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六學?
86版西遊記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先生,1959年出生於上海。
他們家四代演猴戲,被稱為「猴王世家」,章金萊先生的父親章宗義六歲開始學猴戲,被稱為「六齡童」,給他哥哥章金星起名「小六齡童」,而章金萊先生則被稱為「六小齡童」。
關於這一段歷史,2016年百事可樂的廣告《猴王世家》介紹的很清楚,當時很多人表示看了落淚,大聲叫好。
西遊記在中國大陸,香港,中國臺灣,日本,歐洲,美國播出後,六小齡童的名字家喻戶曉,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知道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而不知道六小齡童其實不是他的真名,乃至於百度上專門有一個搜索,就叫六小齡童的真名是什麼?
研究法律問題的學科,叫做法學,研究紅樓夢的學問,叫做紅學。
所以研究六小齡童問題的學科,就叫做六學。
二、六學在研究什麼?
其實早在六學出現前,作為1986年就出道的老藝術家,又經常在媒體/網際網路上發表評論,章金萊老師在民間早就有粉有黑,這些六粉和六黑們,也經常發生非常主觀的爭吵。
比如因為章老師因為《大話西遊》攻擊過周星馳,就有過六小齡童粉絲和周星馳粉絲對噴的事件,不過那時候大家都比較主觀,常常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地步。既沒有科學的方法,也沒有客觀的理念,還只是網友口嗨,不能稱之為「六學」。
一直到後來張紀中翻拍《西遊記》,有六小齡童過於霸道的新聞曝出後,開始有網友找到六小齡童「太霸道」的證據,有理有據地開始討論問題。
那時候反對六小齡童的,很多都是《西遊記》的原著粉,他們認為86版西遊記雖然拍得經典,但其中對於原著的篡改,一點都不少。
但這時他們還只是稍微理性下來,依然只是網友討論問題,並不能稱之為「學問」。
直到視頻自媒體的出現,六學才逐漸固定下來。
比如「六學研究協會」。
他們做的,是把六小齡童老師說過的話,寫過的字,做過的事紛紛挖掘出來,然後用各種形式,原封不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加篡改,不加評論。
以前寫文學批評論文的時候,教授就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原始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去看別人評論過的東西,要看就去看原始材料。
這樣一來,「六學研究協會」就把研究六老師上升到了一個高度,而「六學」也逐漸有了理論基礎,明確了他們應該研究什麼,怎麼研究。
三、六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六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復讀」,這個我在之前的文章《人類的本質...就是六小齡童!》中有提到: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是會使用工具,有人可能會說是有靈魂,我說這些都不對。
因為人類的本質,其實就是複讀機。
為什麼這麼說?
你想,從你牙牙學語開始,爸爸說「叫爸爸」,於是你叫「爸爸」。
媽媽說「叫媽媽」,你繼續叫「爸爸」,於是媽媽發了條朋友圈吐槽,和爸爸生了三分鐘氣,然後終於也教會了你說「媽媽」。
複讀機無誤。
當你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意識,走入學堂,向老師,書本,乃至整個社會學習知識的時候,其實做的也是一樣的事情。
寫論文的同學不斷引用,重複別人的結論。
做數學/物理題的同學越來越熟練運用前人發現,總結出的公式,並得出成千上萬人也曾經得出過的結果。
學習哲學的同學,終其一生是在學習哲學史,思考和重複著前人對世界的思考。
事實上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人,能在這一生,通過不斷的重複和復讀,把所有能量匯聚到頭頂,在許許多多先哲複讀機的加持下,突破複讀機的身份,發出屬於自己的一聲吶喊。
當然這聲吶喊很快就會被更多人復讀了去。
因為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
時尚的本質是複讀機,不但是一群人對當即潮流的復讀,(比如AJ的鞋,香奈兒的包,Supreme的T恤,瑞士軍刀的雙肩包)就連當即潮流你也會發現其實和幾年前或者幾十年前沒什麼不同,「我們美其名曰復古」。
比如這是十九世紀日本江戶時代的一個女性錢包,你說這是21世紀D&G的設計,我也相信的。
大家的群聊更是複讀機:
那為什麼要說人類的本質就是六小齡童呢。
因為六小齡童老師,把「複讀機」這一屬性,發揚到了極致,十幾年如一日的,發同樣的微博。
比如教師節:我演過老師。
醫生節:我演過醫生。
記者節:我演過記者。
警察節:我演過警察。
婦女節:我做過女裝大佬。
以及各種名人誕辰,忌日。
我演過胡適。
我演過魯迅。
我演過梅蘭芳。
凡此種種,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六小齡童老師這樣十幾年如一日的復讀下,六學家們也學會了這樣的復讀,特別是把不同的原材料放在一起的復讀,創造了很多梗。
比如「一千個人心中,只能有一個孫悟空。」
比如「惡搞西遊記,是要向全國人民謝罪的。」
但這個遊戲裡,不但孫悟空能和白骨精談戀愛,而且還能和鐵扇公主結婚,綠了自己大哥牛魔王呢。
當然這種形式,可能是視頻,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歌單。
除此之外,在六學的研究中,還產生了比如。
以及「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揚是可悲的;有了優秀文化,國人自己還在踐踏是可恥的。」這樣可供演繹的名句。
網友在復讀的過程中,對名句進行了演繹,就變成了:
「一個藝術家沒有自己的手遊代言是可怕的,有了代言你們不去玩是可悲的,你們去玩了還不充錢那就是可恥了。」
在這樣的改編和演繹中,六學完成了自己的進化和補完,逐漸成為一門漸漸被大眾接受,並且準入門檻很低的學科。
四、六學的通俗化
六學變得通俗化是最近的事,簡單來說,應該是這兩個月的事情。
上個月的時候說六小齡童,很多人還會疑惑,但現在,你去社交網站上用「中美合拍」搜索,會發現已經從「萬物皆可supreme」,變成「萬物都可六學」了。
舉個例子。
寵物尿床了,可以六學。
早上早起了,可以六學。
抱怨老師,可以六學。
考四六級,也可以六學。
我之前在一個知乎群裡,還看過幾個群友,用六學進行了一晚上的接龍。
乃至於怒斥六學,也會變成六學的複讀機。
乃至於最近有個美國的rap歌手辱華,六學變成了比表情包更有意思的武器,被廣泛傳播到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
從此六學徹底通俗化,從殿堂,飛入尋常百姓家。
五、六學的成果
任何一門學問都應該有成果,而六學的成果除了明確了孫悟空不一定非得認準六小齡童老師的版本以外,現在看來,最大的成果是幫六老師宣傳了他中美合拍的新電影《敢問路在何方》。
事實上,根據知乎用戶@NE惡靈的整理,六小齡童老師從開始想拍電影,已經有快18年時間了。
這時間裡,他試圖找過張藝謀,拜訪過史匹柏,最後終於立項,和美國派拉蒙合作。
在電影立項後,章老師發了幾十條微博,不斷宣傳這部電影。
不但向著名表演藝術家吳亦凡先生發出了邀請。
更是著重讚嘆了吳亦凡的演技。
在兄弟「沙師弟」的忌日上宣傳這電影。
在他自稱是恩師的西遊記導演楊潔的追悼會上,繼續宣傳這部電影。
就這樣,趁著楊潔導演去世之機,六小齡童宣傳起了自己的電影。
從2010年就開始提,一直到2018年8月還沒正式開機。
然而這部電影從2010年就說要拍,一直到今年,都還沒有開機。
2017年的時候,有人在知乎上問,六小齡童主演的《敢問路在何方》,票房會不會超過《戰狼2》,底下全是嘲笑的答案。
但現在看到全網都在刷六學段子,我覺得還真的有可能。
如果真的超過了,也算是這個網際網路娛樂至死的時代,做出的一點點微小的貢獻吧。
最後留給各位對六學感興趣的讀者一個思考題。
下面這條被遮住作者的微博,是誰發的呢?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年輕人的底線不是在零下10度的日子裡
不穿秋衣褲
而是要又暖又酷又輕盈的
冬日內搭&禦寒神器—「小空翼」
雙面抓毛雙層保暖,不尷尬不怕外露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絨服」
「年輕人的第一套秋衣褲」
¥188,立即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