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候變化危機,有一些事實你一定沒想到。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我們的地球持續發燒。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更是接連不斷:兩極冰雪迅速減少,海平面持續上升,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嚴重,夏天都變得一年比一年熱……而現實情況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糟糕。
10月13日,在「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魏科副研究員和北京林業大學劉曉東教授,就「氣候變化危機」作了全面介紹。有一些事實,你一定沒想到。
南極海冰上的企鵝。來源:flickr
一、北極海冰持續融化,三四十年後可能無冰
魏科介紹,全球氣候變化最具風向標意義的幾個參數,一個是全球溫度的增高,另一個是海平面高度的上升,還有一個是兩極的冰雪量。
全球溫度升高後,最明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兩極冰雪的融化。比如說,北極海冰在一年的三月份最多,在九月份會達到一個最小值(最少),但是今年(2020年),這個最小值比歷史平均值大概小了40%。
之前整個北冰洋全部被海冰覆蓋,現在冰越來越少,只有原來的60%。以至於,現在夏季八九月份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從天津出發,坐船一路向北,經過白令海峽,順著俄羅斯的邊境線,一直走到歐洲去都沒問題。
而且隨著全球持續變暖,海冰融化的面積會越來越大。據大概預測,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北極就會出現整個夏季無冰的情況。——當然,這裡的無冰不是說全部無冰,局部還會有一些冰,但基本上都融化掉了。
消融中的北極海冰,來源:NASA
二、陸地冰川不斷退縮,對局部生態將造成巨大威脅
而海冰融化只是小頭,最嚴重的是整個大陸的冰川(底下有陸地的冰)融化。魏科介紹,像北極的格陵蘭島上,冰的厚度大概有一千多米。這些冰,還有南極的冰(絕大部分是冰川)都開始融化。這種一兩千米厚度的冰的融化,會造成大量的水流到海洋裡面,引起海平面上升。
除了兩極冰川,還有高山冰川。比如我們國家的青藏高原,還有吉力馬札羅山,這些地方的冰川退縮都特別嚴重。
這部分冰川消融,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比例不是特別大,但是對局部地區的生態影響非常大。因為很多雪山其實是當地的生命線,水源全部從這裡來。如果高山冰雪融化太多,到了春季的時候可能會引起春汛,然後等到夏季就沒水了,這對生態確實很有影響。
2018年底的時候,中科院海研所的老師做了一個關於冰凍圈危機的報告,分析了青藏高原上冰川的變化情況。冰凍圈危機就是說雪山、冰川大幅度減少,這對生態將造成很大威脅。
三、海平面持續上升,但主要原因不是冰川融化
不過,海平面上升主要卻不是因為冰川融化。魏科介紹,因為現在的全球平均氣溫只增加了1.1度,增溫幅度有限。現在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受熱後體積膨脹。
由於氣候變暖,從海水錶層一直到大概兩千米深度,溫度都在增高,所以導致海水體積膨脹。這個原因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大概佔了三分之二,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平面上升是來自冰雪融化。不過,隨著未來冰雪融化的增多,它(冰川融化)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海平面上升是積少成多的事情,現在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大概是一年3毫米左右,它慢慢會增加。如果我們不採取措施,估計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大概會上升接近1米。
不要覺得這1米少,因為海平面上升1米的時候,如果遇到了颱風、天文大潮,海平面會升高很多,水量會急劇增多,影響非常嚴重。並且它能夠慢慢侵蝕海岸線,這個影響也是很嚴重的。
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洼地和島嶼的影響最大。所以在一些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裡面,許多低洼地和小島國組成了一個聯盟,他們呼喚的聲音最大,他們最著急。
四、森林火災並未增加,但重特大火災比較多發
除了海平面上升,北京林業大學的劉曉東教授介紹了另一個問題:氣候變暖和森林火災的關聯。他說,最近全球各地森林火災頻發,和氣候變暖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森林火災可以說是光合作用的逆過程。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加上二氧化碳,固定成碳水化合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然而一旦發生森林火災,高強度大火兩三分鐘就能燒毀一棵20公分直徑的樹。
森林火災燃燒這些碳水化合物,同時以氧氣作為助燃物,燃燒後釋放的主要汙染排放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這兩者都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
從統計數據來講,最近幾年的森林火災儘管沒有明顯增加,但重特大森林火災,或者說影響比較大、持續時間比較長的火災比較多發。
以美國加州為例,從2018、2019到今年,加州連續三年都發生了大規模的森林火災,直到今天這個大火還在熊熊燃燒。去年巴西的亞馬遜森林大火也持續了三四個月,更長的還有從2019年7月持續到今年2月底的澳大利亞森林火災。
研究發現,這些重特大火災的發生和全球氣候變化,尤其這種極端天氣的增多是相關的。
五、雷擊火佔將近一半,和極端天氣增多相關
關於火災具體原因,劉曉東介紹,加州西部大約48%的森林火災都是雷擊火導致的。據報導,在短短三天內,雷擊火就引發了300多個火點。因為當地主要以航空消防為主,地面的撲火力量比較弱,很難做到打早打小,火災一旦發生,再加上有風,造成高溫大風,就變得很難控制。
雷擊火屬於自然火源。美國國家宇航局的研究發現,從1975年到現在,雷擊火是增多的,而雷擊火的增多和極端天氣條件變化相關。儘管不是說有持續的強關聯或弱關聯,但是會導致局部地區高溫乾旱,從森林防火角度來講,就是會導致容易發生火災。與此同時,一些局部地區洪澇災害嚴重。
魏科介紹,在澳大利亞發生大火之後,英國科學家緊急做了文獻研究,並寫了一個報告,估算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可能在全球大概四分之一的地區,火災的發生頻率會增加60%到300%。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長,意味著全球的火災面積可能大到超乎想像,有些地方可能一年會燒好幾遍。像澳洲火災累計疊加起來,每年大概要燒350到450萬平方公裡,如果用國家面積來對比的話,它超過印度,在全球排名第6。聯合國糧農組織因此把森林火災稱為世界第八大自然災害。
而在我們國內,最近幾年,森林火災從平均每年一萬起下降到兩三千起。但是儘管火災次數明顯下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中特大火災還是時有發生。所以我們國家一直強調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的防治能力。
六、雖然地球持續升溫,但極寒天氣卻更頻繁出現
最後還有一個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全球變暖的同時,我們卻經常聽到一些地方在遭遇極寒天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魏科介紹,這是因為我們的地球非常大,所以任何時刻當我們看地球的溫度時,總會有一些地方的溫度比其他地方高,也總有些地方的溫度比其他地方低。所以儘管全球溫度在增加,但是不排除有些地方會出現短時間的極寒天氣。
而且全球變暖還有可能讓這種極端天氣變得更為嚴重。因為天氣過程是被溫度、壓強、風等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如果整體溫度增加,就很有可能產生異常的大氣環流,進而就有可能造成極端高溫,也有可能造成極端低溫。
我們的地球之所以適合生存,是因為它不像其他行星,熱的時候溫度可以升高到零上幾百度,冷的時候又降低到零下一兩百度。地球的溫度本來是相對穩定的,如果這種穩定性被破壞了,就容易出現極端情況。
結語:關於國際減災日
每年的10月13日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了解自然災害知識,學習災害預防和治理方法,是每個國家和公民的當務之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