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涓涓細流潤心田——全國文明家庭以好家風促社會和諧
新華社記者李錚、王斯班、齊雷傑
小家相親相愛、鄰裡守望相助、大家和諧共處,作為社會最小的細胞,家庭似涓涓細流,滋潤著家庭成員、鄰居朋友。記者近日走進遼寧、湖北、河北的文明家庭,傾聽他們講良好家風、講志願服務、講文化傳承,各地文明家庭正以小家庭的和睦促進全社會的和諧。
和諧小家湧動源源不斷正能量
生活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建南社區的全國文明家庭郭普林、靳國芳老兩口都已年過八十,但他們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實。
被稱為「雷鋒奶奶」的靳國芳自1992年退休後,志願為社區居民服務28年,從照顧困難家庭、調解鄰裡糾紛、為小區加裝天然氣管道、協調規劃小區停車位,到成立政策法律宣傳、環境衛生、空巢老人幫扶等11支服務隊,靳國芳「學雷鋒志願服務站」已成為石家莊響亮的品牌。
從不關機的「大靳熱線」持續火熱,離不開家人的全力支持。老伴兒郭普林不僅主動擔起了全部家務,而且還做起了妻子的助手,被大家戲稱為「五大員」:炊事員、保潔員、接線員、照相員、駕駛員。
靳國芳28年如一日的志願服務是對兒孫最好的言傳身教。孝老愛親、友善睦鄰的淳樸家風在一次次為他人服務中得到傳承。晚輩們工作、學習之餘,也熱情投入到靳國芳「學雷鋒志願服務站」中,三代人相處得其樂融融。
靳國芳說:「我們大家庭常年堅持家庭聚會,每逢周末、節假日,兒女們就帶著我們老兩口去春遊、採摘、泡溫泉、看文藝演出,有時在家中唱歌、打撲克牌……大家庭在充分溝通中相親相愛、互諒互助,更加和諧。」
鄰裡守望溫暖更多的人
75歲的全國文明家庭成員、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居民餘洪芝,18年來每天走家串戶,把收集的民情都記錄在筆記本上,攢下16本日記,被人們稱為「日記婆婆」。
一次社區走訪中,羅漢清老人的女兒告訴餘洪芝,父親中風後左邊手腳無力,每次進出樓棟門口,下臺階時可以慢慢挪,但上臺階時沒扶手,只能用肩膀靠在牆上借力。
「兒女由於要工作不能天天陪著,心裡頭掛念著父親,讓人心酸。」餘洪芝說,她將這件事寫進日記本後,就開始琢磨。
餘洪芝的老伴黃道銀是鉗工,兩人就自己動手買來材料,在臺階上裝上不鏽鋼扶手。「沒花多少錢,但能讓羅漢清輕鬆上下樓,子女放下憂心,這比什麼都值。」
在餘洪芝影響下,家裡三代人都成為鐵桿志願者:老伴每天義務巡邏,給花草澆水,清潔樓道;媳婦熱心調解鄰裡糾紛;年幼的孫子是社區最小的樓棟長;餘洪芝和兒子在社區設立「餘婆婆治安崗」,在社區巡邏。
「我家無以為寶,志願服務日記本就是我的傳家寶,我要把這些日記本傳給兒子、孫子,讓志願精神成為家風,代代相傳。」餘洪芝說。
如今,百步亭社區已有40多個家庭參加了餘洪芝倡導成立的「貼心關愛服務隊」,形成「人人爭做志願者」的社區新風尚。「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的志願服務文化已成為百步亭社區獨特的風景線。
在文化傳承中振奮精氣神
走進大連瓦房店市三臺滿族鄉西蘭旗村文化大院,500多平方米的民樂排練室、綜合訓練室乾淨敞亮,整齊地陳列著各種民族樂器。這都是全國文明家庭——溫福珍家庭自掏腰包為村裡置辦的。
77歲的溫福珍是滿族民間文化「棒棒舞」的傳承者。10多年前,她看到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富了,但文化生活卻一片空白,記憶深處的民間藝術瀕臨失傳,她就下決心通過「棒棒舞」讓農村人的精氣神提上來,讓大家看看農村人的幸福和喜慶。
從此,溫福珍就利用休息時間,組織愛好文藝的村民到家裡排練「棒棒舞」。由於多數村民都沒有舞蹈基礎,她時常要一遍一遍地傳授舞蹈動作,一個一個地指導舞蹈要領,一個晚上下來,腰酸背疼。
溫福珍熱情傳承民間藝術,帶領村民擁抱健康生活,得到了全家老少一致支持。溫大媽的兒媳婦高桂玲能歌善舞,特別擅長對影調戲演唱,是「棒棒舞」隊裡的骨幹,成了溫福珍的好幫手。
西蘭旗村村民王淑芹說:「我跟溫大媽跳舞十幾年了,不僅身體硬朗了,而且感覺生活特別充實,每天都特別開心。」
溫福珍說:「家人和睦融洽,身邊的人健康快樂,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