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0-28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閱讀提示:卓別林想要在新片中針對希特勒和納粹的消息很快傳開,這也使得電影的拍攝過程充滿坎坷。
記者|王仲昀
卓別林在喜劇藝術上的成就,或許從他出生便已註定。父母年輕時都是倫敦喜劇界有名的紅角兒,母親的妹妹也是喜劇演員。出生後家境不錯的卓別林,覺得童年的倫敦,「一切都從容不迫」。
然而好景不長。正如他在自傳裡寫道:命運之神捉弄人,既不稍存憐憫,又不顧及公道。父親嗜酒如命,37歲時便意外去世。母親也因為喉嚨一直生病,聲音越來越差。卓別林5歲時,母親在一次演出中意外失聲,他被臨時要求上臺「救火」,卻收穫滿堂喝彩。當他唱到一半歌詞,一個個便士就扔上了臺。他馬上停下來說:「請等等,我必須先撿起這些便士,才可以繼續為先生們唱。」更引得臺下臺上哄堂大笑。
卓別林的喜劇生涯就此開始。之後,他從演員做到導演,再到製片人,卓別林將電影藝術帶到了新高度。縱觀其一生作品,於1940年10月27日上映的電影《大獨裁者》算得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從電影技法上看,這是他第一部有聲電影;從社會影響力來看,其影響力更是超過電影本身,在當時的戰爭年代引起了巨大社會轟動。
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日益密布在歐洲大陸上空。當時卓別林已經到美國,但他仍然從生活和工作各方面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影響。彼時他正為寶蓮·高黛創作一部電影劇本,但每天看到希特勒有意掀起戰爭的新聞,他已經無法再靜下心來寫什麼浪漫愛情故事。
卓別林想到了此前英國導演科達跟他提起過的創意:根據面貌相似引起誤會的情節,編一篇關於希特勒的故事。由於希特勒與自己都留著小鬍子,這樣自己甚至能夠一人分飾兩角。
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卓別林懷著滿腔熱情,開始邊創作劇本邊著手拍攝。而作為當時已經頗具影響力的電影人,卓別林想要在新片中針對希特勒和納粹的消息很快傳開,這也使得電影的拍攝過程充滿坎坷。
《大獨裁者》剛開拍時,二戰尚未在歐洲爆發,很多人擔心這部電影會惹惱希特勒。卓別林先是收到了聯美影片公司發來的警告,公司告訴他,電影將遇到審查的麻煩。
除了政府層面的警告,卓別林在拍攝初期收到了大量來自民間的恐嚇。有人在來信中告訴卓別林,如果膽敢放映這部電影,他就會到電影院投放臭氣彈、向銀幕開槍。起初,卓別林也想過向警察局匯報,但轉念一想,生怕這樣張揚出去後更沒有觀眾敢走進影院。
隨著拍攝的進行,二戰已全面在歐洲大陸鋪開。先是波蘭和比利時被納粹突破,然後馬奇諾防線崩潰,法國淪陷,英國陷入苦戰,消息越來越壞。於是英國辦事處的人瘋狂地給卓別林發來電報:「趕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人都在等著。」而卓別林自己也堅定信念:「我非要嘲諷希特勒不可。」
最終在百般阻撓下,卓別林依舊拍完了這部電影並決定上映。公映前,卓別林特意包下紐約兩個影院,請來社會名流觀看試映。羅斯福總統的顧問哈利·霍普金斯對他說:「這是部精彩的電影,但這樣的電影應該不會賺大錢,你要虧本了。」
《大獨裁者》的拍攝成本並不低,耗費卓別林兩百萬美元,當他聽到哈利這句話時還是心中一緊。當然,最終結果並沒有讓卓別林失望。《大獨裁者》在紐約的兩大影院連續上映15周,觀眾們看得如痴如醉,成為當時卓別林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電影中,卓別林自己扮演的希特勒在辦公室拿著地球儀跳舞,侵略野心昭然若揭。拍攝這樣的畫面,在當時需要莫大的勇氣。
「獨裁者終會死亡,他們從人民那裡奪取的權力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只要我們不怕死,自由永遠不會消失。」——《大獨裁者》最後,卓別林的這段演說詞成為影史上不可超越的經典,深深地鼓舞了亂世中的普通人。好萊塢導演阿爾奇·梅奧甚至將其與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說相提並論。
讓喜劇到達新高度
《大獨裁者》上映後,卓別林的喜劇生涯也迎來了巔峰。之後他又陸續創作了《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和《紐約王》等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自此,喜劇電影來到了一個由卓別林開創的新時代。
卓別林之前,電影類型中雖有「喜劇」,但更像是「鬧劇」。這些影片基本上都是雜耍和胡鬧,演員們玩個高難度花樣,在臺上互相追逐扔蛋糕。演員雖能逗人笑,但普遍沒有「人格」。換言之,他們只負責通過滑稽手段逗笑,而沒有自己的立體形象。
而卓別林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將此前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高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水平。從他的電影開始,人們意識到,原來真正優秀的喜劇往往都是讓人「笑中帶淚」,而不僅僅是搞笑那麼簡單。
卓別林那標誌性的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經典小人物形象。這也讓後來的電影人看到,喜劇電影同樣能夠表達對社會底層平民的人文關懷。
1972年,奧斯卡授予卓別林「終身成就獎」。五年後,1977年聖誕節的早晨,卓別林在家中睡眠時安然去世。(記者 王仲昀)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