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9歲的主持人孟非住院,登上了微博熱搜,引來無數人討論。躺在病床上,依然能自我調侃,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多見。
圖片:孟非微博公開發布於
說起孟非,我們都很熟悉,平時在電視裡,他可是精神飽滿,狀態非常好的人,怎麼說病就病了呢?從他發布的照片來看,應該是剛做完手術,康復中。微博保留了其一如既往的幽默。
在病魔面前,我們終究都是弱者。我們能熬得過生活的苦,可是身體卻熬不過病痛的折磨。
前幾天,香港導演陳木勝今早不幸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令人惋惜。他生前曾五次入圍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代表作有《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掃毒》、《保持通話》、《雙雄》、《新少林寺》等。
人到中年,必須更加注重身體,身體健康勝於一切,當然,支撐身體健康的底氣,還是我們的保障夠不夠!
1,多少人沒熬過45-55歲這段危險期?
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多少人沒熬過45-55歲這段危險期?》文章中寫道:45-55歲應該是人生的黃金年齡段之一,但也是生命的高危期,在這一時期各種疾病極易爆發,很多英年早逝的悲劇都發生在這個年齡段,醫生們稱之為「人生旅途的沼澤地」。
醫生們把人的一生分為成4段重要的時期,0-35歲、35-45歲、45-55歲、55-65歲,其中45-55歲是疾病的爆發時期。
0-35歲——身體健康期:為人生的最活躍期,身體各組織器官從開始發育到完善,身體機能處於最佳狀態。
35-45歲——疾病形成期:人的身體功能下降,部分器官開始衰退,比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症狀開始顯現等。
45-55歲——疾病爆發期:很多疾病在此階段井噴式爆發,尤其是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
55-65歲——安全過渡期:如果很幸運在65歲以後還沒有明顯的病變症狀,晚年反倒是相對安全期。
▼ 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45-55歲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是11.5%,為40歲之前發病率的近4倍。
▼ 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的研究發現:45-64歲的人群,尤其是男性,更容易被卒中擊倒。
▼ 此外,據2009年北京市30-49歲人群的新發癌症分析,僅乳腺癌就佔總人群新發癌症的1/4,肺癌和結直腸癌在中年人群中發病率也逐漸增高。
2,為什麼疾病喜歡挑中年人下手?
有以下3大理由:
(1)這個年齡段剛好是人生事業最巔峰的時候,經常加班,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
(2)家庭負擔重、上有老下有小,承受著精神和經濟雙重壓力;
(3)在此期間人際關係交往最為頻繁,社會應酬多,經常喝酒抽菸,最容易被疾病找上門來。
但很多人不以為然,自恃年富力強,忽視了自我健康,沒能及時體檢,等到有些疾病查出時已到晚期。事業、家庭、經濟的壓力,像三座大山壓在他們的肩上。這些人常常感到焦慮。正是這些不良情緒,使得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中年人是亞健康的高發群體。
3,中年人如何配置互助保障?
40歲前拼命掙錢,40歲後花錢買命。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四加二加一是很多中年人的家庭模式,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個頂梁柱,這就是中年人家庭狀況的真實寫照。
四十而不惑,對於40歲左右的人士來說,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的負擔都是很重的,一場大病或意外對個人及家庭帶來的衝擊,可能使多年的苦心經營回到原點。
所以,我們要給自己都配置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