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金剛經》,是佛家文化傳承的大般若經典,又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典中佛開示的內容,不僅涵蓋了人生智慧離苦得樂得自在說法,也包括了天文地理等知識。所以,就一部五千多字的經典,就能讓許多人參透一生。
前兩篇文章講述了《金剛經》其中的核心之一,須菩提尊者問佛:如何能安心,如何能降伏其心。這是學佛的重點之一,也是我們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心做的。那就是發心,發大願心。只有了大願之心,從善積德,知行合一,才能夠在學佛中得善因,種善果。那麼,在《金剛經》裡的這一段偈語,道出菩薩的高境界,你能做到嗎?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
《金剛經》上說,只要持誦本經典,哪怕是一段偈語,都有無上的殊勝,有不可多得的利益。而這段偈語,也是我們離苦得樂的高境界,更是菩薩的境界,能安住本心,得清靜自然。這段偈語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裡的相是什麼意思呢?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
「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這是有我相。」
因為有我相,就是我執。所以生活中,我們在發大願,立大志,行大善之時,我們應當做到無我相。也就是經典中說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那麼在生活中,在這個「相」上面我們如何應用呢?所謂大度能容天,容地,為什麼不能容於人?如果能做到無相,我們生活中就不會斤斤計較,心胸就會足夠寬廣,心地自然清涼。
用道家的老子說的來解釋這個「相」,就好比我們平常說的「天長地久。」《道德經》原文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認為天和地之間是永恆存在的,天和地之間的一切變化,都不是為了自己,都不是為一己之私而生存,也就是因為天和地不為自己而生,故有了長生,所以後面又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因為天和地從不為自己的一己私利,它可以包容萬物的存在著。所以,老子的大智慧用天地來解釋,讓人們效仿天地的德行。雖然,這個比喻沒有完全得當,但是作為凡夫,我們都做不到像佛一樣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像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態。讓自己心胸豁達,做到「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就好比,許多人,做好事不留名。走了之後,心中也從不掛念此事,更如沒有發生過一般。如果生活中,心心念念懂得無四相的道理,煩惱來了我們也能自如。那既然說到「相,」相從哪來的呢?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所說都「四相,」都是從我們的六根而來,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首先從眼根,最後到我們的第六意識而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對六根清淨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六根直接關係著的生活中的每個狀態。同理,你的煩惱,也是從六根而生。
結語:雖然我們不能做多如菩薩一樣的高境界,但我們應當放開心胸,不要過分計較得失,一切隨緣的心態,發大願,行大善,正信佛說的法理,方得以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