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內務府的檔案裡,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單,這些清單的內容非常詳細,皇帝今天在哪兒吃飯,吃了什麼,每道菜品用什麼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記載得非常清楚。
皇帝膳食每餐要有4種主食,兩種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和時令蔬菜為主,以山珍海鮮、奇瓜異果等為輔。皇帝吃的米是專門培育的黃、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進貢的上等「貢米」。同時,各地方的官員每年還要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豬、野鴨、虎骨、鵝、臘豬、鹹魚、鱘鰉魚、鱸魚、欒色魚、乳酒、乳油、燕窩、魚翅、海參等,蒙古王公還要進獻黃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清代順治爺的時候,御膳常備的有黃羊、野雞、鹿肉、狍子肉、奶酪、奶餑餑等,到了乾隆爺,他很欣賞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名言,御膳的菜品從此大大豐富起來。就拿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來說,就上了「冰糖燉燕窩」、「掛爐鴨子」、「肥鴨」、「掛爐肉」、「野意熱鍋」等菜19品種和「鴨子粥」1品;晚膳上了「燕窩清蒸鴨」、「鹽煎肉」、「東坡肉」、「肉絲山菜」及賞給后妃的菜點共37品。僅11日兩頓就上了76品菜點,若再加上兩頓小吃就更多了。
在清代飲食規儀中,最有排場的要數慈禧太后了。老太太雖不是皇帝。但可比皇帝講究,一餐飯怎麼說也給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
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絞盡腦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的御廚中不乏「名廚、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長「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侍侯的人也與皇上不同,老太太吃飯屋子四角要有四大金剛。說起這四大金剛可不是一般的太監,那可是伺候過前朝皇帝的老太監,據說有侍侯過嘉慶和道光爺的,平日裡沒什麼事,就是在老太太吃飯的時候給老人家站班、侍侯。重大的年節,除了四大金剛、侍膳太監、端膳太監外,皇帝和皇后要立在老太后身後,平日裡侍膳太監的活兒,這會兒就全由皇帝和皇后擔了。
離我們最近的溥儀,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太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廚房叫「御膳房」。吃飯的時間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的向守在養心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御膳房裡。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託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守,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走。於是我就開始了「用膳」了。
有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上面記載一次「早膳」的內容: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還有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那麼為溥儀皇帝做菜的肉需要多少哪。按規定一個月按三十天算是六百六十斤,每天是二十二斤。其中:湯肉每天五斤每月一百五十斤;豬油每天一斤每月三十斤;肥雞每天二隻每月六十隻;肥鴨每天三隻每月九十隻;菜雞每天三隻每月共九十隻。
按宣統皇帝的說法,伺候他吃飯的「廚師」共有75人。這75人專為皇帝一個人做飯,想像當是相當豪華高貴的。但味道如溥儀皇帝的評價,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深讀」,用閱讀照亮未來。有趣的知識需要分享,如喜歡本篇文章,歡迎將它分享到朋友圈。您的分享是對「深讀」成長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想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本微信公眾號:shendu1214
添加方法:在微信添加好友中直接搜索 shendu1214 或者掃描下圖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