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的這一段偈語,道出菩薩的高境界,你能做到嗎?

2021-01-08 大茶經

佛教經典《金剛經》,是佛家文化傳承的大般若經典,又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典中佛開示的內容,不僅涵蓋了人生智慧離苦得樂得自在說法,也包括了天文地理等知識。所以,就一部五千多字的經典,就能讓許多人參透一生。

前兩篇文章講述了《金剛經》其中的核心之一,須菩提尊者問佛:如何能安心,如何能降伏其心。這是學佛的重點之一,也是我們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心做的。那就是發心,發大願心。只有了大願之心,從善積德,知行合一,才能夠在學佛中得善因,種善果。那麼,在《金剛經》裡的這一段偈語,道出菩薩的高境界,你能做到嗎?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

《金剛經》上說,只要持誦本經典,哪怕是一段偈語,都有無上的殊勝,有不可多得的利益。而這段偈語,也是我們離苦得樂的高境界,更是菩薩的境界,能安住本心,得清靜自然。這段偈語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裡的相是什麼意思呢?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

「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這是有我相。」

因為有我相,就是我執。所以生活中,我們在發大願,立大志,行大善之時,我們應當做到無我相。也就是經典中說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那麼在生活中,在這個「相」上面我們如何應用呢?所謂大度能容天,容地,為什麼不能容於人?如果能做到無相,我們生活中就不會斤斤計較,心胸就會足夠寬廣,心地自然清涼。

用道家的老子說的來解釋這個「相」,就好比我們平常說的「天長地久。」《道德經》原文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認為天和地之間是永恆存在的,天和地之間的一切變化,都不是為了自己,都不是為一己之私而生存,也就是因為天和地不為自己而生,故有了長生,所以後面又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因為天和地從不為自己的一己私利,它可以包容萬物的存在著。所以,老子的大智慧用天地來解釋,讓人們效仿天地的德行。雖然,這個比喻沒有完全得當,但是作為凡夫,我們都做不到像佛一樣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像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態。讓自己心胸豁達,做到「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就好比,許多人,做好事不留名。走了之後,心中也從不掛念此事,更如沒有發生過一般。如果生活中,心心念念懂得無四相的道理,煩惱來了我們也能自如。那既然說到「相,」相從哪來的呢?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所說都「四相,」都是從我們的六根而來,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首先從眼根,最後到我們的第六意識而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對六根清淨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六根直接關係著的生活中的每個狀態。同理,你的煩惱,也是從六根而生。

結語:雖然我們不能做多如菩薩一樣的高境界,但我們應當放開心胸,不要過分計較得失,一切隨緣的心態,發大願,行大善,正信佛說的法理,方得以福報。

相關焦點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重書詩解《金剛經》偈語
    2018年,我在漳平巖泉寺參觀學習期間,潛心閱讀《金剛經》 感悟頗深,對堅持自己將來的道路有了堅定的信心。當時對金剛經四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作了詩解:昔人神遊八極時,偶遇先哲傳妙音。
  • 佛經中的「偈語」和中國古典的詩歌,境界有何不同?知道的人不多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經之中有很多的偈語,這些偈語不但文字優美,意境也很深刻,有很多首偈語甚至可以說是佛所講佛法的歸納和總結,如《金剛經》中的這首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再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著,無所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而離開布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要執著於表相的布施。」「這是什麼緣故?」「如果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作為大乘經典的《金剛經》,除了《心經》外,可謂是大乘佛教人們誦讀最為廣泛之一。古今往來,因誦持《金剛經》開悟的人許多。如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常誦讀佛教《金剛經》,因緣聚焦時,即能顛覆你的人生觀,開悟自在!
  • 佛教5句偈語,蘊藏無上智慧,說透世事天機!
    佛教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最大的原因是它的教義符合我們國人的處世思想,佛教講究行善積德普度眾生,而我們傳統文化則推崇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倫理思想。佛教講究參禪打坐明心見性,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則追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樣的哲學思想如出一轍,所以佛學才能在中國廣為流傳。我們的國學中有許多經典名句處世良言,而在佛教經典中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佛言禪語,佛家稱之為偈語。
  • 《金剛經》全文解釋(下)
    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修梵行而證得阿羅漢、大菩薩、佛,梵行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如果以為領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般若智,用來修習損人利己的的雙修法門,或咒術、氣脈、算命風水,或世間文藝技巧,並不妨害菩薩行,事實上這些行為必定墮入五欲中,只能成就世間法,那怕身心清淨也只是凡夫境界,因為沒有梵行清淨之基礎,無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悟般若智便是偏空智,但能空談玄妙而無般若行。
  • 佛法漫談|菩薩也有煩惱?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為何功德無量?
    無上為大,無上是道、是佛,所以在佛法裡面,立志成佛並且努力踐行的人,便是菩薩。發心成佛的菩薩也叫大心菩薩。《金剛經》裡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稱作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翻譯為大菩薩,在本經裡所指不是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十地等覺大菩薩,而是大心菩薩,——所有發心成佛並努力踐行的人。大菩薩們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凡夫菩薩,一類是聖者菩薩。
  • 背誦下金剛經,體驗到了不可思議境界
    夜裡在境界中,我看到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圓頂罩在頭上,明點往上升,大股的黑光湧入梵穴,我想這時應該放光照耀黑暗,於是振誦【地藏菩薩心咒】,後來又看到了光明。2020年10月9日,今天午睡時,我聽著師父的催眠法睡覺,在剛剛醒來,頭腦有些迷糊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充滿潔白光芒的空間,裡面有一個相貌莊嚴的年輕佛菩薩頭像,等到我完全醒過來時,佛菩薩消失了,我當時就想肯定是師父在加持我修法。
  • 能忍法師講解《金剛經》(一)
    你看到這朵花,肯定認為這兒有一朵花,你就認為就是花,是實有的,於是你就被它轉掉了,你這叫「有所住」,因為你沒有看到這朵花的本質面目是什麼。當下它是如幻的,理論上來講大家都知道,但是佛法不是一個理論理解的東西。佛法講它的虛幻性,就必須要是證悟這種境界,當下三千大千世界萬法如幻。所以你看到的花,看到的房子,看到的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是一種取著心,我們都是有所住的。
  • 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而學佛也是如此,只不過修行的衡量標準一般被稱之為「境界」——這個詞比較難形容,它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技能,或者有了多少著作,或者跑得多快跳的多高,它很難量化,如果非要勉強定義的話那就是心胸寬窄和智慧多少。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前半部講的就是破四相,破四相就是把我執法執去掉,執著去掉就脫離六道輪迴而進入四聖法界。《金剛經》前半部教你破四相轉凡為聖,後半部教你破四見,把分別去掉,讓你證到菩薩的果位,從而成為這部經的當機者。那麼「應無所住"對於凡夫能不能做到呢?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網圖無論你是什麼人,在家的凡夫俗子,還是出家修行的菩薩,但凡只要對佛法有最基本的了解,便應該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四句偈有如雷貫耳之感,如果想要學習佛法,卻沒有聽說過這四句偈,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存在。《金剛經》中,佛祖抽絲剝繭地為眾生拔開層層迷霧,層層深入的為眾生開示了空無的妙義,使眾生都可以獲得破迷開悟、徹見自性真如,而這個四句偈,又可以視做是整部經文的精華所在,它的智慧說是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 《金剛經》裡的6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相信對佛教有些了解的人,對《金剛經》並不陌生。《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是大乘般若體系的核心經典,與《心經》一同是開啟眾生智慧的法寶。《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講「無相」而不講「空」。迷惑時,我們失去所有時間;開悟後,我們擁有全部世界。
  • 《金剛經》全文講解及譯文(收藏)
    要作為一位大菩薩應該要做到忘記布施給誰,忘記布施多少,以及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褒獎;為什麼菩薩布施要達到這種境界呢?因為這樣的布施心量才能廣大,在廣大的布施之下,他的福德才能增長,達到無限量之大。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你想得到或測量出有多大嗎?」須菩提回答說:「我沒辦法,世尊!」佛陀又說:「須菩提!
  • 《金剛經》告訴你:如何在無我的境界中做出超乎想像的成就!
    人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之後,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會跟一般人不同,他的境界會比那些沒經歷過磨難的人高很多。人生所謂的苦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在經歷過大苦大難之後,眼前這點小傷小痛根本不算什麼。在學佛的道路上,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苦難去磨練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長。在痛苦的時候,我會去觀想,想像悲劇已經在自己身上發生,你怎樣去面對?
  • 理解了《金剛經》這4句話,就掌握了它的精髓,功德無量
    最近我一個朋友迷上了《金剛經》,說《金剛經》裡有很多奧秘,於是便來找我探討。《金剛經》,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
  • 《金剛經》告訴你如何在完全無我的境界中做出讓人無法想像的成就!
    》,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們智慧,斷除我們的執念,《金剛經》一直在不斷破除我們的執見和煩惱。人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之後,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會跟一般人不同,他的境界會比那些沒經歷過磨難的人高很多。人生所謂的苦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在經歷過大苦大難之後,眼前這點小傷小痛根本不算什麼。在學佛的道路上,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苦難去磨練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長。在痛苦的時候,我會去觀想,想像悲劇已經在自己身上發生,你怎樣去面對?
  • 大乘佛法開示:甚深般若,文殊菩薩問維摩詰:菩薩如何通達佛道
    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問維摩詰說:菩薩怎麼樣才是通達佛道呢?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這裡以「通達」兩字來表明修行證悟,我們可以仔細觀照自身,這個通達之意,是說在佛法中圓融無礙,得無礙智慧。這個通達是超越了我執分別,對立虛妄的妄執境界。在無量法門,乃至外道邪說之間,都能圓融無礙。
  • 金剛經的四句偈
    有人認為整部金剛經無處不是「四句偈」,如果是這樣,那還有什麼必要說是「四句偈」呢?而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四句偈指的應該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首先,第一句「諸惡莫作」其實講的就是小乘佛法,這一句我們當中有許多人雖然未必信佛,但都將這一點謹守地作為做人準則,只是到底什麼是惡呢?恐怕就每個人的標準不一了。比如我們打死了一隻蚊子,這算不算是惡呢?佛經裡面其實提到善惡的一些標準,比如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