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從文學角度來講,這篇文章的文風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太宰治口述給妻子聽,由妻子記錄的,所以在語言上很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它可貴的地方不是在它的喪,而是在它的舉重若輕上。
這種使用了大量statement進行平靜描述的,有時候帶點意識流的寫法我還是很喜歡的。同時我覺得文章中對於小人物的掙扎和頹廢的描寫也很細緻入微。那種人與人之間荒誕的微妙的平衡關係被描述得很生動,也就是葉藏和堀木之間那種既互相厭惡又離不開對方的關係。幾個人物的關係折射出的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無助和墮落,以及被掩埋在光華之下的社會的真實,我覺得這點就很超脫,但卻並不是他獨創。因為那個年代是一個科技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再加上太宰去世的時候正好是二戰結束,日本戰敗,這種快速變化的環境會引發悲觀和荒誕的氣氛,所以那個年代的作家有很多都和他很類似。
所以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光靠著一部《人間失格》神話太宰治。我覺得寫得比人間失格高明的作品還是很多的,比如說《斜陽》我就覺得比人間失格好。但是斜陽是那種開頭看起來喪喪的,實際上卻在結尾傳達了一種積極的信息的作品。很有太宰治的風格了。一般入太宰坑的話我會推薦《富嶽百景》。
來看一下書中的內容與不錯的書評。
準確來講,是鞭撻與諷刺了當時社會當中存在的種種黑暗勢力。答案在於思考,也許是作者太宰治能夠適應逆境並保持內心的真摯。
《人間失格》先放一邊,很多人對太宰治有誤解,以為憑他那一片羽毛都能給壓死的弱氣魄小膽氣能寫出來《奔跑吧!梅勒斯》這樣的作品,還到處逢人就推薦,把它當做太宰治的代表作來說,看到就氣。《奔跑吧!梅勒斯》是他改編德國大文豪席勒的長詩《人質》寫出來的,是拾人牙慧,根本不算是他的作品,而且根本都不能叫改編,叫翻譯。
可別再推薦太宰治的代表作《奔跑吧!梅勒斯》了,如果你因為這部作品喜歡太宰治,那你根本不是在喜歡他,你喜歡的是德國大文豪席勒。
思忖之,太宰治實則和我們一樣,通過他人執筆的文字來引起自己內心的共鳴。但是最大的區別在於,太宰治的思想文明程度遠高於我們。通過前人的思想表述,我們闡述內心感受的方式大相逕庭。
前者從整本書的翻譯、改編,來講述自己相似的經歷,其追求思想的完善與銘刻,後者則往往善用太宰治書中經歷的總結,來概括自己的問題,太過於片面與淺薄。從根源上講,是為了順應大眾化的選擇,別人叫"好"我們跟風的很自然,我們選擇簡單是因為內心乏味缺乏細膩感情的流露。有說法說的好"讀書請讀全書",這不僅是對作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內心的真實反響。
願我們在為所有事情奮鬥的時候,常常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保持銳氣和稜角,逆向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都同樣重要。
我是"易舒有感",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