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列子》,沒有一個神話會騙人

2021-02-23 文始法脈



——《文始真經》

《列子》載:紀昌拜飛衛為師,學習箭術,盡得其傳。他想,天下能與自己匹敵的弓箭手大概只有自己的老師了。於是,謀殺飛衛。就這樣,師徒變成了仇敵。兩人舉弓互射,以性命相博,但兩人箭術相當,誰也殺不死誰。最後,痛哭流涕地結為父子。刺臂出血,互相發誓,絕不把修煉箭術的秘密告訴別人。世間技藝,尚且秘不示人,何況是人心的秘密,以及宇宙的大道?道不可名言,法不可輕傳。否則,必如飛衛傳箭,貽害自身,毀人道德,傷人性命。《列子》裡光怪陸離的寓言故事,也許都是修煉的秘笈,但我們只能一個一個地自己參,自己悟。

飛衛教給紀昌修煉箭術的方法,簡單之至。先是練眼睛不眨。讓他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盯著踏板看,一直練到即使錐子快扎到眼睛也不眨一下。然後再練視小如大。盯著蝨子看,一直看到它大如車輪。以後,看什麼東西都像山巒一樣大。那麼,舉弓射箭,射什麼不能射中?

把最簡單的一點練到極致,這就是修煉的秘訣。妙的是,列子說了秘訣,似乎又不想讓人相信!他說:紀昌練到這個地步後,用牛毛把蝨子吊起來,能射中蝨子的心而牛毛不斷!

這種不可能的神話,誰會相信?人們看到了寓言,卻看不到秘訣。

相信可信,而後行之,每個人能辦到。但是,相信不可信,卻不惜代價而行之,需要極大的決心與勇氣,以及一種特殊的自覺與靈感。大道非常,唯非常之人方能得之。事實上,不僅修道如此,修煉世間任何絕技也都是如此,比如練武功。一位武林高手回憶,年輕時師父教他扎馬步,扔石鎖。一手扔石鎖,在空中轉圈,另一隻手抓住。再扔,再抓。師父說,石鎖在空中轉圈的次數越多越好!他日日苦練,忍不住問:他苦練幾年,終於練到了9圈,最後實在是練不動了。又不敢問師父,只好偷偷問另一位長輩,得到的回答是:「轉到十一二圈,你手上的腕力奇大,人的骨頭一抓就斷!用得著練到23圈嗎?」

高人拿絕技騙人,不相信的是常人,相信的是傻子;高人教的就是傻子,有的人天生就是傻子。比如愚公。大凡傻子,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邏輯。愚公也有自己的「傻子邏輯」——他的子孫無窮無盡,而山無法增高。所以,以萬世不窮之人力,移千年不變之大山。人必勝,山必敗。第一、誰說山是沒法增高的?根據科學測算,珠穆朗瑪峰還每年增高1.27釐米了!第二、人的子孫一定無窮無盡嗎?萬一哪代突然絕後了呢?萬一人類滅亡了呢?第三、傻子的子孫後代,會像祖宗那麼傻嗎?他們會和祖宗一樣幹移山的傻事嗎?第四、就算山不增高子孫無盡,而且都能繼承傻子的遺志。但是,萬一哪天地球一生氣,來個大地震,一切不都前功盡棄?第五、山上的泥土可以挖,巖石呢?搞碎巖石,連炸藥都炸不開,何況是人?天馬行空的邏輯,一落實到具體,馬上漏洞百出!最後,愚公移山的故事只剩下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可以讚美。不過,這種讚美。一樣大有問題——既然大家已經論證,愚公不可能移山,那麼人定勝天的信念也是錯誤的。讚美一種錯誤的信念,又比傻子聰明多少?也有一些人,根本不關心愚公的移山做法能否實現,甚至對於人們所讚美的信念、決心、勇氣等,也不以為然。在愚公的「傻子邏輯」裡,他們總結出了兩點最具哲理的話:賈伯斯說:「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創新意味著變化,變化帶來的是顛覆。他改變了世界。張瑞敏說:「市場永遠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不停的變,真是海爾成功的秘訣。就像愚公的子孫一樣,生生無窮,他們都是愚公的子孫!

這是很多高人的心裡話,但他們一般不會說出來。庸才是教不出來的。但高人們偶爾也會跟他們說幾句真話。《列子•天瑞》記載,窮人向富人請教致富之道。富人說:我的秘訣就是善於偷盜。偷一年,不餓肚子。偷兩年,生活小康。偷三年,成為富人。後來,錢財多得可以周濟州縣裡的貧民!窮人聽完秘訣,便開始偷人財物,結果被官府抓住,財產全部沒收,成了乞丐!他跑去找富人抱怨。富人說:「我偷莊稼、偷禽獸、偷樹木、偷牛羊、偷魚鱉、偷金銀財寶……但這一切,全都是天地自然所生。我偷天地自然的,所以沒有災禍。你偷別人的東西,當然要遭殃!」偷的真義不是偷,而是道。一個人,心裡若沒有道,必定會誤解。曹操說:「前方有一片梅林。」望梅止渴,無非是個激勵的方法。但有人說:這是奸詐!老闆說:「你得說真話,否則我不知道怎麼幫你。」有些人的反應是:他到底想給我下什麼套?窮人式的誤解,比比皆是。有時候是腦子太糊塗,有時候是心裡不乾淨。人類的窮,不僅僅在於錢財之匱乏,更在於智慧之低下、思想之齷齪、精神之猥瑣、心靈之狹隘!那個寓言中的富人,很願意向窮人傳道,但窮人認為,富人是在騙他。他找到了東郭先生,結果被狠狠地罵了一頓——「在你的身上,有哪一樣東西不是偷來的?偷天地陰陽之氣,你才能生成人形,擁有身體,更何況是吃的,穿的,用的!偷自然的,是天道,無禍。偷別人的,是私心,有殃!」偷天,偷地,偷萬物,才成就了智慧的人類。我們都欠了天地的債、自然的債、道的債!放下自己的私心和貪慾吧!你還想欠多少債?你還想遭多少禍?

在道家學派看來,人的禍福天壽,天地,自然,環境要負一半責任,剩下的往往是自找的。鄧析擅長詭辯。一件事情,說東也對,說西也對。一樣東西,說好不對,說壞也不對。跟他辯論的人,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不知如何作答。他制定了法律——《竹刑》,在鄭國施行,與相國子產的治國理論發生了嚴重衝突。最後,子產利用手中的權利,以《竹刑》的條文,把制定《竹刑》的鄧析處死。鄧析講的是邏輯,子產有的是權利。最後,權利殺死了邏輯,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邏輯。「子產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鄧析非能屈子產,不得不屈。子產非能誅鄧析,不得不誅也。」如果鄧析的邏輯拐個彎,他就不會死。如果子產的邏輯拐個彎,他也不會殺鄧析。鄧析之死,並非死於權利。而是死於自己的邏輯。子產的罪過,也不在於權利,而在於自己的邏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邏輯,然後,收穫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然後,創造失敗。《列子•湯問》載:巨人夸父追逐太陽的影子。最後,還沒追到,就饑渴而死。他的屍骨後來變成了幾千裡的森林。夸父逐日,真的是渴死的嗎?執著,創造了人類的命運!

一切事情,不執著,不能成事,但一執著,勢必壞事。而聰明的人,既能成事,又不壞事。晉國有很多賊。郄雍很善於觀察偷盜者的容貌,被請去抓賊。不久,晉國的盜賊就全沒了。但後來,盜賊一起合謀把郄雍殺了。晉國的盜賊又多了起來。文子出了個主意:讓人們舉薦賢能做官,讓人們學會禮儀榮辱。那麼人人都反對盜賊,人人都罵賊、打賊、捉賊,這個政策,迫使所有的盜賊都離開晉國,跑到了秦國。冰箱裡沒東西,就不會貪吃。整天薰陶「高大上」,思想就不會下流。當人們眼中只有物質利益時,人人都是賊。當人們眼中有了廉恥,那麼,一切盜賊,將無處藏身。如果晉國早點這樣做,盜賊就不會這麼多,邵雍白白丟了一條命!孫叔敖當上了相國,一個老頭兒告訴他:「爵位越高,越遭人忌;官越大,君主越猜忌。俸祿越多,越被人中傷。你聽說過嗎?孫叔敖說:「我爵位越高,越表現得志向渺小。官做得越大,就越顯得心態卑微。俸祿越高,就越是要施捨出去。這樣就可以免除別人的怨恨嫉妒了吧?」一陰一陽之謂道。進之,必退之。得之,必舍之。執之,必脫之。該執著時,執著。該放下時,放下——這就是道!偃師做了一個能歌善舞的假人,給周穆王表演。不料,假人以眼神勾引周穆王身邊的侍妾。周穆王大怒,要殺掉偃師。偃師只好告知,這是假人。然後,把假人身體剖開,裡面全是皮革、木頭之類的東西做成的。摘掉心,假人不會說話了。摘掉肝,則眼睛看不見了。摘掉腎,假人不會走路了。周穆王怒氣大消,感嘆道:「人之智慧靈巧,難道真的可以與造物主一樣?」沒有什麼執著不可以破,人的智慧,真的可以與造物主相提並論嗎?可以,是執著;不可以,也是執著。一個比較安全的回答是:不積極地去開發智慧,怎麼可能會有正確的答案?

杞人憂天被嘲笑了兩千多年。大多人相信,天不可能塌。小學課本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列子》書上不是這樣講的。在杞人憂天的寓言裡,那個教育杞人的「曉之者」,也就是一個明白人,論證了一番天不會塌,地不會陷的大道理。然後,便被長廬子,也就是另一個明白人,挖苦嘲笑:「天是氣所積,地是土所積,怎麼會不壞?整個天地都會壞!真到壞的那天,你會不憂慮?」也就是說,杞人憂天,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天有電閃雷鳴,地有山崩土裂,誰敢拍胸脯保證,天一定不會塌,地一定不會陷?懷疑天會塌,可笑。相信天不會塌,就不可笑嗎?後來,長廬子的論證,傳到列子的耳朵裡。結果,這個懂「科學」的明白人,也被嘲笑了一番。「說天地會壞,錯;說天地不會壞,也錯!天地自然是我不能了解的。但是天地壞和不壞,我為什麼非要放在心上呢?」不去想,沒問題。一去想,馬上有問題。世上的事,就這麼奇妙。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錢,沒錢,也不會憂。等到長大,知道錢的用處了,沒錢,馬上就憂了!有憂沒憂,根本的問題不在於錢,而在於心。杞人不應該憂天。而應該憂憂。憂本身,就是他自作自受的心病!這就是道人開出的「心藥方」。對他們而言,即使下一分鐘就被槍斃,也會愜意的品完眼前的一杯茶。「你怎麼知道我一定會死?萬一不小心去了極樂世界了?」他們不屑地說。

伯樂推薦九方皋為秦穆公尋找天下之馬,找了3個月,終於找到,秦穆公遣使者問:是什麼樣的馬?答:黃色的母馬。但送到眼前,卻是一匹深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生氣,指責伯樂說:「你推薦的九方皋,連顏色、公母都分不清,怎麼可能會相馬呢?」「這就是九方皋比我高明千萬倍的原因啊!他看到的是天機,他看到了精華而遺漏了粗陋,關注了內涵而忘記了外相。他看到了應該看的地方。這種本領,比馬還要珍貴得多啊!」作為「道三經」之一,《列子》無疑是一部天下之書,但要讀進去,恐怕得有一點九方皋的特殊本領,那就是:總而言之,不要以俗常之心,觀衡聖人之言。否則,必將與道絕緣!列子的老師壺丘子林,曾經讓他觀察自己的影子。最後,他發現,身子歪,影子也斜,身子正,影子也正,於是,列子悟出一個道理:一部《列子》,不是真正的列子。那些光怪陸離的傳說、寓言、故事,只不過是列子創造的影子。但是,這所有的影子,都指了向列子,提示了他的道。沒有一個神話會騙人。只不過,天下之馬不在馬,天下之道(哲理)不在道(言說)。一切事物,都像影子一樣,其根本,不在於自身。不管是列子,還是老子、莊子、張三丰,那些道家的聖人,都這麼說。

文始法脈至道修煉公開傳授

1、傳統文化夏(冬)令營——少兒丹道百日築基;

2、傳統文化「生命與生死」研討會——道家養生之「道家大成淨土法」;

3、傳統文化「生命與老莊」研討會——道家修身之「羲黃老莊無為法」;

文始法脈——至真

   手機(微信):182 63977976 

下面練功時間請留言不要電話,謝謝!

早上:5:00-7:00   上午:10:30-12:30

下午 :  5:30-6:30     晚上:9:30之後

版權聲明:

1、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無明師指導,不建議自己練習。

2、本平臺旨在傳播好內容,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文始法脈真傳」!

相關焦點

  • 管仲、鮑叔牙與列子
    說管仲與列子誰更厲害,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好比有個年輕人問我,說連霍高速是不是李連杰與霍元甲為了切磋武藝方便,門對門修建高速公路便於通行一樣。
  • 列子的宇宙發生論
    也有不少人問讀道家書從哪裡來開始,如果是初學者,從《道德經》和四子真經開始是比較適合的,即:《老子》---《道德真經》《文子》----《通玄真經》《莊子》----《南華真經》《列子》----《衝虛真經》《庚桑子》---《洞靈真經》
  • 列子講道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完全掌握二位的大道之後,便乘風而歸。尹生聽說了這件事,便來跟從列子居住,幾個月都不回家探望。他每每趁機向列子祈求大道,問了十回,列子十回都沒有向他傳授。尹生滿腹怨憤,請求離開,列子還是沒有表態。尹生便回家去了。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天外有天
    (厲害的人,讓人怕還是讓人愛,也是一個話題)「列子見之而心醉。」列子不一樣,看到後羨慕極了,心都醉了,看見她好像看見美女一樣,被迷住了。(什麼是真愛,一對比就知道了)「而歸以告壺丘子。」壺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師,所以列子回來就和他老師說。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 列子:御風而行的人生哲思
    列子,晚於老子,早於莊子,是道家派承上啟下的人物,莊子曾在《逍遙遊》這樣記載:「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在古代,列子可能類似於騰雲駕霧的神仙,他的文集《列子》主張清淨虛無的思想,那些寓於故事中的智慧,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仍頗能給人以啟迪。小時候,我們經常會問大人這樣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虛室生白
    下面是列子關於「虛」的一段對話。或謂子列子日:「子奚貴虛?」列子曰:「虛者無貴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 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這是有人問子列子,或謂子列子曰:子奚貴虛?」(或:有的人)有的人問子列子:先生為什麼如此重虛呢?虛就是空,就是無,有古書上說,列子以虛為貴。
  • 聖賢故事|列子不為利動
    列子,春秋時期的道家先賢。鄭國的丞相子陽聽別人說列子是一位賢士,但生活十分清貧,就派人送給列子數十車的穀子,然而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差人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之人的家世,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面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 「虛與委蛇」,「蛇」字讀shé?還是讀yí?
    「虛與委蛇」是一個很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敷衍了事,隨便應付。這個成語出自《莊子》,故事說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壺子和一個巫師鬥法。這個巫師叫季鹹,非常厲害,隨便看一個人就知道他的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是兇是吉,這種人神秘莫測,似神又似鬼,所以人們都很害怕看到他,聽說季鹹來了,人們都四散而逃。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列子:一個能御風飛翔的有趣的人在《莊子》一書的逍遙遊篇中記載,列子其人是能夠御風而飛的。誠然,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個神話傳說,列子也不過是個傳說中會飛的神仙。但列子無疑是文字歷史記載中極少能「飛」的人之一,承載了古人的浪漫與溫情。我是在讀《莊子》一書後,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個人,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本書。
  • 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柔弱與剛強哪種人更厲害?我們一般認為是剛強,但是也有人說是柔弱。 為什麼說是柔弱呢?因為我國傳統文化講「以柔克剛,上善若水」,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說「柔」的好話。如此一來,有人得出的推論是「真正厲害的人,看上去柔弱」。
  • 《列子》經典語錄: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說到列子,知道的人想必並不是很多,作為道家的三號人物,跟老子一樣,主張清靜無為。是戰國前期的思想家,跟老子莊子一樣,又是一位道家重要的思想代表人物。而其作品《列子》又名《衝虛經》,也是道家重要的典籍之一。而現在的《列子》八卷,我們從他們的思想內容跟語言使用上來看,這部《列子》有可能是由後人根據古代的典籍資料編著而成。
  • 御風而行的道家神仙列子,曾閉關三年悟道,他一句話講透道的真相
    列子御風而行引子列子學道的資質好,也擁有一個好老師壺子。可惜列子卻朝三暮四,希望找到更加強大的老師,甚至準備去投靠一個善於看相的巫師。壺子為證明自己的道,與巫師進行了四次「鬥法」,取得了完勝。列子閉關三年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列子本來認為自己學得不錯,等看到巫師和老師的鬥法,才發覺老師這樣深不可測;而自己跟隨老師學了這麼久,卻只學到了皮毛,一點兒老師的精髓都沒有體會到。列子很慚愧,於是回家了。閉關三年。
  • 杞人憂天:憂天者、憂人者和列子,三種哲學觀念的碰撞
    戰國前期著名道家學派思想家列子,與弟子以及其後學彙編了《列子》(又名《衝虛真經》)一書,對後世哲學、科技、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含了諸如「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成語「杞人憂天」,便是書中一則廣為流傳、常被引用的故事。
  • 假如列子活在當下看到有人那麼在意他的《愚公移山》,一定很欣慰
    列子者,古人也。他的名字叫禦寇。中原人士(河南)。是晚於老子早於莊子,戰國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終身致力於道德研究。著有《列子》一書,其中《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字字珠璣,家喻戶曉。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無疑是華夏這座大廈的擎天大柱,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自信。然而,當下一些人甚至是高知,極力主張要從中學語文課本中移除《愚公移山》。有位教師說,《愚公移山》放在課本裡時間太長了,我都教了幾十年了;還有的人算了一筆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
  • 神明久不死,御風第一人:經典美文《列子湯問》妙賞
    列子人文淺釋:列子,名禦寇,古帝王列山氏之後,修道九年,御風而行,唐玄宗封其為衝虛真人,其書名為《衝虛真經》。綺思錦繡,言辭精闢,咫尺視千裡,俯仰移九秋。神明久不死,宇宙一鳥翔。古今乘風第一人,莊子《逍遙遊》云:「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列子的輕功了不得,草上飛,踏雪無痕,水上飄和他比弱爆了,祖衝之《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
  • 《列子》五 湯問篇 (8)
    學習《列子》經典,遨遊宇宙思維。
  • 《列子》:既然人固有一死,為什麼我們還要拼命地活著?
    在先秦子書裡,《列子》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他的作者一直是個謎。《漢書·藝文志》記載先秦時有一本《列子》,作者是列圄寇,生活年代比莊周還早。明朝人宋濂則在《諸子辯》中提出質疑,認為《列子》可能是魏晉時期的偽書。無論《列子》的成書年代在何時,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它的思想價值都不容輕視。
  • 河南八大地名一個比一個難!會看不會讀,比學《生僻字》還心累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一讀就錯的河南地名吧。1. 羑裡 (yǒu lǐ)羑裡在今天的河南湯陰,因羑水經城北東流而得名。羑裡城,是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周易文化發祥地。司馬遷在《史記》中寫"文王拘而演周易",這裡的"拘"就是囚禁的意思,而所在的地方就是羑裡。周文王在這裡推演周易,將伏羲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最終著成了《周易》一書。2.
  • 「權健案」 一審宣判給公眾一個交待,打擊騙人保健品沒有休止符
    1月8日,引起全社會關注的「權健案」 終於一審宣判,束昱輝等12人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且被處巨額罰金,給了公眾一個交待,也揭開了諸多謎團:束昱輝及權健的經營模式不是直銷,而是打著直銷幌子的傳銷;束昱輝不是什麼商業奇才,而是一個善於包裝形象、打制度擦邊球的騙子;權健旗下的很多「神藥」沒有特殊保健功能,而是一些低劣產品。
  • 這是一首特別解壓特別涼爽的山水詩詞,讀來就像吹著山谷裡面的風
    乘風列子,列子乘風。初讀這首詩,其實就有一種山水之間瀟灑的涼爽氣,讀來仿佛吹著山間清風,飲著甘冽的美酒,好不痛快!雖然這是一首元曲,但不比宋詞遜色, 堪稱講點山水作品。這首元曲的意思是:杯中的美酒此時香味正濃,然而美麗的春色更是令我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