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0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麻醉科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圖片拍攝:麻醉科
麻醉前評估的故事
每個工作日下午,是麻醉醫生看望第二天全麻手術患者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麻醉醫生會為每一位患者做好詳細的麻醉前評估,並且籤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這天,麻醉科劉醫生遇到了患者老王,發生了一段頗有意味的小故事……
老王要做的是個常規手術,劉醫生照例進行詢問——
劉醫生
你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嗎?有肺部疾病嗎?……
我身體老好的,家裡「買汰燒」全是我!
老王
老王的老伴看了他一眼,皺了下眉頭,欲語還休。劉醫生看在眼裡不動聲色,換了個問法——
劉醫生
那你平時有在吃什麼藥嗎?
就是咳嗽的時候會用點藥。
老王
老伴順手拉開床頭櫃抽屜,劉醫生看到了一瓶針對哮喘發作的吸入藥,追問之下,老王才說出有哮喘的事。
劉醫生拿出了聽診器要聽一下呼吸音,誰知老王一解開衣領,胸口赫然一道豎直的疤痕,足有一尺長!
劉醫生
這…是開胸手術吧?
是的呀,他兩年前發心絞痛,當時做的搭橋手術。到現在還在吃藥呢!
老伴
這下老王想不承認也不行了,主動從抽屜深處掏出了正在吃的阿司匹林……
劉醫生從老王老伴的一個眼神開始懷疑,抽絲剝繭,進一步發現了線索——哮喘藥、手術疤痕和抗凝藥,真像福爾摩斯探案了!
可是,老王為什麼會隱瞞自己的疾病呢?其實,這類探案的故事並不少見。病人隱瞞病史有「刻意隱瞞」和「無意隱瞞」兩種情況。
刻意隱瞞
老王就屬於「刻意隱瞞」的情況,慕名來到醫院,非常珍惜好不容易等來的床位,擔心說出自己的既往疾病會被拒絕入院或推遲手術。因為老王的哮喘和冠心病都控制得不錯,檢查結果正常,如果老王不主動說,真是很難知道他的病史。
無意隱瞞
「無意隱瞞」,多見於患者對自己的疾病不以為然,有不舒服的症狀,但忍忍也就過去了,因為沒有做過系統的檢查,對自己所患的疾病不知情
隱瞞病史要什麼緊啦!難道會有什麼壞處嗎?
老王
劉醫生
那您就錯了……隱瞞病史會導致醫生不能正確判斷和處理患者手術期間的相關風險!後果非常嚴重!
麻醉醫生為什麼要進行術前訪視?
術前訪視的目的主要是評估患者耐受麻醉和手術的能力,對術中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做出預判,讓患者理解可能面對的風險,優化麻醉方案。
當判斷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況不適合立即手術時,會建議專科醫生會診,改善生理狀況,讓患者在身體條件最優化的情況下接受擇期手術,降低手術風險。
回到前面的故事,因為劉醫生細心的評估,手術當天老王接受了精細個體化的麻醉方案,手術麻醉都很順利,術後很快就恢復出院了。
如果術前沒被發現,有什麼後果呢?
哮喘
哮喘患者需要將疾病控制穩定,才能接受擇期手術。針對哮喘患者,麻醉用藥和方案都會有所講究,以預防其發作。未知的哮喘一旦發作,其診斷和治療都會很被動,哮喘持續狀態甚至會危及生命。
冠心病
建議在症狀控制穩定的情況下做擇期手術。接受過支架植入或冠脈搭橋的患者,往往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抗凝藥會增加手術出血的風險,但停藥又會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所以需要具體評估,權衡利弊。對於這類患者,麻醉醫生會重點關注術中心臟保護。
由此可以看出,患者對麻醉醫生的術前評估應該全力配合,主動訴說一切病症。這樣,麻醉醫生才能做出精細化的預案,避免麻醉風險,保障手術順利進行,最終使患者獲益。
我們希望通過分享這個故事
使更多患者了解麻醉前評估
醫患合作,就像福爾摩斯和華生
一起破案,擊退病魔!
鳴 謝
2019年度徐匯區科普創新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xhkp2019054
供稿 | 麻醉科 夏俊明、張旭
編輯 | 宣傳文明辦 趙俊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
微信服務號
科普閱讀、門診預約、疾病諮詢
您身邊的醫療服務好幫手
微信訂閱號
人文宣傳、精神引領、學科前沿
五官科醫療資訊交流平臺
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下角的
原標題:《「福爾摩斯」探案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