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國內導演第一人張藝謀執導的《英雄》上映至今,國產的大片之路已經足足歷經了17年了,在這17年裡,國產大片經歷了從探索到成熟,由單一到多樣化,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之路。在國產大片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大片類型從最初的傳統「中國風」逐漸到現在的動畫、科幻、軍旅動作片百家齊鳴,而在這個過程中,電影的創作者也從最初的只有國際知名的大導演才有機會參與執導,到現在有很多後起之秀也參與其中,而且隨著國內電影工業體系的成熟,國產大片的口碑也越來越好,從最初萬眾期待的《英雄》、《無極》,到現在口碑爆燃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
歷經了17年的發展,國產大片的整個趨勢是,參與的導演的名氣越來越小,電影的口碑卻越來越好。產生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國內電影工業體系的逐漸成熟,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使得一部大片的誕生不再僅僅依靠導演一個人,而是依靠整個創作團隊。就拿《流浪地球》來說,這部影片除了國內特效技術的成熟之外,還得益於劉慈欣的原著小說,以及後來吳京參演並投資。而正是一個好的體系,保證了這些資源的有機融合。所以整部影片除了特效精彩,故事流暢之外,整部影片的氛圍也把握得非常好,而之所以有了這樣的成熟度,和之前很多國產大片的探索是分不開的。比如前幾年吳京自導自演的《戰狼》系列,就曾掀起了戰爭動作片的熱潮,而在《流浪地球》中,我們多少能夠看到《戰狼》系列的影子。
再反觀17年前,《英雄》上映的時候可謂是所有國產大片的探索者,在這部影片之前,國內的電影創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以導演為創作中心的文藝片領域,而張藝謀正是憑藉著文藝片建立起了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而又正因為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大導演,所以當國內電影人意識到中國人需要一部屬於自己的大片時,第一時間想到了張藝謀,為了使這部大片能夠在國際和國內上都受到歡迎,這部影片從選題到選角,都可謂是費盡心思。在題材上,這部影片選取了華語電影最具標誌性的武俠故事,從選角上,這部影片由已經闖蕩好萊塢多年的功夫巨星李連杰,以及獲得了坎城影帝的梁朝偉聯合主演,此外參演這部影片的章子怡、張曼玉也是當時在世界影壇都具有相當知名度的華人巨星。
所以當時創作《英雄》這部影片時,國內的電影人可謂是雄心勃勃,他們寄希望《英雄》不僅僅是在國內,甚至是在國際上,也展現出國產大片的風採,最終的結果《英雄》也的確不負眾望,不僅僅在國內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而且至今它在海外票房冠軍的記錄依然沒有被後來者打破。從這個維度上來看,《英雄》這部影片絕對是一部成功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風大片。但是這部影片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其中最重要的是,這部影片所蘊含的導演個人風格太過濃厚,使得觀眾們普遍反映影片的故事太過晦澀,這就造成了這部影片的故事不接地氣,沒有觀眾緣。
畫面華美,故事空洞,主題太過宏大,是早期國產大片的共同特點。不僅僅是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包括後來陳凱歌執導的《無極》,馮小剛執導的《夜宴》,以及張藝謀另外執導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有這個問題。這些影片的創作,多數借鑑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創作手法,其中又加入了華語武俠電影的元素,以及各個導演的不同風格,使得影片雖然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是始終無法很好地徵服觀眾。這個過程存在兩個方面主要的問題,首先在《英雄》誕生之前,國內普通觀眾最喜聞樂見的電影都是比較接地氣的作品,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香港電影,香港電影看似泛泛,但是他們卻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香港產的影片,都想辦法拉近和觀眾的距離,即使是王家衛這樣的大師,他依然會在影片中加入些市井的東西,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沒有太多的違和感。
但是這個時間段裡的中國風大片明顯的太過於作者化,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陳凱歌、張藝謀這樣的國際知名度的大導演在主導著這些大片的創作。他們出身於文藝片導演,雖然後來轉型為商業片導演,但是不免依然保持著文藝片的創作思路,在這些商業電影中,他們加入了太多的自己對電影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又未必是普通觀眾所能意識到,所能理解的。比如在《十面埋伏》中,張藝謀多處向胡金銓的經典武俠《俠女》致敬,資深影片自然是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作為普通觀眾,很多都沒有欣賞過胡金銓的作品,所以很難看出其中的奧妙,就自然很難感受到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了。
隨著市場的不斷反饋,中國電影人也逐漸的意識到大片不能僅僅依靠大明星,大噱頭。否則這些噱頭所帶來的,很有可能只是一時的成功,如陳凱歌執導的《無極》,至今仍被諸多影迷所詬病。但是回頭看,這部影片真的就沒有可取之處嗎?其實它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導演不敬業,演員不用心,而是在於這部影片的基調本身就很難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或思想共鳴。看電影就如同兩個人聊天,根本就不在一個氛圍裡,所以就很難聊到一塊去,這些影片的不足之處,也引起了後來的電影人的重視。
而後來的電影人,因為脫離了張藝謀、陳凱歌這些作者式導演的套路,使得他們的眼界更為開闊,在創作影片時的方式也更為靈活。這其中有一部影片特別具有代表性,就是姜文指導的《讓子彈飛》,眾所周知,由演員轉型為導演的姜文,在國內的電影人中也是非常具有個性一位。在演員時代,姜文主要過謝晉的《芙蓉鎮》,張藝謀的《紅高粱》,這兩部影片均是國產文藝片中的上乘之作,而姜文自己作為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也一名驚人,讓姜文一躍成為國內的一線導演。但是作為文藝片導演的姜文,在商業片領域也缺乏建樹。在2010年的時候,姜文自導自演了一部國產商業大片《讓子彈飛》,這部影片較姜文以往的影片更具有觀眾緣。
《讓子彈飛》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豐收,讓作者式電影人看到了希望,但是這種成功註定是短暫的,隨後《讓子彈飛》後續製作相繼上映之後,都再難取得《讓子彈飛》當年的轟動。這部影片的成功是少有的作者式電影和商業元素結合之後的接近完美的作品,這部影片無論是在商業還是藝術範疇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但是這種佳作,就好像那句古語說的一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無法複製的成功不能稱為體系,但是有一個導演在國內商業片領域卻深耕多年,這個人就是馮小剛,他憑藉著賀歲片成名,逐漸的發展成了一個多面手。馮小剛的影片,給國內電影人有了新的啟示,特別是他的那部《集結號》,不僅讓他本人擺脫了喜劇導演的帽子,也為國產大片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這部軍旅題材的作品,特別富有情感上的感染力,在《集結號》成功之後,馮小剛又相繼拍攝了幾部在票房和口碑上都非常成功的作品,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
而在這之後,在香港發展幾年的吳京返回內地,在2012年出演了電視劇《我是特種兵2》之後,吳京仿佛在動作和軍旅之間找到了靈感,他將之前在香港總結的「狼」元素和這部電視劇中的「軍旅」元素相結合,創作出了後來的《戰狼》系列,《戰狼》系列的成功,又催生出《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等主旋律、軍旅題材的國產大片,這些影片的成功,使得國產大片的口碑進一步得到提升。
在這些大片的演進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影片的題材越來越接近觀眾,越來越能帶動觀眾的情緒。而更為讓影迷興奮的是,在2019年《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相繼上映,使得國產大片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而這次的導演,也徹底的告別了大牌導演的序列,餃子和郭帆可能在影迷心中還有一定的名氣,但是就知名度而言,則很難和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甚至是吳京的知名度相提並論。
但是《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卻在取得票房的同時,難得的收穫了觀眾的口碑。可見國產大片的17年發展歷程,是一個電影人和觀眾之間越來越拉近距離的17年,在這17年裡,觀眾的觀影經驗在一步步的提升,而電影人,也試著越來越接近觀眾。而之所以導演的名氣越來越小,也間接地表明了國內電影體系的愈加成熟,以及電影營銷不再僅僅依靠導演的個人名氣。
這17年的發展,是整個電影體系的更加成熟,如今的國產大片,不僅僅對導演的知名度不再過分依賴,甚至有的時候對演員的知名度也不再過分依賴。如《流浪地球》中,除了吳京幾乎沒有一線明星,這是電影創作思路和營銷思路的轉變,這也是觀眾多年來觀影理念的轉變。17年來,大家都越來越注重電影的本身,故事的本身,而不再僅僅是依靠電影人的個人名氣。而且故事也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讓觀眾能夠看得愉快,看得懂,這也自然使得電影不僅僅取得高的票房,同時也獲得了好的口碑。從張藝謀、陳凱歌到姜文、馮小剛再到吳京、林超賢再到如今的餃子、郭帆。國產大片的導演名氣雖然越來越小,但是影片的口碑卻越來越好。不可否認的是每一代的電影人都做了他們應有的貢獻,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貢獻使得國內的電影工業體系越來越走向成熟,越來越接近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