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27日的兩個連續周末,由天橋藝術中心和話劇九人民國知識分子話劇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春逝》線上/線下同步開演。
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以民國為時代背景的作品不計其數,閱讀民國,時常會讓人折服在這樣西西弗式的勇氣之中,將他們的追尋,投射現實,也成為當下我們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吳健雄,紐約市政廳人物肖像走廊。廊內肖像以男性為多,女性原僅8幅,2020年3月添置含吳在內的4幅。
《春逝》三位主角都是有歷史原型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有東方居裡夫人之稱的吳健雄。
故事發生的1935年是這位傳奇物理學家生命中略顯寂寥的一年,前一年,她從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受聘到浙江大學做助教,後一年,她遠赴美利堅,成為她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
但如果拋開對吳健雄傳奇一生的上帝視角,1935年恰似屬於吳健雄的「間隔年」(Gap Year),這一年的她遇到了什麼人?發生了什麼故事?看過了什麼風景?買過什麼有趣的物件?做過什麼小小的決定?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細節裡,又如何影響了她今後的人生呢?
話劇九人的民國戲正是從這樣的好奇出發,試圖用舞臺上的人物,去還原和回答這些散失在歷史之海中,無法尋找到最終答案的問題。
《春逝》是話劇九人民國系列第二部面世的作品,它與2019年話劇九人作品《四張機》一樣,帶著一種人文主義的歷史觀,試圖為觀眾還原歷史洪濤下真實人物彼時彼刻的選擇,從個體的命運窺探家國的脈絡,以少數派的選擇註解歷史的行進。
《春逝》中,以中研院物理所所長丁西林為原型的丁所長,與另一位女主顧靜薇討論物理所預算的日常對話,也在三言兩語之間,還原了一切都很缺乏的1935年的科研艱辛。
科研器材、科研人員、專業實驗室,到底哪裡能省出一點經費來?一句「塔在人亡,人在塔倒,保塔還是保人?」,讓這個科研世界裡的生活片段,又暗含出一些時代讖語的意味。
九人劇團起源於北大校園,2012年9月,一群愛好話劇的北大學生及校友將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改編為40分鐘的話劇作品,搬上了當年北大劇星風採大賽的舞臺。在接地氣、中國化的創作和演繹下,這部名為《九人》的話劇最終斬獲了當年「劇星」的單場冠軍。賽後,受到感召的劇組成員希望,他們能持續以話劇形式重現那些被人們遺忘或埋沒的公共討論,隨即許下了連演十年的約定。
春逝夏至,話劇九人也像民國二十四年的「中研院」物理所一樣,迎來了第九個年頭的「艱難探索」。
疫情是舞臺藝術圈共同遇到的挑戰,九人劇組有充分的調研對象,從NTlive的經典作品官攝,到因為疫情而限時觀看的音樂劇官攝,從國內業界標杆的gala式直播,到層出不窮的打著「直播」名號的線上劇作與音樂會,製作團隊一圈調研下來,心中想要的「線上話劇」已有了初步的原則——不是一個單薄的固定機位扎到底,要用鏡頭語言帶觀眾看到比現場更多的細;不能做假劇場、空劇場,要有互動感與體驗感,每一場都要有特別的彩蛋;不做線上回放,要增強劇院感與儀式感,線上是渠道與實現手段,舞臺藝術的生命力仍然在於「一期一會」……本輪《春逝》的演出僅餘下26、27日兩場
期待在線上/線下與你相見
更多資訊 請關注公眾號「話劇九人」
民國二十四年,暮春初夏。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長丁西林正埋首於科研經費的帳本與獨幕劇的劇本中,所裡唯一的女研究員顧靜薇,迎來了脾氣頗難對付的助理瞿健雄。正值科研朝不保夕的亂世窮途,舊者已破,然新者未成。這一對年輕的物理學雙姝攜手抗拒隨波浮沉,也在短短一年的共度時光裡,影響了彼此的一生…