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十來天,六小齡童就整60歲了。如果沒有那場「文體兩開花」的「六學」 風波,那麼他現在應該還是朱軍口中那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希望大家心裡只有一個孫悟空。」
這是去年下半年的那場風波裡,他常被人詬病的一句「六學」語錄。這「一個孫悟空」指的是誰,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不過六小齡童最近改口風了。昨天為海瀾之家與《大鬧天宮》的聯名款發布會站臺,在推廣視頻裡,他說:
「猴戲不姓章,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人生總會遲暮,經典永不落幕。」
或許是對「文體兩開花」心有餘悸,他還表示,要不是對《大鬧天宮》這部經典動畫的崇敬,他是不一定願意出來站臺的。
想來也對。要說西遊文化IP和孫悟空形象,《大鬧天宮》可以算得上是六小齡童版《西遊記》的祖師爺。
《大鬧天宮》動畫片的創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導演是有「中國動畫創始人」 之稱的萬籟鳴老先生。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裡,這部長達120分鐘的動畫片全憑手工繪畫完成,繪畫量超過了7萬張,僅是繪圖就用了2年時間。即使放到現在來看,裡面的每一幀都經得起反覆觀賞。
60年代,《大鬧天宮》就走出國門,拿下上億元的天價票房。當時有個日本年輕人看完《大鬧天宮》,就此萌發了以動畫作為事業的想法。這個年輕人叫宮崎駿。
萬籟鳴開拍《大鬧天宮》的時候,六小齡童還是個兩歲的孩子。多年以後,六小齡童演《西遊記》前特地向萬老討教經驗,萬老對當時二十多歲的小年輕說,《大鬧天宮》的成功,在於繼承了中國傳統戲曲經驗,所以你啊,也得好好向傳統猴戲取經。
▲ 萬籟鳴與六小齡童。 來源:六小齡童微博
1997年六小齡童拍猴王世家為背景的電視劇《猴娃》,九十多歲的萬籟鳴曾題詞道:為弘揚民族文化多做貢獻。
弘揚民族文化多做貢獻。
從近年來的表現來看,六小齡童算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過猶不及」的地步。
和大多數曲藝名宿一樣,六小齡童從小出生在一個猴戲世家。
祖上是元代末年留在南方的蒙古人,元朝覆滅後,朱元璋把這群人集中在一起居住,貶為「墮民」,男人不準讀書,女人不許纏足,於是世世代代只能吹拉彈唱。
六小齡童的章家便是如此。等到曾祖父輩的時候,家裡的猴戲已經小有名氣。曾祖父在田間地頭光腳演孫悟空有模有樣,人稱「活猴章」,等到祖父「賽活猴」 一輩,成為了紹興名角,自家戲院開到上海灘。傳至父親六齡童,那已經是浙江省紹劇團團長的位置。
家族的高光時刻來自於二哥。1957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觀賞紹劇《大鬧天宮》,8歲的二哥章金星扮演的小傳令猴活靈活現,惹得總理一把將他抱入懷中,一旁的記者趁機拍下這個場景,成就了章家一張流傳後世的合影。
▲ 周恩來與六小齡童二哥小六齡童合照。
有此等光環加身,父親早早就選了二哥作為猴戲接班人,當時還不叫六小齡童的章金萊本可以做一個溫順無憂的小兒子。但人算不如天算,章金萊7歲那年,二哥突發白血病,不久便離世。
臨終前,二哥躺在病床上,小弟章金萊哭著問哥哥,死了之後如何才能再相見。 二哥回答說:「當你演成美猴王孫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見到我了。」
沒料想一語中的,章金萊與美猴王的羈絆就此結下。
不久後,章金萊繼承猴戲衣缽,取藝名「六小齡童」,僅從這個藝名看,滿滿都是父親六齡童和二哥小六齡童的影子。
練功的日子艱辛而漫長,好在六小齡童很快便得到了命運的垂青。1981年,北京一個電話打來:中央電視臺要來選《西遊記》孫悟空的演員了。
那時楊潔導演負責籌拍電視劇版《西遊記》,選角成了大問題,聽聞紹興章家猴王世家的名號,滿懷希望來到紹興。本意是想在紹劇團中挑選演員,卻被六齡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銷自己的兒子六小齡童。
這麼個文縐縐的孩子,能演好孫悟空嗎?或許是老來得子的溺愛,在紹興,楊潔曾親眼看見五六十歲的六齡童拎著4個暖水瓶,為青春期的兒子打水洗澡。
▲ 《西遊記》導演楊潔(中)。
但架不住老猴王一再推薦,楊潔勉強答應讓六小齡童去北京試鏡。在等待北京通知的時間裡,六齡童對兒子突擊開「小灶」,演技大勝於前。等到正式面試表演的時候,一招一式已經有模有樣,領導一高興,當即拍板,就章金萊了。
1982年,23歲的六小齡童章金萊踏上北上的列車,正式開始進組拍戲。1986年春節,《西遊記》在央視首播。
六式悟空,就此一炮而紅。
如同兒時向二哥承諾的那樣,六小齡童終於如願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美猴王,有人見到父親六齡童,會直接說:「啊呀,這不是孫悟空的爸爸嗎?」
因《西遊記》走紅的時候,六小齡童還不滿30歲。那時的他,正是冉冉升起的當紅年輕演員,而但凡有些理想的年輕演員,都不會甘於只演一個角色。
「那時候想,我不可能一輩子就演一個孫悟空啊。」他開始挑劇本,故意挑一些看不出一丁點孫悟空痕跡的角色:魯迅、周恩來、胡適……重量級的角色很多, 但大多事與願違——無論是哪個角色,都不可能激起孫悟空那樣的水花。
▲ 六小齡童扮演魯迅。
2004年,六小齡童心裡盤算著「大家都該淡忘孫悟空了吧」,接了一部演醫生的電影。其中有一場戲要和一個女孩對戲,演到一半,配戲的女孩表情越來越奇怪, 臉憋得通紅,最終「噗嗤」一聲笑場。
「對不起導演,我總覺得醫生是孫悟空變的.」說完,把導演也樂壞了。
不知當時六小齡童是怎樣的心理活動,但有一點可確定的是,此時距離最後一部 《西遊記》播出,已有八年了。
就像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任憑六小齡童怎麼突破,似乎也是種翻不出孫悟空給他限定的圈。
曾經參加的一期《藝術人生》節目裡,朱軍問他,是否有可能塑造新的經典形象來超越孫悟空,六小齡童誠實地回答:「幾乎沒有。」
這個回答讓朱軍頗為驚訝, 「採訪了那麼多人,沒有一個這麼說的,都說最好的作品在下一部。」
既然反抗不了,不如樂享其中。於是他逐漸變成了人們現在熟悉的樣子:身著紅衣紅褲,不厭其煩地參加各種與西遊有關的活動,喋喋不休地說著一套有關《西遊記》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話語。迷戀紅色是因為那是孫悟空臉譜的主色調,也是戲曲中代表正義忠勇的顏色。
在去年被群嘲前的一次校園活動中,六小齡童看到觀眾席中一位小朋友舉著牌子, 「我未長大,不許你老」,讓他不禁老淚縱橫。而類似這樣的「西遊文化進校園」 活動,六小齡童孜孜不倦地做了1000多場。
所有言論都是高度一致的,就像他走哪兒就要比劃幾下的猴戲動作。在很多場合裡,六小齡童都說過自己曾有四大願望:拍攝完整版的《西遊記》、演一回吳承恩、拍一部《大鬧天空》電影、推動建成西遊記主題公園。
前兩個願望已經實現了,第三個願望遲遲不能推進,反而化為了「今年下半年,中美合作.」這一個頗為流行的網絡梗。
至於第四個願望,恐怕他自己也意識到了不可能。「我走哪兒講演都要說建《西遊記》主題公園的事情,每次說下面都是掌聲雷動,其實我知道自己也就是過一過嘴癮。再說下去,沒有實際動作,自己都成祥林嫂了。」
扮演得再像,終究是沒有孫悟空那樣通天的本領。
「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演了孫悟空,而我不是孫悟空。」在晚年的一次採訪裡, 他感慨道。
在閒下來的日子裡,六小齡童喜歡跑到北京潘家園的古玩市場,收集一切與《西遊記》有關的東西,家中的物件多到創下了一個吉尼斯記錄——收藏《西遊記》紀念品最多的人。
尚未深陷輿論漩渦之前,六小齡童曾預想過自己的晚年:留起鬍子,去給淮安的吳承恩紀念館看門,帶上一部《西遊記》,養一隻猴子。
那時的他無劇可拍,眼看就要過上被人遺忘的退休生活。
但後來事情起了變化。2014年六小齡童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國家領導人親自囑託他:《西遊記》的故事可以拍很多部,要通過這種方式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去。
聽聞此言,年近花甲的六小齡童像立即被打了一針強心劑,喜形於色:「看來我要一直演到80歲了。」自此便開始了他略顯魔怔的「西遊文化代言人」之路。
在六小齡童設想的新的《西遊記》故事裡,他自信滿滿地再三強調,孫悟空的形象是不可變的。「我這個臉(孫悟空造型)是不能改的。你在中國13億人口中做一個民意調查,說希望臉改嗎?肯定是不希望的。」
不允許《西遊記》領域的百花齊放,是六小齡童被人指責最多的一點。例如他每當提及周星馳版的《大話西遊》,總是表情嚴肅:這樣人妖不分的電影,導演和編劇是要跟本國人民謝罪的。
說這話的六小齡童可能忘了,原著裡的孫悟空,本來就不是個人。
且不論86版《西遊記》之後的諸多西遊影視劇是否合格,六小齡童不應該忽略 一件事:在他還是個孩童、尚未開始學猴戲的時候,另一個美猴王——《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早已成為了一代中國人心中的經典。
孫悟空不該被壟斷,經典也不應被埋沒。海瀾之家此次與上海美影廠合作,重磅發布大鬧天宮聯名款,正是希望讓這一國產經典重生。
海瀾之家的聯名款讓我們想起,在當今一眾外國英雄IP的包圍中,我們還有美猴王這樣的國產IP,值得被印在年輕人的衣服上。
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