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殺戒第一

2021-02-18 醒悟心燈

 殺戒第一

  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系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是人(謂所殺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謂意在殺人。)。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故。奪彼命時,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優婆塞戒之時,說三歸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即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亦不得受沙彌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薩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爾時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途,然其世間性罪仍在。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可不戒乎。】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非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段鉛錫段,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段鉛錫段木段,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亦皆殺法所謂興方便也。手足身分,是凡情之所執受,故名內色。木瓦石等,是凡情所不執受,名非內色,有處亦名外色。用彼內色,捉彼外色,故為雙用內非內色也。因此方便而死,不論即死後死,總是遂其殺心。故從前人命斷之時,結成不可悔罪。後不因死,則但有興殺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殺心。故戒體尚未曾失,猶可殷勤悔除,名為中可悔罪也。】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蓐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以毒藥為殺方便也,即不用手足等,又不用木石刀杖等,故云不以內非內色。而前人命斷是同,則不可悔罪亦同。】

  復有作無煙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宑殺,撥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水中火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弶者。木檻詐取也。撥者,弩石也。)

  【此更廣標種種殺方便也。核弶及撥,皆是殺具。毗陀羅即起屍咒術,下文自釋。餘並可知。】

  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煙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非人邊得殺罪也。以於非人無殺心故。)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下字,恐誤。準一切律部,亦是中罪。亦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畜生邊得殺罪也。以於畜生無殺心故。)△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非人,謂諸天修羅鬼神,載道義弱。故殺之者戒體未失,猶可悔除也。)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亦皆從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人及畜生得殺罪。以於人及畜生本無殺心故。)△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畜生,較諸天鬼神更劣。故殺之者,罪又稍輕。)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還從畜生邊得方便罪也。)△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此廣釋無煙火坑殺他,以例核殺、弶殺、作宑殺、撥殺,無不爾也。

  問:一切有命,不得故殺,殺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殺天龍鬼神僅結中罪。殺畜生僅結下罪。猶不失戒,不至墮落耶?答:凡論失戒,須破根本四重。所謂殺人,盜五錢,邪婬,大妄語。此四重中,隨犯一種,決非作法之所能懺。至如殺非人畜生等,性罪雖重,而於違無作罪猶為稍輕。今雲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違無作罪,免墮三途,非謂並除性罪也,殺一命者,必償一命。故殺者,固當故償。誤殺者,亦須誤償。縱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頂經雲,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佛制殺戒,良由於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斷輪迴。設復偶犯,至心懺悔,永不復造,亦可免墮三途。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設不念佛求生淨土,何由永脫酬償之苦哉。】

  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羅殺也。△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羅殺。△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剌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三種咒術斷命,併名厭禱殺。皆毗陀羅之類也。】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胎邊得罪。以無殺胎心故。)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仍於胎得方便罪也。)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

  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

  【加羅邏,或雲歌羅邏,或雲羯邏藍。此翻凝滑,又翻雜穢。狀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讚嘆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獅圍兔,射麞鹿等,偷賊魁膾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嘆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瘥,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讚嘆殺,皆廣標中所無。然並如文可知。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

  七種,指廣標中核、弶、宑、撥,及推著水中、火中、坑中也。】

  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結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結重。今三句皆結重也,以理酌之,只應二句結重耳。謂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餘四句,結可悔。謂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此結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準餘律部。若作此議論時,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覓藥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非母邊得罪。以是誤殺本無殺心故也。)△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亦於非母得方便罪,不於母邊得殺罪也。)△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但於人邊得方便罪。)△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但於非人得方便罪。)

  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當未死前,僅犯方便罪。當其死時,戒體隨盡。故後有死者,彼則不犯破戒重罪也。)

  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此亦須六句分別。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二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亦應六句分別。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

  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噁心瞋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仍於所瞋者得方便罪。)餘如上說。(若殺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六句分別。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

  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本無殺心故也,但犯戲笑打他之罪。)

  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見火而捉,如金無異,乃名為狂。更有心亂,痛惱所纏,二病亦爾。)

  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有蟲想,用者亦犯。

  【此亦應六句分別。一、有蟲,有蟲想。二、有蟲,有蟲疑。二句,結根本小可悔罪。三、無蟲有蟲想。四、無蟲,無蟲疑。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五、有蟲,無蟲想。六、無蟲,無蟲想。二句,無犯。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欲。

  人諦審觀察,不可輒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本無有殺心故。)△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險道,值賊,賊欲取之。舍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

  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雖無殺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癰瘡即熟,理應破故。)△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歷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歷人令笑。(不應,便是小可悔罪。)△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初喚,無罪。第二喚,犯中罪也。)

相關焦點

  • 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 覺師說 | 《優婆塞戒經》之五戒品第二十二(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智人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佛教五戒是什麼?  五戒是指「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  受持五戒的人,會有無盡的利益。《灌頂經》卷三說:受持五戒,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護佑。《月燈三昧經》卷六記載,持戒清淨者能獲得十種利益: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願;5.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槃;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 三皈五戒有多重要?
    《優婆塞戒經》中說:「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優婆塞戒經》卷5)因此要在佛門中修學證果,是不可能不先受三歸依的。但是《優婆塞戒經》也說:【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 知識丨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受持五戒能獲大功德,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說:「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辨意長者子經》說:「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群生,善養物命,令眾得安;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四者誠信不欺於人,護口四過,不得貪欺;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乃得生天。」
  • 虛雲老和尚講解三皈五戒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夫欲不受輪轉者,當淨諸妄想;妄想淨,則輪迴自息。故迷心名為眾生,覺心名為諸佛,佛與眾生,一迷一悟而已。當知此靈明覺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凡夫雖具佛性,如礦中真金,為煩惱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故《瓔珞本業經》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世間上最大的利益,莫過於學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們要想成就這樣善法,就必須要持戒。  依照五戒乃至比丘戒的律制,並無素食的要求。不食魚肉,乃是大乘菩薩戒的規定,持五戒的不殺生,不得親自殺生,不得勸他或教他殺生,故自不得屠殺雞鴨魚暇,如果買食已屠好的內類,不在五戒的禁忌之列。
  • 五戒是佛教徒最根本要守的戒律(宣化上人)
    為什麼要受持五戒?◎ 宣化上人◎ 不要錯過受五戒的機會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優婆塞」、「優婆夷」,受過菩薩戒,就叫「菩薩」。◎ 什麼叫「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五種戒。現在有很多人受過五戒了,這都叫居士了。◎ 佛教徒要守持的根本戒律五戒是佛教徒最根本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佛教五戒
    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
  • 優婆塞菩薩戒本略說(合集)
    誦戒 序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三聚戒菩薩鹹共聽
  • 五戒
    第(一)殺戒。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況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迴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瞋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痴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
  • 佛教「五戒」你知道多少?
    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 五戒「不殺生」排在第一,楞嚴經「淫」排在第一,但餘下罪都不輕
    五戒「不殺生」排在第一,楞嚴經「淫」排在第一,但餘下罪都不輕。五戒可以說是做人的基本,嚴持五戒來世還可做人。但是五戒中「不殺生」排在第一位,可見殺生的罪是很重。殺生最重,故首先講殺生。因為眾生最愛惜自己的生命,為了維護生命,甚至願受各種痛苦。《大智度論》云:「世間中惜命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罰、刑殘、考掠以護壽命。」
  • 這裡要解釋一下何謂「優婆塞
    第一章  優婆塞所講述的世界《賢愚經》卷一《海神難問船人品》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那是佛陀在世,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時的事情。那時,舍衛國有五百名商人,準備集資出海,去尋找珍寶。他們商議道,海上風濤險惡,吉兇叵測,必須找一位賢明的人作嚮導。於是他們就去聘請一位以賢明睿智聞名於世的優婆塞。優婆塞欣然答應了。這裡要解釋一下何謂「優婆塞」。
  • 《在家菩薩戒淺說》之「殺戒第一重」
    為著要救護眾生,菩薩尚且願意犧牲自己去救助他人,又如何會去殺害他們的生命呢?《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切眾生時,便心中想道:這些眾生都是我過去世的父母,今天有緣再見面,我沒有好好孝順供養他們,已經很說不過去了,如何可以反過來去殺害他們?
  • 五戒表解-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
    不妄語,誠相與,廣長舌相昏塗炬,矢口千金敵國欽,九界同歸作洲渚。不飲酒,離群醜,智慧照明師子吼,衣裡圓珠豈更忘,免得親翁再苦口。五戒表解懺雲法師編殺 戒釋名: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
  •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後人託稱太上老君名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  受五戒不代表就要吃素,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是指不可以殺人,乃至不可因瞋、貪等煩惱,去殺害其他的眾生,而非專指不可以吃肉,不殺生戒跟素食是沒有關係的。(慧光法師)
  • 說一說居士受戒關於縵衣的問題
    具體分一下幾點1、受五戒能否搭縵衣2、居士縵衣是否有條相,是否有五直條縵衣3、五戒、菩薩戒縵衣是否一樣4、出家沙彌應著縵衣受五戒能否搭縵衣這個首先其實不算問題,因為大陸統一認為五戒應該搭衣,但是部分法師說受菩薩戒才能搭衣,就著一點經典中並未有明文規定
  • 不受五戒與受五戒,有很大的區別
    從開始,修戒開始,為的是要把煩惱的範圍縮小。我們居士持一個五戒,這個並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裡邊不殺戒,對整個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傷害你。這是很大的一個力量了。那麼不偷盜,對整個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