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韓劇呢有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就是高開低走。好多一開頭很不錯的劇,最後幾乎都會走向崩壞。很多強設定的韓劇一開始很亮眼,但後面因為整個鋪得太大,編劇掌控不住了,就很容易寫崩。
而這一季的韓劇,整體收視率都比較一般,但是在豆瓣評分那是一部賽一部的高:李鍾碩秀智主演的《當你沉睡時》,請回答1988「豹子夫人」主演的《付巖洞的復仇者們》,豆瓣評分全都8分往上,國內觀眾非常買帳了。
其中有一部劇打到了9分的高分,是tvN的月火劇《今生是第一次》。
這個劇讓我又愛又恨,剛開始看的時候簡直驚為天人,但看到目前為止(14集,還有兩集就大結局了),只能說是扼腕嘆息。
我們就來詳細講一下,這部劇是怎麼跌落的。
「抄襲」我們社會現狀的劇情如此戳心
看了前兩集簡直是要拍桌了,因為換個城市換個名字,就完全可以照搬成一個在北上廣發生的故事。
不是以往非富即貴社長一大堆的傳統套路,女主角30歲還是母胎單身,在首爾大學讀貧窮的國文專業,畢業後努力相當編劇卻一直沒成功。男主角在首爾創業的做APP,勉勉強強買了一套房,正在還貸款。
女主角是標準的「首漂」,30歲了還在給著名編劇打下手。家裡並不支持,第一集就發現自己因為弟弟結婚而無家可歸。
像《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啦,《月薪X萬生活指南》啦等等10w+爆款文章裡讀到過的雄心壯志和垂頭喪氣,都在女主角的獨白裡見到了,一毛一樣。
而男主角雖然人設比較獨特,是個有點geek的貓奴,但也很慘:創業做老闆努力貸款,為了省錢非常摳門。雖然父母是本地人,但是不想依靠父母,自力更生地還錢。
他精打細算了半天,發現一個月要還的房貸真的是無法承受,只能找個租客來分擔一下房貸壓力。
女主無處可去,男主需要合租,兩個人發現對方都是生活習慣很良好的人,於是就開始了合租生活。
在大城市裡有個居所,真的很重要。因為生活壓力而被迫假結婚,在日劇《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裡也有,新垣結衣演的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於是成為了專職的家庭主婦,也是日本年輕人面臨就業壓力下產生的戲劇化後果。
這個「合租」進而「契約結婚」的開頭設定,是不是換在國產劇裡也毫無違和感?
更可怕的是女主角原生家庭和國內的相似度。
她是家中的長女,下面有個弟弟。雖然買房的訂金和後續的管理費是她出的,但是房子卻寫的是弟弟的名字。閨蜜也很懂,「在韓國父母給姐弟買的房子,當然是要登記兒子的名字了」。
這個觀念在我們這叫什麼?「養兒防老」嘛對不對。
她成績非常好,但是爸爸完全不讓她走出家鄉,除非她能考上法律系這種超級實用的專業。但女主角分數不夠,報了被認為很窮的國文系,瞞著家裡悄悄去了首爾。
家裡父親是絕對主權、有個受寵的弟弟、自己成績很好……這些設定,完完全全就可以貼合國內的某些父權觀念很重的地方。
後來男主角回到女主角老家去幫著醃泡菜,當地的大叔說,「堂堂男子漢還到老丈人家來醃泡菜」。
在當地,男人是不敢家務活的。女人醃泡菜,男人在旁邊吃飯喝酒。
捫心自問熟不熟悉?
更熟悉的是男主角開始見女主角家人的這場戲,完完全全跟中國當代城市青年春節回家被親戚盤問一毛一樣。
女主角一開始就說了,遵守三條規矩,就能過了爸爸那關。第一條是第一杯酒一定要乾杯。這一幕是不是腦中浮現出老家親戚「不喝完就是不給我面子」等等熟練的套路?
第二條是回答一定要簡潔明了,不要說超過兩句以上的話。女主爸爸問男主是做什麼的,他一開始想解釋自己是做手機軟體開發的blabla,想起這句,就簡潔地概括:搞IT的。
北上廣做自媒體的朋友們,回家如何解釋親戚的盤問?可以學習一下,籠統地說自己是打廣告的,寫小說的,做記者的,搞工程的,都是一回事。
第三條是,解釋的時候用專有名詞,越有名越好。爸爸問男主什麼是IT,什麼是APP,男主就說,就像微信什麼的(這裡應該是翻譯做了本土化處理),爸爸就懂了:聽起來是個很流行的生意啊!
接著問公司在哪?男主角本來想展開講講,轉念一想說,就在三星和LG的大樓裡!爸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是個大企業啊!」
學習了沒有,就跟說「業務跟阿里和騰訊聯繫」「投資人是馬雲和王健林」沒區別了。換到中國小城市,可能沒有單位沒有編制還是不太行,但至少算是個能說明白的工作了。
除此之外,女主角和閨蜜的職場遭遇也很戳心。
女主角第一次獨立創作,中途卻被合作導演塞了一個大編劇來改她的劇本,整個劇本的風格就變了,開始變得狗血、俗套……這些都讓女主角很崩潰。
但沒想到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她在工作室的沙發上睡覺,但沒想到喝醉了的導演過來跟她爭論劇本,說著說著就開始扒她的衣服。
她用了好大力氣把對方推到地上,含著淚指責對方,然後跑了出去,穿著睡衣在大街上哭了起來。
而之後她一直不敢聯繫對方,也一直不敢回到地下室。直到某天大編劇約她吃飯說有事情商量,到了之後發現導演也在。原來這是個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局,說是跟她道歉,但女主說自己受害,對方是強姦未遂,兩個男性都表示「不至於吧」。
甚至還說你這樣抓住不放,以後還怎麼在電視劇圈混?
這個故事跟今年的「阿廖沙」事件很像了,維護權益和底線,竟然需要這樣大的成本,或許有些讓人不敢直視的黑暗面,在所有地區都一樣。
同樣跟女性權益有關的還有職場性別歧視,女主角閨蜜的遭遇也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要巧妙地避開男同事言語的調侃和肢體揩油,不能生氣,因為生氣之後反而會被報復。
總而言之,這部劇的一開頭就顯示了一種高級的「接地氣」,把都市年輕人所遇到的問題都展現了出來,而且還有恰到好處的愛情橋段和金句。沒有超能力,沒有非常奇怪的設定,故事很流暢又很動人。
但是,故事進展到後期,捉襟見肘的感覺就越發明顯。
男女主角人設崩壞
輕鬆背後是掩蓋不住的問題
1、一開場抱著編劇夢想的女主角假結婚以後再也不煩心事業
女主角的事業掉線是我最不能忍的。
一個抱著編劇夢想從大學就開始努力的女孩,因為性侵被威脅之後就決定再也不寫作了,這也沒什麼問題,確實是寒心了。
但怎麼能之後的好幾集,一點都沒有講她的夢想呢?就乖乖去咖啡廳端盤子端了好久,每天睡前抱著手機想的都是對面臥室的男主角,對放棄的夢想沒有一絲一毫的輾轉反側,快樂擦桌子。
因為喜歡上了男主角,女主角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陷入戀愛的小女生。自己跟自己對話,男主角好帥,男主角好冷淡,男主角沒有盡到丈夫的義務而我為了他盡到了做好媳婦的義務,他辜負我!完全變成了苦情的小媳婦。
直到13集事業才重新上線,居然還是因為男主角的前女友出現拉了她一把……最可怕的是14集,注意這已經是倒數第三集了,女主角終於要重新開始做編劇了,她籤約的時候看到金額,一臉震驚。前女友(也是合作方的代表)問是不是太少了,女主角說不是,是太多了。
前女友都笑了,說你不能這樣,這是在籤合同,就算驚訝也該走出門去,怎麼能把一切都袒露給敵軍呢。
女主角一臉天真:你不是敵軍啊。然後前女友就這麼被折服了!因為女主角單純!善良!
開頭是個愣頭青沒什麼,但結尾了還是個傻白甜就有點不能忍了吧?女主自己也是編劇,難道不知道主角的成長性有多重要嗎?
而前面提到的很現實很殘酷的的性侵,之後是怎麼讓對方遭到報應的呢?
是男主角和他前女友幫助女主角解決的。
女主角先很努力地表示自己想要解決這件事再開始重新寫作。
然後前女友一臉包在我身上的表情,問她想怎麼解決。
然後就悄悄開始運作了,聯繫對方各種威脅,性侵男就慌了,找到男主說,你們想要多少和解金?
先不討論他為什麼蠢到自投羅網,但最後結果就是男主知道之後很生氣把他打了一頓。
「壞人受到報應」這件事,女主角到目前為止完全不知情,也沒有主觀發揮作用,就這麼被保護起來了。所以一個備受欺凌的傻白甜,到最後就是獲得了男主角+好心前女友的庇護,然後成為了一個溫室中的花朵?
以現實開頭,卻依舊落入了愛情的俗套。
而且不要忘了!重點是!這個劇的設定是「契約結婚」,是假結婚啊。說白了女主角就是單戀+暗戀,窮得沒有正式工作的房客愛上條件很好的房東,但寫著寫著,兩個人的感情就變成了不善表達感情的新婚夫婦了??不是這個身份啊。
愛情的轉變不清不楚,跟男主角的人設也有很大關係。
2、愛貓如命變成男主角性格中需要糾正的缺點
劇中,男主角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房貸、貓和垃圾分類。他精心挑選了現在居住的房子,精確計算著自己的收入和日常支出,招了一位租客減少還貸的壓力。他給租客制定了綜合素質測評系統,能不能做好垃圾分類和家裡的貓喜不喜歡是系統裡非常重要的指標。
他像《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自有一套運行良好的三觀,geek,但可愛。
這本來是一個編劇親手立起來的難得的有著特殊魅力的男主角人物設定,但編劇又給親手毀了。
男女主角同居之後男主角的貓病了,不知道原因吐了兩天,男主角拜託女主角送貓去醫院做檢查。並交代,打車去,不要給我省錢,檢查做全套。
當時女主角震驚了,為了貓也太奢侈了吧。
打車把貓送去以後,關於接貓回來的方式,她再次確認:
男主角說是的,接貓回家還打車。
女主角埋怨地想,為了讓貓舒服就願意花錢打車,我平時做公交車你可是沒說什麼呢!(我也是不知道這個女的憑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劇情的發展是男主角晚上下班以後在去醫院接貓回家的路上,推測到女主角身陷危險於是趕去救她。兩人虛驚一場甜蜜牽手回家,也沒有人想到貓的事情。隔天早晨貓自己憑空出現在家裡。
這場虛驚就是編劇設計的「讓男主角意識到生活中有比貓更重要的伴侶」的橋段。
我感到無語。愛貓並不是什麼錯誤,也不是什麼人性的誤會,愛貓就是愛貓,給貓咪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是因為真的喜愛又力所能及,帶貓出門選乘私家車或者打車是因為貓對人群會應激。純粹的科學餵養問題,怎麼就拿來作為情感的考試題了呢?
而男主之前的所有固定程序,自洽的那些習慣和生活方式,後面幾乎都沒了,為了女主角,他就這樣「悄悄為愛改變了自己」,非常容易。
男女主角都為了談戀愛,原本的人設全都崩塌了,蕩然無存。
3、一番親情告白就掩蓋了家庭問題
前面我們講過,女主角之所以會無家可歸是因為她沒辦法在弟弟名下的房產住下去了。其中的曲折是這樣的:
父母出錢買了房,姐姐交了訂金,房子是弟弟的名字。
↓
姐姐一邊工作一邊供房,弟弟讀書,姐弟倆住在一起。
↓
姐姐有一天下班回家發現讀書的弟弟因為搞大了女朋友的肚子,閃電結婚了。新婚夫婦不願意和姐姐住在一個屋簷下。
↓
姐姐,也就是女主角被迫到處找房子搬家。
這樣一個過程,女主角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我們就不言而喻了吧。但就是這樣一個三十年來處處被虧待的姐姐,一個偷偷讀大學不敢告訴家裡自己專業的女兒,在假結婚的婚禮現場,與親情達成了和解。
她發現了她母親寫給她丈夫的一封信,信上說,我請求你支持我女兒的夢想,她想當編劇,如果你家需要有人做家務,我來做。
女兒感動大哭。氣氛相當聖潔唯美。
很感人嗎?可能是吧。但那又如何。能抹平之前三十年所有的虧待嗎 ,是在說娘家從此以後會對女兒好嗎?
恕我直言,哪個女婿又真的會每天打電話叫丈母娘來家裡做事呢,那些話除了營造出當下那一刻的感動,對新婚夫婦的真實生活又有什麼幫助呢。現實一點講,你要求別人對你女兒擔負的責任,自己家有沒有先做好呢?沒有吧。
在此之前的雙方家長見面階段,娘家媽媽也是這樣,和親家說話處處爭鋒相對,因為對方答應了孩子提出的不辦婚禮的要求。娘家媽媽覺得對方輕視了自己的女兒。
「讓懦弱的母親發脾氣以此展現對女兒深沉的愛」,這是編劇的出發點,「讓女兒從別人那裡獲知母親對自己深沉的愛以達到親情的大和解」,這是編劇的目的。
對不起哦,可能我心比較冷硬,我覺得這世上有的事情可以原諒可以事過境遷,有的事情就沒什麼和不和解的,當時的傷害就是結論。也許時間可以讓人放下很多情緒,但最多就只能這樣,再多就沒什麼好說的。劇裡那樣的事,就不在可以和解的範圍。
就這樣吧,是不是。怎麼還能把錯的美化成難以言表的偉大呢?那些千千萬萬在家庭裡受到傷害的孩子,怎麼能只歸納為「成家就懂了父母的不容易」這句話呢,那未免也太委屈了吧。
女主角在確定自己愛上男主角之後問過男主角一個問題,她問男主角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男主角仔細思索了一番,回答說:
女主角聽完非常失望,她自問,如何才能走進他的心。
關於人生目標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遙遠又難以碰觸,男主角的答案其實已經非常具象了。我大概能明白女主角希望聽到的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浪漫又夢幻的理想,她能從中看到男主角性格特徵,由此展開一些對喜歡的人的攻略。她聽不懂男主角此時此刻的在說什麼,她聽了覺得無從下手。
我覺得如果聽完對方的答案,贊不贊同沒關係,但要是連聽明白都達不到的話,就說明兩個人真的不是適合走下去的人。此後編劇要他們在婚姻的框架下談戀愛,就只能摧毀人設了。果然也就那麼做了。
其實這部劇就是,成也開頭,敗也開頭。
因為設置了這樣兩個看似不搭界但又都很內向的男女主角,所以最後如果非要製造曖昧和愛情萌生的話,只能通過韓劇傳統的那幾招:英雄救美、浪漫氛圍和外因推動。而且因為以金句見長,所以女主角必須要不斷地通過內心獨白來展現每一集的主題,相比第一集接吻第二集求婚第三集婚禮的強勢開頭,後面的整體節奏明顯放緩了。
一般韓劇都在16集到20集左右,對國內觀眾來說是很短的篇幅了,但是對編劇的要求其實更高,很多很多我們熟悉的韓劇都是高開低走的。比如去年的《W兩個世界》開頭也是神作預定,但最後結尾還是讓人遺憾,從9分以上跌到現在的8分;《奶酪陷阱》,也是後面開始崩。
很多韓劇都是設定一聽非常動人,但這樣的光環大概只能延續3集左右,之後就必須加入新的矛盾和衝突,一旦轉折做不好,就很容易變成雞肋劇。觀眾們也是很挑剔的。
當然,能夠做好開頭已經是成功的一半,比起國產劇要人「忍過前幾集就好了」的要求,韓劇已經是在及格線之上往更高分數努力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