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一甲子」這個詞可能很陌生,其實這就是一種古代紀年和算時間的一種方法,或許我們老一輩的年青人早已經把古人的算時間的文化給慢慢淡忘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甲子乃計時方式,一甲子是多少年?甲子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一個。前一位是癸亥,後一位是乙丑。論陰陽五行,天幹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水生木相生,那麼一甲子是多少年呢?很多有看武俠小說的朋友就會了解到小說中經常有提到一甲子的功力,那麼究竟一甲子是多少年呢?
一甲子是多少年?
「一甲子」=60年。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
一甲子用天幹地支紀年的排列順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乙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乙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六十歲為什麼稱為「花甲」
人們習慣稱六十歲為「花甲」,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簡稱,這一名稱的來歷和我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密不可分。幹支,即天幹、地支。天幹本稱「幹」,地支本稱「支」,是上古時代就已出現的一種計數、計時符號。天幹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組合時單數配單數,雙數配雙數,如甲子、乙丑,而不能是甲醜、乙子)組合為六十對不重複的計數單位(成語「丁是丁,卯是卯」即源於此。因為「丁」和「卯」分別屬於天幹和地支,混淆不了,所以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辦事認真,毫不含糊)。組合時,以十幹為主,自「甲」開始,依次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時,十幹已全部配完,那麼再從第一幹開始與第十一支相配,依次類推下去,共得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復始,所以六十歲是「花甲」之年。據考證,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商代,我國就已經有用幹支紀日的記載,而用幹支紀年,一般認為開始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在此以前的幹支,是後人加上的。幹支紀年從東漢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們喜也用一甲子來表示年歲,如「他已有一甲子的壽命了」或「今日是他一甲子誕辰」等。例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即是一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