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大學校園
今天是9月10日,也是教師節,冷絲討論一個相對輕鬆的話題:做一名大學教師有哪些要求,又有哪些管理制度?
我國共有2600餘所高校,包含重點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以及部分部委主辦的行業學院。
就目前絕大部分高校的要求來說,你要做一名教學科研型教師或者是研究員,首要的也是基本標準——就是獲得博士學位。
也就是說,擁有博士學位是當一名大學教師的入門門檻。
而目前的絕大部分本科院校,僅僅擁有博士學位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有獨立創作的權威期刊的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個人主持或者參與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
要做一名大學教師,這些基本條件具備以後,幾乎所有的高校在招聘時實行的是較為簡單的辦法:個人資料審核、試講、二級學院教學學術委員成員會投票通過。
所以說,大學教師,入門門檻高,招聘的程序相對顯得比較簡單。
截止到2018年,教育部對高校教師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還是比較多的,要求多,對教師扶持的力度也很大。
2015年10月,國家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我國「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做出了部署。而隨後的2018年出臺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又對當前高校落實「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進行具體指導。
國家規定:一流學校需要一流師資來支持,建設一流師資隊伍仍然要從制度建設入手,在堅持教師資格制度的基礎上,大力完善教師聘任制度、考核制度、績效工資制度和教師培訓制度,充分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積極性,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打造一流高校教師隊伍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具體說來,教育部對高校教師有三大方面的規範制度和要求。
其一,教育部要求,繼續完善教師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推行以來,高校用人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而來的多種用人形式,不僅打破了傳統的編制管理和人才評價方式,而且要求在聘任制度的設計上,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擇優選優」「優勝劣汰」為目標。
高校通過對教師聘任合同的籤訂、聘後合同和考核的管理、退出機制以及聘任糾紛的處理等方面作出更為全面詳細的規定,確保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和獎勤罰懶,提高教師隊伍質量。
其二,教育部要求高校完善績效工資制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績效工作制度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是由於對績效本身的認識和高校評價的導向,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專業輕德育的現象也成為社會廣為關注的問題。
因此,通過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導向作用,引導高校教師各展所長,形成合力,使高校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充分發揮一流師資隊伍在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其三,教育部要求完善高校教師培訓制度。
一直以來,教師培訓主要針對的是基礎教育領域,高校教師培訓鮮有提及。
隨著當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教師的觀念、知識及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
2012年7月,教育部首批遴選了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正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當前高校教師培訓制度在內容、方式方法及要求等方面,仍然還處在摸索階段,因此從制度設計上增強高校教師培訓的教育模塊,加強教育教學改革訓練和教學學術研究,是完善培訓制度的主要內容。
高校教師又有哪些優勢?他們能夠拿到哪些報酬
以一名35歲左右的青年教師為例,他如果獲得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員的職稱,拿到了國家課題和省部級課題,每年能夠在權威期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獲取的報酬也是很高的。
再如,如果是大學教授,有長江學者等稱號,每年的兼職和校外講座所獲取的報酬可能比一名副教授全年的待遇還要高。
冷絲用一句話總結:教育部和各高校對大學教師要求較高,給予的制度管理也較高,而待遇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