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故事|列子不為利動

2021-01-10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 西安市萬壽八仙宮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列子,春秋時期的道家先賢。

鄭國的丞相子陽聽別人說列子是一位賢士,但生活十分清貧,就派人送給列子數十車的穀子,然而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

差人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之人的家世,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面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子陽的糧食,是因為子陽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

「所以,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而怪罪於我,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子陽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裡算是義呢?」

君子追求道義,而貪婪之人卻一昧地向人索取。

相關焦點

  • 列子講道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完全掌握二位的大道之後,便乘風而歸。尹生聽說了這件事,便來跟從列子居住,幾個月都不回家探望。他每每趁機向列子祈求大道,問了十回,列子十回都沒有向他傳授。尹生滿腹怨憤,請求離開,列子還是沒有表態。尹生便回家去了。
  • 列子:御風而行的人生哲思
    列子,晚於老子,早於莊子,是道家派承上啟下的人物,莊子曾在《逍遙遊》這樣記載:「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在古代,列子可能類似於騰雲駕霧的神仙,他的文集《列子》主張清淨虛無的思想,那些寓於故事中的智慧,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仍頗能給人以啟迪。小時候,我們經常會問大人這樣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
  • 管仲、鮑叔牙與列子
    這有點兒閒扯,但是管仲、鮑叔牙與列子還真有一些內在的聯繫。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遊,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常佔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後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後,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天外有天
    《列子黃帝篇》續翻譯分解這篇古文的時候,想起一首詩: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橋風月是知音。任他桃李爭春色,不為繁華易素心。列子見之而心醉,而歸以告壺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壺子曰:「吾與汝無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抗,必信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衿,以告壺子。壺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罪乎不誫不止,是殆見吾杜德幾也。
  • 《列子》經典語錄: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1、獨往獨來,獨出獨入,孰能礙之?——《列子·力命》大意:獨自去,獨自來,獨自出,獨自入,誰能阻礙他?2、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列子·楊朱》大意:活著的時候沒有享受一天的歡樂,死了後卻有流傳萬代的名聲。
  • 《列子》五 湯問篇 (8)
    學習《列子》經典,遨遊宇宙思維。
  • 列子的宇宙發生論
    由於以前發過道家宇宙發生論的相關內容(包括鶡冠子、文子、亢倉子等),今天就同一話題從《列子》中的相關章節中節選發送。如以往,藍色字體為原文,黑色字體為我的個人理解,紅色字體為重點提示。不喜歡古文的同修可略過藍色字,直奔現代文,但請記得,原文才是經典,用白話解釋後就不一定準確。
  • 讀《列子》,沒有一個神話會騙人
    飛衛教給紀昌修煉箭術的方法,簡單之至。先是練眼睛不眨。第四、就算山不增高子孫無盡,而且都能繼承傻子的遺志。但是,萬一哪天地球一生氣,來個大地震,一切不都前功盡棄?第五、山上的泥土可以挖,巖石呢?搞碎巖石,連炸藥都炸不開,何況是人?天馬行空的邏輯,一落實到具體,馬上漏洞百出!最後,愚公移山的故事只剩下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可以讚美。不過,這種讚美。一樣大有問題——既然大家已經論證,愚公不可能移山,那麼人定勝天的信念也是錯誤的。
  • 杞人憂天:憂天者、憂人者和列子,三種哲學觀念的碰撞
    戰國前期著名道家學派思想家列子,與弟子以及其後學彙編了《列子》(又名《衝虛真經》)一書,對後世哲學、科技、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含了諸如「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成語「杞人憂天」,便是書中一則廣為流傳、常被引用的故事。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列子》中有許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有我們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們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只讀過一半的。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餘音繞梁、高山流水、杞人憂天等等。列子這個人非常有趣,在老師壺子的教導下,通過幫老婆餵豬做飯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鄭國,四十多年卻無人賞識,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有一年,鄭國發生饑荒,列子要去衛國。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虛室生白
    謙是有而不言,虛是無而不拘……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下面是列子關於「虛」的一段對話。或謂子列子日:「子奚貴虛?」列子曰:「虛者無貴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 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
  • 神明久不死,御風第一人:經典美文《列子湯問》妙賞
    列子人文淺釋:列子,名禦寇,古帝王列山氏之後,修道九年,御風而行,唐玄宗封其為衝虛真人,其書名為《衝虛真經》。綺思錦繡,言辭精闢,咫尺視千裡,俯仰移九秋。神明久不死,宇宙一鳥翔。古今乘風第一人,莊子《逍遙遊》云:「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列子的輕功了不得,草上飛,踏雪無痕,水上飄和他比弱爆了,祖衝之《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
  • 《列子》:既然人固有一死,為什麼我們還要拼命地活著?
    在先秦子書裡,《列子》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他的作者一直是個謎。《漢書·藝文志》記載先秦時有一本《列子》,作者是列圄寇,生活年代比莊周還早。明朝人宋濂則在《諸子辯》中提出質疑,認為《列子》可能是魏晉時期的偽書。無論《列子》的成書年代在何時,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它的思想價值都不容輕視。
  • 御風而行的道家神仙列子,曾閉關三年悟道,他一句話講透道的真相
    列子御風而行引子列子學道的資質好,也擁有一個好老師壺子。可惜列子卻朝三暮四,希望找到更加強大的老師,甚至準備去投靠一個善於看相的巫師。壺子為證明自己的道,與巫師進行了四次「鬥法」,取得了完勝。下面的故事,就發生在上述事情之後。列子閉關三年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列子本來認為自己學得不錯,等看到巫師和老師的鬥法,才發覺老師這樣深不可測;而自己跟隨老師學了這麼久,卻只學到了皮毛,一點兒老師的精髓都沒有體會到。列子很慚愧,於是回家了。閉關三年。
  • 假如列子活在當下看到有人那麼在意他的《愚公移山》,一定很欣慰
    列子者,古人也。他的名字叫禦寇。中原人士(河南)。是晚於老子早於莊子,戰國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終身致力於道德研究。著有《列子》一書,其中《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字字珠璣,家喻戶曉。故事講的是有個年近90的老人叫愚公,在大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的阻塞,就和家人商量,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方便出行,家人紛紛表示贊同。於是,愚公率領兒孫開始挖山。有個叫智叟的人,譏笑愚公說,就憑你這麼大年紀,又能把險峻的大山怎麼樣呢?愚公曰: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嗎?
  • 古來聖賢皆寂寞的「聖賢」啥意思?不是指人,沒點水平真理解不了
    可是,這樣的解釋怎麼讀都略顯蒼白,因為它本身就自相矛盾:誰說聖賢就一定不是飲者?古代的聖人賢才之中好酒的大有人在,而喝酒的傢伙也未必就不能成為聖人賢才。所以說,聖賢與飲者之間並非毫無交集,而是互相滲透的,即聖賢之中亦有飲者,飲者之中亦有聖賢。那麼李白此言是否差矣?另一方面:誰說不喝酒的聖賢就不能留下美名的?顯然,李白想要表達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文/蔡朝陽 8月31日,我在寧波青林灣小區的紙飛機童書館裡做了一次
  • 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柔弱與剛強哪種人更厲害?我們一般認為是剛強,但是也有人說是柔弱。 為什麼說是柔弱呢?因為我國傳統文化講「以柔克剛,上善若水」,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說「柔」的好話。如此一來,有人得出的推論是「真正厲害的人,看上去柔弱」。
  • 散財求官,殺妻求將,卻被尊為兵家亞聖,他到底是惡魔還是聖賢?
    他咬著自己的胳膊,對母親對自己發誓「起不為卿相,誓不還衛」。他的胳膊上印著深深的齒痕,之後的無數個夜裡他都會想起這份疼痛,提醒自己:永遠不能忘記恥辱。終於,他成為韓國的相國,卻再沒有回過衛國,哪怕自己的母親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