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者,古人也。他的名字叫禦寇。中原人士(河南)。是晚於老子早於莊子,戰國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終身致力於道德研究。著有《列子》一書,其中《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字字珠璣,家喻戶曉。
故事講的是有個年近90的老人叫愚公,在大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的阻塞,就和家人商量,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方便出行,家人紛紛表示贊同。於是,愚公率領兒孫開始挖山。有個叫智叟的人,譏笑愚公說,就憑你這麼大年紀,又能把險峻的大山怎麼樣呢?愚公曰: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嗎?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神將背走了那兩座大山。
這篇寓言借愚公的形象,告訴人們要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要有排除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犧牲奉獻精神。
這則流傳二千多年的寓言故事,激勵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頑強抗爭,挖山不止。無數次戰勝天災人禍,使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無疑是華夏這座大廈的擎天大柱,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自信。
然而,當下一些人甚至是高知,極力主張要從中學語文課本中移除《愚公移山》。有位教師說,《愚公移山》放在課本裡時間太長了,我都教了幾十年了;還有的人算了一筆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合多少土石方啊,幾百上千年也挖不完,根本辦不到的,是痴心妄想;更有一位國內著名詩人,在一次演講時大聲疾呼,《愚公移山》太可怕了,違背了大自然的法則,破壞自然環境。必須從中學語文課本中移除。
夠了,不再舉例了。對於一些人的「高論」,我只能說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遠的不說,就說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吧,如果沒有那種拼命犧牲精神,能夠走出已超過生命極限的雪山草地嗎?
抗聯英雄楊靖宇將軍,在極度嚴寒的環境下,與日軍殊死戰鬥,在彈盡糧絕、敵人誘降面前,視死如歸,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當日軍剖開他的胃時,看到胃裡只有棉絮和樹皮時,在場的日軍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無不動容,向將軍遺體行軍禮。
抗美援朝戰爭的殘酷程度,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在零下四十多度的環境下,著單衣執行潛伏戰鬥任務,全連指戰員,無一例外地保持握槍衝鋒姿勢,定格成了冰雕勇士。
還有在愚公的故鄉,河南林縣人民,靠一桿鐵釺、一把大錘、一根保險繩,開山劈地,一錘錘敲出人工天河「紅旗渠」,創造了人間奇。
這是什麼精神,這是何等的力量?這是《愚公移山》精神,這是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才是《愚公移山》這則寓言偉大意義所在。怕是列子創作這則寓言故事的真正意圖。假如列子還活著,穿越時間隧道,看到他的子孫們,會聰明得把兩座大山的土石方算得那樣精準。不但如此,還是那麼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他會安然地閉上眼睛、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