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智能快遞、餐飲機器人……持續數月的新冠疫情,按下了人工智慧走向人類生活的加速鍵。而後疫情時代,「線下+線上教育」「人工智慧+教育」的模式,教育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如何跟上人工智慧時代的腳步?如何助力國家搶佔人工智慧發展的戰略高地?當前教育界已經達成了共識,人工智慧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執行呢?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先進探索可稱得上全國示範案例——餘杭區教育局在2020年初啟動了人工智慧教育項目,落地了96所中小學及2所基地,當年覆蓋全區 3萬餘名學生,讓每個孩子都有接觸人工智慧教育的機會,全力培養祖國的「科創新一代」。
人工智慧教育在餘杭中小學課堂生根開花
「風扇有哪幾種開關方式?」
「風扇如何產生風力?」
「風扇有什麼隱患呢?」
9月底的一天,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七賢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智能風扇》的課堂上,上課伊始,指導老師就對同學們提出了三個問題。
同學們帶著問題正式進入了本次人工智慧課的學習。
經過仔細觀察,同學們發現在長時間無人看管的情況下,風扇容易出現線路短路、引發火災等安全隱患,還有資源浪費等現象。
「那麼,一個什麼樣的風扇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呢?」
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同學們紛紛動手開始製作自己心目中的「智能風扇」。
為了讓風扇實現「有人靠近才開始運行,無人靠近則自動停止轉動的『智能化』」,同學們根據老師之前傳授的紅外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在電腦上進行編程,編程完畢,點擊「開始」,風扇就「呼呼」地吹了起來。
不知不覺中,這堂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人工智慧課就結束了。
像良渚七賢小學這樣的課堂,只是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項目進校園的冰山一角。
在餘杭區崇賢一小《智慧檯燈》的課堂上,同學們靈活運用聲音傳感器,並通過數字運算,獲得聲音傳感器的檢測數據,放入編程語句中,完成聲控燈的設置。學校還根據學段特點,在3年級開設《神奇動物》,在4年級則開設《智慧生活》……逐步培養學生對AI課程的興趣。
當前,人工智慧教育已經在餘杭區中小學校園裡遍地開花。針對不同學段的特點,餘杭區將人工智慧項目課程分為三個層級——標準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創精神。
餘杭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標準型課程選擇了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和優必選科技聯合出版的《AI未來智造者》系列為教材,10級課程貫穿從小學到高中整個階段;拓展型課程則是PBL項目制課程,包含人文社會、地球公民、宇宙探索等五大領域,基於真實的生活場景確定項目目標,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而探究型課程則是基於真實問題環境的探究項目式學習,引入真實問題環境,由專業研究組織規劃指導,以培養人工智慧人才。
獨創三級教育體系,打造人工智慧教育的餘杭樣板
當前,追隨人工智慧時代的腳步,人工智慧教育下沉到基礎教育是必然趨勢,各地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各類人工智慧教育。但從實踐層面看,人工智慧教育在普及上仍存在不少難題——除開師資匱乏、標準不統一等痛點之外,我們發現,不同學校的發展差異也對人工智慧教育的普及化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有的學校具備成熟實踐能力,有的學校想法很多但欠缺技術能力,有的學校干著急卻不知該從何做起。各個學校水平和步調不一致的情況下,如何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做好差異化呢?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項目獨創了「標準校+中心校+基地校」三級體系,以皇國山基地、瓶窯中學基地為核心,輻射4大中心校,覆蓋96所中小學,為餘杭區的廣大師生創造一個高標準、高起點的科創教育環境,打造出了人工智慧教育的餘杭樣板。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體驗到人工智慧的魅力,餘杭區為區內管轄的96所標準校全部配備了標準型課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AI教育。在標準校之中,又選擇了4所優秀學校設立為中心校,為其配備獨立的實驗室,為有人工智慧興趣的學生提供深度實踐的機會。
基地校則為學生提供了更集中更系統的AI學習。兩大基地之一的皇國山基地,坐落在餘杭區皇國山市民公園內,面積超過9000平方米,可容納450名學生同時開課。基地內建有人工智慧專用教室、創客工坊、競賽廳、直播室等,是集互動體驗、拓展提升、賽事活動、展示交流為一體的教育示範點。
瓶窯中學基地,則坐落於餘杭區瓶窯中學內,面積1000平方米,以「AI科普+AI科學+AI科創」為主題,有8間教學實驗室,可容納240名學生開課,為餘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集互動體驗、拓展提升、賽事活動、交流展示為一體的教育平臺。皇國山基地和瓶窯中學基地還不定期開設夏令營和冬令營等社團活動,面向社會開展相關培訓,滿足家長和孩子對人工智慧的需求。
獨特的三級運營體系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AI教育,讓有天賦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
成果凸顯,年輕的「科創新一代」不斷湧現
不久前,星橋二小學子丁滕昱、阮梓杭組成的昱杭小隊,葉樂杭、金楚涵組成的樂涵小隊,在2020年餘杭區中小學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創新與實踐大賽中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引爆餘杭區中小學家長圈。四位小學生剛進入人工智慧課堂上時懵懵懂懂,幾個月間學習不僅學習了豐富的AI知識,增加了合作意識,還鍛鍊了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編程能力,收穫滿滿。
9月中旬,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再傳喜訊——皇國山基地社團優秀學員良渚實驗學校,其「尋夢銘根」團隊的作品《大自然的密碼》,成功入選了《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中小學創•造作品展示賽》。
隨著人工智慧課程入校入課堂、人工智慧夏令營活動的舉辦、特長生社團招募計劃等項目的落實落地,從2020年春季上課開始,餘杭人工智慧教育項目已落地並運營了半年多了,普及教育與特長培養「兩手抓兩手硬」的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成果凸顯,年輕的「科創新一代」不斷湧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在每一次人工智慧項目實踐探索中,餘杭區的孩子們就離科學、離創造之路更進一步。每一次的探索,都給孩子們的心靈種下了人工智慧啟蒙的種子。
土壤培植深厚了,我們只需靜待開花結果。
不久前,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基地榮膺2020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活動特色單位」。這意味著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項目不僅僅是體制內教育模式的補充,更是政府和企業合作推動AI教育發展的成功典範。
AI新時代,讓餘杭樣板給我們帶來更多可能
「70年大閱兵時有一次無人機編隊飛行,我們特別嚮往,就自己編了一個程序,做了無人機,實現了編隊飛行。」
「新冠疫情給我們揭示了一個大問題,日常電梯按鈕有很多人接觸式,存在安全風險,對此我們設計了無碰觸圖像識別電梯。」
一節節課程、一次次實踐,餘杭區的孩子們將目光轉向現實生活,連結真實的世界,用所學的AI知識實現心中的暢想。
當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變著世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各國都將發展人工智慧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搶佔技術制高點。
我國早已擘畫了人工智慧的發展藍圖。2017年,國務院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慧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
在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再次指出:「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積極開展智慧教育,支持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種種實踐表明,人工智慧正在重構我們的教育教學,讓課堂變得更高效、更智慧,讓孩子們變得更具創造力,更富有探索實踐精神。
在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項目上,我們看到了政企合力的強大能量,企業的科技力量和政府的社會資源緊密融合,推動轄區AI教育,這在杭州乃至全國範圍內都具有實踐性示範意義。相信餘杭區人工智慧教育項目將成為國內領先的綜合型人工智慧教育基地標杆,為當地學生提供探索、學習、應用AI的平臺,為其他城市樹立榜樣。
搶抓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推動人工智慧機器人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用人工智慧教育孕育科創一代,助力城市展現「人工智慧」的創新型城市特色。也許未來,人工智慧課堂會成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我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張偉)
[ 責編:李汶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