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評北大弒母案的主角是自閉症?
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因為舅舅的諒解,暫時免於一死,但他將以何種面目、何種心態面對今後的生活呢?他自稱有精神障礙,又說是因為母親像林黛玉,殺她是為了幫助她解脫,閃爍其詞背後吳謝宇殺母的真正動機是什麼?這值得我們深思。
-
北大弒母案兇手1162天後機場被抓:高智商人渣是怎麼煉成的
轟動全國的北大弒母案兇手,吳謝宇,時隔1162天,在重慶機場被抓。 被抓時,吳謝宇身上攜帶了30多張身份證,有人說他不想玩了,有人慶幸」完美犯罪者「終於落網。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殺人犯應當以命償命,更何況是十惡不赦的」弒母「,死刑就完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戳中華人痛點,讓孩子從小獨立思考有多難
》(點此查看),今天我們分享另一個高達9.5分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面是對吳謝宇的神話,稱他是高智商犯罪,判斷依據僅僅是他是北大高材生和他的作案手法;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一些他人描述的細枝末節就判斷吳謝宇的母親是一個「孤僻、偏執、鑽牛角尖」的人。將吳謝宇弒母案簡單歸咎為家庭教育的原因。
-
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是我這半年看的劇中,能引發思考最多的一部,探討了太多的現實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前一陣看了梁文道的一篇文章《北大學子涉嫌弒母案 | 梁文道:自媒體時代,別丟了新聞倫理的底線》感觸特別深。
-
「北大學子弒母案」開庭,逃亡期間曾在酒吧當「男模」
據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網站的開庭公告顯示,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定於2020年12月24日上午9時整在法院第二法庭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罪一案,此時距離其被抓獲已經過去了超過一年半的時間。
-
「北大學子弒母案」的悲劇:孩子為何下毒手?背後原因讓人心疼
「弒母」的消息大家一定不陌生,前些年大名鼎鼎的北大學生弒母案,就是其中的典型。只是,大家在感慨這麼優秀的孩子,卻連基本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時候,是不是更應該關注,究竟是什麼原因才造成這樣的結局?而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
吳謝宇弒母永遠是逗號!他曾是全校第一名、學霸、北大三好學生!
他於2015年7月10日製造了震驚全網的弒母案。2019年4月21日吳謝宇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據悉,吳謝宇弒母案於2020年12月24日一審,擇期宣判。截圖吳謝宇的殘酷無情和墮落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其一、他網購刀具等作案工具,有預謀地殺害了他自己的母親。其二、對編造虛假信息,隱瞞弒母事實時間超過半年之久。
-
「北大弒母案」最新細節曝光惹爭議:拜託,不要美化那個殺人犯!
作者| 劉娜來源| 閒時花開(ID:xsha369)從來沒有哪一起案件,像吳謝宇弒母案這樣備受關注又充滿詭異。「北大」「狀元」「才子」「學霸」,這些象徵鳳毛麟角的閃光標籤,和「弒母」「藏屍」「潛逃」「性癮」,這些隱喻暴力色情的血腥犯罪,纏裹交織在一起,在教育焦慮和親子緊張的時代語境下,被解讀成千百種話題。而這些話題,伴隨吳謝宇落網後的長久沉默,各持立場,暗湧不斷。
-
北大弒母案揭底——來自中國心理哲學家的視野報告
北大弒母案揭底——來自中國心理哲學家的視野報告 本文撰稿為《之我精神導論》作者 (註:之我或靈魂之我——靈魂之王、靈魂的主宰、靈魂的主人、哲學之我或哲學層次的我。)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it): 在被捕一年半後,12,備受關注的北大弒母案終於進入了公開審理階段。 案件由福州中院負責審理,開庭後,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被起訴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等三項罪名。
-
北大弒母吳謝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本想殺母后自殺,誰知……
導語:今天備受社會關注的北大弒母案開庭了。網絡上一邊倒:死刑。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深入人心。而現實中,法院不願意判死刑何據之有?翻開吳謝宇,現在想想也沒有什麼,就是上了一個北大,也就是一個本科大學,在現在社會也不足為奇了。弒母案,自古以來極刑!沒有任何理由。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北大學子弒母案,從《隱秘的角落》弒父到「北大天之驕子」弒母
北大弒母案開庭宣判,我們了解到吳某從天之驕子淪落到殺人兇手的過程,恰恰和上半年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張朝陽的弒父案有某種相似。同樣是單親家庭,母親的嚴格要求和孩子優異的學習成績。這不禁讓我們反思是孩子變壞了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目前的社會結構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從小被父母關心關愛,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是隨叫隨到,孩子享受到了比以前更優厚的物質條件。父母們也總是感慨孩子現在身在福中不知福。反觀孩子身邊物質極大豐富,各種好吃好玩的基本上沒有得不到的。
-
北大弒母案兇犯被抓,所以完美犯罪存在嗎?
震驚全國的北大弒母案兇手吳謝宇潛逃三年終於被緝拿歸案。在2016年2月14日,警方發現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而其22歲就讀於北大的兒子吳謝宇就是案件的兇手。在作案後封死了住處,將屍體用塑料布層層包裹,還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弒母后,還以母親名義貸款。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在被捕一年半後,12月24日,備受關注的北大弒母案終於進入了公開審理階段。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外,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吳謝宇案的開庭公告。
-
吳謝宇弒母案: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撇開弒母的慘烈,以及弒母的異化,僅從作案的實施去看吳謝宇的存在,似乎永遠逃不開他高材生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無論是媒體有意或無意地修飾,「北大學子」始終被冠在慘案的背景板上。
-
北大高智商才子?夜店男模?弒母的吳謝宇真的擁有多重人格?
大家關注吳謝宇案,一個是因為「弒母」案本身足夠聳動眼球,一個就是因為這個罪犯身上的標籤,讓人眼花繚亂。他是北大的高智商天才,喜歡歷史政治哲學科技,他的業餘生活充滿蓬勃的生命力!白天當教師,晚上做男模,喜歡健身,買彩票和嫖娼。多重人格設定給他賦予神秘色彩,也讓他的犯罪動機顯得迷霧重重。
-
比起看似深刻的「制度論」,追問阜寧弒母案細節更有意義
確實,我們的教育制度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個和弒母悲劇的本身有多大關係呢?一個制度再完美的社會也會有罪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教育體系。這不僅是概率論裡的「極端個例」,也是我們生活的常識。因此,放著個體的惡不顧,將矛頭指向宏大乃至虛無飄渺的教育制度,從極端個案中硬生生地提出一個普遍性的原因,這樣的評論難免給人一種「亂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
兩起「弒母案」的警示: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無法想像有人會親手殺害自己的母親,但血的現實告訴我們,這已不是個案。01「北大學霸」吳謝宇殺母藏屍案這個案件曾轟動一時。2015年上半年,北大學生吳謝宇(時年21歲)因「父親不在了就沒有家的感覺」「覺得母親活得也很累」,遂產生殺害母親謝天琴(歿年48歲)的念頭,併網購了刀具等作案工具。
-
北大女生自殺,不要問自己與惡的距離,其實我們就是惡的本體!
生命樹婚戀這是怎樣的一個驚悚刷爆眼球的標題:不寒而慄的愛情、處女、北大女生、精神折磨、自殺。 其實只要稍微轉換下角度,我們對配偶、對兒女、對下屬、對特別有安全感的朋友是不是也常常充滿了貶低、要求和控制! 只是悲劇的地方是我們都打著愛的名義,我們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我們都認為自己都是對的,我們都覺得這是對方對不起我,都是對方的錯,我們在幫助他們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