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素素
其實韓劇和國內影視劇的拍攝模式並不完全相同,比起國內一定要完成大部分劇本的編寫再開拍,有不少韓劇都處於邊拍邊寫邊播甚至還會因為觀眾的反應改變劇情走向,韓劇的拍攝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觀眾的胃口,自然也就有了好的口碑。
不過近年來韓劇的質量其實也不太穩定,口碑和收視率雙豐收的影視劇數量也急劇下降,就拿2020年開播的韓劇來說,年初的《愛的迫降》算是觀看和打分人數最多的韓劇,其他的諸如《惡之花》《啟動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更多的只是在粉絲們或是小部分觀眾的圈子裡受到討論。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上幾部韓劇的評分卻依舊穩定在8分左右,正因為劇情質量不夠過硬,所以評分才顯得有些虛高,而這樣評分虛高的現象也成了近年來韓劇的常態。
對比評分依舊在8分左右徘徊的經典韓劇《九尾狐》《咖啡王子一號店》,韓劇近年來評分虛高到底是誰的鍋?
01觀眾本身身處韓圈甚至是粉絲,普遍打高分成常態
相比於國內影視劇的觀眾群體,韓劇本身的受眾群就更小,大部分也是身處韓圈甚至是衝著自家偶像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粉絲也好,對韓國影視劇文化感興趣的觀眾也罷,自然也就不免會放鬆打分的標準。
甚至有很多粉絲都沒能完整地看過全集,就以"鼓勵愛豆"之名給作品打上了五顆星,更是有不少觀眾在剛看到演員陣容亦或是編劇導演時就火速打了高分,還評論稱:"一看陣容就很值得期待。"
殊不知一部作品的成敗並非只是簡單的和演員甚至編劇導演掛鈎,一貫認為青春等題材在韓劇中更為出彩,抱著這樣的看法給一些尚未播出的作品打高分,這樣的舉動又何嘗不是對韓劇的刻板印象呢?
從打分人數來看,就連年初收視率和討論度一直火爆的《愛的迫降》也才不過十幾萬人評分,而國內的爆劇幾乎都是以三十萬人評分作為最低標準,打分人群數量上的偏差也就導致了韓劇很容易出高分,受眾群普遍打高分成常態,自然也就導致了韓劇評分呈現了虛高態勢。
雖說韓劇已經擺脫了"車禍、失憶、癌症"三件套,但真的能拍出新意的作品近年來也不太常見,大部分熱門影視劇都是披著"創新"標籤的偶像劇,本質上不過還是在刻畫"戀愛"這件事,小甜劇早就不再時興,觀眾們除了想要消遣休閒,其實也需要從影視劇中獲得一些新的信息和新的思考。
不少觀眾在面對韓劇打分時似乎一直過於寬容,正是這樣寬鬆的輿論環境才使得影視劇的製作方不太願意推陳出新,只是按照以往的拍攝套路打造模版化的作品,觀眾們在感受到敷衍的同時,卻並未拿出抵制的態度,這也就導致了製作方和觀眾之間的偏差,韓劇評分自然也就越來越水。
02韓劇評分虛高,高開低走普遍化,觀眾忘改分也是原因
其實無論是一些經典韓劇還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作品,大部分韓劇也經常被批"爛尾",高開低走似乎也成了韓劇常見的問題,觀眾們在發現一部優質韓劇時最常說的也是:"希望不要爛尾了才好。"
一部作品的開端發展給整個故事定下了主基調,但如果結局"拉胯",反而會給不少觀眾一種浪費時間、浪費感情的感覺,但大部分觀眾也只是在看過之後和身邊的朋友或是在論壇上吐槽,很少會有前往評分頁面再改分的情況。
但往往不少國內影視劇一旦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不少觀眾也會通過打分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此前因為"圓滿結局"評分一跌再跌的《都挺好》和結尾略顯有些囫圇的《安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韓劇觀眾的觀劇習慣和國內影視劇觀眾還是略顯不同,這樣的觀劇習慣上的差異自然也就造成了韓劇評分虛高的情況。
03對韓劇太寬容對國產劇太嚴格的觀眾,是為了打造下一部神劇嗎?
不知道為什麼,其實不少觀眾在對待韓劇和國產劇時總是太過於"雙標",對國產劇過於吹毛求疵但卻對韓劇十分寬容。
此前熱播的《以家人之名》在播出後就一直被對標《請回答1988》,《請回答1988》確實在一眾講述家庭故事的作品中有出彩之處,但也並非毫無瑕疵,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韓劇觀眾卻認為《以家人之名》被對標實則是在"碰瓷"神劇,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不妥。
雖說觀眾們眾口難調,對於每部作品自然會因為不同的經歷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不得不說還是有不少觀眾對國產劇天生就帶有不看好的"濾鏡",而在這樣的濾鏡下,自然也就導致了韓劇評分一路高漲。
其實韓劇評分太水並非只有觀眾一個因素,更多的其實也是因為作品質量顯得有些"德不配位",觀眾們對韓劇的評分標準一直沒變,但韓劇的質量卻一跌再跌,韓劇評分太水的"鍋"顯然不該只由觀眾們背。
不難發現,觀眾和影視劇製作方都成了導致這個現象的重要的一環,只能說希望無論是觀眾還是製片方都能夠在今後以作品質量為重,也希望觀眾們能夠適當調整自己的評分標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