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財求官,殺妻求將,卻被尊為兵家亞聖,他到底是惡魔還是聖賢?

2020-12-24 網易

  生於衛,拜將揚名於魯,縱橫無敵於魏,任相變法於楚,歷仕三國,學貫兵法儒三家。兵家亞聖吳起,在烽煙四起的戰國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拜將徵戰,齊名孫子被後人稱之為兵家亞聖;他任相變法,其思想甚至影響了商鞅變法;卻輾轉三易其主,身死之後慘遭車裂。

  吳起,既是惡魔,也是聖賢。

  怒起殺人,惡魔的種子已經發芽

  出身富豪之家的吳起,自小便樹立了擔任一國國相的宏偉目標。可他散盡家財之後,卻沒有在衛國求得一官半職。目之所及,整個衛國皆是明目張胆的嘲笑和暗地裡陰冷的譏諷。

  他無比痛苦,咬著牙,在心裡默默的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拜將任相,一定要成功。他再也不要承受這些指指點點,這些譏諷,這些訕笑。

  他拿起屠刀,將嘲笑自己的三十餘人盡數屠戮。那一刻的吳起,心底那顆惡魔的種子,已經發芽。

  他咬著自己的胳膊,對母親對自己發誓「起不為卿相,誓不還衛」。他的胳膊上印著深深的齒痕,之後的無數個夜裡他都會想起這份疼痛,提醒自己:永遠不能忘記恥辱。終於,他成為韓國的相國,卻再沒有回過衛國,哪怕自己的母親離世。

  母死不歸,惡魔之芽紮根長成了幼苗

  殺人之後,吳起逃到魯國,師從宗聖曾子學儒。那些遭受的白眼全部化成了前行的動力,他日以繼夜,奮發圖強。

  

  然而好景不長,吳起的母親去世了。吳起的內心無比煎熬,他恨不得立刻回到衛國,回到母親的身邊。可當他收拾好行囊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那些陰冷的嘲笑,想起了胳膊上的疼痛,想起了自己的誓言,他,還不能回到衛國。

  他抬起頭,讓眼淚往心底流。他默默的在心底說,母親,您一路走好。您生前兒不能膝下盡孝,死後不能靈前守孝,是兒不孝。但是我不能再忍受失敗和冷眼,我一定要成功。對不起,母親,兒不能回去。

  母死不歸,枉為人子。縱擁天下盛名,也不過一不孝之子,吳起內心的惡魔已經紮根。

  殺妻求將,惡魔的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

  

  曾子是儒家大賢,門下不留不孝之人,遂逐之。吳起轉而學兵法謀略以事魯君。

  終於,他等到了機會。齊國攻擊魯國,他可以上馬揚名天下,繼而下馬安邦濟民。他感到自己體內的血在燃燒在沸騰,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憧憬的所有未來,他看到了自己名聞天下的場景,他沉醉其中。

  咦,不對,有個人擋路了。這個人是他的妻子,身為齊國人的妻子。魯國國君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疑之。吳起剛剛看到自己憧憬的未來,不允許任何人阻擋他邁向目標的路,哪怕是相濡以沫的妻子。此刻的他雙眼猩紅,沒有理智,沒有人性,他的屠刀砍向了自己的妻子,他在鮮血中笑,那麼猙獰,那麼悲涼。

  終於,他獲得了這個機會,一戰成名,大破齊軍。戰國的亂世中,自此有了吳起的一席之地。他終於名揚天下,卻也成了惡魔。

  身伏王屍而死,牽連七十多家被滅族,吳起就是惡魔

  

  吳起任楚國相國,變法強國,卻損害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叛亂圍攻吳起,吳起走投無路。

  他不甘心,變法可謂成功,楚國已經成為戰國第一流的國家,再給他十年,他就可以締造一個最強大的大楚帝國,可沒有人再給他這個時間了。

  他仰天長嘯,看著那些圍殺他的人,悲憤無以名狀,他徹底成為了惡魔,他要他們陪葬。他既知必死無疑,便在死之前趴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最終被萬箭穿心而死,死後被車裂。這些射向他的箭鏃,也落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根據楚國法律,損害了國君的遺體,這些射箭的人都要被滅族,整整七十一家,滅族為吳起陪葬。

  吳起中箭的時候,嘴角有惡魔的微笑,要我死者,皆不得好死。

  

  成為惡魔的吳起,身死之後卻被後人評為兵家亞聖,千年來也留芳名。是因為吳起一面是惡魔,一面是聖賢,一體兩面,不能割裂。

  懂得勸諫主君,是聖賢

  魏文候死後,武候即位,自命不凡,上朝議事之時群臣不能及,洋洋自得。吳起以楚莊王的例子勸諫武侯:楚莊王議事的時候,發現臣子都不如他,非常難過。他知道,世間從來不乏賢人,能以他們為師,可以稱王;能和他們做朋友,可以稱霸;而周圍沒有比自己強的人,那自己就很難進步,楚國也就危險了。武侯聽後面有慚色,引以為戒。(吳起此次諫武侯,需要我們所有人值得深思,要不斷向比自己更有能力更富有更出色的人學習,以他們為師以他們為友,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越過越好。)

  魏國地理位置優越,山川險固,武侯也常常自鳴得意。吳起以古諫今,三苗式、夏桀、商紂都坐擁山河之固,最終卻都國破身死,所以一個國家最大的依仗,不是山河險固,而是君主仁德,民心所向。武侯再次聽諫。

  聖賢,不僅要有正確的建議,更要將建議說到國君的心裡,吳起善於以古諫今,有聖賢之風。

  承認自己不如對手,是聖賢

  吳起想要成為一國之相的志願,從不曾更改。然武侯即位後,卻任田文為相國,而不是吳起。他苦諫君王,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南徵北戰,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未嘗一敗,使敵國不敢謀。可最後相位卻落于田文之手。

  

  他不甘心,他與田文論功。無論文治武功,吳起皆強于田文,而田文只勝一處。田文可安君心,安國人焦慮之心,能聚合大臣,使上下同心,而這點,吳起不如田文。

  吳起的內心充滿了不甘、不願,他想憤而暴起,就像多年前在衛國被嘲笑時一樣,利刃就在手上。可他忍下了,他默然良久,抬起頭,眼神堅定,目光堅毅。他承認,此刻的自己不如田文,但此刻不是終點。他內心告誡自己:既然有不足,那便去克服,要讓自己不斷的強大起來,最終站在自己渴望的位置上!

  吳起變法,富國強兵,無畏貴族之阻,是聖賢。

  魏相田文身死,公叔繼任,忌憚吳起的能力,以陰謀趕走了他。他轉投楚國,入即拜相,拜相之後便實施了著名的吳起變法。

  明法審令,令出必行。任用賢能,裁撤冗員,停止關係疏遠的王公貴族的薪俸,將所有省下來的的錢用來加強軍事力量建設,改善兵卒待遇,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打退韓趙魏三國攻擊,西向討伐秦國。自此楚國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但吳起的變法,有兩個弊端:

  第一個弊端就是損害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無論裁撤冗員還是停止薪俸,都使得貴族對吳起恨之入骨。所以楚悼王死後,舊貴族立馬作亂,殺害吳起。

  第二個弊端是吳起的變法主要是增強了軍事力量建設,並沒有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

  上失宗室支持,下失民眾之基礎,吳起最終也落得一個慘死的結局。但總的來說,吳起變法是成功的,他間接的影響了商鞅變法,間接的推動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吳子兵法傳世,如燈塔照後人之路,萬世大賢。

  

  《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並稱為孫吳兵法,兩千年來不減其光輝。《吳子兵法》和《孫子兵法》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們不止是兵法,更是為君為臣為民的處事哲學。哪怕今天的普通人讀來,依然從中獲益匪淺。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吳子兵法》的光輝永不磨滅。此文不詳述《吳子兵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閱讀,必有所獲。

  當一個人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時候,他的一生便沒有虛度;可以影響十個人,便可以為師;影響一百個人,便可稱之為賢;可以影響一千人一萬人,是為聖賢。而《吳子兵法》兩千年以來,影響了無數的人,包括筆者在內,堪稱萬世大賢!

  吳起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是千迴百轉的。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殺妻求將,母亡不歸;卻又勸諫君王「道、義、理、仁」,變法強國。

  兩千年來,吳起被後人爭論不斷,只因他,既是惡魔,也是聖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到底是「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是「皆死盡」?
    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是「皆死盡」?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將進酒屬漢樂府舊題。將(qiāng),即請。本詩選自《李太白全集》,大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勳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裡做客。
  • 7隻純種比格犬,「連媽帶兒」被遺棄街頭,原主人是散財童子?
    7隻比格犬,連媽帶兒被遺棄街頭今年12月下旬,國內一位鏟屎官早晨上班時,忽然發現街邊圍了一群人似乎在看什麼,鏟屎官每天上班都路過這裡,因此對這條路很熟悉,但他實在想不起來這裡有什麼好看的,好奇之下鏟屎官也跟著圍過去。透過人群縫隙,鏟屎官發現靠著馬路邊放著一個只箱子,而紙箱旁邊擺著一塊白棉花,棉花則上趴著6小1大7隻狗狗。
  • 困擾很久的問題,在古代到底是左為尊還是右為尊
    在古代也有類似的說法,有人說是以左為尊,也有人說是以右為尊。相信這個問題肯定困擾了很多人,有必要仔細聊聊。左、右兩個字原本是指左手和右手,還來引申出左邊和右邊的意思。古時候,人與人之間有等級劃分,講究貴賤尊卑,通過站位就能猜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道德經》中寫道,「吉事尚左,兇事尚右。」《禮記》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 善財童子和「散財童子」是咋回事?
    據舊華嚴經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為福城長者之子,於入胎及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現,故稱之為善財。但很明顯,人們對於「善財童子」的稱號,遠不如「招財童子」被喜愛。原因在於「善財」的讀音,和「散財」很像。
  • 殺妻求將的他,輾轉效力三個國家,與孫臏齊名,史稱「孫吳」
    歡迎來到小希哥讀歷史,我是小希,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春秋戰國故事,在電視劇裡總能看到「忠臣不侍二主」這句話,意思是臣子要對主公忠心,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卻輾轉效力了三個國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吧。吳起是衛國人,他的家庭非常富有,他完全可以安靜地當一個土財主,幸福快樂地過完他的一生。
  • 犯過錯,但他依然是聖賢,小鎮有他的神位……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 傾家蕩產,殺妻求將:他不想當富二代,只想做個狠人
    吳起曾經是個富二代,還是獨生子,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但他有鴻鵠之志,一心想做大事,謀大官。   於是就有了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後人記得吳起,大多也是因為這個故事。後來,他帶著妻子的人頭求見魯國君主,得到了後者的信任。
  • 【常德日報】一碧洗墨池,千載聖賢情
    範仲淹於慶曆三年(1043年)官拜參知政事,並不是命運的光顧,這與他幼年在洗墨池邊「斷齏劃粥」,「工書耽誦」分不開。他家貧,但不倚靠養父,自然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於是他趁著東方沒有露出魚肚白,就清早起來煮粥吃,待裝在碗裡的稀粥凝固後,用筷子劃成四塊,早晨吃一塊,中午吃一塊,傍晚吃一塊,深夜吃一塊,這就是斷齏劃粥的故事。
  • 測你是聚財命還是散財命
    A:聚財指數40%,散財指數60% 聚財指數很一般,對於賺錢這種事是不能夠急於求成的,交際過程中也不要抱著太強的功利心,屬於你的始終會降臨
  •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文/蔡朝陽 8月31日,我在寧波青林灣小區的紙飛機童書館裡做了一次
  • 看你的天醫是幫你聚財還是散財?
    數字能量-看你的天醫是幫你聚財還是散財如今,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一部分,並且24小時形影不離。它的磁場直接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電話號碼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財富,也可能帶來災難。
  • 招財,散財,錢包說了算!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錢包可以招財也可以散財?前段時間看到關於錢包對於財運的影響也是嚇了一跳,趕緊換了一個錢包,你知道什麼錢包招財,什麼錢包散財嗎?又該搭配什麼樣的錢包旺財運呢?  錢包招財還是散財誰說了算?  你知道什麼樣的錢包招財,什麼樣錢包散財嗎?你知道一個錢包能用多久嘛?你知道錢包應該選擇什麼顏色嗎?來告訴你,怎樣去選擇自己的錢包吧!
  • 理氏懷胎81年,生出聖賢老子,真相你知道嗎?
    理氏懷胎81年,生出聖賢老子,真相你知道嗎?文/有知識的小陳 圖/網絡哈嘍,大家好小編又來為大家分享一些歷史問題,如果大家對小編說的感興趣的話就關注一下小編呦,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聖賢老子,快來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老子,一代聖賢,他以「無為」化「有為」,用「道」的觀念,闡述宇宙萬物演變的規律,他所著作的一本《道德經》,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
  • 眼皮跳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反過來想也是一樣的,當拋出是好是壞讓你在眼皮跳的時候去做選擇,每個人也會根據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做選擇,也許你是賭博輸了錢,他是路上撿了個寶貝,相同的事情不同的遭遇,所以就有了到底是「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還是右眼跳財左眼跳災」兩種說法。
  • 【成語一則】殺妻求將:性格極端的吳起將軍,悲劇結局並不意外
    同時吳起還是一位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楚國進行的「吳起變法」立刻讓楚國強大起來,並且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魏國。但就這麼一個天才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怎麼會處處被人猜忌、憎恨,導致最後被萬箭射死,整個士大夫階層恨不得分而食之的如此悲慘結局?那就要先從他第一次入仕時的事件說起,這就是吳起人生中最大的汙點「殺妻求將」。
  • 一拳超人:這個禿頭惡魔到底是誰?憑什麼一擊就打暈主角
    而《一拳超人》也不例外,就有這樣一位禿頭的惡魔,輕鬆獲得了上天的眷顧,無限的力量唾手可得,誅殺異類毫不手軟,出招快、狠、準,而且毫無感情,作惡一方。男主角餓狼真的很努力,從小就建立的三觀毫不動搖不說,為了獲得力量,屈身投靠於敵對陣型,拜師於銀色獠牙門下作為弟子。由於主角餓狼天賦異稟,早早便學有所成,先幹翻了所有弟子之後,離開了異類的師門。
  •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你知道幾個?
    明朝的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寫到:「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在儒學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為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聖賢」即是聖人與賢人的合稱,自古才德兼備謂之「聖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歷朝歷代的「聖賢」都有誰吧!
  • 神仙打架求大同——《惡魔人》
    神仙打架求大同——《惡魔人》一般漫改劇往往會遭到來自原著黨的各種挑刺,而這部《惡魔人:哭泣之子》上映之後卻能做到口碑堅挺,分數不錯。一方面是《惡魔人》漫畫原著太過於前衛,幾十年後拿來改編依舊不落俗臼;另一方面得益於劇本的脈絡清晰,完善了幾條故事線索,讓這部超自然劇有了更多合理性。
  •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人心的好與壞,背後就隱藏著人性的善與惡,那麼到底人性是善是惡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3位聖賢爭論不休,而且好像是每個人的話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3位聖賢對於人性的評價!第一位:孟子,他主張人性本善。《孟子》一書中,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樣。
  •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因他天縱奇才世間少有,宛若仙人下凡。「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千百年來,當得起如此讚美的,也只有李白一人。他不染塵俗,性格豪邁,以雄奇飄逸的文字表達出無限的情思,寫出了無數讚美名山大川的壯美詩篇。盛世之中,他以詩為友,與酒為伴,繡口一吐,便描繪了半個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