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微觀模型判斷物質或相關反應的量

2021-01-12 初中化學大師

例題2(重慶A卷)工業生產硫酸中的某一步反應用微觀模型圖表示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反應前後硫元素的化合價從+2價變成+3價

B. 參加反應的反應物間分子個數比是1∶1

C. 反應前後分子數目不變

D.該反應屬於化合反應

解析:從右側的原子示意圖可以判斷,反應前的框中有兩種分子,二氧化硫分子和氧分子,反應後的框中也有兩種分子,三氧化硫分子和氧分子。

A. 反應前二氧化硫中硫為+4價,反應後變為三氧化硫,硫顯+6價,因此A選項錯誤;

B. 要判斷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個數比,從反應前後微粒圖可以判斷,反應前有2個氧分子,反應後還剩餘1個氧分子,則參加反應的氧分子個數只有1個,所以二氧化硫分子與氧分子個數比為2∶1,因此B選項錯誤;

C. 反應前有4個分子,反應後分子有3個,數目發生了改變,因此C選項錯誤;

D.二氧化硫和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硫屬於化合反應,因此D選項正確。

例題3 (貴州安順節選)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繫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2)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i基催化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圖是甲烷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①在框內補充C的微觀模型圖_______________。

②該反應利用兩種溫室氣體,兼具環保和經濟價值;反應難點之一是破壞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穩定結構,分為______________(填微粒名稱)並重新組合。

③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根據不同原子的圖示可以判斷,A是1個甲烷分子,B是1個二氧化碳分子,D是2個一氧化碳分子。則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反應前後原子的個數不變可知,反應前有2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2個氧原子,反應後有2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還少了4個氫原子。則C物質為兩個氫分子。故答案為:

;②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組。該過程是甲烷分子分裂成碳原子、氫原子,二氧化碳分子分裂成碳原子、氧原子,每兩個氫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氫分子,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結合生成一氧化碳分子。故答案為: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③根據題②的分析可知,該反應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相關焦點

  • 分子和離子們的悲歡離合——電解質和離子反應
    科學家們特別希望知道微觀世界中分子、原子或離子們分分合合的故事,了解這些微粒運動變化的方向和路徑,如果能拍出這樣一部電影大片,讓我們真切地感知到微觀世界,那將必然是非常震撼的!「美麗化學」系列短視頻科普團隊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化學的變化之美,但微觀畢竟是微觀,分子、原子或離子層面的變化我們還是難以直接觀察到,於是,我們需要藉助於符號、模型等工具來進行認識和研究。
  • 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來知德古河圖的無限宇宙模型給您圓滿的答案!
    河圖宇宙模型和暗物質現代科學明明知道暗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由於暗物質粒子的顆粒太小,人類現有的觀測手段不能夠直接捕捉到它,好像它們躲在了暗處,我們就是找不到它們,於是就把它們稱為暗物質,不是因為顏色暗才稱為暗物質。
  • 清華大學氣固反應領域研究的系統總結:《氣固反應原理》
    ②氣體反應物通過顆粒內的孔隙向顆粒內部擴散(內擴散);③氣體反應物在固體表面吸附;④產物層擴散;⑤化學反應及固體產物的生成。在宏觀上,上述微觀行為隨著反應的進行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 氣固反應所涉及的物理/化學過程氣固催化反應的研究是從20 世紀70 年代初開始的,因為人們可以從微觀上對表面現象進行觀測,所以氣固表面反應得到飛速的發展。
  • 統計學課堂 - 如何理解數學模型
    因為所有模型既真又假……模型的驗證並非說它是「真的」,而是它產生了與重要問題相關的良好的可檢驗假設。——R. Levins, Am.,《科學家》54:421-31,1966使用模型的目的不一定是完美描述系統。一個完美模型可能有太多有用的參數。相反,目的是找到儘可能簡單的模型來描述自己的實驗體系。
  • 納米操控:光學物質「布朗式棘輪」
    而在微觀世界裡,微納粒子的運動或者說傳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中潛藏著豐富的物理和化學作用。要想去研究這些微觀粒子的動力學過程以及對它們進行操縱,目前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光鑷技術。圖源: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20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鑷技術,大家耳熟能詳,其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往期推文(點擊下面文章題目)獲得:1 綜述: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鑷技術2 綜述:光鑷技術的原理,實踐及應用3 讓人遺憾的是,在今年的9
  • 中考化學滿分之路:吃透這6道例題,拿下中和反應實驗探究題
    當然,有時也單獨考查之.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和計算題.中考的重點是考查學生閱讀、分析實驗、問題情景或圖表信息的能力,對中和反應及其應用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運用它們來分析、解答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當然,有時還會根據所給的有關的表達,來評價表達的正誤,或者注意事項等.特別是,對中和反應的定義及其操作過程(包括判斷反應是否進行和完全)、有關的反應現象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 乾貨丨吸熱反應與放熱反應的判斷
    今天化學姐就給大家講一講接下來同學們要學的化學反應與能量裡面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的判斷,幫助大家在做題的時候快速判斷出反應是否吸熱,提高做題的效率,喜歡的小夥伴不要忘記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哦~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物質構成的微觀奧秘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物質構成的微觀奧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通過這張圖可以算出宇宙中可見物質的總質量佔宇宙總質量的15%其餘的85%是我們不知道的,由此就更加確定暗物質的存在。引力透鏡效應當暗星通過時,恆星亮度會增加,通過後再減小,因此,利用這種方法找到亮度先變強最後減弱的恆星就能找到暗星。
  • 什麼是物質?| 混亂博物館
    另一方面,那種研究物質的學問,或者叫「科學」,卻不斷拓展著物質的邊界,越來越多原本不被視為物質的事物成為了物質——於是我們漸漸意識到,是時候放棄這個問題了。或者說在那個觀察手段低級粗陋的時代,人類將不可避免地用精神詮釋物質,所以當科學革命興起,人類的觀察手段豐富而精密起來,這一趨勢就被完全逆轉了,隨著原子和更基本的粒子被逐個發現,「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也就成為了一切問題的根本解釋。
  • 網絡重構最新綜述推薦: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
    已知 srengths 和度的情況下,ECM 模型的表現。在最近的研究中,van Lidth de Jeude 等人受超幾何分布中的 p 值啟發提出了一種新的核心-邊緣檢測基準模型[17]。3. 微觀尺度的網絡重構微觀尺度的網絡重構重點在於預測網絡中缺失的具體連邊,即鏈路預測問題。該問題對於多種具體網絡都有重要價值。
  • 為探測一種暗物質粒子,物理學家念起了什麼魔咒
    在標準宇宙模型ΛCDM中,暗物質構成了大約27%的宇宙。儘管科學家已在探尋暗物質上多方努力,但始終無從捉摸這個充斥在我們周圍,甚至漂浮在我們身體裡的神秘物質。有人提出一些新的理論模型,希望部分解釋這些虛無縹緲的物質,而軸子被認為是一種有希望的候選粒子。此外,軸子還可能與其他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有關,值得探索其存在的證據。
  • AP微觀經濟學複習大綱
    點擊查看>>>2015-2011 AP考試歷年真題及答案解析   2016年AP考試已近尾聲,下面新東方網帶來AP微觀經濟學考點梳理,考生們速速抱走吧!
  • 如何用線性回歸模型做數據分析?
    n:數據量大小(行數)->數據量越大,新自變量加入所影響越小; p:自變量個數->自變量個數增加,調整R方變小,對這個量進行懲罰; 一句話,調整R方不會因為模型新增無價值變量而提升,而R方會因為模型新增無價值變量而提升!
  • 高達模型小課堂:說說502,以及喜聞樂見的五爽大法到底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化學流動性膠水是可以和物質反應的,例如502在和某些化學物質混合的時候會產生致命的氫氰酸氣體。這個東西在戰爭中是可以作為全身中毒性化學武器來使用的。所以化學膠水就使用標號來確定自己使用的環境和禁止使用的環境。在這時候標號的作用就比買東西的便利性更高了。但很遺憾的是由於502=萬能膠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 3D 可視化模型能研究新陳代謝!論文登《科學-信號傳導》封面
    「自成兩派」的基因組尺度代謝模型所謂新陳代謝,是指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自我更新過程,包括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謝(異化作用)。簡單來講,新陳代謝就是以新物質替換舊物質。
  • 《Nature》深度綜述:最具前景的抗衰老物質盤點
    根據對現有文獻的梳理,以有數百種物質被報導具備上述抗衰老功效,本文將會盤點並從中評選出最具臨床應用前景的抗衰老物質,評級的依據標準如下:如果該物質能滿足下述所有主要需求,和絕大多數次要需求,則被列入第一梯隊主要需求在動物模型中具有延壽效果能夠改善人類的衰老生物標識
  • 更準確判斷標準來了:他們對不同語言刺激反應...
    能否利用神經科學的方式更準確判斷「植物人」有無清醒的可能?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歷時多年,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
  • 雲計算模型逐漸成熟,雲採用量急劇增加
    打開APP 雲計算模型逐漸成熟,雲採用量急劇增加 周碧俊 發表於 2018-07-27 18:39:00 如今,信息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