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夏至未至》將拍電視劇的消息發布以來,這部紙質圖書年代的大IP改編,就一直備受網友關注。
《夏至未至》成書於12年前,作為一代青春文學的排頭之作,書中香樟氣息瀰漫的淺川市曾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此次,華策克頓集團辛迪加影視重啟「夏日王國」,不僅是為原著粉搭一座通往過去的橋,還力求在懷舊訴求與95-00後的偏好之間修一條路,以普適的青春議題復現《夏至未至》當年的現象級影響。
目前,此劇正處於緊鑼密鼓的籌拍階段,不僅演員陣容仍未曝光,相關消息也透露甚少。近日,獨舌特對《夏至未至》改編團隊進行了專訪。對於改編將走什麼路數?如何落實散文化情節?理想化人物如何落地……這些大家關心的改編問題,下文將一一揭秘。
劇版《夏至未至》問候青春海報
改編觀點:《夏至》是一個散文化的小說,表面上是安安靜靜的洋流,裡面實際帶著五光十色的魚群。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青春關卡,但通關密語都是一樣的——青春的實質都是愛和勇氣。有距離、有溫度,這個是改編不能夠動搖的基調。
獨舌:原著《夏至未至》是一部怎樣的小說?與其他青春題材小說相比,您認為它有什麼不同之處?
編劇:《夏至未至》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淺川市的性格各異的少年,共同經歷了高中時代,然後懷揣著各自的夢想、追求、甚至欲望,走向社會,面對不同際遇的故事。
這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上,小說把很多筆墨集中在高中時代的淺川,一點一點填充那些少年的羽翼,讓讀者見證人物內心細膩、善良、向上的東西,極盡溫柔,才讓後半部分人物命運的急轉直下顯得特別的痛惜。通過這麼一前一後的對比,通過淺川和現實世界的呼應,營造出物是人非的感覺。
淺川、香樟,其實構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青春意象,它就是一個特別純粹的世外桃源、不系之舟,比起同類的青春小說裡單純的校園意向要寬泛一些,也更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
總體來說,《夏至》是一個散文化的小說,文辭特別優美,情節不能算十分豐富,但很動人,表面上是安安靜靜的洋流,裡面實際帶著五光十色的魚群。我覺得這個是它的特別之處,有距離、有溫度,這個是不能夠動搖的基調。
獨舌:對一部12年前的青春小說,今天的改編是傾向懷舊路子還是更偏向95-00後的觀劇需求?
編劇:應該說兩種都有,我一直不覺得懷舊和現在的觀劇需求是一個悖論,我們會在其中加一些懷舊元素,但不會做成純懷舊劇,所有的懷舊元素必須要跟情節關聯才用。整個風格和質感還是建立在表達主流青春的前提下。
無論是80後,還是現在的90後,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特性的青春。但不管怎麼變化,青春真實的觸感是不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轉移的,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過去的年輕人在課堂上傳小紙條,寫情書,開水房裡幫女孩擰水瓶,和現在年輕人發微信語音,錄表白視頻,直播間裡送魚丸,總體來沒太大差異。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青春關卡,但通關密語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更多地是試圖找到一些青春共通的元素,把這些元素融入劇情,從而闡發我們想表達的東西。青春的實質都是愛和勇氣。
網友自製插圖
改編觀點:成長和愛是相輔相成的。為了落實成長邏輯,原著比較淡的家庭線要補,過濃的友情線要分層。從「在淺川」到「進社會」,前面是一個做夢的過程,後者則是一個打碎重組的過程,其中我們討論從校園到社會的落差,但是絕不強化外部的殘酷。總之,人物的情感邏輯、性格邏輯、成長邏輯,都努力做到有跡可循。
獨舌:「成長/蛻變」似乎是青春劇永恆不變的主題。對於《夏至未至》這樣一個前後跨度十年的故事,「成長」更是成為了關鍵詞。請問劇本中是如何勾勒幾位主角的成長軌跡和心路歷程的?
編劇:《夏至》中有一句很核心的話:「那些男孩,教會我成長,那些女孩,教會我愛」,成長和愛都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幾樣東西:親情、友情、愛情、自我追求。我們的人物成長基本上是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完成的。
家庭描寫在原著小說裡其實筆墨較少,考慮到這個是人物多維度裡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在改編的過程中加大了這方面的比重。比如說,陸之昂和他的母親之間的情感,陸母去世對陸之昂的人生軌跡產生巨大影響,他從一個在母親面前撒嬌耍賴的男孩,逐漸成長為成熟內斂的男人形象;傅小司、立夏也各自有一條非常完整的家庭線。
友情在小說中所佔的比重比較大,我們儘量讓人物之間的友情體現出不同層次和區分度。比如立夏,她跟遇見的情誼是姐妹之間的「義氣」,為對方肝膽相照,兩肋插刀;與七七的情誼是一起成長的感情慣性,在欲望和選擇面前,友情的力量會經受考驗。
自我追求方面,從大的塊面上來說,人物的成長可分為「在淺川」和「進社會」兩部分,前面是一個做夢的過程,踏上社會則是一個打碎重組的過程。比如傅小司,他有自己不可動搖的堅持,也有走向社會不得不變的無奈,在這些堅守與改變之中一步步成為更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這是我們對主角蛻變的基本把握,儘量張揚各種情感中正面的、積極的東西,讓人物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飽滿、成熟起來。
網友自製插圖
獨舌:原著小說文字清麗,氛圍感十足,但也有一些殘酷青春的意味,對於這一點改編是如何把握的?
編劇:首先我個人認為,《夏至》能不能打上殘酷青春的標記還有待商榷。我們在故事架構中,給每一個主要人物找到了童年的形態,描摹出了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總的來說,他們是家庭比較健全,內心在溫暖中成長的孩子。這個意味著,在一些不太好的處境下面,這些人物所做出的選擇,不是墮落,不是頹喪,還是保持積極向上的,因此不會有青春滿目瘡痍的感覺。
之所以說還有殘酷之感,大概是因為校園階段和社會部分有落差。走出象牙塔,許多事情變得複雜了,這也是我們在劇中會探討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接受這種身份上的轉變,最終適應它,儘管有那麼一點難過和傷懷,畢竟青春總會過去,但人生才剛剛開始。
當然我們不去強化這種外部世界的殘酷,任何事件都是塑造人物的粘土,不能讓人物更加豐滿鮮活那就是失敗的。我們追求在外部事件的支撐下面,表達人物的成長和心態,這個是我們的初衷。
網友自製插圖
獨舌:對於這樣一部原著粉眾多的青春IP,改編難點在哪裡?從原著到劇本最大的調整是什麼?為什麼?
編劇:改編是件很有風險的事情,尤其是這麼大的IP,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香樟掩映的淺川,都有傅小司、陸之昂、立夏的人物形象。二度創作留給編劇的空間和餘地不多,名副其實的帶著鐐銬舞蹈。
原小說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意境和人物基礎,一開始像唯美溫暖的高中生活,上了大學踏入社會後開始劇烈震蕩,人物關係和命運發生巨大變化,再到結尾雲淡風輕,被畫上安靜的尾音。前半部分是非常青春的走向,但到後半部分急轉直下,社會的殘酷,友誼的破碎,愛情的分裂接踵而來。
整個小說有十年的跨度,需要把命運變化下的人物成長統一起來,既讓觀眾接受劇情上的延展,也能接受情感上的變化。怎麼樣去勾勒出主角從學校到社會的身份的轉變,怎樣把人物的成長做得有邏輯,有跡可循是比較大的難點。同時,作為創作者來說,有時候又必須跳脫出來做冷靜的「旁觀者」,權衡現代觀劇需求和自我表達以及政審之間的關係。
出品方辛迪加影視有一個非常好的策劃團隊,在整體故事脈絡和細節的豐富上都給與我們很大幫助。原小說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情境和人物,我們需要把這些原材料加工起來,在不改變原有氣質和內容的前提下做成一道菜。希望大家在品嘗它的時候,能由衷地說一句:恩,就是那個味道!
改編觀點:青春劇,最重要的不是青春本身,而是我們對青春的態度。青春不是一臺販賣情懷和狗血的自動售貨機,而是一部被翻爛,脫落了幾頁的連環漫畫,有熱血,有溫情,有笑有淚,還有殘缺的空白給你無限的回憶。青春片從來不過剩,過剩的是對青春毫無新意的想像。
獨舌:對於當下青春題材的影視創作,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對於犯罪、早孕、墮胎等極端戲劇手法使用過多,幾乎可以說「無狗血,不青春」。於此,您怎麼看?本劇在改編過程中將如何處理原著中的此類情節?
編劇:我們談到青春,除了墮胎、早孕、犯罪就不能有點別的嗎。長期以來,我們都在妖魔化青春,覺得青春就應該是瘋到炸、嗨到爆。不是打了耳釘穿上破洞牛仔叼根煙就叫青春,明媚短寸加寬大校服,擁有一副青春無敵的氣質也很酷啊。
其實我一直不太贊同一個觀點,就是把青春跟狗血畫上等號。青春除了殘酷和嚴肅的一面,還有很多溫暖成長的一面。生活有時候會猝不及防地給你一拳,但有時候又會給你一把糖啊。
當然,從影視的角度來講,的確需要一些矛盾衝突和戲劇性事件,讓劇情起伏更有看點。但我們會儘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內,在改編過程中我們不會為了情節的離奇主動加入誇張的表達,在不改動故事框架和脈絡的基礎上,儘量合理化一些人物衝突和內在邏輯,描繪一個真實的成長。比如陸之昂的捅人是一個事件和情緒的高點,我們會讓他在做出這個行動之前已經有很多情感和事件的鋪墊,事情發生的那一刻,傅小司、立夏、遇見等人的反應也會更加符合人物本身的個性。
網友自製插畫
獨舌:今年是青春IP劇的「大年」,包括《八月未央》《致青春》在內的一大波青春IP劇或在今年上馬,或於本年完工。對於青春IP的改編您認為「法門」在哪裡?雷區又有哪些?
編劇:的確,近幾年青春劇成為一大熱點和潮流,證明整個市場和受眾群對這個題材是認可和接受的。
對於青春IP的改編,每一個編劇有自己的認知,如果要說「法門」,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青春本身,而是我們對青春的態度。青春不是一臺販賣情懷和狗血的自動售貨機,而是一部被翻爛,脫落了幾頁的連環漫畫,有熱血,有溫情,有笑有淚,還有殘缺的空白給你無限的回憶。
我們不會強行給觀眾兜售我們的青春價值觀,畢竟每一個人對青春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我們希望找到一個跟觀眾的連接點,讓大家產生共鳴。這個時代發展的太快了,我們的生活每天被手機、電腦充斥,被各種信息刷爆,我們時刻跟整個世界都在建立連接點,但很少往自己的內心搭一座橋,很少回頭看看自己曾經的樣子。
缺乏新意是最大的雷區。我們厭倦的,不是青春片,而是青春片的同質化,我們太愛寫相似的青春了。青春片從來不過剩,過剩的是對青春毫無新意的想像。
【文:鐵皮小鼓】
《夏至未至》編劇團簡介:
劉飛: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現為華傑工作室籤約編劇。編劇作品:《愛情睡醒了》《變身上班族》《上學父子兵》等。
劉辰光:準90後,參加過多部電視劇創作《微博達人》、《葉問與李小龍》、《動漫英雄》等。
施適: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現為自由編劇,編劇作品:《天使之吻》、《葉問與李小龍》等。
一、進入「影視獨舌」微信公眾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圖標
二、開啟置頂公眾號選項
三、如果以上步驟沒有成功,請確認下微信是不是更新到了最新版哦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