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衛,拜將揚名於魯,縱橫無敵於魏,任相變法於楚,歷仕三國,學貫兵法儒三家。兵家亞聖吳起,在烽煙四起的戰國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拜將徵戰,齊名孫子被後人稱之為兵家亞聖;他任相變法,其思想甚至影響了商鞅變法;卻輾轉三易其主,身死之後慘遭車裂。
吳起,既是惡魔,也是聖賢。
怒起殺人,惡魔的種子已經發芽
出身富豪之家的吳起,自小便樹立了擔任一國國相的宏偉目標。可他散盡家財之後,卻沒有在衛國求得一官半職。目之所及,整個衛國皆是明目張胆的嘲笑和暗地裡陰冷的譏諷。
他無比痛苦,咬著牙,在心裡默默的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拜將任相,一定要成功。他再也不要承受這些指指點點,這些譏諷,這些訕笑。
他拿起屠刀,將嘲笑自己的三十餘人盡數屠戮。那一刻的吳起,心底那顆惡魔的種子,已經發芽。
他咬著自己的胳膊,對母親對自己發誓「起不為卿相,誓不還衛」。他的胳膊上印著深深的齒痕,之後的無數個夜裡他都會想起這份疼痛,提醒自己:永遠不能忘記恥辱。終於,他成為韓國的相國,卻再沒有回過衛國,哪怕自己的母親離世。
母死不歸,惡魔之芽紮根長成了幼苗
殺人之後,吳起逃到魯國,師從宗聖曾子學儒。那些遭受的白眼全部化成了前行的動力,他日以繼夜,奮發圖強。
然而好景不長,吳起的母親去世了。吳起的內心無比煎熬,他恨不得立刻回到衛國,回到母親的身邊。可當他收拾好行囊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那些陰冷的嘲笑,想起了胳膊上的疼痛,想起了自己的誓言,他,還不能回到衛國。
他抬起頭,讓眼淚往心底流。他默默的在心底說,母親,您一路走好。您生前兒不能膝下盡孝,死後不能靈前守孝,是兒不孝。但是我不能再忍受失敗和冷眼,我一定要成功。對不起,母親,兒不能回去。
母死不歸,枉為人子。縱擁天下盛名,也不過一不孝之子,吳起內心的惡魔已經紮根。
殺妻求將,惡魔的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
曾子是儒家大賢,門下不留不孝之人,遂逐之。吳起轉而學兵法謀略以事魯君。
終於,他等到了機會。齊國攻擊魯國,他可以上馬揚名天下,繼而下馬安邦濟民。他感到自己體內的血在燃燒在沸騰,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憧憬的所有未來,他看到了自己名聞天下的場景,他沉醉其中。
咦,不對,有個人擋路了。這個人是他的妻子,身為齊國人的妻子。魯國國君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疑之。吳起剛剛看到自己憧憬的未來,不允許任何人阻擋他邁向目標的路,哪怕是相濡以沫的妻子。此刻的他雙眼猩紅,沒有理智,沒有人性,他的屠刀砍向了自己的妻子,他在鮮血中笑,那麼猙獰,那麼悲涼。
終於,他獲得了這個機會,一戰成名,大破齊軍。戰國的亂世中,自此有了吳起的一席之地。他終於名揚天下,卻也成了惡魔。
身伏王屍而死,牽連七十多家被滅族,吳起就是惡魔
吳起任楚國相國,變法強國,卻損害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叛亂圍攻吳起,吳起走投無路。
他不甘心,變法可謂成功,楚國已經成為戰國第一流的國家,再給他十年,他就可以締造一個最強大的大楚帝國,可沒有人再給他這個時間了。
他仰天長嘯,看著那些圍殺他的人,悲憤無以名狀,他徹底成為了惡魔,他要他們陪葬。他既知必死無疑,便在死之前趴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最終被萬箭穿心而死,死後被車裂。這些射向他的箭鏃,也落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根據楚國法律,損害了國君的遺體,這些射箭的人都要被滅族,整整七十一家,滅族為吳起陪葬。
吳起中箭的時候,嘴角有惡魔的微笑,要我死者,皆不得好死。
成為惡魔的吳起,身死之後卻被後人評為兵家亞聖,千年來也留芳名。是因為吳起一面是惡魔,一面是聖賢,一體兩面,不能割裂。
懂得勸諫主君,是聖賢
魏文候死後,武候即位,自命不凡,上朝議事之時群臣不能及,洋洋自得。吳起以楚莊王的例子勸諫武侯:楚莊王議事的時候,發現臣子都不如他,非常難過。他知道,世間從來不乏賢人,能以他們為師,可以稱王;能和他們做朋友,可以稱霸;而周圍沒有比自己強的人,那自己就很難進步,楚國也就危險了。武侯聽後面有慚色,引以為戒。(吳起此次諫武侯,需要我們所有人值得深思,要不斷向比自己更有能力更富有更出色的人學習,以他們為師以他們為友,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越過越好。)
魏國地理位置優越,山川險固,武侯也常常自鳴得意。吳起以古諫今,三苗式、夏桀、商紂都坐擁山河之固,最終卻都國破身死,所以一個國家最大的依仗,不是山河險固,而是君主仁德,民心所向。武侯再次聽諫。
聖賢,不僅要有正確的建議,更要將建議說到國君的心裡,吳起善於以古諫今,有聖賢之風。
承認自己不如對手,是聖賢
吳起想要成為一國之相的志願,從不曾更改。然武侯即位後,卻任田文為相國,而不是吳起。他苦諫君王,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南徵北戰,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未嘗一敗,使敵國不敢謀。可最後相位卻落于田文之手。
他不甘心,他與田文論功。無論文治武功,吳起皆強于田文,而田文只勝一處。田文可安君心,安國人焦慮之心,能聚合大臣,使上下同心,而這點,吳起不如田文。
吳起的內心充滿了不甘、不願,他想憤而暴起,就像多年前在衛國被嘲笑時一樣,利刃就在手上。可他忍下了,他默然良久,抬起頭,眼神堅定,目光堅毅。他承認,此刻的自己不如田文,但此刻不是終點。他內心告誡自己:既然有不足,那便去克服,要讓自己不斷的強大起來,最終站在自己渴望的位置上!
吳起變法,富國強兵,無畏貴族之阻,是聖賢。
魏相田文身死,公叔繼任,忌憚吳起的能力,以陰謀趕走了他。他轉投楚國,入即拜相,拜相之後便實施了著名的吳起變法。
明法審令,令出必行。任用賢能,裁撤冗員,停止關係疏遠的王公貴族的薪俸,將所有省下來的的錢用來加強軍事力量建設,改善兵卒待遇,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打退韓趙魏三國攻擊,西向討伐秦國。自此楚國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但吳起的變法,有兩個弊端:
第一個弊端就是損害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無論裁撤冗員還是停止薪俸,都使得貴族對吳起恨之入骨。所以楚悼王死後,舊貴族立馬作亂,殺害吳起。
第二個弊端是吳起的變法主要是增強了軍事力量建設,並沒有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
上失宗室支持,下失民眾之基礎,吳起最終也落得一個慘死的結局。但總的來說,吳起變法是成功的,他間接的影響了商鞅變法,間接的推動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吳子兵法傳世,如燈塔照後人之路,萬世大賢。
《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並稱為孫吳兵法,兩千年來不減其光輝。《吳子兵法》和《孫子兵法》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們不止是兵法,更是為君為臣為民的處事哲學。哪怕今天的普通人讀來,依然從中獲益匪淺。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吳子兵法》的光輝永不磨滅。此文不詳述《吳子兵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閱讀,必有所獲。
當一個人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時候,他的一生便沒有虛度;可以影響十個人,便可以為師;影響一百個人,便可稱之為賢;可以影響一千人一萬人,是為聖賢。而《吳子兵法》兩千年以來,影響了無數的人,包括筆者在內,堪稱萬世大賢!
吳起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是千迴百轉的。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殺妻求將,母亡不歸;卻又勸諫君王「道、義、理、仁」,變法強國。
兩千年來,吳起被後人爭論不斷,只因他,既是惡魔,也是聖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