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買設計感極強的物品
不是因為我設計師的身份
而是因為它們極少被發現「撞臉」
是的
我要成為我,而不是「一類人中的某一個」
喜歡新上映的「踢不爛」的故事
被那句「我走的時候叫Timberland,回來的時候才叫踢不爛」打動
推薦給大家
忘了從什麼時候起
人們叫我踢不爛
而不是,Timberland
從那陣風開始
當我被那陣風親吻
被月光、星光、陽光浸染
被一顆石頭挑釁
然後用溪流,撫平傷痕
當我開始聽到花開的聲音
當我不小心闖對路
又認真的,迷過路
當我經歷過離別
又曾被人等待
當我需要,被需要
我知道
已和一開始
那雙嶄新的Timberland
完全不同
在時光裡
我變舊,變皺
用傷痕,覆蓋傷痕
每天,當太陽升起
我,又是全新的
我走的時候,叫Timberland
回來時,才叫踢不爛
但踢不爛的故事
還遠遠未完成
踢不爛,用一輩子去完成
在這個視頻裡,有人為文案叫好,有人被音樂鼓舞,有人覺得畫面精緻,也有人站在上帝視角,覺得賦予了踢不爛靈魂。
於我而言,那句「踢不爛,用一輩子去完成」,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那意味著,我買來的是Timberland品牌的某一雙大黃靴,而它和我經歷的共同的故事,才是我真正的「踢不爛」的人生。
這大概也是許多讀者看完之後,想要去買一雙的根本原因吧。
想擁有的不是一雙鞋,而是一雙只屬於自己的,人生經歷的見證者。
我不知道客戶的brief是怎樣的,大概有一個需求是「希望踢不爛可以走出小眾市場,成為更大眾化品牌」的願望吧。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大黃靴代表粗糲、蠻勁、放肆、暴躁、去撒野、去乾等諸如此類的原始雄性荷爾蒙,也因此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太遠。
而「我走的時候叫Timberland,回來的時候才叫踢不爛」拓寬了受眾領域,讓它在保留「不服輸」氣質下,更增加了一些理性和克制。
其中不乏一些溫暖的場合,比如在鄉村支教為孩子們拿下掛在樹上的籃球的「內心柔情外漏」;比如小貓咪踩在鞋子上的「剛柔對比」:
也不乏現實生活中「工作被誤解」、「感情被拒絕」的接地氣場景。
這些故事不僅具有很強的普適性,讓人很容易有代入感。
更重要的是它把以前那種可能只會發生在戰爭場合、極地冒險場合、城市邊角痛苦謀生場合的情景暗示,拉回到真正的生活裡,讓大黃靴與我們普羅大眾生活更為貼近。
與此同時,依然保留那份可貴的倔強、率性、無懼,與克制之下的狂野。
就這樣,一個外在剛毅、內在理性而溫柔的大黃靴形象,更加豐滿、立體起來。
據這次主導創意的廣告公司,勝加介紹,Timberland「未完成,所以需要用一輩子去完成」的核心理念,也被輸送至亞太區。不久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日本,新加波、馬來西亞,韓國、香港、臺灣多達6個版本的Timberland 視頻。
但眾所周知,「踢不爛」的這個梗是國內受眾對大黃靴的愛稱,面對向亞太地區輸出創意,該如何描述,才能最大限度保留它的精神呢?
解釋成「未完成,所以用一輩子去完成」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也是第一次,本土公司向亞太地區輸出核心創意,看來人類有一些共同情感,是沒有國界的。
從Timberland,到踢不爛,每一雙大黃靴都有了自己截然不同的生命。大黃靴被擺上貨架的那一刻,它的故事並未完成,與主人相遇的那一刻,他們的故事剛剛開始……
也希望,從勝加開始,本土廣告公司在世界範圍內的故事,一直「未完成」。
▼
你也可以點擊下方連結瀏覽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