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有的人涕泗橫流,有的人淡然處之,有的人慷慨激昂。那麼我們熟知的詩人又是如何面對死亡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在生命中最後時刻又寫下了怎樣的篇章。
一、懷沙(節選)
懷質抱青,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屈原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楚懷王的認可,反而觸及貴族的利益,也因此遭到排擠和誹謗,數次被貶,最後一次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被流放的這16年間,他始終心懷故國,寫下大量瑰麗的詩篇。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攻破,眼見國破家亡,屈原萬念俱灰,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投汩羅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報效他所熱愛的祖國,譜寫了最後一首愛國篇章。
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昔日楚霸王,今日兵敗垓下,多年爭戰卻落得一敗塗地,四面楚歌之時,他為自己唱響了絕命之歌。這裡有末路英雄「時不我待」的悲情,也有鐵漢的柔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想到的是他心愛的烏騅馬和虞姬,也許正是因為這許多的柔情牽掛不應該是帝王的情感,所以才有了今日楚帳悲歌,所幸他的馬和女人都沒有捨棄他,陪伴著他一起奔赴黃泉。
三、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公元978年的七夕節,這一天是後主李煜42歲的生日,而自己心愛的妻子小周后卻被召進宮去伺候聖駕,李煜獨自一人呆立在晚風中,看著眼前悽涼之景,想著受到的種種屈辱待遇,回想著故國往事,寫下《虞美人》以寄情懷。不料,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賜牽機藥鴆殺了李煜,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就成了一代詞帝留給世間最後的感嘆。
四、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深愛道家學派的李白,從青年時期就自比為大鵬鳥,平生志願入仕為官,報效國家。詩壇上的謫仙人卻不見得適合政壇,一生未能如願的詩人,臨終前依舊以大鵬自比,回顧一生的際遇,流露出對人生無比眷念和畢生未能一展抱負的惋惜。詩中的情感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震撼著後世人心。
五、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一生灑脫,即使到了晚年力衰之時依舊如此。在他的生命中,每一次的貶謫都是他心境提高的一次歷程,三次貶謫之地反而成了他在人生終點時最為懷念的地方。在詩中他用幽默的口吻回顧了一生,在他看來,人生的跌宕、宦海的沉浮記錄了他浩然之氣,成就了他一世功業。
六、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一生致力於抗金事業中,渴望能夠收復中原,幾次上疏獻策北伐,耐何朝中奸臣當道、皇帝畏戰,以至於每次上疏換來的都是貶官。雖然他屢次被挫,卻仍然未改初衷,在聽到宋朝廷與金國籤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的消息,85歲的陸遊悲痛萬分,憂憤而亡。臨終前寫下這篇《示兒》,期盼著有國家統一的一天,但他不知道的是,終其南宋一代,都沒能夠完成他的心願。
七、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生在南宋年間,與陸遊不同的是,文天祥面對的是蒙古軍隊的入侵。在那個國家危亡、山河破碎的亂世,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兵士勤王,苦戰數年,最後因勢孤力單,在五坡嶺被俘。他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元軍各種威逼利誘,文天祥卻誓死不屈,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樹起了民族精神的一盞燈塔,穿越了千年時空,到現在依然為中華兒女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八、臨終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唐伯虎為人放浪形骸,在仕途受挫、妻子棄家雙重打擊下,更是心灰意冷。倍嘗世態炎涼的他開始遊蕩於江湖之中,埋沒於詩畫之間。他在那個時代匆匆而過,為後人留下一篇篇驚豔的畫作,一首首脫俗的詩歌,面對死亡的到來,他微微一笑:「這次換個地方繼續旅遊。」
九、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江左少年」夏完淳年僅13歲就開始了他的抗清事業,16歲兵敗被捕,面對洪承疇的勸降,這個少年義正詞嚴,怒斥昔日明朝的總督,洪承疇無言以對,不由得面露愧色。三個月後夏完淳在南京英勇就義,臨刑前,他回顧自己這三年抗清的歷程,寫下這首著名的絕命詩。在刑場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反而戰戰兢兢,不敢上前,過了很久,才鼓起勇氣殺死了夏完淳。他短暫的一生如流星划過,卻留下了最燦爛的光芒。
十、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他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詩人,他為改變舊中國的貧弱上下奔走,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得罪了朝廷中的皇權和貴族,在變法失敗後,他卻拒絕逃跑,發誓要以自己的鮮血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他被捕後在獄中談笑自若,臨刑前,用地上的碎煤屑在牆壁上寫下他的絕唱,告訴人們「吾為變法而生,為變法而死,是謂生如崑崙,死如崑崙,一生一死終如巍巍崑崙高聳不變。」最後在菜市口英勇就義,年僅33歲,他就是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