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會「記仇」?研究發現,與它們的大腦結構有關

2021-01-17 奇物紀

如果各位朋友們的家中飼養寵物,可能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動物們往往都是很「記仇」的。比方說最受歡迎的寵物狗,如果你在狗狗進食時搶了狗狗的食物,那麼狗狗就會特別的生氣,而且還會想要從你的手中將食物給奪回來。甚至一些性格暴躁的狗狗,還會呲牙表示恐嚇。

通過研究,研究者們發現無論是家養的寵物還是家養的牲畜、野生的動物等等,且無論是哺乳動物、鳥類還是冷血動物,大多都會表現出「記仇」的行為。比方說曾經有一名老人表示,自己經常會遭遇到同一隻「黑卷尾」的攻擊,後來經過分析,可能這名老人無意中破壞了黑卷尾築巢或者捕食等行為,所以才會被記仇。

同樣的,在自然界中被稱作非洲一哥的「平頭哥」蜜獾也是特別記仇的動物,它們甚至敢單挑獅子,而且就連同伴不小心碰到了它,也會「同類相殘」。根據資料顯示,蜜獾的很多幼崽都死在了同類的手中。那麼,為何動物們會「記仇」呢?

一 為了生存

對野生動物們來說,野外環境是非常複雜多變的,而且對那些處於食物鏈中下遊的生物來說,它們的天敵也非常多。所以,體內便擁有了「記仇」的基因,並且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樣就可以讓它們隨時保持警惕,也記住了對自己存在威脅的動物,如此一來,它們才會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否則一個物種很快就會被大自然淘汰。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一條法則叫做「優勝劣汰」。那些在自然進化的過程中滅絕的動物,其實大多都是被自然淘汰掉的,因為它們沒有辦法適應環境的變化。所以,「記仇」便成為了動物們生存的一種方式,你也可以將這種方式當做是它們的一種自我保護。

動物學家表示,如果一些動物發現自己遇到了威脅,甚至會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保護整個種族,比方說我們經常在野外會遇到蜇人的蜜蜂。其實,當蜜蜂蜇人之後,蜜蜂也會死掉,它們犧牲自己以此來交換整個種族的安全。

二 大腦結構讓動物們「記仇」

研究者發現,「記仇」的動物大腦結構都要相對複雜,這意味著它們擁有更強的記憶力,所以它們才會表現出「記仇」的行為。當然,動物並不像人類一般擁有聰明的大腦,所以動物們的記憶一般都是很短暫的,比方說家中的寵物狗,它們往往過一會兒就會忘了你搶它食物的事實,又衝著你搖尾巴示好。

同時,研究者還表示,「記仇」的動物只有自身變得強大才會保證物種的延續。如果是很弱小的,且沒有什麼戰鬥能力的動物「記仇」,那它們挑戰那些強大的掠食者時,可能整個種群都會被大自然淘汰了。由此可見,自然界是講究「勝者為王」的,想要「記仇」可以,必須要有一身過硬的本事才行。

相關焦點

  • 自然界中有哪些動物最愛記仇?為什麼動物會記仇?
    談到自然界中最愛記仇的動物,那麼平頭哥,烏鶇,狗,蜜蜂等動物一定名列前茅。不過,它們雖然都愛記仇,但記仇的原因並不相同,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烏鶇曾經有媒體報導,一個印度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招惹了烏鶇,每當他出門時,烏鶇總會撲稜著翅膀趕來,朝著他皮膚處啄。
  • 世界上最記仇的三種動物,蜜獾不是第一位,你猜猜都有誰?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得知,隨著動物們的進化,當它們的大腦結構開始變得複雜,動物們其實也會出現一些情緒行為,比方說「記仇」。很多動物其實都是記仇的,如果有人或者其它的動物不小心惹到了它,很多動物就會想要「報復」回來。
  • 世界上最記仇的動物,吉尼斯紀錄稱它為「勇士」,你見過嗎?
    這種動物的外型看起來其實挺可愛的,只不過它們卻是敢單挑獅子的厲害角色,甚至就連世界吉尼斯紀錄都稱這種動物為最勇敢的動物,且稱它們為「勇士」,它就是「平頭哥」蜜獾。 為何動物會記仇? 其實,這都是大自然賦予動物們的生存本領。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2020年10月9日訊/生物谷BIOON/---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是大腦化學物、環境和遺傳學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需要仔細研究才能了解它們的根源。科學家們傳統上依靠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樣本來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一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這些受試對象的大腦是否與人類足夠相似,從而產生有用的新見解?
  • 人體內的矛盾,腸胃進化速度比大腦慢幾萬年,為什麼會這樣?
    食性的改變,意味著它們體內的消化系統也會經歷相應的進化,然而古人類學家通過對比研究發現,人類的腸胃的進化速度似乎要比大腦慢得多。 由於人類的祖先朝著腦容量增大的方向發展,而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按照原來的方向發展,最終導致了人類發展出容量更大的大腦。在大腦容量增加的同時,人類祖先的頭顱大小並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導致增大的腦結構在頭顱表面進行擠壓,最後產生了褶皺。
  • 世界上有哪些動物特別「記仇」?「平頭哥」蜜獾排不進前三
    世界上會記仇的動物有很多,受自身智力高低、體型大小、行為方式、性情兇猛程度等方面不同的影響,這些動物記仇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隱忍不發,將「仇恨」深埋心裡,下次再遇到躲著走,不惹你還不行嗎,反正我是記住你了;有的則睚眥必報,非得把上回受到的傷害加倍地返還給你。
  • 科學家研究發現,長期孤單一人會導致抑鬱,焦慮和精神病
    也需要多了解一些科學方面的知識,很多時候大家都知道一種生活常識,但是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其實許多現象大家感覺十分的神奇,但是在科學的了解後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也就沒有那麼神奇了。科學家們對老鼠進行研究,發現老鼠在孤立狀態下顯示出出現腦損傷的跡象。
  • 我們最害怕的動物是什麼?蜘蛛,新研究發現
    當食肉動物喚起我們的恐懼時,它們卻很少引起我們的厭惡感。相比之下,寄生蟲、蜘蛛和蛇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同時很厭惡。在6月11日發表在《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和查爾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志願者展示了25種不同的動物圖片,以衡量他們的恐懼和厭惡。
  • 揭秘:人為什麼會變路痴?可能是你的大腦細胞在鬼混!
    要是沒有這種認知能力,人類與其他動物都無法找到食物或繁衍後代,事實上,所有的個體以及整個物種都會因此滅亡。今天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們如何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的方向感從何而來?解密大腦如何定位導航的神經科學研究,榮獲2014年諾貝爾醫學獎如果把哺乳類和其他動物相比較,我們會發現哺乳類的定位導航系統相當精巧。
  • 人類造出的大腦,會自己發出腦電波了?
    類腦器官於2013年首次被提出,這些「迷你大腦」被用來模擬和研究遺傳疾病、主要精神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甚至人類演化。迷你大腦僅有豌豆大小,卻能夠重現關鍵的腦功能。它們是近期的研究熱點,科學家認為它們能夠最終用於模擬目前不適合在嚙齒類或其他動物身上研究的神經疾病。
  • 會後悔會妒忌,動物情感或許比你想像的要高級
    在遊戲中,四個食物分配器被放置在一個圓圈內,這些「飯店」會分配不同口味的食物。當有老鼠前來,將會有一段聲音信號播放,告知老鼠它需要等待多久才能被餵食。因此它們如果在一個區域吃太久,就會錯過別的區域內的食物。研究者發現,當老鼠發現接下來的食物並沒有之前的好時,它們就會回頭看著錯失的機會,意識到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自然神經科學家在這項研究中補充到,這是第一次發現除了人類之外的動物還能夠感到後悔。
  • 動物也會領養孩子?它們的感情也很深沉
    如果動物們沒有足夠的資源照顧自己和後代,通常會放棄最小的那個幼崽。 照顧小動物還會付出其他代價,比如會延遲動物生育的能力。那麼問題又來了,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裡可以列出一些可能性。
  • 餵養野生動植物會破壞動物的社會結構
    在最近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餵養野生生物會破壞動物群落的社會生活,他們是通過觀察和記錄印度尼西亞東部蘇拉威西島林木茂密的林蔭小道上的獼猴的行為發現的。「是的,有一種與人類有關的食物獎勵,但這是冒險的行為,而像這樣的野生猴子在人類周圍通常非常謹慎。因此,我們想知道這種行為如何影響他們的社區。」總體而言,研究人員發現,雄性獼猴更有可能冒險接近人類,人類通常會向猴子提供麵包,水果,薯片和其他加工食品。他們還發現,在猴子群落中具有更大影響力的獼猴會更頻繁地訪問路邊。
  • 動物眼內發現可清除代謝垃圾的類淋巴系統 或對青光眼治療有幫助
    科學家們還發現,類淋巴系統中流動的腦脊液會把神經毒性蛋白(例如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排出大腦。如果這套系統出故障,則會讓有毒蛋白積聚,引發神經疾病。這一發現解開了大腦如何清除垃圾的謎題。眼睛,與「心靈」相通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某些方面,眼睛和大腦一樣特殊,比如同樣缺乏外周典型的淋巴管。
  • 科學家們繪製小鼠大腦的詳細3D結構圖譜
    據外媒BGR報導, 科學家們近日已經完成一個歷時三年的項目,其旨在為實驗室小鼠的大腦製作一個詳細的3D結構「圖譜」。 由此建立的模型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使用嚙齒類動物進行的治療和測試的效果。實驗室小鼠是專門為測試目的而飼養的,它們往往是第一批感受到藥物效果的動物,從阿爾茨海默病到背痛等所有治療疾病的藥物,以及所有的治療方法。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想儘可能多地了解小鼠的大腦是有道理的,一個為期三年的項目剛剛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小鼠大腦「圖譜」。
  • 有哪些動物會報復人類,它們如何報復?
    我們到底是真的想保護動物,還是為了保護人類所以才保護動物?是人類自私,怕動物、環境的報復,還是我們真的大愛無疆?提起動物報復人,突然想起了一部電影《走著瞧》,有的人看這部電影會覺得很魔幻,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在它的雙重隱喻。驢因為兄弟被殺死而對主人公做出的一系列報復行動,而主人公是一位插隊知青,為了反抗體制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行動。
  • 大腦中隱藏的第三眼:關於松果體的11個驚奇發現
    2、第三眼可以感光感光是指第三眼會受各種形式的光線的影響,包括陽光和其他來源的光。研究發現松果體就是一個感光體。這種對光的敏感會使松果體釋放各種神經遞質和荷爾蒙。這就是為什麼像凝視太陽和觀想光的冥想練習可以有效地喚醒第三眼這一能量中心。3、第三眼內部存在壓電效應和微小浮動的晶體研究發現在松果體內有微小的晶體在浮動。
  • 新研究發現鍛鍊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
    新研究發現鍛鍊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2020-01-05 17:24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和梅奧診所的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 心肺健康與大腦健康,特別是與認知能力下降和衰老有關的大腦灰質和總腦容量區域的健康之間存在關聯 。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前期,赫裡克、埃丁格和波特曼主要運用比較法進行大腦進化研究,這有賴於脊椎動物類群共有的大腦結構和相關的發育學原理。其中,哺乳動物新皮質的起源掀起了學術界的研究熱潮,並促進了許多相關學說的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大腦皮層被分為古皮質、原皮質和新皮質,這與系統發育學的時間規律不謀而合。
  • 我們的大腦曾經萎縮過?帶你看近20萬年的大腦進化史
    它不僅有傳遞作用,還可以處理並整合信息,從而使動物以更加複雜的方式適應環境。其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位於口器和原始眼睛周圍的原始腦結構。對此我們尚無清晰定論。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原始腦最初出現在一種蠕蟲類生物的體內,它們是脊椎動物、軟體動物和昆蟲的祖先。但奇怪的是,它們的後代(如柱頭蟲)體內並未發現諸如此類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