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張路《老子騎牛圖》
張路 《老子騎牛圖》不寫背景,老子坐於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經》卷,正抬眼注視著一隻飛蝠。
老子騎牛取材於這樣一個故事:老子棄官隱遁,騎一青牛西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留其講經,著《道德經》五千餘言,之後便乘青牛西去,不知所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楊晉《石谷騎牛圖》
此圖款題為「畫白石翁詩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晚號白石翁,人稱白石先生。所畫者為王翬,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為清初「虞山派」創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經常與師同繪畫作。
清·楊晉 《石谷騎牛圖》局部
此圖中王翬頭戴鬥笠,身墊蓑衣,騎於牛背之上,緩緩而行,像是雨過天晴之後,徜徉於鄉野小徑。墨色輕潤,渲染有致,勾畫簡潔,卻神韻俱足,充滿詩情畫意。
【7】
清 石濤《對牛彈琴圖》
一高士,一古琴,一玄牛。除此之外,畫面別無他物。畫中高士,神情靜穆,目視前方,手揮五弦。玄牛靜臥,相對高士,只留背影,側耳傾聽。淡墨有無,繚繞其間。空闊的背景,洗鍊的筆墨,超拔的詩意,不盡的語言……
這就是石濤獨立高格的水墨作品《對牛彈琴圖》,地地道道的文人畫。此作別出心裁,驚世駭俗,讀來令人撫掌稱絕。「對牛彈琴」一詞本是譏笑言說者不看對象,或諷刺傾聽者愚鈍不慧。同樣與琴有關,但這次,石濤與陶淵明「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修自然之心的境界不同,他要表達的,是一種卓然不群遺世獨立的反諷與自喻。
品讀畫面題款和石濤摯友之間的唱和,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對牛彈琴圖》的橫空出世,實踐著石濤的藝術主張:「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我用我法」。顯然,他這是在當時流行的「四王」畫派的擬古之風中逆流而行,畫中對牛彈琴的高士,不是石濤又是誰?
萬物有靈,牛亦知「道」。但,「牛」絕不僅僅是石濤的表達對象和傾訴對象,「牛」不只是他苦苦尋求的知音。高明的石濤更是在借牛說話,釋放胸中塊壘,那是石濤的象徵,是石濤的寓言,更是他諷刺世事的載體和依託。也許畫家會這樣感慨:「世上的人啊,我不屑與你們交流,你們不配作我的知音,無緣聽我美好的琴聲。」
【8】
近現代畫家畫牛則首推黃胄、李可染。李之簡約、黃之繁複,殊途同歸,而至巔峰,均為後學典範。
李可染 《戲寫蜀中郊野常見景象》
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這與他長期深入生活、靜觀默察,對牛的動作習性熟稔於心,不無關係。他筆下的牛,或行、或臥、或鳧於水中;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寥寥數筆,他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盎然的田園小景。
李可染 《牛性溫馴 時亦強犟》
「情情溫順,時亦強犟」,李可染筆下的牛也有強犟之時,犟得可愛。他筆下的「犟牛圖」,最見牛的性情。何謂「犟」?黃胄在《驢圖》說得最清楚:「叫站不站,叫跪不跪,牽著不走,打著倒退,謂之犟。」
李可染的這幅「犟牛圖」,無任何背景,犟牛碰上犟童,一個死命牽牛,草帽落在地上也不管,一個硬是一步不肯移動,情景生動有趣。
李可染 《牛性溫馴 時亦強犟》
這是李可染晚年畫的「犟牛圖」,是犟牛遇到了犟牛。此圖筆墨更為剛勁、濃重,牛背、牛角略作枯筆皴擦,將整體效果與細微變化有機統一起來,尤顯牛的「犟勁」。
「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這是著名畫家李可染多次題寫在他的以牛為主題的作品上的跋語,李可染一生酷愛畫牛,並把自己的畫室命名為「師牛堂」。從40年代開始,一直到他生命結束,李可染留下了許多以牛為題材的精彩作品。李可染 《元宵七牛圖》
李可染 《元宵七牛圖》 局部圖
在半個世紀的創作之中,李可染對於這兩類不同題材的作品分別寄託了自己樸厚的深情,如果我們在崇山峻岭之中看到的一種崇高嚴肅的磅礴之力,而牧童與水牛則成為其抒發淡雅情懷的最好載體。在「峰高無坦途「的山水畫革新路上,能夠不時有「牧童遙指」的勞逸搭配,升華之餘也恰好可以看出李可染人生命情調的兩個側面。
李可染《觀瀑圖》
《榕蔭放牧圖》
《柳塘牧牛圖》
《秋郊放牧圖》
【9】
相比於李可染筆下敦厚安和的解壓牛,黃胄與他筆下的水牛之間卻充滿了「恩怨情仇」。說來有趣,「水牛」雖然作為黃胄八十年代江南寫生的代表題材,可是黃胄將這一物種歸於筆下的過程卻付出近乎二十年的艱辛與期盼。
黃胄 《休憩》
1976年,重拾畫筆的黃胄在一段題款中寫道:「丙辰畫水牛稿近百餘幅,均不能成畫,原因很多,主要是缺少生活,此生僅過江南五次,平時與水牛接觸少,故也」。不曾想到,距離江西一行已過十餘年之久,黃胄卻仍然在以每年百幅的畫稿練習水牛,辛勞至此卻不能成畫,究因不過未下江南,隔岸觀火而已。
黃胄 《休憩》 局部圖
這十六年來的念念不忘,終於隨著全國形式的好轉而傳回音響。1980年,黃胄夫婦終於有機會前往蘇杭,皖南一帶生活,得見了牽掛在心中十餘年的「江南水牛」。相比黃胄年輕時在陝西常見的關中黃牛,江南的水牛群居散養,常有渡水嬉戲的「福利」,其形態豐富多樣,非常適於入畫。
黃胄《五牛圖》
自此之後,各類水牛題材的畫作開也始大規模出現在黃胄的筆下,在江南無數次的觀察研寫之中,黃胄對於水牛的骨骼結構、筆墨渲染的規律也從「不能成畫」變為了如指掌。
黃胄《俯首》
《俯首》作於1984年,筆墨酣暢淋漓、絲絲入扣,在表現人物及動物的神情、動作等方面有天然之妙,濃鬱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頗有宋人翁卷《鄉村四月》詩的意趣:「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作者題款「俯首」,自然還有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並以此陶寫心靈、書寫情懷的況味。
黃胄《雙牛圖》
《雙牛圖》是黃胄先生贈送給同為屬牛的小友(友人之子)的小品,僅為1.5平尺左右。畫面充盈,兩隻水牛閒懶的臥於水中,柳葉隨風而動,愜意無比。水牛用筆雖簡但結構清晰,柳葉看似雜亂實則亂中有序。看似不經意的疏懶之作,卻又筆筆到位,彰顯出黃胄先生深厚的繪畫功底。
【10】
潘天壽《耕罷》
此件《耕罷》作於整張八尺宣紙之上,繪高石花叢掩映下,一水牛於水中靜臥。水牛之牛身以溼筆淡墨寫出,牛角與牛頭細部以有力的線條寫出,塑造出水牛堅忍的性情。
【11】
齊白石《放牛圖》
齊白石《放牛圖》局部
這應該是齊白石最遷想妙得的一幅牛畫了,畫牛不見牛,確實牛!
齊白石曾謂:「我是學習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學古人,要學到恨古人不見我,不要恨時人不知我耳。」
《放牛圖》全畫以齊白石所獨特的筆墨形式來表達這一繪畫題材,並沒有直接將牛描繪於畫面之中,而是通過栓牛的繩來含蓄的表達放牛這一繪畫主題,特殊的聯想手法,恰到好處,堪稱絕妙之至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