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普洱茶,大家都不陌生。自從普洱黑茶在1999年昆明園博會上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一炮而紅,這普洱減肥茶便又從日本重新火回了自己的故鄉。
據小約所知,經過堆渥發酵的普洱熟茶口感更醇厚更溫和,因而身邊愛普洱的人大多愛的是普洱熟茶。
人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普洱茶中,70%屬生茶,30%才是青茶、黑茶以及小部分所謂的熟普。
許多人將普洱生茶當作是綠茶,它不過是口感和茶性與綠茶近似罷了,關鍵的區別在於綠茶不會繼續發酵成熟茶,而生普則可以。正是這種獨特的茶性,使得普洱被獨列於六大茶葉品種之外,自成一派。
說起這熟茶普洱的產生,還頗有幾分投機與意外——
十至十三世紀是遙遠的大理王國最為繁盛的時期,這一切都得益於佛教的傳播。在那久遠的年代,藏人就有朝聖的習慣。虔誠的信徒們從西藏出發,千裡迢迢繞過迪慶,途經麗江來到大理朝拜禮佛。藏人估計就是在此時接觸了雲南的茶飲。長途跋涉後,他們總會帶上些當地的土特產歸程。茶作為養生飲品,讓他們的歸程多了幾分保障與安撫。
於是,藏人漸漸迷上了這種雲南的藥湯。商品的源起都從需求開始,自此,便有商隊千裡迢迢送茶入藏。
中原人只知蜀道難,卻不知道雲南邊陲的山路更難。一袋袋的茶,只能經由馬拉人馱,攀越山巒,穿過雨林,以腳板馬蹄硬生生走出一條商路。這就是後世聞名的「茶馬古道」。
道路艱難,為將茶葉完好地送入藏地,雲南茶商便將茶葉壓制定型,堆疊進麻袋,捆上馬背啟運。這一程或許就需數月,為了趕路,即便雨季雨水豐沛,也得風雨兼程。途中雖設有客棧安置馬幫人員,然而因配置簡陋,商客匆匆吃飯休憩時,馬匹和貨物卻難免在雨中接受洗禮。
大家都知道,普洱由生茶轉為熟茶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堆渥發酵。麻袋中成餅的茶葉經過這一路風吹日曬雨淋,就在馬背上自然完成了這一工序。出行時的生茶,進入藏區後已發酵成熟茶。
商隊的人日夜兼程趕到目的地後,因不忍捨棄這些已經發酵轉性的茶葉,於是攤一攤,曬一曬,照舊賣給那些不熟悉綠茶的藏人。沒想到卻歪打正著,藏區的人民深深愛上了這種發酵成熟的茶餅。
自此,普洱成茶就隨著駝鈴,伴著風雨,在山林老道中迸發了蓬勃的生命力,並漸漸躋身為茶品新貴。箇中機緣與天意,誰人能說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