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說:你是否是因為一部影視劇而與心理治療結下不解之緣?你當時的感受如何?心理諮詢在電影界的名聲可謂艱辛曲折呢。
在電影《歲月驚濤》裡,一位精神科大夫正在為一位有童年創傷的女士進行治療。來訪者的哥哥出於對妹妹的關心,也希望通過精神科大夫的幫助來挖掘童年的回憶,並想用這些回憶來幫助他的妹妹。電影的最後,他重拾了童年的記憶,妹妹也慢慢被治癒。那位精神科大夫和已婚的哥哥也墜入了愛河。
雖然這部1991年的電影曾經一度大賣,也被七次提名為奧斯卡金像獎,但是像 James C. Kaufman 博士(美國心理學會媒體心理學及技術協會主席)一樣的心理學家,卻無法忽視這種在電影裡對治療形象缺乏職業道德的塑造。
康乃狄克大學教育學院的 Kaufman 教授說:「這位治療師允許了她自身情感的介入,這超出了她的職業邊界。」 他又說道:「同時,這部電影還加深了觀眾對心理諮詢的誤解,認為在治療中只要回憶起過去的某些創傷就萬事大吉了。但其實,真正的治療是一個由小而有意義的領悟構成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儘管這部電影好像編了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好故事,但研究表明,媒體的塑造會極大地影響大眾對心理健康從業者的看法。Julia Maier 博士曾在《大眾媒體文化心理》雜誌中發表過一篇論文。研究中,被試者回答了有關電影塑造的治療師、心理疾病患者和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人群的問題。
研究表明,那些表示願意從電影中的治療師那裡獲得幫助的參與者,更有可能對心理健康從業者有一個好印象;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也比較不會把尋求心理幫助的行為看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同時,這項研究也證實了,那些對電影中的心理治療師形象持有負面看法的人,更容易對尋求心理諮詢感到羞愧。
「我們的研究表明,電影人物是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尋求心理幫助的意願的」,Waldorf 大學心理系的助教 Maier 說,「通過影視來增加人們對於心理治療師的正面看法,其實對減少心理疾病的負面形象來說非常重要。」
值得我們慶幸的是,電影和電視劇中對心理治療師的塑造慢慢變得貼近現實了。
Kaufman 說:「在當代社會中,人們對心理疾病和治療的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減少了很多對治療的負面看法。其中,媒體就是這種改變的一面鏡子。」
治療在鏡頭下的演變
「心理學家的形象已經在電影中出現了幾十年了,儘管較早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為了製造喜劇效果。」 《電影與精神病:用電影來理解精神病理學》的合著者 Ryan Niemiec 博士說道。比如,在1997年的滑稽喜劇《緊張大師》中,Mel Brooksshi 就飾演了一位要承受跛腳的、「高度焦慮」的心理治療師。
在其他的電影中,心理學家則被刻畫成了「邪惡的」角色。例如,在《沉默的羔羊》中,心理學家 Hannibal Lector 就是一個殘忍的連環殺人犯。
再近幾年,以2001年的電影《美麗心靈》為例,電影雖然刻畫了心理治療中積極的一面,卻把治療機構妖魔化了。」 Danny Wedding 博士說。
「在電影中,主角約翰·納什是一個才華橫溢、卻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從精神病院出院後就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做與數學有關的工作」,Wedding說,「在這部電影中,精神病院就被刻畫成一個扼殺創意和天賦的地方」。(小單亂入:想看這些電影的小夥伴,可以在文末找到本文提到的所有電影哦~)
最近幾年,像2003年《衝出逆境》這樣的電影則開始把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刻畫成激勵人心的、善意的和智慧的角色,VIA研究所的教育總監 Niemiec 博士這樣說。
「丹澤爾·華盛頓在電影中飾演了一位臨床醫師;他幫助了一位與虐待、孤獨和憤怒作鬥爭的空軍警官安託萬。劇中的丹澤爾極其聰明,他從不強迫 Antwon 去說話,直到安託萬已經準備好了。」
Kaufman 也提到,很多電視劇也漸漸能準確地描述心理治療師的角色了。今年,美國心理學會媒體觀察協會為美劇《重案組》中飾演 Dr. Joe 的演員 Bill Brochtrup 頒發了 Golden Psi Award (此獎是專門在電影、電視劇、戲劇、電視遊戲或其它媒體中最準確和最負責的專業心理健康人員的扮演者的獎項)。這部電影中,Dr. Joe 和一個叫 Rusty 的大學生一同處理這位學生在過去遇到的種種問題。
Brochtrup 說他近似真實的扮演絕非偶然。「對於執行製片人來說,Rusty 和 Dr.Joe 之間建立聯繫是非常重要的」, Brochtrup 說, 「他並非想讓治療師成為一個救世主。相反的,他想讓 Rusty 隨著時間的過去漸漸成長。」
在第五季裡,Rusty 與 Dr.Joe 每星期會面一次。Rusty 理解了該如何接受他的養母,並和他那在監獄中吸毒成癮的生母建立聯繫。最後,他也理解了在過去那些憂慮不安的日子裡,自己是如何從被拋棄的男孩變為一個靠賣淫為生的人的。
美劇《黑道家族》中也有一個精神科醫生的角色。劇中,從1999年到2007年這段時間裡,黑手黨老大 Tony Soprano 定期地和 Dr.Melfi 做心理治療。「我覺得這部劇中對治療過程的刻畫非常逼真,」 臨床心理學博士 Jennie Singer說。Singer 博士曾經和不同類型的罪犯工作過,其中也包括類似黑手黨的案例。「這部劇甚至深入講述了 Dr. Melfi 對於 Tony Soprano 的反移情問題。我覺得《黑道家族》把治療這件事情正常化了。它告訴人們和這個世界:即使你覺得自己是個內心強大、無所不能的人,你也可以從治療中得到治癒。」
電影中的治療教育
讓心理治療在電影行業產生影響的另一種方式,是給電影製作人提供專業的幫助。紐約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的腦神經科醫生 Stephen Sands 博士曾是《老大靠邊閃》的技術指導。
《老大靠邊閃》講述了飾演精神病學家的比利·克裡斯託和飾演黑社會老大的羅伯特·德尼羅之間的故事。作為技術指導,Sands 給臺詞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以確保電影中準確地詮釋了關於心理疾病和治療的部分。
比如,在一個鏡頭中,當克裡斯託想對德尼羅的感覺加以解釋時,Sands 就指導他用更多的時間讓德尼羅自己發掘他的感受。德尼羅也非常希望能夠準確地演繹出患有心理疾病的角色。他甚至拜訪了 Sands 工作的精神病醫院,還參與了很多團體治療的會面。
「總體來說,電影是幫助患者療愈的有效手段。」 Niemiec說,「演員的演繹會傳播愛、團體合作與感謝之情。」
「如果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去關注角色身上的優點,他們也漸漸會把這些優點當成自己進取的目標」,他說,「心理學家可以幫助患者意識到自己的優點,並利用這些優點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原文「Therapy on camera"發表於美國心理學會的 Monitor on Psychology 雜誌,2016年12月刊。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是否對心理治療的電影蠢蠢欲動呢?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文中提到的電影,小夥伴們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歡的心理治療影片哦!
《歲月驚濤》(The Price of Tides)
有愛有恨的心理治療電影,討論童年家庭與心理的聯繫
《緊張大師》(High Anxiety)
早期精神治療師的滑稽喜劇
《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
變態心理哲學的經典之作
《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
偉大的數學家與精神分裂症抗爭的一生
《衝出逆境》(Antwon Fisher)
關於心理醫生的勵志劇,講述了治療師如何治癒一個海軍的故事。
《重案組》(Major Crimes)
在重重案件中了解心理治療師的偉大之處
《黑道家族》(The Sopranos)
強大的黑道也同樣也需要諮詢師
《老大靠邊閃》(Analyze That)
黑社會老大與治療師之間進退兩難的犯罪喜劇
原文|Heather Stringer
翻譯|Confidia
編輯|Confidia 南瓜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