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為何吞金自殺?

2021-02-21 聶作平的黑紙白字

1、

在晚清諸多高級官員中,與身敗名裂的徐桐、剛毅、毓賢,甚至毀譽參半的李鴻章、劉坤一相比,李秉衡的形象要相對正面一些。傳統觀念裡,他似乎更符合一個能吏、一個為國盡職的忠臣的定位。是故,《清史稿》稱:「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

然而,如果用現代理念去考察他、剖析他,卻又能從他身上發現許多洞幽燭微的天朝特色。

李秉衡是遼寧莊河人。學而優則仕的科舉時代,他居然不是靠讀書而是靠捐資走上仕途的。按理,這種出身不僅為同僚所輕,一般也不會有太大前途。但內外交困的晚清,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真正有能力的人,也還有上升空間。

以李秉衡來說,他最初捐資得到的職務是縣丞,相當於副縣長。如今的副縣長當然權力很大。可一百多年前的農耕時代,一個縣不過兩三萬人,既不搞土地開發,也不搞園區建設,實在沒什麼大事可做,也沒什麼油水好撈。

然而,「錐處囊中,其末立見」。李秉衡很快就從縣丞任上,升知縣,升知州,升知府。到五十四歲時,做到了廣西按察使,相當於廣西省主管政法和紀檢的副省長。

此時,法軍犯邊,中法戰爭爆發。李秉衡受命負責清軍後勤。後來馮子材能取得鎮南關大捷,李秉衡居功大焉。正如彭玉麟所稱:「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

考李秉衡一生,晚清的多次對外戰爭,他參與了其中三場。其一是中法戰爭,其二是甲午戰爭,其三是八國聯軍入侵。然而他的表現,卻是一次比一次差勁,一次比一次荒唐。

中日甲午戰爭時,李秉衡任山東巡撫。巡撫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這時的李秉衡,正式步入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行列。他所管轄的山東,是主戰場之一。清朝在山東的軍隊,直屬北洋大臣的海軍由丁汝昌指揮,屬於山東省的陸軍則由李秉衡指揮。

但是,由於李秉衡與丁汝昌的上司李鴻章向來不和,當丁汝昌坐困劉公島時,李秉衡卻按兵不動。丁汝昌派人突圍求李發兵,李依然無動於衷。最終,丁汝昌含恨自殺,北洋水師覆沒。

戰後,朝廷派李秉衡調查丁汝昌自殺事件,李秉衡還不忘朝死者揣上一腳,回復稱丁汝昌責任重大。既然如此,朝廷也就對丁「勿庸議恤」。也就是不把他當烈士表彰撫恤了。

出於門戶之見,李秉衡不僅害得丁汝昌自殺,還有另一位叫戴宗騫的官員,也因他而死。

李秉衡曾向守衛炮臺的戴宗騫承諾,將派軍隊助守。但戰事既發,李卻一兵不發。炮臺失守,戴宗騫自知罪不可恕,只好吞金自殺。

李秉衡的這些表現,折射出天朝高級官員的冷血和自私。為了打擊政敵,他們既無視前方將士的生死安危,也無視國家利益可能蒙受的巨大損失。

因此,他們口頭上和文件上的公忠體國、精忠報國,均不過是表演的臺詞,是說給別人——尤其是他們的上司聽的。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當朝廷決定與日本議和,並派李鴻章談判時,李秉衡知道,清流眼裡,與日本人決戰才能贏得好名聲——當然,也有另一大原因,他的政敵李鴻章是主和的,因而他必須主戰,高調主戰。

於是,他反覆向朝廷陳詞,並表示:「臣雖老怠,願提一旅之師,以伸積憤,即捐糜頂踵亦所不惜」。

當然,這種紙上的慷慨,類似於鍵盤俠,並不需要真正兌現。更何況,他好像選擇性地遺忘了不久前他在山東前線的表現。

幾年後,義和拳事件引發八國聯軍入侵,李秉衡時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

當朝廷向列強宣戰,以一國之力牛逼地單挑十一國時,發生了另一件奇特之事,那就是東南互保。

朝廷對列國宣戰後,隨即向封疆大吏們下旨,要他們「保守疆土,接濟京師,聯合一氣,共挽危局」。

因甲午議和而擔責的李鴻章,此時任兩廣總督。他認為,同時向十一國宣戰,並要求各地勤王,無異於把整個國家都投擲到火堆中。在盛宣懷的策動下,李鴻章拒不受命。他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不僅拒不受命,李鴻章還聯合南方的幾位封疆大吏,與列強取得諒解,保持中立。因此,朝廷和十一國處於戰爭狀態時,南方的十三個省卻和這十一國相安無事。

自古至今,無論朝廷的決斷多麼混帳,聖上的旨意多麼荒唐,做臣子的,惟有遵命奉行。庚子年的東南互保堪稱空前絕後。

支持東南互保,並與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聯名上奏的,也有李秉衡。

兩面人的本質在進京後暴露無遺。

剛入京,朱祖謀攔住李秉衡,向他介紹義和團進京後的種種亂象以及不足依憑,希望李見到兩宮後據實以奏,以便息兵議和。此時,李秉衡深以為然。

然而,他入朝時,見到了以頑固著稱的大學士徐桐和剛毅。徐桐主戰自不必說,關鍵是從剛毅口中,李秉衡獲悉太后的真實意圖也是與洋人決戰。

那一刻,這個向來以忠臣和能吏自許的封疆大吏,一定有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一定有兩個小人兒在他腦子裡生死搏鬥。

這樣,慈禧召見時,李秉衡從主和派變成了主戰派,他極言當務之急是和洋人決戰。並且,他拍胸脯保證義和團可信可用,而他本人願意親自督師。

慈禧議和原非真心,乃是情勢所迫。一聽李秉衡之言,如同打了強心針。不過,她仍然責問李秉衡,「你既然主戰,為什麼之前和李鴻章等人聯奏主和」?

李秉衡熟練地撒謊說,「這都是張之洞擅自將我的名字列上去的,我根本不知情」。

李秉衡的轉變與對答,將他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顯然不是某些史家稱譽的忠貞之臣,而是邀寵固位的投機分子。他的觀念裡,並無明確的和與戰,或者說和與戰皆無所謂,惟太后馬首是瞻。

因為太后是這個世界上最能影響他的前途乃至身家性命的人。太后的是就是他的是,太后的非也就是他的非。

不僅李秉衡,也不僅庚子年,煌煌千載歷史,李秉衡有如過江之鯽。

幾天後,李秉衡率部出徵。正規軍外,還有三千名義和團拳民。義和團曾把李秉衡和洪鈞老祖、梨山聖母供奉在一起。他們的追隨,也是水到渠成。

出師之日,義和團諸位大師兄二師兄,各持稱為八寶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等物什,簇擁李秉衡以行——這不像一支奔赴前線抵禦外敵的軍隊,更像戲臺上的表演。

然而,遺憾的是,不論洪鈞老祖還是梨山聖母,義和團渴望的那些保護神,除了上陣前給他們壯壯膽外,面對先進的熱兵器,只能是一場一敗塗地的殺戮。

兵敗如山倒。絕望的李秉衡絕望自殺——他吞下了一砣亮閃閃的金子。此時此刻,他是否想起了不久前同樣吞金自殺的戴宗騫?

李秉衡死後,朝廷賜諡忠節,以表彰他的忠貞與氣節。然而,就李秉衡前後的表現而言,與忠節又有什麼鳥關係?

他雖然也算為國而死,可他的死,既無益於當時,也無益於後世。準確的說,他死於向慈禧的邀功固寵,死於投機,死於表演。

表演忠誠固然可能帶來聖上的雨露恩寵,但也可能帶來一砣亮閃閃的金子。無法下咽,也得強咽。

朝廷與聯軍議和後,李秉衡被列為要處罰的禍首之一。不過,朝廷寬大為懷,鑑於李已身死,僅追奪一切官職並撤銷撫恤,沒有像他的家人擔心的那樣開棺鞭屍。

李秉衡之死,讓人想起一首詞,詞作者就是曾經攔馬力勸李秉衡的朱祖謀。朱祖謀官至吏部右侍郎,也是晚清最富才華的詞人。臨終前,他留下一首絕命詞,詞曰:

忠孝何曾盡一分,年來姜被減奇溫。眼中犀角非耶是,身後牛衣怨抑恩。

泡影事,水雲身,枉拋心力作詞人。可哀最是人間世,不結他生未了因。

推薦幾部書

你沒讀過的哈佛極簡史, 的確好看

中國史學界為之狂熱的歷史著作,竟出自日本人之手

人這一生,必須要讀一次石黑一雄!

相關焦點

  • 溥儀退位後,大清的9位封疆大吏,他們都去了哪裡?
    溥儀不再是皇帝了,大清也就不存在了,以溥儀為核心的封建官僚體系也就崩塌了,隨之而來的,他們就不再具備管理這個國家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了,這也意味著,大清的9位封疆大吏也失去了管理地方事務的權力,那麼在這個大背景下,這9位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他們去了哪裡?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那對於外放的封疆大吏,清廷如何節制來加強中央集權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清代的封疆大吏的構成。清代封疆大吏主要指省一級的最高長官,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如掌管兩省(或數省)軍政與民政的總督、掌管一省政務的巡撫,特殊地區的最高長官--駐防將軍(如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
  • 溥儀宣布退位後,這位封疆大吏仍在為清朝南徵北戰,打下很多地方
    不過我們不知道的是,清朝滅亡之後,仍有一位封疆大吏在為清朝南徵北戰,並攻佔了很多地方。這個封疆大吏就是多羅特·升允。 這時他已經是封疆大吏了,掌管整個陝西。之後擔任過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閩浙總督等職。這時的升允仕途是一帆風順。不過在宣統元年,升允曾因反對立憲而被革職。這件事可以看出來他是守舊派,反對新的改革和變法。但這種守舊派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忠君愛國。他並不是那種雖然在嘴上說說的守舊派。
  • 金子本無毒但為何古代會有吞金自殺的說法,吞金自殺的原理是什麼
    古代的思想自由度要遠不如現在高,於是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能看到自殺的劇情,也能見到很多奇葩的自殺方式,咬舌自盡的,上吊自殺的,撞牆自盡的簡直是應有盡有,吞金自殺也是其中的一種,紅樓夢中的尤二姐在被王熙鳳迫害到人生無望的時候,就選擇了吞金自殺。
  • 《老炮兒》:升鬥小民VS封疆大吏
    一個升鬥小民,面對封疆大吏的恐嚇與利誘,並未丟失本我,就像六爺說的「小老百姓,有些事,也得辦。」這展示了一個人的公民意識,六爺雖然曾是一個流氓,但他的規矩與底線,無論何時都會遵守,展現了一個男人的擔當與勇氣。
  • 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封建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
    原因就是,這些人雖然是奴才,但是卻有機會外放當官,很有可能成為封疆大吏、入閣拜相、位極人臣。這個條件看起來確實是十分誘人了,畢竟在封建社會時期,多少人夢想著可以步入仕途、入閣拜相。 雖然,包衣奴才有著種種好處,但是既然被稱為家奴,即使是官做的再大,在本家主子面前還是奴才。
  • 清朝奇人:閒著無聊花錢買了個官當,後來竟成為一品封疆大吏
    不過其中也有例外,有的還一路做到了封疆大吏,成為了一代名臣。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便是李衛了,當年曾火極一時的《李衛當官》就是以他做的原型。李衛出生於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1688年2月2日)。家裡是江蘇豐縣一戶名門望族,放到現在就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歷史上第一位被逐級降了七級二十一等的封疆大吏居然是他
    從此,封疆大吏年羹堯的噩夢開始了。四月十二,雍正皇帝下令解除年羹堯兵權,革去其川陝總督之職,改授杭州將軍。七月初八,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年羹堯使用他賜予的黃帶紫扯手、雙眼翎,並責令退還四團龍補服。七月二十二,嶽鍾琪參奏年羹堯擅將修建郃陽縣夏陽川城堡的剩餘銀子發給部下士兵,吏部提出懲處意見,呈雍正皇帝批准,將年羹堯由一等公降為二等公。
  • 古代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的權力非常大,為何隸屬於封疆大吏?
    清代康熙廢除藩、臬兩司定期朝覲的制度,乾隆以後,督撫成為固定封疆大吏,變為正式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而藩、臬便失去了行政上的獨立性,降為督、撫的屬員了。完全沒有明代那麼風光,直接對皇帝負責,乃是一省之主官,真正封疆大吏之一。
  • 李衛為何捐官10年,就成了封疆大吏?他受雍正賞識,乾隆對他怎樣
    李衛在雍正朝,成了真正的封疆大吏。買官升遷的速度是真的很快,戶部郎中,好歹也是個副部級的幹部了。地位僅次於尚書和侍郎,能夠買到這個級別的高官,可見李衛家裡真不缺錢。不過李衛真正發達,那是在雍正時期。因為這哥們實在是太對雍正胃口了。雍正這輩子最討厭什麼人?當然是貪官。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一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想到的自然是總督。清朝承接明制,設立八大總督,後來又增設東三省總部,成為九大總督。他們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堪比一方諸侯。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八大總督,正二品,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而駐防將軍的正常官階就是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更是逆天,直接就是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
  • 清朝制臺、軍門這些封疆大吏的級別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總督的權力很大,以兩江總督為例,其職權範圍為:總督兩江(今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所以從職權上來看,總督不但可以管理地方上的行政、經濟,還包括了地方軍隊。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清朝時期各省軍隊(綠營軍)的最高長官是提督,官階為從一品。
  • 古人自殺時為何喜歡吞金?吞金子就會死?明明金子沒有毒
    文|大史說歷史(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古裝劇一直是比較特別的影視劇種類,既有保留真實的歷史事件,又穿插著現代人對古人的想像,相信很多人都曾在古裝劇中看見過這樣的橋段,一個人因為不想活了而選擇吞金,以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來理解,肯定是疑惑的,畢竟他們吞下的金子很小
  • 古人「吞金自殺」,背後有什麼科學原理?
    吞金自殺是一種「貴族式」死法。窮人哪有金子。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看到吞金自殺的橋段。其實這裡面一直存在著誤解,有一個關鍵的環節被搞錯了,而且這個錯誤已經存在很久了。趙舒翹最初選擇吞食黃金自殺,沒死,原因是用量太少。不過,即便他吞得更多一些,恐怕當天也死不了。黃金殺人,在魏晉時代的記載比較多,用的是一種金屑酒。比如三國時的公孫晃夫婦、晉惠帝的賈皇后、司馬懿的九兒子司馬倫等人,都是被逼迫喝下一種金屑酒而死。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如何?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清朝有很多封疆大吏,他們掌握權力,守護一邊,有些人掌管好幾個省,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他們不在中央工作,但比中央的官員方便多了。清朝滅亡後,萬有請求者自然也不存在。那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清朝共有9名總督大臣,滿清滅亡後,他們都有了不同的歸宿。
  • 吞金自殺,真有這一回事嗎?
    尤二姐想著吞金死後比其他死法來的乾淨清爽,所以果斷吞了一塊不知道多大的金子…… 還有美人心計裡雪鳶也是吞金自殺的…… 乍地一想——能吞金的人一般也應該都是非貴即富的大款才對,不然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怎麼還捨得拿金子來要自己的命啊???
  • 陶淵明曾祖父:從寒門布衣逆襲為東晉第一封疆大吏
    司馬睿於是拜陶侃為荊州刺史,管領西陽、江夏、武昌等郡,至此陶侃成為東晉第一個封疆大吏。 陶侃治荊州,很重視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他在秋熟收穫之時常買米,等到饑荒時又減價賣出救濟,使得官民歡悅,都依靠他救濟得以生存。 鹹和三年(328年),東晉蘇峻之亂爆發,建康被叛軍所佔領,陶侃的兒子陶瞻也被叛軍殺害。
  • 古時「吞金自殺」為什麼會死?吞下的真是黃金嗎?
    「吞金自殺」是古代小說和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橋段,往往都是雍容華貴的女子為了死得體面而選擇的死法。尤二姐最終選擇吞金自殺不過在現代生活中卻沒有聽說有人「吞金自殺」過,這是否只是人們的一種杜撰?又或者他們吞得並不是黃金。本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嚴謹態度,時光決定親自實驗一下。等一下?
  • 古代「吞金自殺」吞的是黃金嗎?為什麼吞了「金」就會死?
    在史書上,有時會出現某人「吞金」自殺,亦或者在某些古代小說之中也有吞金的記載。譬如在《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中寫道「王熙鳳借刀殺人尤二姐吞金自殺」,又比如在《明史 列傳一 后妃》中記載道「宦官張敏吞金自盡」。這些歷史人物吞金導致自己死亡,那麼他們吞的到底是不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