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蜥蜴分類圖鑑 |【水族圈低調分享】

2021-03-01 水族圈

戳上面的水族圈關注我們哦!


蜥蜴,即可作為一個單獨的目——蜥蜴目LACERTIFORMES ,也可作為爬行綱有鱗目Squamata的一個亞目——蜥蜴亞目Sauria來對待,和蛇亞目Serpentes並列,這是分類系統的不同,我比較習慣用蜥蜴目。目下共有4個亞目,若把蜥蜴作為一個亞目,則4個亞目則成為下目。
依照不同的分類系統,蜥蜴分科具體數量有所不同,我喜歡用18科的系統。18科如下:
Agamidae 鬣蜥科(飛蜥科【臺】)
Iguanidae 美洲鬣蜥科(鬣蜥科【臺】)
Chamaeleonidae 避役科(變色龍科)
Gekkonidae 壁虎科(守宮科【臺】)
Pygopodidae 鱗腳蜥科(尾肢蜥科)
Cordylidae 非洲蜥蜴科(環尾蜥科、鎧鱗蜥科)
Scincidae 石龍子科 
Lacertidae 蜥蜴科 (正蜥科)
Teiidae 美洲蜥蜴科 
Xantusiidae 黃蜥科(夜蜥科、疣蜥科)
Dibamidae 雙足蜥科 
Anguidae 蛇蜥科 
Anniellidae 蠕蜥科(北美蛇蜥科)
Helodermatidae 毒蜥科 
Xenosauridae 異蜥科 
Shinisauridae 鱷蜥科 
Lanthanotidae 擬毒蜥科(婆羅蜥科) 
Varanidae 巨蜥科
此外楔齒蜥(喙頭蜥)不屬於蜥蜴,雖然其外形近似蜥蜴,但是骨骼結構和蜥蜴相差很多。單列為喙頭目。蚓蜥類亦不屬於蜥蜴,在有鱗目的系統內地位和蜥蜴亞目同等,為蚓蜥亞目。也可作蚓蜥目與蜥蜴目並列於爬行綱中。在此同樣作介紹。


另外說一下,學名是拉丁文不是中文,這點不要搞混了。正式的中文名字稱為中文正名,不過市場上交流很多蜥蜴的名字,尤其是外國種,很多都不是正式的中文名字,多是英語直譯或者自行臆想,故此貼裡給出的名字基本都是正式的中文名,至於市場俗稱也會提及。因為是寫分類,所以還是用從分類角度取的正式中文名好,老實說有些市場的俗稱挺沒有節操的。

喙頭目Rhynchocephalia 
楔齒蜥科Sphenodontidae
楔齒蜥屬Sphenodon

這是一個古老的目,屬下僅存1科1屬2種,所以被稱為活化石。頭部具有頂眼,既有「第三隻眼」不過此眼只能感光,不能成像,兩種為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 和斑點楔齒蜥Sphenodon guntheri ,斑點楔齒蜥已於上世紀滅絕。僅分布於紐西蘭,屬於世界級珍稀動物,於鳥類同居在洞穴中,夜行,以昆蟲,鳥類為食,尾能自斷,但是再生不完全。壽命很長。

中文正名:楔齒蜥 學名:Sphenodon punctatus  別名:喙頭蜥 

商家和玩家的俗稱太沒有節操,不列了。此種不屬於蜥蜴,切記。

 

鬣蜥亞目 Iguania
鬣蜥科 
Agamidae
體型小至中大型,頭背沒有對稱大鱗,附肢長,體表鱗片經常起稜,不少種類背部中央的一排鱗片通常隆起,稱為鬣鱗。舌短,不分叉或微分叉,平時不吐出,僅在飲水與捕食時吐出,可以粘附昆蟲。多數捕食性,少數植食性。分布於亞洲大陸,非洲大陸,澳洲大陸,區域為古北界,東洋界,熱帶界,和澳洲界。以東洋界種類最為豐富。臺灣將此科譯為「飛蜥科」,將美洲鬣蜥科(見下文)譯為「鬣蜥科」。個人感覺不妥。

中文正名:鬣蜥 學名:Agama agama  別名:普通鬣蜥 市場俗稱:彩虹飛蜥
鬣蜥科的模式種,鬣蜥科學名的由來是以其種名定屬名,再訂科名。有頸鬣,背鬣不發達,具有變色的能力。主食昆蟲,分布非洲中部。

中文正名:石鬣蜥 學名:Agama atra 
和普通鬣蜥同屬的物種,同樣有變色能力,分布南非山區,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新疆巖蜥 學名:Laudakia/Agama stoliczkana  別名:新疆鬣蜥。
有的分類學家將原鬣蜥屬(Agama )中的部分種類分出,成立巖蜥屬Laudakia ,分布中國新疆,主食昆蟲,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荒漠蜥 學名:Psammophilus dorsalis 
繁殖期顏色會變得豔麗的鬣蜥,分布印度的高原上。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麗棘蜥 學名: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市場俗稱:高山角龍,十字領蜥
棘蜥這個屬的特徵是具有眶後棘(但是具有眶後棘的並不一定是棘蜥)。具有一定的變色能力,雄性較為豔麗,雌性較為暗淡。分布華南及東南亞的闊葉林和雨林中,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麗紋攀蜥 學名:Japalura splendida  別名:麗紋龍蜥
攀蜥屬的物種具有頸鬣,但背鬣不發達。主要分布亞熱帶地區的樹林中。此種鼓膜具鱗片,眼下與上唇鱗之間的黃白條紋是其主要特徵。是國內市場上最常見的蜥蜴之一。該種為中國特產,分布華中及西南地區。

中文正名:草綠攀蜥 學名:Japalura flaviceps  別名:草綠龍蜥
與麗紋同屬的種類,區分是不具有麗紋那樣的眼下和上唇鱗之間的黃白條,草綠的眼周具有輻射狀黑紋,麗紋則沒有。該種同樣是中國特產,主要分布華中地區。

中文正名:琉球攀蜥 學名:Japalura polygonata  別名:琉球龍蜥
該種主要分布日本,個人感覺是攀蜥屬裡最漂亮的物種,尤其是圖裡的J.p.ishigakiensis 亞種。另外黃口攀蜥,就是該種在臺灣的亞種,J.p.xanthostoma 

中文正名:樹蜥 學名:Calotes calotes  別名:普通樹蜥,綠樹蜥
樹蜥屬的模式種,具有發達的背鬣和頸鬣,具有較強的變色能力。身體綠色帶有白紋,雄性的頭部能夠變成鮮紅色。分布印度及斯裡蘭卡。

中文正名:棕背樹蜥 學名:Calotes emma
樹蜥屬的另一個物種。該種同樣具有變色能力,並且變色的差異會較大。該種具有眶後棘,即眼睛後面的一枚小刺。這是區分它和其他樹蜥的依據之一。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國內分布華南地區,國外分布東南亞。

中文正名:白唇樹蜥 學名:Calotes mystaceus 
樹蜥屬的另一個種類,身體也能變色,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中國雲南也有分布。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變色樹蜥 學名:Calotes versicolor  民間俗稱:馬鬃蜥
該種是東南亞最常見的蜥蜴之一,中國華南也有分布,繁殖季節頭部會變成鮮紅色,雄性前肢也可變為紅色。市場上較為常見,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飛蜥 學名:Draco volans  別名:普通飛蜥
身體較為特殊的蜥蜴,體側有翼膜,可展開與樹枝之間滑翔。有喉囊。行動迅速,生活在高樹上。分布東南亞,該種國內沒有,不過國內有與它同屬的裸耳飛蜥Draco blanfordi 和斑飛蜥Draco maculatus 

中文正名:長鬣蜥 學名: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市場俗稱:綠水龍,中國水龍
鬣蜥科中的大型種類,體長可達1米,具有發達的背鬣和頸鬣,雄性比雌性更發達,性喜水,可食昆蟲,魚,蛙,甚至小鼠。是市場上常見的種類。

中文正名:橫紋長鬣蜥 學名:Physignathus lesueurii  市場俗稱:澳洲水龍
和長鬣蜥同屬的種類,是該屬中唯一在澳洲的種類,分布澳大利亞東部。與長鬣蜥相同,同樣喜水。

中文正名:孟加拉頭角蜥 學名:Gonocephalus belli  市場俗稱:貝爾冠蜥
鬣鱗同樣很發達的種類,喉囊除有紫色斑。爬天上曾經有很多人把該種誤認為是長鬣蜥而引起過不小的爭論,但是其實細看區分還是很明顯的,該種的鬣鱗和長鬣蜥不太一樣,喉囊的紫色斑也很容易區分。分布東南亞。

中文正名:頭角蜥 學名:Gonocephalus chamaeleontinus  市場俗稱:變色龍冠蜥
頭角蜥屬的模式種,具有變色的能力,雄性偏藍色,雌性偏綠色。分布馬來西亞和印尼。

中文正名:紅棉頭角蜥 學名:Hypsilurus/Gonocephalus boydii  市場俗稱:博伊徳森林龍(雖說是英語直譯,但是這個名字還是略無節操)
該種的分類地位略有爭議,近年來有的分類學家把它從Gonocephalus 屬分到Hypsilurus 屬,但是仍有分類學家認為它屬於Gonocephalus 屬又分了回去。分布澳洲。

中文正名:蠟皮蜥 學名:Leiolepis belliana  市場俗稱:蝴蝶蜥
皮膚粗糙,肋骨可展開並展示肋部的鮮豔顏色作警示。雄性肋部較為鮮豔,雌性則比較暗淡。棲息於海岸周邊的沙地,挖穴而居,以昆蟲餵食。由於海南等地迷信此種大補,並且用其皮膚來冒充大壁虎的皮而大量捕殺,個人認為是目前國內種群受威脅最大的蜥蜴。另外所謂的巨型蝴蝶蜥,原本是其種下的一個亞種 L.b.guttata ,現在也有的分類學家把它獨立成種L.guttata 。而國內的蠟皮蜥,是其下的紅帶亞種L.b.rubritaeniata ,但也有認為是獨立種L.reevesii 的說法。

中文正名:變色沙蜥 學名: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市場俗稱:卷尾沙蜥 民間俗稱:蟾頭蜥。
沙蜥這個屬是鬣蜥科中分布維度最高的一類。該種是草原爬行動物的優勢種,國內分布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國外分布蒙古,分布區域很大。以昆蟲為食。說到它,我不得不說「卷尾沙蜥」這個名字,這是我見過最沒有節操的俗稱了,沒有之一。為什麼這麼說,沙蜥屬種類很多,並且交叉分布,所以市場上的沙蜥經常會是多種混合,像分布比較廣的草原沙蜥(見下文),荒漠沙蜥都有可能進入市場。而所有的沙蜥都是會「卷尾」的。所以卷尾沙蜥這個名字用來稱呼單獨的物種是毫無科學性的。至於所謂「卷尾沙蜥」的學名Phrynocephalus maculatus ,Phrynocephalus nejdensis 分別叫做斑沙蜥和內志沙蜥,2種都是分布西亞的沙蜥,不會是中國市場上的沙蜥。

中文正名:草原沙蜥 學名: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市場俗稱:卷尾沙蜥 民間俗稱:蟾頭蜥。
不建議使用卷尾沙蜥這個名字,上面已經說過了。此種分布同樣較廣,所以也很容易進入市場。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大耳沙蜥 學名:Phrynocephalus mystaceus 
沙蜥屬裡最大的物種,可達15cm。嘴角有耳壯皮褶,雄性繁殖期頸下和肩胸會變為粉紅色。國內僅見於新疆霍城,國外分布中亞地區。

中文正名:隱鼓蜥 學名:Tympanocryptis lineata
形似沙蜥,但是是分布澳洲中部荒漠的種類,和沙蜥可以視作趨同進化。與沙蜥生態位相似。

中文正名:雙孔蜥 學名:Diporiphora australis 
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北部的蜥蜴。棲息於海岸的沙丘或樹林中,半樹棲,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英雄蜥 學名:Sitana ponticeriana  別名:反身蜥 
該種具有極大的喉扇,並且很豔麗。由於展示喉扇的時候會將身體向後仰得很高,所以就有了反身蜥這個名字。分布南亞地區,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琴首蜥 學名:Lyriocephalus scutatus 
該種的特徵是鼻子上的突起,分布斯裡蘭卡的雨林中

中文正名:尖刺髭蜥 學名:Amphibolurus muricatus 
這種蜥蜴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分布澳洲中部及東部地區。主食昆蟲,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飾紋髭蜥 學名:Ctenophorus/Amphibolurusornatus 
分布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的荒漠蜥蜴。原本是Amphibolurus屬的,00年的時候把從原Amphibolurus屬分到新屬Ctenophorus中,原Amphibolurus屬只剩樓上的那種和另外一種。

中文正名:髯蜥 學名:Pogona vitticeps  市場俗稱:鬃獅蜥
關於該種的資料已經很多了,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該種的英文直譯的話應該是鬍子龍,學名的種名應該也和鬃獅沒半點關係,「鬃獅」這個名字據說是日本人想出來的。另外該種曾經也是屬於Amphibolurus 髭蜥這個屬的,99年分出來。另外有和該種長得很像的Pogona barbata ,就是所謂的東部鬃獅蜥,該種Pogona vitticeps 是中部鬃獅蜥。

中文正名:魔蜥 學名:Moloch horridus 
外形怪異的蜥蜴,行動緩慢。身上有許多細槽,可以通過毛細作用把水分輸送到它嘴裡。具有一定的變色能力,以螞蟻為食。

中文正名:鬥篷蜥 學名:Chlamydosaurus kingii  別名:傘蜥 
鬣蜥科中的大型種類,體長可達1米。受驚時會把頭部的皮褶展開威嚇敵人,奔跑的時候可把前肢抬起,僅用後肢快速奔跑。分布澳洲。

中文正名:海蜥 學名:Hydrosaurus amboinensis  市場俗稱:巨人斑帆蜥 
尾上有類似船帆的結構。這屬物種具有和南美的冠蜥相同的在水面上奔跑的能力。體長可達1米,和長鬣蜥、鬥篷蜥並列為鬣蜥科最大的種類。

中文正名:菲律賓海蜥 學名:Hydrosaurus pustulatus  市場俗稱:菲律賓斑帆蜥 
Hydrosaurus 屬的另一個物種,棲息於菲律賓的熱帶雨林,雜食性。

中文正名:冠頭蜥 學名:Lophocalotes ludekingi 
屬下單種,分布印尼蘇門答臘島的蜥蜴。

中文正名:鬃蜥 學名:Salea horsfieldii 
該種具有批針型的背鬣。分布印度西南部。

中文正名:飾紋刺尾蜥 學名:Uromastyx ornata  市場俗稱:華麗王者蜥。 
同「鬃獅」一樣,「王者蜥」這個名字既非學名翻譯也非英文名翻譯,應該也是日本人臆想出來的。各種王者蜥即各個刺尾蜥屬的種類。該屬的物種在產地經常被作為食物,另外由於寵物的原型,野外的種群也受到一定的威脅。分布非洲撒哈拉沙漠。

中文正名:刺尾蜥 學名:Uromastyx aegyptius  市場俗稱:埃及王者蜥
刺尾蜥屬的另一個物種,分布北非地區。所謂的敘利亞王者蜥,就是其下的亞種U.a.microlepis 

 

至此鬣蜥科結束,附上鬣蜥科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的正式中文名
Acanthocercus
Acanthosaura 棘蜥屬
Agama 鬣蜥屬
Brachysaura 
Bufoniceps 
Chelosania 大耳蜥屬
Coryphophylax 
Cryptagama 
Dendragama 
Gonocephalus 頭角蜥屬
Harpesaurus 鐮蜥屬
Hypsicalotes
Laudakia 巖蜥屬
Lophocalotes 冠頭蜥屬
Mictopholis 雜鱗蜥屬
Oreodeira
Oriocalotes 異鱗蜥屬
Phoxophrys 瘰蜥屬
Phrynocephalus 沙蜥屬
Psammophilus 荒漠蜥屬
Pseudotrapelus
Trapelus
Xenagama 
Amphibolurus 髭蜥屬
Arua 
Caimanops 
Chlamydosaurus 鬥篷蜥屬
Ctenophorus 
Diporiphora 雙孔蜥屬
Hypsilurus 尖頭林蜥屬 
Lophognathus 冠頜蜥屬 
Moloch 魔蜥屬 
Physignathus 長鬣蜥屬 
Pogona 髯蜥屬
Rankinia 
Tympanocryptis 隱鼓蜥屬 
Aphaniotis 馬來蜥屬
Bronchocela 
Calotes  樹蜥屬
Ceratophora 角吻蜥屬
Cophotis 卷尾蜥屬
Draco 飛蜥屬
Japalura 攀蜥屬
Lyriocephalus 琴首蜥屬
Mantheyus 
Otocryptis 隱耳蜥屬
Ptyctolaemus 喉褶蜥屬
Rankinia 

Salea 鬃蜥屬
Sitana 英雄蜥屬
Tikiguania 
Hydrosaurus 海蜥屬 
Leiolepis 蠟皮蜥屬 
Saara 
Uromastyx 刺尾蜥屬

美洲鬣蜥科 Iguanidae 
體小型至大型,附肢長,不少種類具有鬣鱗。與鬣蜥科相比,雜食性的種類較多。主要分布於新大陸美洲地區,少數種類分布馬達加斯加及太平洋諸島。分布區域為新北界,新熱帶界,非洲界和澳洲界。與舊大陸的鬣蜥科種類分布沒有交集,2者趨同進化。該科的8個亞科也經常被提升為科而分成8個不同的科,此處還是全部歸於美洲鬣蜥科。此科臺譯「鬣蜥科」,由於和大陸對於Agamidae的翻譯相衝突,所以經常會有人將2者混淆,由於將Agamidae譯作飛蜥科的臺譯並不太妥當,故還是將此科叫做美洲鬣蜥科比較好,建議不要叫做鬣蜥科,以免混淆。

中文正名:美洲鬣蜥 學名:Iguana iguana  別名:綠鬣蜥(注意:不是綠鬃蜥) 簡稱:IG(注意:不是LG)
該種是美洲鬣蜥科的模式種,綠鬣蜥的名字來自其英文名green igugna的直譯,簡稱IG是iguana的前2個字母。該種是美洲大陸上最大的蜥蜴,體長可達2米,生活與中美與南美的熱帶雨林中,棲息於樹冠層,受驚時可躍入水中,善於遊泳。尾可自斷。幼體除了取食植物外還會少量捕食昆蟲,成體完全植食性。幼體亮綠色,成體體色變淡。種下分2個亞種,一個是指名亞種I.i.iguana ,一個是犀角亞種I.i.rhinolopha ,即通常所說的III和IIR。該種是世界上飼養最多的蜥蜴,也是市場上最常見的進口蜥蜴之一。由於其體形較大,又需要滿足高溫高溼且有光照的條件,故對設備,場地及飼養者的要求較高,所以個人一般不推薦對於蜥蜴飼養沒什麼概念的新手去養這種蜥蜴。

中文正名:黃頭美洲鬣蜥 學名:Iguana delicatissima 
美洲鬣蜥屬中的另一個物種,相比廣布的IG,這種只分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上,並且因為棲息地的破壞稱為了瀕危物種。

中文正名:海鬣蜥 學名:Amblyrhynchus cristatus  別名:科隆海蜥、加拉帕戈斯海鬣蜥、鈍鼻蜥
蜥蜴中唯一一種會在海洋裡活動的種類,僅分布與加拉帕戈斯群島(科隆群島),達爾文也曾見識過這個神奇的物種。生活與海岸邊的石堆中,取食的時候潛入海中,食物是秘魯寒流中生長的藻類。鼻子能夠排出海水,排出體內的鹽分,雄性成體可達1.7米,雌性略小。

中文正名:陸鬣蜥 學名:Conolophus subcristatus  別名:科隆陸蜥、加拉帕戈斯陸鬣蜥
同海鬣蜥一樣,僅分布加拉帕戈斯群島,體型小於海鬣蜥,可達1.2米,以島上的仙人掌等植物為食。

中文正名:黑櫛尾蜥 學名:Ctenosaura similis  市場俗稱:中美洲刺尾鬣蜥
棲息於山地的巖石堆,主要取食植物,偶食昆蟲。原產中美洲,另外被引入了美國的佛羅裡達州等地。

中文正名:變色蜥 學名:Sauromalus obesus/ater  市場俗稱:飛鼬蜥
分布於美國東部的沙漠蜥蜴,主食植物,偶食昆蟲。該種所在的屬內的有些種類是瀕危物種。

中文正名:犀蜥 學名:Cyclura cornuta  市場俗稱:犀牛鬣蜥
因頭部的突起而得名,雄性的角大於雌性。體長可達1.2米,主食植物,偶食昆蟲,其食物中含有有生物鹼的植物,但對它無害。分布古巴。該種及其所在的圓尾蜥屬(Cyclura)內多種均是瀕危動物。其中包括常作寵物的Cyclura nubila ,也是和犀蜥同屬的種類,其下3個亞種即俗稱的開曼、藍巖、古巴。 

中文正名:沙鬣蜥 學名:Dipsosaurus dorsalis  市場俗稱:沙漠鬣蜥
分布於美國沙漠地區的蜥蜴,主食植物,偶食昆蟲,國內市場可見。

中文正名:低冠蜥 學名:Brachylophus fasciatus  市場俗稱:斐濟鬣蜥
背鬣較低,身體帶有綠白條,尾長,分布斐濟、湯加。由於棲息地破壞而成為瀕危物種。

中文正名:冠蜥 學名:Basiliscus basiliscus  市場俗稱:普通雙冠蜥
體型中等的蜥蜴,生活與南美的熱帶雨林裡,警惕性高,行動迅速,能夠在水面上奔跑。以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為食。

中文正名:雙嵴冠蜥 學名:Basiliscus plumbfrons  市場俗稱:綠雙冠蜥 
冠蜥屬的另一個成員,同樣可以在水面奔跑。能在水面上奔跑的原因是它們奔跑速度快,能夠在水面形成一定的張力。人若是以每小時108km/h奔跑的話,也能在水面上跑。

中文正名:海帆蜥 學名:Corytophanes cristatus 
分布墨西哥及南美的蜥蜴,頭部有形狀其特的「帆」。具有一定的變色能力,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長肢山冠蜥 學名:Laemanctus longipes  市場俗稱:玉米蜥 
生活於南美熱帶雨林裡的蜥蜴,生活環境需要較高的溼度。較稀少,以昆蟲為食。該屬與上述的海帆蜥屬、冠屬的物種有時也被分到由原亞科提升至科的海帆蜥科Corytophanidae。

中文正名:項圈蜥 學名:Crotaphytus collaris  市場俗稱:環頸蜥 
分布於美國東部的荒漠中,奔跑速度很快,可達26km/h。雄性有爭鬥性,主食昆蟲,偶食植物。該屬與Gambelia 這個屬有時也被分到由原亞科提升的項圈蜥科Crotaphytidae。

中文正名:綠拉美蜥 學名:Enyalioides laticeps 
分布於亞馬遜盆地東部的蜥蜴,形似鬣蜥科的攀蜥和樹蜥。

中文正名:棘尾蜥 學名:Hoplocercus spinosus 
形似鬣蜥科的刺尾蜥(王者蜥),在南美的雨林灌叢下挖穴而居,晨昏性活動的物種。以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較為稀少。該屬與上述拉美蜥屬,以及桑椹蜥屬Morunasaurus 有時也分到由亞科提升而成的棘尾蜥科Hoplocercidae。

中文正名:柔齒蜥 學名:Chalarodon madgascariensis 
屬下單種,分布馬達加斯加的蜥蜴。雜食性,取食昆蟲和植物的根莖。

中文正名:盾尾蜥 學名:Oplurus cuvieri  市場俗稱:馬達加斯加盾尾鬣蜥
同樣分布馬達加斯加的蜥蜴,生活與石堆中,以昆蟲為食,尾上具有帶刺的棘鱗。該屬共有6種,加上上述的柔齒蜥,這7種是少數分布在舊大陸的美洲鬣蜥科的成員之一。故這2屬7種也經常被分到由原亞科提升的盾尾蜥科Opluridae,或稱馬島鬣蜥科。

中文正名:斑尾蜥 學名:Callisaurus draconoides 
屬下單種,但是有多達10個亞種。雄性腹部具有藍色斑塊,雌性無。分布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沙漠,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小隱耳鬣蜥 學名:Holbrookia maculata 
該屬的蜥蜴的蜥蜴沒有外耳洞,有一種推測是防止鑽沙子時沙子進入身體。分布美國中部、西南部和墨西哥,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強稜蜥 學名:Sceloporus orcutti 
該屬物種鱗片起稜,身體上有諸多斑紋,遠觀可以看見豐富的顏色。分布墨西哥和美國加利福尼亞。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西方強稜蜥 學名:Sceloporus occidentalis 
強稜蜥屬的另一個成員,腹部藍色是其顯著的特徵,經常出現在人類活動的環境,奔跑迅速。食昆蟲。

中文正名:黑領強稜蜥 學名:Sceloporus poinsetti 市場俗稱:巖針蜥
強稜蜥屬的另一個成員,分布美國南部,有時被當做寵物飼養。

中文正名:尤馬蜥 學名:Uma notata 
分布北美的沙漠地區,能夠關閉鼻孔防止沙子進入身體。雜食性。

中文正名:側紋猶它蜥 學名:Uta stansburana 
分布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蜥蜴。原該屬的物種除了這種都被分到新成立的Urosaurus 屬中,而該種也由於地理差異而拆分成了很多種,目前還存在爭議。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角蜥 學名:Phrynosoma cornutum 市場俗稱:德克薩斯角蜥 
該屬的物種在當地也被叫做「角蛙」(horned frog、horned toad)身體橢圓,尾短。遇到敵害時能夠鼓起身體,並且擠破頭部的毛細血管而噴出血液地域敵害,噴射距離可達1.5米。食昆蟲,偏好螞蟻。國內市場可見。

中文正名:扁吻角蜥 學名:Phrynosoma platyrhinos 市場俗稱:沙漠角蜥
角蜥屬的另一個成員,分布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種下有2個亞種。食昆蟲。上述自斑尾蜥開始的若干屬通常也被分到由亞科提升的角蜥科Phrynosomatinae。

中文正名:綠安樂蜥 學名:Anolis carolinensis 
色彩漂亮的蜥蜴,粉紅的喉扇是其顯著特徵。具有一定變色能力,食昆蟲。安樂蜥的名字來源於其屬名的音譯。分布美國東南部。

中文正名:阿氏安樂蜥 學名:Anolis allisoni
體型較小的安樂蜥種類,體長15cm左右。該種雄性的頭部能偶呈現出金屬藍色,這在其他種類的安樂蜥中比較少見。分布古巴。

中文正名:爵士安樂蜥 學名:Anolis equestris  市場俗稱:古巴安樂蜥
安樂蜥屬的大型種類,眼下和肩胛處有2條黃色條紋易於識別。雄性喉囊淺紅色,分布古巴,食昆蟲,國內市場可見。

中文正名:安樂蜥 學名:Anolis sagrei 
安樂蜥屬的模式種,該種身體棕色,喉扇紅色或橙色。食昆蟲。種下有6個亞種。分布古巴及巴哈馬,但是由於作為寵物被引入美國的一些地區而稱為入侵種,對當地原生的蜥蜴種群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中文正名:偽避役 學名:Chamaeleolis barbatus 
該種頭部及眼睛長得非常像避役科的蜥蜴,但是腳趾暴露了它不是避役的事實。可變色。分布古巴,以昆蟲為食。

中文正名:南美蜥 學名:Enyalius iheringii 
分布南美的熱帶雨林中,關於該種的生境資料還很少。食昆蟲,更偏好甲蟲。

中文正名:四鱗爪蜥 學名:Polychrus gutturosus 
生活於南美熱帶雨林的蜥蜴,行動較緩慢。安樂蜥的近親。

中文正名:偽蜥 學名:Phenacosaurus heterodermus 
安樂蜥的近親,分布南美,資料較少。

中文正名:蛇鱗蜥 學名:Norops poecilopus 
亦屬於廣義的安樂蜥,分布南美,食昆蟲。

中文正名:紐尾蜥 學名:Urostrophus vautieri 
分布南美的草原地區的蜥蜴。上述自綠安樂蜥開始的蜥蜴等也經常被分到由亞科提升的安樂蜥科Polychrotidae中。

中文正名:黑肩窄尾蜥 學名:Stenocercus humeralis 
分布於南美的高山地帶,食昆蟲。

中文正名:點尾蜥 學名:Uracentron azureum 
分布南美的樹棲蜥蜴,主食螞蟻。

中文正名:多刺嵴尾蜥 學名:Tropidurus hispidus 
分布南美北部,生活於山地,其體色和巖石相像而有很好的保護效果。雌性每年可產卵3次

中文正名:卷尾鬣蜥 學名:Leiocephalus carinatus  市場俗稱:北部彈簧蜥。 
該屬物種類似鬣蜥科沙蜥屬的物種,尾巴可以捲起。分布巴哈馬群島、古巴等地,食昆蟲,因其能控制甘蔗甲蟲的數量而被引入美國佛羅裡達。上述窄尾蜥、卷尾蜥、嵴尾蜥等屬有時也分在由亞科提升的嵴尾蜥科Tropiduridae,而本屬蜥蜴獨立為作為嵴尾蜥科的亞科,並且還有分類學家直接將其提升為科。

至此美洲鬣蜥科結束,附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的正式中文名:
Basiliscus 冠蜥屬
Corytophanes 海帆蜥屬
Laemanctus 山冠蜥屬
Gambelia 
Crotaphytus 項圈蜥屬 
Enyalioides 拉美蜥屬
Hoplocercus 棘尾蜥屬
Morunasaurus 桑椹蜥屬
Amblyrhynchus 海鬣蜥屬
Brachylophus 低冠蜥屬
Conolophus 陸鬣蜥屬
Ctenosaura 櫛尾蜥屬
Cyclura 圓尾蜥屬
Dipsosaurus 沙鬣蜥屬
Iguana 美洲鬣蜥屬
Sauromalus 變色蜥屬
Armandisaurus 
Gangiguana 
Lapitiguana 
Pumila 
Chalarodon 柔齒蜥屬 
Oplurus 盾尾蜥屬
Callisaurus 斑尾蜥屬 
Cophosaurus 
Holbrookia 隱耳鬣蜥屬
Petrosaurus 
Phrynosoma 角蜥屬
Sator 沙陀蜥屬
Sceloporus 強稜蜥屬
Uma 尤馬蜥屬
Urosaurus
Uta 猶他蜥屬
Anisolepis 異鱗鬣蜥屬
Anolis 安樂蜥屬
Chamaeleolis 偽避役屬
Chamaelinorops 
Ctenonotus 
Dactyloa 
Enyalius 南美蜥屬
Norops 蛇鱗蜥屬
Phenacosaurus 偽蜥屬
Polychrus  四鱗爪蜥屬
Urostrophus 紐尾蜥屬
Xiphosurus 
Microlophus
Plesiomicrolophus 
Plica 
Stenocercus  窄尾蜥屬
Tropidurus 嵴尾蜥屬
Uracentron 點尾蜥屬
Uranoscodon 中棘蜥屬
Leiocephalus 卷尾鬣蜥屬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形態奇特的蜥蜴。主要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非洲中部以及西亞有少量分布,區係為古北界和熱帶界。體側扁,尾能夠捲曲,並纏繞樹枝。能根據不同的光照、溫度、溼度等因素變換體色。前足內側2指為一組,其餘3指為一組,後足外側2趾為一組,其餘3趾為一組,能夠對握。眼可轉動,舌長,平時收縮於口內,捕食時彈出粘附昆蟲。大多樹棲,少數地棲。

中文正名:避役 學名:Chamaeleo chamaeleon  別名:普通避役
該種是避役屬,乃至整個避役科的模式種。種下有4個亞種。該種雖然在分類學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寵物界並不知名。它是唯一一種在歐洲有分布的避役,西亞也有分布。可能是歐洲對於爬蟲管理比較嚴格,市場上歐洲爬蟲都不多見。

中文正名:盔甲避役 學名:Chamaeleo calyptratus  市場俗稱:高冠變色龍
該種的特徵是頭部高大的突起,雄性比雌性更大。關於它的作用有2種說法:一種是用來收集露水,一種是用來降溫。種下分2個亞種。該種是國內最常見的寵物避役。

中文正名:尖嘴避役 學名:Trioceros/Chamaeleo jacksonii  市場俗稱:傑克遜變色龍 
該種最顯著的特徵是雄性頭上的3支角,其作用是雄性在爭奪領地和配偶時打鬥的工具。該種體型相比盔甲避役較小。分布肯亞和坦尚尼亞,由於它是很受歡迎的寵物而被大量捕捉,現在已是肯亞限制出口的動物。原避役屬Chamaeleo 被拆分成了若干屬,該種被分到Trioceros 屬中。

中文正名:虎斑避役 學名:Archaius/Chamaeleo tigris 
該種的分類地位有所爭議,原屬於避役屬Chamaeleo ,有的分類學家將其獨立成單屬,之前還有分類學家將其移入詭避役屬Calumma 

中文正名:銼吻避役 學名:Bradipadion/Kinyongia fischeri  市場俗稱:費瑟變色龍
分布坦尚尼亞及周邊國家的避役。最早屬於避役屬Chamaeleo ,後被分到了侏儒蜥屬Bradypodion,先在又被分到新成立的雙角避役屬Kinyongia ,略有爭議。

中文正名:海島避役 學名:Calumma parsonii  市場俗稱:國王變色龍 
頭部有頭盔裝飾。該種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或者第二大的避役。種下分2個亞種。能夠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分布馬達加斯加東北部。

中文正名:納曼卡避役 學名:Chamaeleo namaquensis 
避役科裡的地棲性種類,分布納米比亞沙漠,能夠通過鼻孔排除鹽分,並通過挖洞來調節體溫。

中文正名:沃斯特裡蒂避役 學名:Furcifer oustaleti  市場俗稱:奧力士變色龍
該種也是避役科的大型種類,關於此種和上述的海島避役誰更大一直有爭議。幼體紅棕色,成體棕灰色。分布馬達加斯加。

中文正名:豹紋避役 學名:Furcifer pardalis  市場俗稱:七彩變色龍
該種被認為是避役科裡色彩變化最豐富的種類,並可以表現出其他避役較少見的藍色。分布馬達加斯加。

中文正名:短尾枯葉侏儒避役 學名:Rieppeleon/Rhampholeon brevicaudatus  市場俗名:小鬍子侏儒變色龍。 
分布於坦尚尼亞的小型避役。通常在地面活動並且能夠將身體側過來模仿枯葉。04年由Rhampholeon 屬分到新成立的Rieppeleon 屬,有爭議。

中文正名:枯葉侏儒避役 學名:Rhampholeon temporalis  市場俗稱:鳥嘴侏儒變色龍
體型小,活動隱蔽。受驚時可從灌木上落下並保持原本的姿態不動。分布坦尚尼亞。

中文正名:殘肢變色龍 學名:Broodesia perarmata 
變色龍屬Broodesia 的物種(此處所說的變色龍並非對避役的俗稱,而是專有名詞),是避役科中唯一屬於CITES附錄I的物種,換言之就是受保護程度最高的避役(其餘避役科動物均為CITES附錄II或者不是受保護動物)。分布馬達加斯加。

避役科到此結束,附上避役科所有屬名單及部分屬正式中文名:
Archaius  虎斑避役屬
Bradypodion  侏儒蜥屬
Calumma  詭避役屬
Chamaeleo  避役屬
Furcifer  叉角避役屬
Kinyongia  雙角避役屬
Nadzikambia  姆蘭傑避役屬
Trioceros 
Brookesia 變色龍屬
Rhampholeon 枯葉侏儒避役屬
Rieppeleon 
註:目前避役科分屬爭議比較大,最早只有Chamaeleo 和Brookesia 這2個屬,後來從Chamaeleo 分出了Calumma、Bradypodion 和Furcifer這3個新屬,從Brookesia 分出了Rhampholeon 。這6個屬認同度比較高,很多地方是以這6屬來歸納避役科的。Archaius 、Nadzikambia、Kinyongia 、Trioceros(原本是Chamaeleo 的亞屬) 、Rieppeleon 這5個屬是近年才新成立的。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同,處於爭議狀態。

壁虎亞目 Gekkota
壁虎科 
Gekkonidae 
本科是蜥蜴目第二大科。頭頂無對稱大鱗,身上的鱗片以粒鱗和疣鱗為主,除了瞼虎之外,沒有眼瞼。除了殘趾虎之外,瞳孔縱置,可隨光線的強弱收縮。絕大多數夜行性。四肢完整,指、趾構造變化很大,有的無爪,有的具爪,有的爪可活動,多種指、趾有擴展,腹面具有攀瓣,可攀援巖石牆壁。指、趾的形態是主要的分類依據。遇到敵害時尾可自斷,能再生,但是再生尾通常較短,尾上的花紋不會再生,再生尾內無尾椎骨。分布除南極之外的全部大洲,6大界均有分布。一般生活在低緯度和中緯度地區。

中文正名:大壁虎 學名:Gekko gecko  市場俗稱:大守宮 民間俗稱:蛤蚧
本種是壁虎屬gekko乃至整個壁虎科的模式種。全長可達35cm,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二大的壁虎科蜥蜴。色彩鮮豔,是很受歡迎的寵物,只是這種壁虎性情非常兇猛,不易上手。雄性有爭鬥性。尾能自斷並再生,只是再生尾上沒有疣鱗,能夠很容易辨別。本種還能夠發出「ga ge」的聲音,故在中國俗稱為蛤蚧。分布中國華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森林中乃至城市中。以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為食,並能夠同類相殘。由於它的皮可以入藥,故被大量捕殺,在國內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東南亞地區數量還較多,也因為各種原因也在逐漸減少,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將其列為保護動物,但是並沒有收錄到CITES的附錄中。

中文正名:中國壁虎 學名:Gekko chinensis 
壁虎屬中比較一般的成員之一。分布中國華南,指、趾間具蹼是其特徵之一,和同屬的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很像,但是本種背部具有疣鱗,而蹼趾壁虎沒有。分布上與蹼趾壁虎在華南地區有交集,不過中國壁虎在國外也有分布,而蹼趾壁虎是中國特有種,除了華南之外,在華東西南地區也有分布。

中文正名:無蹼壁虎 學名:Gekko swinhonis 
中國最常見的壁虎之一,也是華北的不少地區唯一的壁虎。全長可達12cm以上。該種指、趾間不具蹼,尾基部具有2~3個肛疣。體背粒鱗較大,疣鱗稀疏。這些特徵可用來鑑別此種。分布中國華北華東,最北面到遼寧省。在華東地區和與其相像的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 同域分布。

中文正名:黑脊壁虎 學名:Gekko vittatus  市場俗稱:Y字守宮
壁虎屬裡另一位體型較大的成員,全長可達30cm。背部的沿脊柱的白色條紋及頸部的分叉是其標誌性特徵。尾上有白環,但若是斷尾再生,白環則不會再生。體背的色斑有利於白天在樹林中隱藏。分布紐幾內亞島及周邊的島嶼。

中文正名:貓眼虎 學名:Aeluroscalabotes felinus  市場俗稱:馬來西亞貓守宮 
分布東南亞的壁虎,喜歡卷尾,當其睡覺時喜歡將身體捲起,像貓一樣,所以英文名cat gecko就是這麼來的。該種是半樹棲的壁虎,卻沒有攀瓣,主要依靠其爪和尾巴能夠進行攀爬。分類學家將該屬提升為亞科,稱為貓眼虎亞科Aeluroscalabotinae。種下有2個亞種,其中的一個亞種有的分類學家將它獨立成物種,即Aeluroscalabotes multituberculatus ,即商家口中的婆羅洲貓守宮。

中文正名:橫紋鞘爪虎 學名:Coleonyx variegatus  市場俗稱:帶紋守宮 
分布於美國東部沙漠中的種類,具有可活動的眼瞼是它的一個特徵。能耐受高溫和乾旱。

中文正名:斑瞼虎 學名:Eublepharis macularius  市場俗稱:豹紋守宮
該種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寵物壁虎。經由多年的飼養已繁殖出了許多品種。豹紋守宮的俗名源於其英文名leopard gecko的翻譯。關於其資料已經很多了,這裡不再贅述。分布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其標誌性特徵就是可活動的眼瞼,有的分類學家將具有活動眼瞼的壁虎類分到了一起,成立了瞼虎亞科Eublepharinae,甚至有的分類學家直接將其提升為瞼虎科Eublepharidae。上述的鞘爪虎及下述的幾種有眼瞼的壁虎均屬於其中。

中文正名:瞼虎 學名: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市場俗稱:越南洞穴守宮?
中文正名:海南瞼虎 學名: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市場俗稱:海南守宮
這裡首次把2種合在一起寫。原因下文會說明。
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這種發表時曾歸屬於Eublepharis 瞼虎屬,之後發現不少它的近緣種,因為它們和Eublepharis 的瞼虎有所區別,故上世紀80年把它們重新劃分,成立新的洞穴瞼虎屬Goniurosaurus 。特徵是紅色的眼睛、背部4條斑紋,以及尾部的白環,如果斷尾再生的話則沒有白環。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和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目前略有爭議,有的分類學家認為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是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的亞種G.l.hainanensis 。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分布是中國華南諸省及越南周邊。而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的模式標本產於海南,但不知為何1908年就發現的物種在國內早期的文獻中都沒有記載,2000年左右才被提起,故很多的文獻中也沒有對於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確切產地的敘述,只知道海南有。2者的區分不太明顯,據說是頭部鱗片的區別。國內市場估計也是2者都有並且混著賣。有個外網的作者總結自身觀察的一些結果,認為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體型比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小,背部的條紋比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更細一點,另外成長的過程中顏色的變化有所不同。具體可參考
http://www.ms-goniurosaurus.de/Fertige Homepage Geckos englisch/Species.overview/G. lichtenfelderi/G. lichtenfelderi.eng.htm
由於網上圖片也很難分清到底是哪個,故只附一張圖,將2者合併描述。

中文正名:憑祥瞼虎 學名:Goniurosaurus luii  市場俗稱:憑祥守宮
該種雖然乍看上去也很像上述的2種,但是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這種的背部是5條帶,上述2種是四條。國內主要分布廣西海南,國外分布中南半島東部沿海地區。

中文正名:半爪虎 學名:Hemitheconyx caudicinctus  市場俗稱:肥尾守宮、雙頭守宮
該屬是瞼虎亞科的種類在非洲的分支,同樣具有可活動的眼瞼。也是很受歡迎的寵物壁虎。尾部膨大,用於儲存脂肪,受到攻擊時會自斷。當尾部過於彭大時看起來就像頭一樣,故雙頭守宮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

中文正名:全趾虎 學名:Holodactylus africanus  市場俗稱:白眉守宮
同樣是分布非洲的瞼虎類,同樣具有可活動眼瞼。尾短。

中文正名:非虎 學名:Afroedura africana 
分布非洲的小型壁虎科動物,類似Gekko 屬的一些普通的壁虎。棲息於草原,荒漠等地。

中文正名:尾虎 學名:Agamura persica  市場俗稱:蜘蛛守宮
該種的最主要特徵是纖細的附肢,看起來就像蜘蛛的足,俗名就是這樣來的。棲息於西亞的半沙漠地區。

中文正名:隱耳漠虎 學名:Alsophylax pipiens  別名:隱耳林虎 
體型很小的種類。生活與荒漠中,挖穴而居,該種沒有外耳道,故得名隱耳漠虎。分布中國西北地區。

中文正名:須虎 學名:Aristelliger lar 
分布中美洲地區的壁虎科動物,據說是體型比較大的壁虎因為它有個英文名是Hispaniolan Giant Gecko,不過我倒是沒找到它具體有多大的資料。該種受環境破壞影響而數量減少。

中文正名:彎趾虎 學名:Blaesodactylus boivini 
分布馬達加斯加的壁虎種類,屬下共有4種,該種是其中之一。

中文正名:粒趾虎 學名:Chondrodactylus angulifer  市場俗稱:納米比亞守宮 
分布非洲納米比亞沙漠的種類。種下有2個亞種。

中文正名:印度東虎 學名:Cnemaspis indica 

東虎屬Cnemaspis 是個大屬,有75種左右,該屬內物種多樣,並且分布跨了3個區系,在古北界,東洋界,熱帶界都有分布。該種是分布東洋界的種類。

中文正名:鞘趾虎 學名:Coleodactylus meridionalis 
分布南美的小型壁虎,生活於雨林的枯葉層中。在局部地區數量會非常多。以枯葉層中的跳蟲為食。

中文正名:環尾弓趾虎 學名:Cyrtodactylus louisiadensis 
該種是弓趾虎屬Cyrtodactylus 中的大型種類,全長可達30cm以上,在整個壁虎科裡也算很大了。不具攀瓣,卻善於攀爬樹木。白天躲在樹皮中,晚上出來活動。分布澳大利亞東北部、紐幾內亞島及周邊島嶼。

中文正名:檳城弓趾虎 學名:Cyrtodactylus pulchellus 
弓趾虎屬裡的另一名成員,同樣生活於熱帶雨林中。分布南亞及東南亞。

中文正名:蛇島弓趾虎 學名:Nactus/Cyrtodactylus serpensinsula 
原Cyrtodactylus 屬在近年被拆分成幾個屬,Nactus 就是之一。該種分布模里西斯,是稀有的動物,已列入CITES附錄II中,是受保護的壁虎。

中文正名:長彎腳虎 學名:Cyrtopodion elongatus  別名:新疆弓趾虎 
分布中國西北和中亞地區的種類,生活與荒漠石堆中,較少見。本屬Cyrtopodion 也是從弓趾虎屬中分出來的

中文正名:牆虎 學名:Geckonia/Tarentola chazaliae  市場俗稱:頭盔守宮 
屬下單種,分布馬達加斯加。也有的分類學家將其移入守宮屬Tarentola 

中文正名:截趾虎 學名:Gehyra mutilatus 
小型的壁虎種類,攀瓣雙行(壁虎屬的種類單行),因其其腳趾擴展顯著而得名。國內分布雲南,國外分布南亞及東南亞。

中文正名:橫斑蜥虎 學名:Hemidactylus frenatus  別名:疣尾蜥虎 
蜥虎屬的種類和壁虎屬的種類非常相似,區別是蜥虎屬的攀瓣是雙行的(當然不是雙行就一定是蜥虎,上述截趾虎也是雙行),壁虎屬的是單行的。該種能夠發出「吉、吉」的叫聲。廣布於南亞及東南亞,中國華南地區也有分布,另外該種隨著航海業的興起而擴散到了世界各地。

中文正名:鋸尾蜥虎 學名:Hemidactylus garnotii 
該種的顯著特徵是尾巴上的鋸齒,故得名。國內雲南海南臺灣有分布,國外分布東南亞。

中文正名:沙生異虎 學名:Heteronotia spelea 
分布於澳洲的種類,棲息於沙漠及巖石山地,白天躲在洞穴中,夜晚出來活動。斷尾後的再生尾沒有白環。

中文正名:柳趾虎 學名:Lygodactylus capensis 
分布於非洲東南部,棲息於樹林,灌叢和草地,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

中文正名:虎斑肥趾虎 學名:Pachydactylus tigrinus 
體型較小身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斑點。分布非洲南部,主要棲息於草原上,常在巖石上活動。

中文正名:闊趾虎 學名:Palmatogecko rangei 
身體纖細,指,趾具大爪和蹼。善於挖洞,白天隱藏於沙洞中,夜晚出來活動。分布非洲西南部的沙漠中。

中文正名:蝎虎 學名:Platyurus platyurus 
該種身體上有多處皮褶,尾基部收縮,之後擴大。國內分布臺灣,香港及西藏墨脫,國外分布東南亞。較稀少。該種也經常被併入蜥虎屬Hemidactylus 

中文正名:尾疹殘趾虎 學名:Phelsuma laticauda  市場俗稱:金粉日行守宮
殘趾虎屬Phelsuma又名晝虎屬,是壁虎科中少數的日行性種類。故其瞳孔也並非是其他壁虎類的縱置瞳孔。該屬的物種絕大多數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及周邊島嶼。該屬物種主食昆蟲,偶食花蜜和水果。該種分布馬達加斯加北部及葛摩群島,並被引入夏威夷。國內市場可見。

中文正名:斯氏殘趾虎 學名:Phelsuma standingi  市場俗稱:雲石日行守宮。
殘趾虎屬的另一物種,該種是屬內第二大的物種,交配期色彩的變化會很大。分布馬達加斯加西南部。殘趾虎屬的壁虎全部都收錄於CITES附錄II中,全都是受保護的動物。

中文正名:馬加殘趾虎 學名:Phelsuma madagascariensis  市場俗稱:馬達加斯加日行守宮
該種是殘趾虎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30cm。在馬達加斯加分布也很廣。

中文正名:阿拉伯鋸尾虎 學名:Pristurus carteri  市場俗稱:蠍子守宮。 
這個種類能夠將自己的尾巴捲起,並且模仿蠍子一樣晃動,俗名就是這麼得來的。產於阿曼。

中文正名:厄瓜多葉趾虎 學名:Phyllodactylus reissii 
葉趾虎屬是一個大屬Phyllodactylus ,屬下有很多物種。該種是其中之一。分布厄瓜多。有的分類學家將該屬以及一些近緣屬成立葉趾虎亞科Phyllodactylinae,甚至提升為葉趾虎科Phyllodactylidae,不過多數分類系統裡並不認同。

中文正名:褶虎 學名:Ptychozoon kuhli  市場俗稱:飛蹼守宮
該種顏色比較暗淡,有利於它在樹皮上隱蔽。本種可以發出叫聲。分布東南亞。褶虎屬是壁虎科裡很特殊的一類壁虎,身體周邊有很大的皺褶。類似樹蛙科的黑蹼樹蛙、鬣蜥科的飛蜥、遊蛇科的金花蛇,它們可以張開自己的皺褶,在樹林間滑翔。有趣的是,這些能夠滑翔的兩棲爬行類,基本都產自於東洋界。

中文正名:託氏球趾虎 學名:Sphaerodactylus torrei  市場俗稱:古巴侏儒守宮
該種有2個亞種,2個亞種的顏色差別很大,圖中的是S.t.spielmani。其指名亞種則是泛紅色的。球趾虎屬Sphaerodactylus 也是一個大屬,屬下的種類均體型很小,大多5cm左右。該屬的Sphaerodactylus ariasae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蜥蜴,全長僅比硬幣直徑長一點。

中文正名:守宮 學名:Tarentola mauritanica  市場俗稱:鱷魚守宮 
不要對這個正式的中文名感到奇怪,此處所說的守宮不是指臺灣對於壁虎科動物的俗稱,而是專有名詞,特指Tarentola 這個屬,因為這種是這個屬的模式種,故中文名可以不加任何前綴,直接用屬的名字來命名物種。該種體長可達15cm,分布南歐和北非,是歐洲最大的壁虎。

中文正名:畸鱗虎 學名:Teratolepis fasciata  市場俗稱:松尾守宮 
該物種鱗片粗糙,尾基部收縮,後面膨大。分布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文正名:馬加平尾虎 學名:Uroplatus phantasticus  市場俗稱:撒旦葉尾守宮
外形奇特的壁虎,整個身體模仿枯葉,特別是尾巴。分布馬達加斯加。這裡要說的是俗名叫做葉尾守宮的其實是2個屬,一個是非洲的平尾虎屬Uroplatus ,即該種所在的屬,一個是澳洲的葉尾虎屬Phyllurus ,下文會提到。該屬物種全部被列入CITES附錄II中。

中文正名:伊犁沙虎 學名:Teratoscincus scincus  市場俗稱:蛙眼守宮
市場上最常見的寵物壁虎,也是新手上手最適合的種類。身體粗壯。行動迅速。分布中國西北地區和中亞地區。沙虎屬的物種是分布維度最高的壁虎,並且耐旱,棲息於荒漠中。另外,蛙眼守宮這個俗名還是略沒有節操的。。。

中文正名:脊紋澳虎 學名:Diplodactylus stenodactylus 
頭頂有不規則斑紋體背有白色及紅色斑點,中央有一白色或黃色縱紋。分布澳大利亞。

中文正名:帶尾澳虎 學名:Strophurus/Diplodactylus taenicauda  市場俗稱:金尾守宮
該種原本是屬於Diplodactylus 屬的,之後分類學家將Diplodactylus 的部分種類分出,成立新的Strophurus 屬,該種被分到了新屬裡。分布澳洲昆士蘭及新南威爾斯。

中文正名:紐西蘭壁虎 學名:Naultinus elegans  市場俗名:惠林頓翡翠守宮(吐槽:喂喂,是惠靈頓吧) 
該屬的壁虎為漂亮的綠色,種下有2個亞種,所謂的惠靈頓翡翠守宮應該是對應的其N.e.punctatus 亞種而不是整個物種。分布紐西蘭北島。

中文正名:光滑珠尾虎 學名:Nephrurus levis  市場俗稱:細皮瘤尾守宮 
珠尾虎屬Nephrurus的壁虎尾巴奇特,基部收縮,後面膨大,末端鈍圓,故得名珠尾虎。該種是屬內的代表種之一。該屬內的多種也是很受歡迎的寵物。分布澳洲的沙漠中。

中文正名:瘤尾虎 學名:Oedura marmorata  市場俗稱:孔雀絲絨守宮 
分布澳洲的樹棲性種類,白條躲在樹皮下,晚上出來活動。適應乾燥的條件。另外,不要把正名裡的瘤尾虎和俗稱裡的瘤尾守宮認為是相同的東西,瘤尾守宮的正名是上述的珠尾虎,瘤尾虎的俗名是玩家口中的絲絨守宮,不要混淆。

中文正名:葉尾虎 學名:Phyllurus platurus  市場俗稱:澳洲葉尾守宮
分布於澳洲東部的種類,尾巴能夠迷惑天敵,並可以儲存脂肪。分布澳大利亞。俗稱的葉尾守宮除了包含這個屬的物種之外還包含上述平尾虎屬Uroplatus的物種。

中文正名:纖毛多趾虎 學名:Rhacodactylus/Correlophus ciliatus  市場俗稱:睫角守宮
該種也是很受歡迎的寵物壁虎,已經培育出了很多的品種。關於這種資料很多,就不再贅述了。關於該種的分類,聽說近期這種從多趾虎裡獨立出來了,查驗一番以後得知了百餘年前這種發表的時候就是以Correlophus ciliatus 的學名發表的,後來多被併入了多趾虎屬Rhacodactylus ,學名改成了Rhacodactylus ciliatus 。並且保持了很久,去年有分類學家又把它獨立了,並且用了已經廢除的屬名Correlophus ,再次將它命名為Correlophus ciliatus 。不過似乎還有爭議。

中文正名:耳多趾虎 學名:Rhacodactylus auriculatus  市場俗稱:蓋亞溝守宮
分布新喀裡多尼亞的壁虎種類,多趾虎屬的成員。蓋亞溝守宮的俗名來自於其英文名Gargoyle Gecko的音譯+直譯。有的分類學家將分布於大洋洲的壁虎類歸納在一起,建立了澳虎亞科Diplodactylinae,也有提升為科的說法。

中文正名:多趾虎 學名:Rhacodactylus leachianus  市場俗稱:巨人守宮 
該種是多趾虎屬的模式種。體側具有鬆散的皮膚褶,附肢具蹼,尾短。體色能很好的在樹木間隱蔽,該種是雜食性的壁虎,除了吃昆蟲外還會吃水果,大型個體可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分布新喀裡多尼亞島及周邊的島嶼。在一些離中心分布地區較遠的島嶼上可能連天敵都沒有,因為該種是壁虎科最大的物種,體長可達40cm。

壁虎科到此結束,附上壁虎科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的正式中文名:
Aeluroscalabotes  貓眼虎屬
Coleonyx  鞘爪虎屬
Eublepharis  瞼虎屬
Goniurosaurus  洞穴瞼虎屬
Hemitheconyx  半爪虎屬
Holodactylus  全趾虎屬
Afroedura  非虎屬
Afrogecko  非洲葉趾虎屬
Agamura  尾虎屬
Ailuronyx  刺虎屬
Alsophylax  漠虎屬
Aristelliger  須虎屬
Asaccus 
Blaesodactylus  彎趾虎屬
Bogertia  波氏虎屬
Briba  巴西虎屬
Bunopus
Calodactylodes  麗趾虎屬
Carinatogecko
Chondrodactylus  粒趾虎屬
Christinus
Cnemaspis  東虎屬
Coleodactylus  鞘趾虎屬 
Colopus  非洲無爪虎屬
Cosymbotus
Crossobamon  鋸趾虎屬
Cryptactites
Cyrtodactylus  弓趾虎屬 
Cyrtopodion  彎腳虎屬 
Dixonius
Dravidogecko  速虎屬
Ebenavia  顯爪虎屬
Euleptes
Geckolepis  鱗虎屬
Geckonia  牆虎屬 
Gehyra  截趾虎屬 
Gekko  壁虎屬
Goggia
Gonatodes  膝虎屬
Gonydactylus
Gymnodactylus  裸趾虎屬
Haemodracon
Hemidactylus  蜥虎屬 
Hemiphyllodactylus  半葉趾虎屬 
Heteronotia  異虎屬 
Homonota  不等虎屬
Homopholis  同鱗虎屬
Lepidoblepharis  麗睫虎屬
Lepidodactylus  鱗趾虎屬
Luperosaurus  悲虎屬
Lygodactylus  柳趾虎屬 
Matoatoa
Microscalabotes
Nactus
Narudasia  毛鼻孔虎屬
Pachydactylus  肥趾虎屬
Palmatogecko  闊趾虎屬 
Paragehyra  異截趾虎屬
Paroedura
Perochirus  島虎屬
Platyurus  蝎虎屬 
Phelsuma  殘趾虎屬 
Phyllodactylus  葉趾虎屬
Phyllopezus  葉足虎屬
Pristurus  鋸尾虎屬 
Pseudogekko  擬壁虎屬
Pseudogonatodes  擬膝虎屬
Ptenopus  羽趾虎屬
Ptychozoon  褶虎屬 
Ptyodactylus  扇趾虎屬
Quedenfeldtia  摩洛哥虎屬
Rhoptropus  杆趾虎屬
Saurodactylus  蜥趾虎屬
Sphaerodactylus  球趾虎屬 
Stenodactylus  狹趾虎屬
Tarentola  守宮屬
Teratolepis  畸鱗虎屬 
Thecadactylus  套趾虎屬
Tropiocolotes  稜虎屬
Urocotyledon
Uroplatus  平尾虎屬 
Teratoscincus  沙虎屬 
Bavayia  巴虎屬
Carphodactylus  藁趾虎屬
Correlophus  纖毛多趾虎屬
Crenadactylus  澳洲無爪虎屬
Diplodactylus  澳虎屬 
Eurydactylodes  寬趾虎屬
Hoplodactylus  武趾虎屬
Lucasium  盧氏虎屬
Naultinus  紐西蘭壁虎屬 
Nephrurus  珠尾虎屬 
Oedura  瘤尾虎屬 
Phyllurus  葉尾虎屬 
Pseudothecadactylus  擬囊趾虎屬
Rhacodactylus  多趾虎屬 
Rhynchoedura  硬吻虎屬
Saltuarius
Strophurus
Underwoodisaurus

● ● ● ● ●

分享到朋友圈

就是對水族圈最大的讚賞

相關焦點

  • 世界蜥蜴分類圖鑑(上)
    ,雖然其外形近似蜥蜴,但是骨骼結構和蜥蜴相差很多。正式的中文名字稱為中文正名,不過市場上交流很多蜥蜴的名字,尤其是外國種,很多都不是正式的中文名字,多是英語直譯或者自行臆想,故此貼裡給出的名字基本都是正式的中文名,至於市場俗稱也會提及。因為是寫分類,所以還是用從分類角度取的正式中文名好,老實說有些市場的俗稱挺沒有節操的。
  • 世界蜥蜴分類圖鑑(中)【高清美圖】
    全長可達35cm,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二大的壁虎科蜥蜴。色彩鮮豔,是很受歡迎的寵物,只是這種壁虎性情非常兇猛,不易上手。雄性有爭鬥性。尾能自斷並再生,只是再生尾上沒有疣鱗,能夠很容易辨別。本種還能夠發出「ga ge」的聲音,故在中國俗稱為蛤蚧。分布中國華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森林中乃至城市中。以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為食,並能夠同類相殘。由於它的皮可以入藥,故被大量捕殺,在國內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創造與魔法綠蜥蜴介紹
    創造與魔法中綠蜥蜴是其中的坐騎之一,有的玩家還不清楚這個坐騎的屬性怎麼樣,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創造與魔法綠蜥蜴的介紹
  • 1蜥蜴的詳細分類——鬣蜥科!
    蜥蜴,即可作為一個單獨的目——蜥蜴目LACERTIFORMES ,也可作為爬行綱有鱗目Squamata的一個亞目——蜥蜴亞目Sauria來對待,和蛇亞目Serpentes並列,這是分類系統的不同,我比較習慣用蜥蜴目。
  • 蜥蜴的分類,新手老手都應該看看
    蜥蜴,即可作為一個單獨的目——蜥蜴目LACERTIFORMES ,也可作為爬行綱有鱗目Squamata的一個亞目——蜥蜴亞目Sauria來對待,和蛇亞目Serpentes並列,這是分類系統的不同,我比較習慣用蜥蜴目。目下共有4個亞目。依照不同的分類系統,蜥蜴分科具體數量有所不同,我喜歡用18科的系統。
  • 寶可夢No.252,No.253,No.254——木守宮,森林蜥蜴,蜥蜴王
    無論是在天空、海洋還是陸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有的寶可夢與人類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有的翱翔在天空之中,有的遊走於大海之中,有的棲息在山野之中,它們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可以被精靈球收服,使它們可以被隨身攜帶。
  • 巨蜥分類圖鑑大全!
    巨蜥圈發展至今尚沒有一個全面詳細的巨蜥分類圖鑑,要麼只有學名分類、要麼圖文有誤或不全,我不敢大言不慚的說這永遠是最全的圖鑑
  • 天野尚作品與人生 |【水族圈低調分享】
    戳上面的水族圈關注我們哦!
  • 騰訊神魔之塔圖鑑分類大全明細
    騰訊神魔之塔圖鑑分類大全明細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集落時間:2014-03-03 騰訊神魔之塔圖鑑分類大全!本文小編為您帶來騰訊神魔之塔圖鑑分類大全明細。
  • 《塞爾達》黃蜥蜴在什麼地方 黃蜥蜴位置介紹
    導 讀 塞爾達傳說中哪些地方蜥蜴比較多?
  • 王者蜥全面介紹&分類圖鑑【高清美圖】
    它們需要很大的空間生活,籠子也要保持溫暖及提供紫外線光。雖然它們要在高溫下曬太陽,但籠內仍需要有低溫區讓它們降溫。冬天的降溫期可以帶動它們於春天的繁殖反應。短暫降低代謝率也可增加它們的壽命。Author:rlyl★☆★☆★☆★rlyl的爬蟲世界☆★☆★☆★☆
  • 王者蜥全面介紹&分類圖鑑!
    王者蜥(飛蜥科)體型適中、體色華麗、個性溫和,外貌又沒有一般蜥蜴的猙獰感。它們的智商可能是蜥蜴中最高的,會主動與飼主接近,也會認人,每次歪著頭看著飼主的表情,可以看得出它們是有思想的動物。但是不可諱言的是,飼養和繁殖難度較高,死亡率也比一般蜥蜴高,特別是尼日王者蜥。王者蜥多數平常都很溫和,不過在繁殖期的鬥爭卻很激烈,會造成嚴重外傷,必須注意。
  • 《原神》蜥蜴尾巴有什麼用 蜥蜴尾巴作用分享
    可能還是有玩家不清楚,所以接下來九遊下載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原神》蜥蜴尾巴作用介紹,一起看看吧。 ... 在《原神》遊戲蜥蜴尾巴是一項製作鍊金藥劑的材料之一,它的用途也是很廣泛的,那麼原神蜥蜴尾巴有什麼用呢?
  • 老K的口袋妖怪對戰圖鑑(NO.254 蜥蜴王 + Mega 蜥蜴王)
    夢特輕裝比較有意思,五代時的劍舞飛寶石雜耍地震葉刃蜥蜴大概是普通蜥蜴的巔峰時期了,但在寶石系列只剩普寶石後輕裝的蜥蜴就顯得比較尷尬了,因為觸發丟失道具效果比較困難(所以說如果Z石變成消耗型道具會引發環境大變動),氣腰大樹果啥的都是相當不穩定,比較穩定的白色香草葉爆,但蜥蜴特攻沒有強化技能,和劍舞搭配又有些不倫不類,或者紅牌,但本身脆皮的蜥蜴被摸一下基本上不死也殘,還有草場加青草種子這種,但兩個抗性一般的草系會給隊伍聯防造成極大的困擾
  • 《精靈寶可夢》圖鑑254:小智在豐源地區的草系王牌——蜥蜴王
    本篇我們要介紹的寶可夢就是森林蜥蜴的進化型——蜥蜴王啦,蜥蜴王很多小夥伴不陌生,因為它是在豐源地區小智的寶可夢裡面最強的一隻,有著非常不錯的戰績,甚至是打敗了神獸男的達克萊伊,幫助智爺打贏了很多場的道館戰,是智爺在豐源地區裡的草系王牌,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蜥蜴王這隻寶可夢吧。
  • 遊民《動物森友會》圖鑑更新 新增藝術品分類
    就在今天,我們的動森圖鑑再次進行了更新,新增了藝術品分類,不僅可以查看遊戲中藝術品有哪些,點擊進入詳情頁後還可以查看該藝術品真品與贗品的區別,相信可以幫助玩家們進行藝術品的真偽鑑定。工具入口:點擊進入圖鑑截圖
  • 燈魚圖鑑、神仙新世界(中文版) | 10月新書推薦
    今日分享兩本書都來自臺灣魚雜誌社的出版。《燈魚圖典》一本超全面有關燈魚的匠心之作,收錄超過1500張精美圖片,是用時間製作的目前為止全球最全面燈魚典籍。《神仙新世界》是全球著名埃及神仙魚繁殖大師Horst Linke,自10年前推出經典著作《神仙世界》之後又一最新巨作,今年3月推出英文版以來倍受國內魚友關注,終於我們翹首企盼的《神仙新世界》(中文版)出來了!
  • 《寶可夢》圖鑑816:眼淚中有著類似洋蔥的成分——淚眼蜥
    水蜥寶可夢——淚眼蜥(屬性:水)因為原型的原因,所以淚眼蜥被分類為水蜥寶可夢,而現實中還真的有叫做水蜥的生物,它也會被叫做中國水龍,是屬於半水棲性的一種小型蜥蜴,只不過現實的水蜥和淚眼蜥外貌相差很大就是了,其屬性是純水系;在外觀上,淚眼蜥擁有水藍色的皮膚,細長的四肢,水汪汪的大眼及一個捲曲的尾巴,其頭頂有著一個黃色的、類似鰭的構造,之所以叫做淚眼蜥除了它愛哭之外也跟其臉部花紋有關
  • 《寶可夢劍盾》伽勒爾全精靈圖鑑 冰巖怪屬性圖鑑分享
    導 讀 冰巖怪 クレベース Avalugg 伽勒爾圖鑑編號:#713全國圖鑑編號:#359   屬性 冰 分類 冰山寶可夢 ...
  • 《仙境傳說RO》新世界分享 新世界圖鑑介紹
    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下仙境傳說RO新世界圖鑑一覽介紹吧,感興趣的小夥伴們速來圍觀吧~~ 仙境傳說RO新世界圖鑑一覽:... 在仙境傳說RO守護永恆的愛手遊中4月11日上線的新服都有哪些新內容和玩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