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孩子就和母親回了老家,陰雨連綿,已經接連下了三天,絲毫沒有要停住的意思。
因這關係只能悶在家裡,要麼看電視,要麼看書,二者總選其一,倒也不算寂寞。
就我和愛人兩人在家,吃飯也就簡單許多,愛人說,中午吃麻辣香鍋吧!我說行,走吧,準備食材去。
麻辣香鍋吃過一二回,味道挺好,但是要說做那就有點為難了,好在現今網絡方便,什麼都能查到,也就不算甚難事,搜出菜單照做即可。
於是,迎著蒙蒙秋雨兩人到超市裡採購了火腿、金針菇、青菜、鴨血、土豆、蓮藕等食材,趕到家裡,她在廚房裡收拾、處理食材,做前期準備,我則在一旁上網搜索一下此菜的淵源及做法。
據載:麻辣香鍋源於重慶縉雲山,由川渝地方麻辣風味融合而來,它具有土家風味,是當地老百姓家常做法,以麻、辣、鮮、香、油混搭為特點。
雖說該菜屬於麻辣口味,但頗受全國食客喜愛。
據說,四川既屬於盆地,亦屬平原,溼氣較重,人們平時喜歡把一大鍋菜一起用各種調料味料炒起來吃,而每當有重要的客人時,便會在平常吃的大鍋炒菜中加入肉、海鮮、家禽、甚至野味,所搭配的菜品事先炸過或者過水煮過,可以吸收各種肉類和配菜的鮮味,加入本身的調料香味,混合起來以後,成就了「一鍋香」。
內容混搭有葷、有素、有淡、有辣、有自然形成、也有人工加工…… 看上去已覺天南地北的食材,融入一鍋,就如時尚界將五彩六色混搭在一起一樣,享受的是豐富與多樣。
麻辣香鍋,具有辣而不燥、鮮而不腥、入口竄香、回味悠長的獨特口味。
其在製作中對辣椒選用有特別要求,尤以川西的「二荊條」為最佳,蓋因此辣椒顏色鮮豔、辣香濃鬱、辣感柔和,而香鍋香料採用四川獨有的幾十味特殊原料,經現代工藝精製而成,不傷胃、不上火、色澤鮮豔,故有「一鍋紅豔」之稱。
該香鍋香氣撲鼻、滋味柔和純正,在製作上採用單鍋單炒,一次使用,迎合現代人對健康的追求。
隨著一些川菜師傅在香辣與乾鍋菜的基礎上對這種麻辣香鍋進行了整理與開發,使麻辣香鍋適宜餐廳經營與操作:
原料上,擴展到了海鮮水產、家禽家畜、時鮮蔬菜單品多達數百種之多;
味型上,融合火鍋、川式乾鍋、香辣菜系特點,突出了麻、辣、幹、香的特點;
辣味上,進一步細化,採用5-7級的分級方式,點點辣、微辣、中辣、重辣、特辣,因人而異;
功效上,在中藥辛香原料的獨特配伍中加進了清熱除溼等功效的中藥材,具備了不傷胃、不上火、去溼熱等特殊的藥膳功能。
看到此,麻辣香鍋能在民間廣為流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未用多久,妻子已將各種食材拾掇乾淨,我也將做法大致了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各種食材進行處理了。
因只我二人吃,故沒用多少東西,只把各類蔬菜先在水中焯熟,若有豆腐、肉類,則應先煎成兩面金黃,若有土豆、紅薯,則先用油炸,總之就是先把食材給整得勁了,重要一點,處理好的食材要瀝乾水分。做完這些,就該製作底料了,我們圖省事,直接用的火鍋料,正常來說應該用火鍋料、麻椒、花椒、辣椒等各種調料炒制而成,要使得炒出來的香鍋有特殊的香味,這樣才能激發應有的味蕾感覺。
我放了些辣椒和花椒在裡面,不過片刻,香味便出來了,隨後將各種處理好的食材按順序放進鍋了,然後小火慢炒十幾分鐘,待食材炒熟即可出鍋,裝盤後在上面撒上一層芝麻,點綴幾根香菜,一鍋香噴火辣的香鍋就算是做成了。
放眼看去,芝麻一如點點繁星,趁著翠綠香菜,香氣撲鼻,使人垂涎。
一份香鍋,一碟花生,一份牡丹燕菜,再加上幾杯白酒,優哉遊哉!
雖然是第一次做這個菜,但還是挺不錯的,愛人喜歡吃,先前已經說過想吃這個,沒時間在外面吃,那就自己做了,以後再做的話就不會這般的倉促,或會有更好的進步,其實,吃這個菜倒不是主要的,做這個菜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做這個菜的過程中,兩個人更明白了配合的重要性,家庭和睦是重點,在協作中彼此更了解對方的喜好,以及對方的一些想法,從而認知對方,更從側面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與交流。
菜簡單,情深厚。
這世間的愛情故事從來不缺乏,缺少的只是對感情的真摯,做菜是一件小事,可小事往往體現了個人的素質與修養,而感情從來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