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勇:英雄王傑背後的故事

2021-02-07 同步悅讀

英雄王傑背後的故事

■ 張學勇

歲月無痕,豐碑永存。「王傑的槍我們扛,王傑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這首歌曲在神州大地廣為傳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響亮的口號,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像是劃破長空的號角,激勵著廣大官兵旺盛的血性膽氣。國家最高領導人強調指出:「王傑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傑精神,讓王傑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一年一度雨清明」,「細雨紛飛似淚痕」。

清明前夕,應徐州戰友之邀來到王傑生前所在部隊參觀「王傑事跡陳列館」。

陳列館裡,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視頻真實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故事。55年過去了,人們一直沒有忘記王傑,沒有忘記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2017年12月13日,國家最高領導人來到駐徐州第71集團軍某旅王傑生前所在連,在王傑犧牲時遺留的血衣和鋼筆殘片前,詳細了解王傑捨己救人的壯舉。國家最高領導人感慨地說:「我小時候就知道王傑的故事,王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介紹王傑正確對待榮譽和進步的展板前,深有感觸地說:「王傑『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1942年10月,王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金鄉縣華堌村普通農民家庭。父親王儒堂、母親張蘇穎育有6個兒女,王傑排行老二,是家中長子。

1950年9月,8歲的王傑進入金鄉縣王莊小學讀書,第一堂課學習是「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

王傑從小愛聽英雄故事,愛看英雄畫冊。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奮勇堵搶眼、邱少雲烈火中堅守紀律、羅盛教勇救朝鮮兒童的英雄事跡,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

1958年,王傑父母一家遷移到內蒙古阿榮旗那吉屯生活。父母將王傑託付給伯父王廉堂。9月,王傑考入金鄉縣第一中學。在校期間,王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薰陶,「參軍報國」成了他的心願。

1961年7月,王傑參加完中考後,毅然報名參軍。8月初,通過了體檢、政審。

王傑即將離開家鄉,走上保衛祖國崗位,同時,面臨一場難捨的別離,原來他心中已經有了一位心儀的美麗姑娘趙英玲。

兩家相隔一條河,在疏通河道時,王傑的父親王儒堂給民工做飯,經常去趙英玲家磨麵,雙方父母撮合了這門親事。

1961年8月8日,王傑換上嶄新軍裝,佩戴大紅花,開啟軍旅生涯。

王傑的部隊是原濟南軍區裝甲兵坦克第二師。新兵集訓時,王傑看到一輛輛轟隆隆的坦克從眼前駛過,坦克兵頭戴坦克帽,腳穿大皮鞋,走路噔噔響,威武氣派。新兵們無不羨慕,都盼望著早日下連隊,當一名坦克兵。

1961年9月,新兵集訓結束,王傑被分到師工兵營一連六班當戰士。他沒有開上坦克車,卻當上了一名工兵,心中很失落,他認為工兵揮鎬弄鍬,修橋鋪路,沒有坦克兵風光。通過革命傳統教育,思想發生變化,他暗暗下定決心:做一個英雄的工兵戰士。他在日記中寫道:「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

1962年1月,王傑跟隨部隊開赴連雲港一個海島施工。那時正是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許多新戰士吃不慣豌豆面窩窩頭,住不慣又溼又窄的漁家屋。小島上沒有馬路,沒有影院,生活用水受限。

連隊分組作業,兩人一組,一個大錘、兩桿鋼釺、一個嘎斯燈(電石燈),每天坑道作業12小時。

「叮叮噹噹」的打錘聲在山間迴蕩,戰士們穿梭般地忙碌著。王傑舉著10多斤重的大錘打釺,幾天下來手磨破了,兩條胳膊震腫了,手震裂了。連綿的細雨伴著寒冷的海風襲來,寒氣逼人,血口子疼痛入骨。每打一錘,水眼裡的石漿就會噴到臉上和手上。王傑的手背、膀子腫得厲害,攥不起拳頭,伸不直指頭。扶釺的戰友楊洪江在一旁催道:「換換!」「不,再打幾錘」。不怕吃苦的王傑虛心向老工兵學習,從《愚公移山》書裡吸取力量,打錘技術日漸提高,做到了打得準、速度快,由打底炮學會了打頂炮、拱炮,每天作業進度由原來的每小時7釐米提高到了12釐米。幾個月過去了,王傑的雙手結起了厚繭,兩臂練得結實有力,淳樸的臉上多了幾分剛強。他被評為「打錘標兵」、「好戰士」,成為連隊中的一名標杆。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王傑受到極大的鼓舞激勵,原原本本地讀完了《雷鋒日記》。他時時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向雷鋒學習,在日記裡寫道:「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成為了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鞭策自己的人生格言。

1963年8月25日凌晨,部隊奉命去天津靜海抗洪搶險。一天夜裡,木料場被洪水圍困。上級命令王傑所在連搶運木材。木料場被洪水淹沒,要想搶出木料,必須派人探出一條路來。王傑第一個站出來,「我去,俺家靠萬福河,我的水性好!」其實,他的水性並不太好,「撲通」一聲跳進水裡,在齊腰深的激流中摸索前進。他一會兒潛入水中不露身影,一會兒鑽出頭來告訴大家木料場旁邊有深溝。忽然,大腿被鐵絲網掛了幾道血痕,像刀割一樣疼痛,他毫不在意,冒著生命危險探出了進出口。最後,王傑和戰友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把木材搶運出來。

1963年11月,王傑所在部隊來到沂蒙山擔負國防施工任務。王傑所在班擔負爆破任務,技術要求高,且危險性大。特別是在高空打炮眼,懸空作業,有勁使不上,搞不好還容易摔下來,王傑第一個衝在前面。

一次,用高溫熬化瀝青作為炸藥管的防水塗層,戰友劉成科在攪拌瀝青時,不小心燙傷了王傑的右手。經過簡單包紮處理,他右手纏著繃帶,用左手裝填爆破炸藥,堅持到工地勞動。直到第9天,傷口發炎了,疼痛難忍,不得不住進山東兗州解放軍第91醫院。

在醫院,經過幾天的醫治,傷勢好轉。王傑右手胳膊吊著,用左手擦門窗和走廊地板。飯後,把桌子上的殘湯剩飯,倒入豬食缸裡,把飯桌擦得透明錚亮,板凳擺放得整整齊齊。王傑經常用左手幫忙推車運煤,給重病號打飯洗碗,衝刷病房的痰盂……大家都說「王傑有一雙閒不住的手」。

王傑燙傷的手,還未痊癒就要求出院了。他吊著一隻胳膊,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中,用左手捏裝包用的泥蛋,運石頭裝炮。

王傑因表現出色,被評為「五好戰士」,榮立「三等功」,被授予「模範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能手」稱號。

戰士服役期為3年,王傑是部隊的業務尖子,服役期滿後,部隊領導希望他能留下來,他經過認真考慮,決定繼續服役。

王傑父母多次催他結婚,他一再因工作忙推遲探家和婚期,日記中寫道:「家庭三番五次催我回家結婚,可是我主意已定,說什麼也不能丟掉黨的事業去處理個人問題。現在個人還年輕再晚幾年結婚也不晚,在青年時代把精力放在黨的事業上,要多為祖國做點工作,把自身的力量全部獻給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1964年11月,未婚妻趙英玲來部隊,那天,王傑在外訓練,直到半夜才回來。趙英玲打開燈,站在窗口不停地往外看,看到王傑回來了,她趕忙把燈閉了,她很想和王傑說說話,可又怕影響王傑的精力。趙英玲在部隊兩天,在王傑的勸說下,她不僅同意晚婚,而且準備搬到王傑家,伺候照顧有病的雙親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趙英玲臨走前,王傑陪她在徐州市一家照相館,拍了張合影照,這張照片成了愛情的永恆見證。

在分別的日子裡,王傑與趙英玲書信來往,談理想、談生活、談未來,互訴衷腸,心心相印。

1965年5月1日,王傑所在部隊因M國出兵侵略Y南進行戰備動員。王傑用大頭針刺破手指,寫了血書,表達決心。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按照規定,超期服役的戰士每年可探親一次。王傑入伍4年了,連隊3次安排他回家探親,他都主動把探親名額讓給戰友。5月份,王傑的母親心臟病復發,連長命令王傑回家探親,並悄悄為他備好了火車票、通行證和糧票。王傑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與父母分別7年後第一次全家團聚。

父親王儒堂為迎接王傑回家,搭建了一間新房,準備給兒子結婚用。王傑住進新房,享受著家人團聚的幸福時光。10多天的時間,眨眼間過去了,在親人的依依不捨中,王傑踏上了歸隊的行程。臨上車前,母親眼含淚水,王傑的眼睛也紅紅的,難捨難分。

王傑回到部隊,戰友們得知他沒有結婚,紛紛詢問。王傑回答說:「現在抗M援Y這麼緊張,我寫了血書,這個時候結婚不適宜,戰場是無情的,如果能安全回來,皆大歡喜,如果在戰場上犧牲,我不能讓趙英玲守寡一輩子。」

1965年6月底,王傑所在的工兵營到江蘇邳縣張樓公社野營,在大運河進行泅渡訓練。應張樓公社黨委和邳縣人武部請求,營裡選派王傑和陳學義擔任教練員,幫助訓練張樓公社民兵地雷班。接到任務後,王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步行10多裡,5點準時到民兵集訓地給民兵上課。他們上的第一堂課是關於人民戰爭的思想教育,「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王傑結合電影《地雷戰》,講述地雷在戰場中的威力、作用,激發民兵學習、訓練積極性。上完課後,8點鐘王傑回到部隊參加泅渡訓練。

7月14日凌晨三點,王傑站完崗,想到新戰士東慶明這些天遊泳訓練很疲勞,替他站了一班。凌晨4點,王傑站完崗和往常一樣,習慣地拎起桶,到井裡打了一桶水,為班裡戰友打滿了洗臉水。這時,東方漸漸發亮,王傑叫醒戰友陳學義,踏著晨露,迎著曙光,走向張樓公社民兵訓練場。

王傑到訓練場一看,民兵們早已整整齊齊地站在那裡。王傑給民兵上課的內容是「絆髮式防步兵應用地雷」實爆。王傑走到隊前,示範包紮代替地雷的炸藥包,他手裡拿著拉火管、導火索和雷管,邊比劃邊講解:「這種地雷不加導火索,要求瞬間爆炸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做好示範後,12名參訓人員為了看清楚,紛紛圍攏過來,距離王傑最遠的不到2米,最近的只有0.4米。

實爆作業開始了,王傑捆好炸藥包,將雷管、拉火管連在一起,放在雷坑內,一邊埋土,一邊講解說:「我剛才所做的,就是炸藥包的實爆連接步驟。做完這些後,下一步只要拉去拉火管的拉火栓,立刻爆炸……」就在王傑進行講解時,意外發生了,拉火管裝置突然失控,發生自燃,導火索被引燃,埋炸藥包的土層裡冒出白煙,火星噴濺。炸藥包瞬間就要爆炸,就在大家驚恐萬分的時候,王傑大喊一聲:「快閃開!」縱身躍起,毅然伸開雙臂用身體把炸藥包蓋住。「轟隆」一聲巨響,炸藥包爆炸了……

王傑的同鄉戰友辛慶文聽說後,來不及走大路,一躍翻牆而過,向爆炸點奔去。他看到王傑躺在離爆炸點半米左右的地方,立即跑上前去扶起王傑,把他抱在懷裡,大聲地喊著:「王傑!王傑!」戰友們都喊著:「王傑!王傑!」這時,王傑胸口還在流血,眼睛還沒有閉上。辛慶文用手捂著流血的傷口,淚水滾滾而下。此時此刻,英烈的鮮血已經染紅了周圍的土地。辛慶文緊緊地抱住王傑高喊:「王傑!王傑!你別離開我,我一定把你帶回家去!」任憑戰友們千呼萬喚,也無法喚醒。戰友們悲痛萬分,被救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幹部更是泣不成聲。

王傑作為一級爆破能手,有著豐富的爆破經驗,此時,他知道只要身體往後一仰,就能避開爆炸所形成的45度最大殺傷角,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但是現場的民兵沒有受過這方面的訓練,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都驚恐地呆在原地一動不動。王傑沒有這樣做,他毅然撲向生命的終點,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永遠定格在23歲。

王傑犧牲兩天後,在當地幹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部隊決定把王傑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

7月16日上午,王傑所在工兵營黨委和張樓公社黨委聯合舉行安葬儀式。方圓幾十裡的男女老幼約1500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冒雨參加追悼。部隊領導和公社書記丁如光在靈柩前領路,十幾裡長的送葬隊伍緩慢前行,周圍村莊的老百姓抱著扎花、紙幡等淚流滿面,失聲痛哭。王傑下葬後,大家自發地守在墓旁,久久都不願離去。

王傑犧牲後,父親王儒堂給部隊寫了一封信:「王傑雖然犧牲了,但我認為是光榮的。」

師政治部主任劉德一帶領調查組對王傑生前遺物進行複查,意外在王傑的枕頭下、衣箱裡、桌子的抽屜裡,發現了23本日記。常委們相互傳閱,皆被王傑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將23本日記迅速送濟南軍區裝甲兵黨委。

9月7日,濟南軍區裝甲兵黨委向濟南軍區黨委上報了《關於王傑同志英勇殉職及開展向王傑同志學習活動的報告》。10日,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將《王傑的日記》和軍區政治部工作組的調查報告送給了《解放軍報》社。14日,軍區政治部黨委召開會議決定:王傑事跡可先在軍區裝甲兵範圍內宣傳。對王傑的宣傳,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袁昇平高度重視。24日,軍區召開黨委常委辦公會,專題研究王傑的宣傳問題。會議認為:王傑同志在意外爆炸的緊急關頭,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表現出了奮不顧身、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這種精神應該很好宣揚。

9月16日,濟南軍區為王傑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參加追悼會的有軍委裝甲兵、濟南軍區、濟南軍區裝甲兵、68軍和山東省、江蘇省、江蘇省軍區、徐州地委、徐州軍分區、金鄉縣、邳縣的幹部群眾和部隊官兵7000多人。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政治委員黃志勇敬獻了輓聯:「毫不利己實一心服務人民,臨危不懼真人民英雄本色」。師長邢同立致悼詞,會上宣讀了《追認王傑為中共黨員的決定》和軍區裝甲兵黨委《關於開展向王傑學習的決定》。

11月2日,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詢問王傑的有關情況後作出「要像宣傳雷鋒一樣宣傳王傑」的指示。6日,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了「向王傑同志學習的通知」。8日,《解放軍報》以「一心為革命」為題,刊登王傑的日記和事跡。《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學習王傑同志一心為革命的崇高精神」。11月中旬,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發出通知,號召全國軍民向王傑同志學習,學習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實實,埋頭苦幹,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貴品德。

王傑這個響亮的名字像春風一樣,吹遍了中華大地。

英雄雖去,英名不衰,事跡猶在,精神流芳!

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王傑同志生前所在班為「王傑班」。濟南軍區舉行了隆重的命名大會,司令員楊得志親自將「王傑班」錦旗授予首任班長侯興家。

侯興家在大會上表示:「發揚王傑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個王傑倒下去,我們要更多的戰士站起來,繼承王傑沒做完的事情,發揚王傑精神,發揚光大!」

王傑的事跡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讚揚。

1969年4月,毛澤東在九屆一中全會的講話中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都對王傑用生命踐行的「兩不怕」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周恩來為王傑題詞:「一定要學習王傑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還抄錄了王傑在沂蒙山區施工時寫的詩,「座座高山聳入雲,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願把青春獻人民。」

 朱德為王傑題詞:「學習王傑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王傑犧牲消息傳來,在內蒙古照顧王傑父母的未婚妻趙英玲沉浸在痛苦之中,整日恍惚,「根本不敢相信,總覺得他還活著,一想起來,心裡邊就抽著疼,像揣了一塊冰一樣。」趙英玲在王傑母親的反覆勸說下,於兩年後組建了家庭,但不幸的是丈夫病故早逝,因為她難以放下心中的英雄王傑,再未成家。

王傑犧牲50周年之際,趙英玲在王傑的妹妹王愛軍陪同下,專程從內蒙古遠赴江蘇邳州市王傑墓祭奠,她要完成現場親祭的心願。

在王傑墓前,王愛軍對著墳頭說,「哥哥,今天俺嫂子來看你了!在你走後的日子裡,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想念你!爺爺去逝前,念叨著你的名字,母親去逝前,還念叨著你的名字,父親去逝前依然念叨著你的名字,哥哥!你是我們心中最大的牽掛!哥哥,你離開五十年了,可俺嫂子一直惦記著你!她總想從內蒙古來這裡看看你,她說你一個人在這裡很寂寞,她要來陪你說說話。哥哥!你在這裡還好嗎?你看到俺嫂子來祭你了嗎?哥哥!俺嫂子為來這裡,她花了十幾天親手給你製做了花盒,還為你蒸了哥哥最愛吃的黏糕!」

趙英玲來到王傑塑像前,「王傑,我知道你沒有死,我知道你就在我身邊!我知道無數個夜裡你在夢中陪我,你陪我一起回顧那些遙遠的時光……王傑,你是咱金鄉一中的驕傲,你已經是金鄉人民心目中的真正英雄!」

趙英玲輕輕獻上一個祭盒,盒內有一張王傑的照片和自己扎制的23朵紅玫瑰,寓意著英雄23歲的青春年華,表達自己對英雄的永恆懷念。

歲月無痕,豐碑永存,雖然55年過去了,但王傑的名字依然響徹中華大地,王傑的精神,依然閃爍著時代光芒。

1968年,王傑的故鄉——山東省金鄉縣華堌村改名為「王傑村」。

1985年,張樓民兵地雷班被江蘇省軍區命名為「王傑民兵班」。

2009年7月,王傑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後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範人物」;

同年9月,在中宣部、中組部、民政部、團中央等部門組織的「雙百」人物評選中,王傑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5年2月,在王傑犧牲50周年之際,南京軍區授予裝甲第二旅工兵營地雷爆破連為「弘揚兩不怕精神模範連」榮譽稱號。

在國家最高領導人視察一年後,「王傑班」的戰士們寫信匯報了一年了全班學習和訓練的情況。

2019年1月,國家最高領導人給「王傑班」全體戰士回信,勉勵他們好好學習、堅定信念、苦練本領、再創佳績,努力做新時代的好戰士,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中書寫火熱的青春篇章,並向戰士們和家人致以新春祝福。

回信全文如下:

「王傑班」全體戰士:

你們好!來信收悉,看到一年多前我們一起交流的照片,當時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得知你們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弘揚王傑精神,努力拼搏奮鬥,取得了新的優異成績,我為你們感到高興。

推進強軍事業,基層大有可為。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堅定信念、苦練本領、再創佳績,努力做新時代的好戰士,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中書寫火熱的青春篇章。

春節就要到了,我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致以新春的問候和美好的祝福。

2019年1月21日

英烈是國家的脊梁,是華夏的靈魂,是民族的風骨。鬱達夫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不管時代如何變化,英雄和烈士始終是標註歷史的精神坐標,構成了一個民族嚮慕正義、追求崇高的價值底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王傑依在,風骨永存,精神不朽!

(圖片由作者提供)

張學勇,安徽蕭縣人,26載軍旅歲月,曾任團、師、軍級單位宣傳幹事,處長等職。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發表作品千餘篇。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徵文比賽二等獎,《人民日報》社徵文比賽三等獎。作品入選國家《國防行政執法淺說》、總政治部《演講稿薈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防大家談》等書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記》《軍旅歲月》。轉業到地方後,痴情碼字,筆耕不輟,「知天命」更「知不足」,寫作之於我,永遠在路上。

相關焦點

  • 王傑心痛背後的故事
    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感情,一個個鮮活美好的生命,都無法給這個浪子一個停泊的港灣!他是這樣的渴望,他是這樣的需要,但這種渴望卻不能讓他擁有一個久違的家庭和一份長久的感情。如今的他,孑然一身。安妮:初戀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美好而純潔的。而對於王傑,也許只有安妮才是他最初的夢想與最好的歸宿。這個美麗的混血兒帶給王傑的是少年時最純真的感情和一生最深的眷戀。
  • 天王有很多,浪子只有一個(王傑)!安妮等歌曲背後的慘痛故事!
    歌曲背後的故事百家號/宇辰音樂大家好,歡迎來到宇辰音樂,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人幾首歌背後的故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他的歌,但有些人未必知道歌背後的故事!天王有很多,但浪子只有一個(王傑),沒有他的經歷,唱不出他歌聲中的唏噓!那麼今天宇辰就給大家嘮嘮你們不知道的故事!
  • 王傑的歌曲《安妮》,沒想到背後有這麼多的真實故事,心酸!
    每一段旋律,都在娓娓道來一個故事,一種情緒,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裡,有你,也有我,有太多道不盡的思緒,讓每個人都能夠想起心底埋藏的真情!如今的我有開始喜歡上了老歌,回顧曾經看過的老電影,過去的事歷歷在目,就好像是昨天發生過的事情一樣,那都是年輕最美好的回憶。
  • 王傑歌曲的故事,原來背後這麼多的心酸,一個真正的傑迷才懂
    對王傑應該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四大天王之前的一個歌壇巨星。他唱歌很厲害,有過很多的代表作,一直到現在都還是KTV裡面的經典和必點歌曲。我想一個人要是沒有經歷,沒有故事,應該是寫不出來這樣的歌的。確實,王傑的經歷了很多,一首歌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故事。
  • 原來王傑的經典歌曲《安妮》是他15歲時候創作出來,歌曲背後故事
    王傑年輕時候,風頭絲毫不輸任何一位小鮮肉。乾淨英俊的面龐,加上歲月給他歷練的那種憂鬱感,讓無數粉絲陷入了瘋狂。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但女孩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張精緻的面龐之下,背後的家庭生活,卻是支離破碎。
  • 王傑《安妮》背後的故事
    而對於王傑,也許只有安妮才是他最初的夢想與最好的歸宿。這個美麗的混血兒帶給王傑的是少年時最純真的感情和一生最深的眷戀。因為殘缺,因為不忍,他們的愛情看上去就好像多了一些色彩,如果說有哪一段感情還值得如今王傑去回味的話,我相信,安妮,這個名字,會是唯一也是永遠的留在王傑的記憶裡…… 那是一個熱鬧的學校期末舞會。
  • 人民英雄—王傑(9)【紀實小說連載】
    人民英雄--王傑九  少年時光  文|周鳳森     圖|網絡光陰荏苒,轉瞬之間王傑似乎已經長大成熟起來,十幾歲的他渾身上下透射出一種陽光男孩的剛毅與沉穩。教室裡,王傑上課非常認真,他聽課全神貫注,認真做筆記,考試成績名列前茅。課外時間王傑喜歡閱讀《劉胡蘭》、《董存瑞》、《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書籍或連環畫冊,有時近乎痴迷,王傑還處處以英雄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心懷英雄的夢想,王傑是學校裡大家公認的三好學生。
  • 讀王傑《安妮》背後的意義,一段旋律一個故事,一場遊戲一場夢
    王傑,是華語樂壇實力唱將,華語流行音樂的縮影。《安妮》,一場遊戲一場夢。一首歌,一段旋律,一個故事,一段歲月。音樂在許多人的年輕歲月當中,或許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一年,王傑十八歲,他去參加同學聚會。那時他的性格很內向,男女同學們都已配對跳舞,他還躲在角落裡。這時,他看見了在另一個角落裡也坐著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於是他大膽的走了過去,請她跳舞。可是當跳舞時他才發現,她是小兒麻痺患者。雖然有身體的殘缺,可是她的純潔、單純和溫婉還是輕易就打動了他的心。他們相愛了。
  • 長篇紀實小說聯播《人民英雄王傑》五十五集
    紅色故事人民英雄王傑   第五十五集最後一夜         1965年7月13日黃昏,工兵營當天的泅渡訓練結束後王傑將一杯水遞給了張欽星,態度緩和了一下又接著說:「欽星同志,你先喝口水,今天晚上咱倆好好交流一下。當時會上我沒有表態,就是想咱倆交換一下意見,明天再提出我的初評看法。副班長,你給連支部提出二十幾條意見,概括起來就是:連支部一無是處!但是,欽星同志,毛主席歷來教導我們,看待問題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連隊的成績與榮譽,又要看到隱藏在這些成績與榮譽背後的不足及缺點。
  • 《故事的角色》王傑
    《故事的角色》是一首由王文清作詞作曲、陳志遠編曲、王傑演唱的歌曲,收錄在王傑1987年首張國語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中, 1989年,經鄭國江重新填詞
  • 原來林俊傑、張宇、王傑創作的經典歌曲,背後有這樣的故事.
    他為華語樂壇貢獻了很多好歌而喜歡他的歌迷朋友都知道他的背後然而就算這首歌還沒有成型他也已經迫不及待想讓她聽一聽可她再也聽不到了那個暑假她在高速公路上出了車禍花朵尚未綻放,就已凋零之後的學生生涯每一個暑假結束他都在等著她能回來可是每個暑假過後他——王傑
  • 江蘇邳州舉行「緬懷英雄王傑,傳承紅色基因」紀念活動
    (徐淮網孫宜方 周鋒 鑾翠翠訊)為紀念黨中央視察王傑班部隊3周年,進一步弘揚王傑「兩不怕」精神,傳承紅色基因,12月13日,江蘇邳州文化研究會、邳州王傑精神研究會在邳州王傑紀念館舉行「緬懷英雄王傑向老班長匯報紅色基因傳承」紀念活動。
  • 王傑音樂歌曲專輯匯總
    >其實,所有的英雄都是凡人,而所有的凡人也都可以成為英雄, 「是非之於已,毀譽聽之於人, 成敗安之於數」 !、英雄淚08.、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09.、忘了你忘了我10.、向太陽怒吼11.、心痛12、 她的背影13、 情願不自由14.、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15.、回家 提到王傑,他儼然就是臺灣音樂裡程碑上,最感動的驚嘆號。沒有人不會唱他的歌,沒有人能夠忘記王傑這個讓我們驕傲的名字!
  • 王傑這些歌曲的故事,一個真正的傑迷才懂
    如果人生是一本書,那王傑的人生無疑是一本厚重的、豐富多彩的書。如果人生是一個舞臺,那王傑的人生就是一個耀眼的、五光十色的舞臺。王傑的人生充滿故事,足夠精彩,就像他曾經的歌聲,有著迷一樣的魅力。王傑的故事曲折離奇,足夠吸引人,就像他創作的歌曲,有著特有的味道。
  • 王傑的故事、音樂和才華,讓許多歌迷不得不愛他的三大理由
    對於許許多多的80後而言,有一些歌手一定是他們心中的最愛,譬如王傑、童安格、齊秦、鄭智化、張雨生等,再譬如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張學友、beyond等。而我尤為喜愛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曾以獨樹一幟的浪子形象紅透半邊天的王傑。喜歡王傑,始於他的音樂,而隨著對他了解的增多,他的才華和故事又為這份喜歡填了濃厚的一筆。
  • 王傑《英雄淚》 | 歌聽懂了,人也就釋懷了!
    年輕時的王傑,我是特別吃他的顏和音色。
  • 也許你不知道(王傑),還有的故事?
    2014年王傑北京演唱會。2014年參與《直通春晚》錄製並擔任評委。2017年6月,王傑宣布將退出歌壇。王傑,1962年10月20日出生在臺灣,祖籍陝西西安。 在邵氏影城長大的他,7歲時出演電影《鬼太監》。12歲時父母離婚,14歲時首次創作歌曲《娃娃在哭了》,並當過油漆工、溜冰教練、駐唱歌手、計程車司機、特技演員等職業。
  • 王傑和黃家駒,他們不得不說的故事
    當然這並非我願,只是王傑和黃家駒的故事太過豐富、太過精彩,以致我不得不擔憂能否將他們的風採重現,把他們的故事還原。請理解我心裡的忐忑,也諒解罕聞寡見的我由於水平所限很難不摻雜個人淺見。也許你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將王傑和黃家駒放在一起來講述?我只能說,這是我的私心,也是我長久的夙願。也許你們覺得他們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歌手,但我卻感覺他們有著一樣的氣質和風骨。
  • 王傑的歌
    初中那會兒,正是我們這些小屁孩追港星的瘋狂年代,我的偶像是華仔,追著哭著看完《天若有情天亦老》,二姐的偶像就是王傑。她那時候因為求學,住在父親的宿舍,一張單人床,一個小書桌,四周牆壁都貼著王傑的海報。     那時候,她父親宿舍的錄音機裡總是反覆播放著王傑的歌曲,可能年齡太小,並沒有覺得有多好聽。
  • 王傑發微博告別:讓我的故事在此畫下休止符吧
    王傑說到的「讓我的故事在此畫下休止符吧……珍重,告別……」不禁讓人想到是否這是他與娛樂圈告別的一封訣別信。 王傑這一生,都在追逐一個家的影子。無奈的是,他似乎註定是一個過客。王傑說,因為他爸爸比他更能賺錢,而媽媽打他,則是來自於對爸爸和家庭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