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翻拍外國電影的例子越來越多,其中韓國影片由於情節跌宕曲折、引人入勝,佔的份額最為巨大。
像《我是證人》、《重返20歲》、《外公芳齡38》、《捉迷藏》、《小小的願望》、《大人物》、《龍蝦刑警》、《破·局》、《你是兇手》等劇本,都來源於韓國。
無獨有偶,這些翻拍電影的豆瓣評分普遍比原版低。
像7.1分的《重返20歲》已經屬於鳳毛麟角,其他一眾影片的評分大多徘徊在5~6分之間,還有些甚至跌破5分,儼然翻成了一部爛片。
問題出在哪呢?首當其衝的就是導演和編劇。
首先,由於國情不同,韓國原版電影的尺度相對較大,搬到國內之後勢必會改頭換面。
但恰恰有些畫龍點睛的驚豔之處,就依賴於情節的大膽鋪張。一旦做出改編,人物的行為動機就顯得生硬,故事線的邏輯也變得不合理。哪怕演員用自身的演技盡力去彌補,也掩蓋不了劇本改版後的漏洞。
這,是國內翻拍電影的通病,難以迴避也難以更改。
既然知道這一點,遇到哪怕再優秀的大尺度劇本,翻拍這個舉動本身就如同逆水行舟,你得傾注比原版導演還多的精力,才能讓翻版作品不那麼掉份兒。
說到這兒,確實得誇一誇《大人物》。
這部電影已經從各方面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原版韓國電影《老手》,將各種社會痛點、陰暗面展露無疑的同時,又將它們做了本土化的處理;看起來既過癮又不違和,所以相對來說它的評分也是較高的。
其次,鏡頭、臺詞的重現總有僵硬感。
翻拍的導演似乎總想複製原版電影的每一個經典畫面,殊不知這種「依樣畫葫蘆」的做法在小學考試裡還行得通,到了高階藝術層面裡只會顯得幼稚難堪。
同樣的鏡頭,同樣的臺詞,從韓國人嘴裡說出來效果拉滿,但換成國內演員就沒法達到這個程度。
為什麼?是國內演員低人一等嗎?當然不是。說白了,還是改編的功力不足。
這就好比水平高的翻譯大師,能將外國文學著作化為美麗的中華文字;而普通尋常的譯者,翻譯出來的東西帶著濃濃的翻譯腔,一看就讓人直皺眉頭。
那麼翻拍電影評分低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呢?
方舟君認為是有的,就是觀眾。
不少看過原版電影的觀眾,心中會存留一種固有印象,再去觀看翻版時,這種固有印象便會從中作祟。
翻拍得像的部分,潛意識會說「這不就是抄嗎,誰不會呀?」翻拍得不像的地方,潛意識又會認為「這可比原版差遠了。」
說來慚愧,在觀看《我是證人》、《大人物》這兩部電影時,已經看過原版的方舟君也覺得各種不舒服。其實演員的演技、編導的功力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只是翻版電影對我們記憶刷新和覆蓋的過程罷了。
反過來,拿《小小的願望》(改名前也叫《偉大的願望》)為例,筆者是先看的中國翻版再看的韓國原版,不但覺得翻版拍得不錯,甚至還覺得原版看起來有些違和。說明人腦對既定記憶的保護機制,大概是真實存在的。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一部分觀眾就是純粹的偏見了。
「我沒看過韓版,但我就是覺得國內翻拍的垃圾,韓版的牛逼」、「外國文化要比中華傳統文化逼格高」等類似的扭曲理念,在他們的骨髓裡根深蒂固。歸根結底,這種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一種自身文化素質低下的表現:
恰恰是因為他們領會不到文化的內涵,才會對生養自己的這片熱土嗤之以鼻,才會把崇洋媚外當做高檔行徑來無腦吹捧。
這類群體不僅可惡,而且可悲。而被這樣的人群拉低評分,也只能說是翻拍方倒黴。
最後,可能有小夥伴認為翻拍電影評分低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演員不行。
客觀地說,在筆者欣賞過的近10部影片裡,國內翻版演員的演技都基本在線,並且其中不乏演技炸裂的老戲骨。
比如王千源,《大人物》裡的警察演得痞帥,《破·局》裡的反派又讓人毛骨悚然,每個角色都詮釋得暢意淋漓。
即使是一些以顏值聞名的年輕演員,比如鹿晗、彭昱暢、楊子姍等等,在各自作品中也表現出了上乘的演技,只要不帶偏見認真觀賞,相信你也會有此感受。
總結來說,翻拍電影要得到和原版一樣的認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面對像《誤殺》這樣成功的例子,導演們要學習,觀眾們更要包容,否則久而久之,便沒有人再去傳輸、引進優秀的外國作品了。
原創固然重要,但借鑑亦必不可少。願接下來的中國電影市場裡,翻版影片也有屬於自己的一道光。
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國翻拍其他國家的電影呢?你認為翻拍的怎麼樣?
更多良心電影資訊,請關注【方舟電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