劇《美國夫人》來啦!

hulu三集連播,newnew快馬加鞭翻譯的三集大家有沒有看?(順便說一下,因為搞這部劇,本周的劇單延期到明天哦~)不了解美國歷史和政治的小可愛們是不是感覺看起來有點雲裡霧裡?好多術語都不太懂?怎麼走在平權一線大魔王凱特還演了個反女權的人物?不要擔心,我這不是帶著整理好的資料來找你了嘛!希望你也有耐心看下去呀~

女性平權運動從萌芽興起,發展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此運動衍生的各種口號與話題響遍全球;2018年,Metoo運動的風潮更是吹入中國,這一切都要從它的起始——婦女解放運動說起。

婦女解放運動最先起源於思想啟蒙運動深入人心的法國,接著在英國引起反響,又波及北歐等國,繼而在美國得到迅猛發展,不久遍及西方社會。

一般來說,人們將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三次浪潮。婦女運動的根本任務就是向既存秩序挑戰,力圖改變既存秩序,以提高女性的地位。對推動人力資源的開發、奠定改善婦女的社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次浪潮開始與19世紀下半葉,延續至20世紀初。爭論的焦點是要求性別包括男女之間的生命全歷程平等,也就是兩性的平等,最重要的目標是要爭取家庭勞動與社會勞動等價、政治權利同值。

第二次浪潮開始與20世紀60年代,延續至70年代。人們認為,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最早也起源於美國。這次運動一直持續到80年代。其基調是強調兩性間分工的自然性並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要求忽略把兩性的差別看成是在兩性社會關係中,女性附屬於男性的基礎的觀點。

第三次浪潮始於20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第三次女權主義運動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對於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學術研究興起。正因如此,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流派。儘管流派眾多,但基本點是爭取兩性壽終平權,徹底消除女性受歧視剝削壓迫乃至誤對的壞狀況。

而《美國夫人》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的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第二次女性解放運動。這就不得不提到1921年由艾麗斯·保爾(Alice Paul)和克麗斯特爾·伊斯曼(Cystal Eastman)編寫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

《平等權利修正案》旨在保障所有美國公民不分性別享有平等的合法權利,試圖解決男女在財產分割,薪酬平等、孕婦歧視和其他事項方面的法律區別。ERA在1923年首次在美國國會中提出,並引發了關於性別平等的意義的討論。

隨著第二波女權主義的興起,這個修正案終於在1972年3月22日被美國參眾兩院批准通過,但還需要四分之三的州議會批准才能生效。在1977年時,修正案收到必要的35票,並獲得了38個州的批准。似乎在政黨的廣泛支持下,這個修正案註定會通過,但是在1980年,受到反墮胎運動的影響,共和黨選擇反墮胎的立場,並撤回了對ERA的支持並且反對ERA。而對這件事影響最大的人物則是社會運動家——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美國夫人》的主角正是這位華盛頓大學政治系畢業的高知女性,反女權運動中的一線鬥士。

看過第一集後,刨除剛剛那些學術性的文字,你是怎麼看待菲利斯·施拉夫利這個人呢?(沒看過的小可愛快去看!)你有沒有理解一點身為女性的她又為何走上反女權的道路的原因呢?

從身份上來講,她是一個很好的政治家。她熱心政治,對實時政治以及尼克森籤署「反彈道飛彈的限制」有自己獨到得見解;

她的學歷以及過往經驗使她對於參加競選如何獲得支持自有一套辦法;她不局限於寫書,出版自己的小報,舉辦「女性聯誼會」這種活動;

她有抱負,有機會施展拳腳的時候也會努力的嘗試,爭取在國會中取得地位並且希望自己站的更高;她善於演講,利用話術將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通俗易懂——甚至不惜刺痛親人,當然這也無所謂,只要達到目的——多麼政客!

從性別上來講,她是一位有能力的女性。她有聰明的頭腦,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書以及四本有關核武器的書,刊發自己的小報,即便是忙忙碌碌但也十分從容十分精緻。

她身為六個孩子的母親,在家庭、政治、女人交際圈中遊刃有餘;即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婦女,又是敢於不平凡的女性。

雖然她是一名反女權人士,但她本身也能算作一種女權主義者。

「我沒有覺得自己受到歧視,我覺得有些女人總把失敗歸咎於性別歧視,而不是承認自己不夠努力。」

女性就是如此的矛盾。即使她的丈夫並不想讓她參加競選,也不認為她能夠成功參選;即使在共和黨參議院的會議中被另外一名政客要求做與秘書同等的事情——我們都是議員,不過你是女性,你就該幹記錄的活;即使感受到了不公平。

身為一個保守派共和黨政客,她始終關注「反彈道飛彈的限制」。自由派共和黨認為通過某些法案中的平權有利於在稅改或者其他實質性項目中獲得民主黨的支持率,而她覺得這種做法就是在向民主黨讓步。既然向民主黨讓步是因為有女性平權發聲,那麼就從此擊破。既然你們不相信我,我就做給你們看。

「從基層組織開始來改變現狀。」

菲利斯巧妙利用自己的優勢,無論是母親、已婚婦女的身份,還是驚人的思維邏輯與口才。將傳統工作在家的家庭婦女感覺被女權主義批判、被其邊緣化的輕視,轉化為抨擊女權主義的利器;將女性參戰的恐懼轉化為反對女權主義的有利呼聲。無論你是否喜歡她,都不得不承認,她是個不平凡的人。

希望大家欣賞凱特盛世美顏,堅持追這部電視劇的同時(我就是因為這個才看的劇),也可以對女性運動這段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請繼續鎖定我們觀看接下來的《美國夫人》呦!

相關焦點

  • 《美國夫人》:比女權更女權的反女權icon
    儘管Phyllis對核問題和戰爭的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肯定,但她一生也沒有實際參與到核問題的討論中;她一生都在反女權,改變了女權運動的進程,但得到的最高評價不過是「裡根兵營裡的一個步兵」。然而更諷刺的是,Phyllis帶領家庭婦女走上政治舞臺,表達自己的訴求,她運作反ERA組織「EAGLE」,甚至是參與競選,這些其實都是很女權的行為;而且,追隨Phyllis的核心成員們,都逐漸從不自信的家庭主婦成長為重獲自信、運籌帷幄的工作女性,這一切都有著一個非常「女權」的內核,也被女權主義者們所認可——事實上,Phyllis的反女權組織其實比自由派的女權組織更
  • 《美國夫人》她用反女權踐行女權
    「反女權鬥士」,自由派精英口中的「右翼瘋子」,就是下面這位:《美國夫人》(Mrs.America)就在這短短十幾秒,她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飛快地在心裡盤算並調整策略點,就地取材地重新找到優勢位置,配合著窗外震耳欲聾的口號,把當時反ERA的主要群體、焦慮的美國家庭主婦拉攏到身旁(因ERA可能涉及女性徵兵及廢除離婚贍養費等條款),重新把焦點引回自己身上。
  • 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有些女性會反女權?
    America)其實是部群像劇——前三集裡,第一集聚焦反女權的施拉夫利,第二集落在支持女權的格洛麗亞,第三集則關於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謝麗·奇澤姆。《美國夫人》海報但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都把討論集中在了菲利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身上,因為這位曾被評為「一百年來對美國影響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的人,儘管原型人物已於2016年過世,但她留下的政治遺產依然攪動著當今的美國社會。
  • 《美國夫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反女權抗爭
    一個號稱反女權,實則身體力行踐行女權主義的女人,領導一群家庭主婦,阻止倡導女性權益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 Amendment,以下簡稱ERA)寫入美國憲法的故事。用上面這句聽上去不可思議甚至魔幻的話,就能簡單概括《美國夫人》的劇情。
  • 影想 | 女權與反女權的距離有多遠?——高分美劇《美國夫人》
    《美國夫人》是流媒體平臺Hulu推出的年度歷史劇,也是「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野心勃勃想要衝擊美劇最高獎項「艾美獎」的實力之作。她曾在美國知名訪談節目Ellen Show上說過,如果要用自己的奧斯卡獎換什麼的話,那一定是艾美獎。這也是她第一次主演美劇。令人驚訝的是,她所飾演的角色Phyllis Schlafly是和好萊塢提倡的女權價值觀相左的一名「反女權主義者」。
  • 「反女權」的《美國夫人》,比當代「女拳」更有價值
    編者按:在一眾標榜政治正確的女性題材影視作品裡,《美國夫人》無疑是一個異端。它從一個「反女權分子」的視角切入,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保守派女性活動家菲莉絲·施拉夫利領導的反平權運動的始末。她從根本上動搖了70年代女權主義的中堅力量,徹底改變了女權運動的走向,其所代表的女性政治力量也在美國政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美國夫人》反女權?不 它是女權主義的新敘事風格
    《美國夫人》聽起來非常的極端,很不合時宜。但實際上,它非但不反女權,反倒比那些主流女性劇還要深刻,即便女主是一位反女權鬥士。儘管包裹著「反女權」的皮囊,《美國夫人》更像是展現一位女性政客的政治權力角逐,Schlafly的言論姿態更像反對派的照妖鏡。
  • 《美國夫人》上世紀的美國家庭婦女,才是最堅定的「反女權」鬥士
    女權與反女權近一百年的纏鬥,到底是在爭什麼? 或許這部《美國夫人》,能夠給我們答案。 在《平等權利修正案》幾乎就要全國通過時,一位反女權領袖的出現,直接導致這次女權運動的失敗。01 女權鬥士時間回到1970年,美國女性的處境十分尷尬。 在高速發展的資本社會,中產階級女性被包裝成精緻的洋娃娃。
  • 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美國夫人》與《平等權利修正案》:女權主義為何舉步維艱?為何女性會為難女性?這是很多女性問題引發爭議後令人頗為不解的地方。如果說女權主義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為女性謀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那麼又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言論出現在女性群體內部?日前正在熱播的迷你劇《美國夫人》或許可為以上問題提供部分解答。
  • 這種「反女權」劇請給我來一打!
    製作了《使女的故事》的 HULU 網這月又開播了一部非常特別的劇集,聚焦了一場由菲莉絲·施拉夫利領導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反女權運動——《美國夫人》Mrs.但實際上,《美國夫人》不僅不反女權,反倒比那些主流女性劇還要深刻,即便女主是一位反女權鬥士。
  • 《美國夫人》女權運動中的女性鏡像
    背景介紹學界普遍認為,自美國女性政治覺醒掀起女權主義運動之日起,美國歷史上共出現了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其時段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女權主義浪潮大體一致。反對ERA的女性為何女性會反對為女性平權的法案?這和媳婦婆婆矛盾有點相似 — 為何受盡壓迫的媳婦也可能成為惡毒婆婆,讓另一個女性再次經歷自己曾經經歷的痛苦?
  • 思想界|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美國夫人》與《平等權利修正案》:女權主義為何舉步維艱?為何女性會為難女性?這是很多女性問題引發爭議後令人頗為不解的地方。如果說女權主義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為女性謀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那麼又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言論出現在女性群體內部?日前正在熱播的迷你劇《美國夫人》或許可為以上問題提供部分解答。
  • 《美國夫人》,一部反女權美劇
    《美國夫人》是大魔王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首部美劇,基於真實歷史事件,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平權運動。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引領這場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 《美國夫人》女性受歧視是因為她不夠優秀?
    《美國夫人》,雖然才播出六集,劇迷們就認定: 是今年最好的女權片沒錯了,明年艾美獎預定,就醬了! 光看編劇、演員陣容就知道無法拒絕。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這次真的演了一個女魔頭——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反女權人士,菲利斯.施拉夫利。
  • TA,打開女權的非正確方式|平等權利修正案|美國夫人|格洛麗亞|...
    這便是女性在倡導平權時的基本要求。可如今,不見平等,更多是一種戾氣。而今天,我們就要聊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這便是講述美國歷史上女性平權運動的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說這是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近日,高分美劇《美國夫人》完結,在關注女權發展的觀眾群體中,引發了不少討論與關注。不同於常見的女性題材影視劇高呼女性獨立或女權口號,《美國夫人》聚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反女權鬥士——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和她領導的反女權運動。
  • 「反女權」大劇《美國夫人》的76個歷史細節和彩蛋
    因此,幾乎所有在歐美從業的主流影視編劇,對女權主義理論多少都有過了解。哪怕主人公並非女性,我們也時常可以看到以女權主義為元素的編創手法。而《美國夫人》則在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1970年代席捲全美的一場「反女權運動」。
  • 《美國夫人》:"我反對女權"
    幾個月前一部叫《美國夫人》的美劇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它以「反派」視角來展現了一段有關美國六七十年代女權運動的歷史。凱特布蘭切特扮演本片的女主角——當時女性運動中最大的反對者——Phyllis Schlafly。
  • 《美國夫人》:從高歌猛進到折戟的10年,女權的至暗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Phyllis所領導的這次反ERA運動,徹底改變了70年代女權運動的走向,標誌著上世紀6、70年代女權運動由盛轉衰。至此,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走向沒落,保守派重振政壇,傳統家庭價值觀重新回潮,美國由此進入了保守主義的黃金年代——裡根時代。
  • 豆瓣9.2的頂級劇,憑什麼高調「反女權」?
    這部以「反女權者」為主角的劇在播出4集後,豆瓣評分居高不下,穩穩噹噹9.2——《美國夫人》既如此,為什麼要讓一個「反女權者」當主角?她又何德何能被稱為「美國夫人」?看完這部劇,你自然會明白。她身為女性,備受社會的歧視。她想參加競選,丈夫卻不願意資助她,認為這樣會分裂家庭。即使她已經再三暗示拒絕,丈夫依然毫不尊重地和她發生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